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语文讲座感受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共2篇)
第一篇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理念
1.拓宽文化视野,拓展知识外延。
高职大学语文选编的内容,涉及了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宽文化视野,多方面的深入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充分汲取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人文精华。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和社会。因此,教师还要进行开放式教学环境的建构,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本延伸到生活,可以把具有时代精神的经典影视作品引入课堂,还可以把当前的名家名品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2.结合专业特点,合理文化迁移。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专业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对文化知识合理迁移,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提升。比如说,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时,多选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学及文化的同时也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导游班的学生教学时,可以先让他们写突出各地文化特色的文章,再让他们口头介绍,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结合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学习。比如在教《采莲》时,首先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对教室做一番布置: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船和一个采莲的小姑娘,在墙壁上挂上一些荷花、莲蓬等,给学生制造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在上课的时候,将《采莲》(江南的名曲)放给学生们听。在这种有画、有图片、有歌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能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我们在此基础上,再问:“同学们,你们有看过荷花吗?你们有在小河中划过小船采摘荷莲吗?我想,那样的感觉一定很好吧。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采莲》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采莲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先感受诗歌的配乐朗读,再放手让学生自行朗读。
2做好课前的预习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预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进步[2]。”预习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该文章作为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晏子出使楚国的经历,根据这点,让同学们回家后查阅相关的资料书籍,了解该故事的背景、内容,充分的了解晏子在出使楚国的时候,面对楚王再三的侮辱,晏子是如何表现出聪明才智,如何将楚王置于尴尬的情景,如何维护齐国的尊严等;然后再将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待上课的时候进行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自学预习中,通过自学不仅能搜集很多的课外知识,而且还能提前明白新课中的知识,并提出较多的新颖的问题。课堂中,老师就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突破口,同学生一起学习、归纳、感悟。课前的预习不仅能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从小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现在,电脑多媒体等已经成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除了传统的说、听、教等教学方式能提高质量,多媒体网络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3]。”多媒体教学显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并且正在慢慢的被接受,它将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坚实平台。现在的孩子很早就接触网络,他们清楚的知道网络能给他们带来“快”感、“妙”感;所以将网络中的多媒体引入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也为老师减轻了教学负担。以往的语文课堂,只是老师个人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老师的“想象力”,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和联想却是相对单调的。然而多媒体,能为课堂提供生动的图片、动漫、视频、声音等大量的信息,甚至还能为学生创制一些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也存在一部分不好的因素,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取值得学习、借鉴、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4构建教学结构
职高德育教育模式探索2篇
第一篇
一、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1.通过讲授优秀美文,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年一贯制大专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欣赏美文,吟诵美文,在优美的文字和语言中感受文化魅力和文学之美。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时,学生沉浸在泰山那“山岚流瀑,云开雾合,奇松怪石、山花野草、人文古迹”的美景中,读者可以深深地体会作者“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独乐之情,通过阅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深深地受到感染,自然就生发热爱祖国之情。
2.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
五年一贯制大专的语文教材精选了很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处处彰显了古人仁厚的道德品行和坦荡的君子之风。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从个人琐事娓娓道来,自然过渡到国家大事,用叙事设喻的方式讲述大道理,表明自己的见解,含蓄委婉而又浅显易懂,极富感染力。齐威王勇于纳谏,以至于在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彰显了一国之君的大气和风度。诗人臧克家就认为读此文“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高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通过抓住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细节,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叹服大智慧的同时,启发道德的思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新的德育模式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
摘要: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模式是教学方式革新的一贯目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信息化教学成为当今教学模式和改革的热潮,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微课”及“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中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应运而生。如何真正帮助一线教师适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回归自然,将是这个项目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信息化教育;国家教育资源平台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逐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一场大刀阔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界的各个领域展开。“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希沃学院”等一些网络平台、软件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快捷方便的途径。
一、丰富教学资源,指引方向
(一)专家讲座,指点迷津
教师们可以通过登陆资源平台,按时收看专家讲座,每天有优秀的技术专家为我们做关于平台功能设置,及应用的专题讲座,培训理论讲解与直观演示相结合。专家们的展示和解说体现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教师们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运用多媒体,制作PPT,并用于实践。
(二)同行切磋,促进提升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有效思考
摘要:群文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和路径。群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速度,同时也丰富了初中生的语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探索
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既要考虑教学目标和任务,又要对接学生的学情,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发挥群文阅读的效果和价值。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选文扣题模糊
群文阅读的主题非常重要,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围绕主题展开,选材时要先明确主题再选择文章。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群文阅读就是几篇文章的简单叠加,只关注文章数量而忽视了文章质量,导致主题不突出甚至偏离主题,难以达到群文阅读的效果。
(二)课堂氛围缺失
如何提高语言训练课的实效
摘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和独特的使命,因此,将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言训练课的实效?本文从“在语言感知中激发情感”“在语言理解中激活思维”“在语言运用中激扬文字”几个方面出发,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以期与各位教育者探讨,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激发情感;思维激扬;文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我认为应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感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功夫落在“语言训练”的实处。
一、在语言感知中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其语言文字更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能将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鲜活的形象、真切的情感,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求知热情,并能从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陶冶。如果越过了“感知”这一阅读的中介,直接探寻、理解语言的意思,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情感魅力,训练也就成了干巴巴的文字游戏。
(一)在操作中体味词语的情感色彩
操作,是指在感知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模型、摸一摸实物、演一演过程、画一画图示,动脑想一想物象、画面,动口读一读等语文学习活动。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的形象加快感知,形成词语的心理表象,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词语的情感色彩,从而使感知的词语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的情感性。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可见,“辞”与“情”只有构成有机的联系时才能随情而发。操作体味就是以“情”为线,将学生脑中的词与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联结在一起。这样,一旦学生触景生情,头脑中的词语就会随着情感的迸发弹跳出来,成为他表达的手段。反之,学生记忆库中的词语因没有情感的联系而日渐“冷落”,所以学生虽然书读得较多,词语记得也不少,而表达中的词句往往苍白、单调,用心理学的概念,这些词变成了消极词汇。
大学语文运用多媒体教育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改革,教育者们提出过许多破解之道。在这些意见之中,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教学革新手段。不少人对它寄予厚望,甚至认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力挽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症良方”和“救命稻草”。但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课堂利用多媒体还应辩证地、科学地看待和适度使用,有效发挥多媒体的长处,整合传统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局限 在教育领域,随着现代化科技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相对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有其独到的优势:它综合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闭路电视等媒体手段,形象直观且富于声光效果,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充教学容量,同时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辅以网络技术,把讲授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目、试卷分析、试题库、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等相关资料放在网络上,形成交互式网络助学系统,就更方便学生自主浏览和学习。但辩证地看大学语文这样一门注重人文价值传承的课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打开一扇大门的同时,也关上了几扇窗户: 一是多媒体技术虽然能更有效刺激人的视听感官,却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感受和品味能力,不利于对文学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热爱阅读、深思熟虑的良好习惯。 二是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但人的接受能力总是有限,如把握不好信息量的“度”,很可能使一堂课沦为过量文本资料和动画音像等的集中轰炸,造成学生走马观花、疲惫应付的局面。 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的一种设计,但课堂教学却瞬息万变,具有不确定性,如完全依课件按部就班,很可能使教学活动僵化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 四是优秀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成本大,开发设计好的成品不易改动,个人开发费时费力。如教师热衷于“搞花样”,反而不能潜心探究和开发大学语文本身的真、善、美,从而荒废了正业,那就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大学语文教学在适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应回归课堂,回归大学语文教育的主旨 我们没有必要夸大多媒体的作用,但也没有必要完全否定多媒体技术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确能有效增强课堂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益。但如何适当运用,如何把握使用的“度”呢? (一)坚持先进教育理念,尊重教学规律,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课堂活动主导者地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作为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因此,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文学作品的知识结构和人文意蕴是学生力求建构的意义世界,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建构应该是富有自己个性和创见的;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启发、协助、支持,绝非灌输、填鸭,甚至生搬硬套。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和媒介的开发与利用。但是这种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出发;要考虑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不少好处,而传统教学也绝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要合理利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方式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强化和巩固教学过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在多媒体技术层面积极钻研挖掘,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使多媒体课堂教学运行流畅;其次,应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的能力,在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多媒体课件运用三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切换点,让“讲”、“演”、“思”、“读”、“练”、“论”等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教学相长。 (二)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等能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培养构筑坚实的平台。注重文本的对话,学生一切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提升都要以大学语文的课文为切入点,必须做到“读进去”并“读出来”。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的解读是任何声、形、光、电都替代不了的,文本本身的一切美不可言的要素(如语言、意境、形象)以及由这些要素所创设的无穷想象空间都要由学生自己去体悟。大学语文文体众多,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找到最佳结合点,尽可能体现出各种文体的自身特点。如诗歌的美很含蓄,需要学生自己细心领悟和补充,应以反复诵读为基本手段,辅以多媒体范读录音播放的聆听,让学生通过感受体悟语言美、诗之美、情之美;反之,如果将一堂诗歌赏析课用多媒体做成MV式的多感官全方位的赏析,学生面对应接不暇的画面和声音,对诗之美的欣赏由用心变成了用眼用耳又用心,这样就分散了注意力,使得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流于浅尝辄止的简单和浅薄。通过实践总结,语文教学过程中适于多媒体手段的主要有以下方面:导入新课;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分析文章脉络;导入相关资料、佐证材料;提供朗读示范;影视、戏剧片断欣赏等。而不太便于多媒体演示的有:诗歌散文的品味涵咏;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讨论文章主题、语言风格;讨论语言的深层蕴含;针对学生发出的奇思妙想、创造性思维作回应,师生互动对话等。而技术上实际并非越复杂越好,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师一般使用的多媒体技术都较为简单(PPT占多数),这也说明技术只要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就不必过分追求复杂。#p#分页标题#e# (三)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高职学生的实际,在尊重学科规律前提下,教师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开发教学课件,但一定要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一是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把“研究性教学法”、“问题讨论法”等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到高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教师把教学的内容(文本)制作成课件或影音资料,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所学内容,教师加以引导、分析、评判、概括、总结,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掌握教学预期的内容,达到既定教学目的。 二是高职语文教学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因为高职语文课教学并非是要培养文学家、评论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文化素质的提高及其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按照学科教育的模式那样把各章各节详细讲授,只能打破章节体系,进行“专题讲座”式的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集中力量把一个一个专题讲得尽量透彻些,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学改革,单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是转变观念,兼容并包,破除对多媒体教学的盲目迷信,不搞技术主义、形式主义的“一刀切”。课堂教学大赛,无须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列入必评的指标。尊重学科的教学规律,尊重教师的个性发挥,把关注点放在课堂教学本身。 二是加强制度规范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引导和激励,深入研讨不同学科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关系,同时加以督查、指导,建设精品课程,帮助教师共同进步,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建立合作机制。大学语文课内容非常丰富,选择什么内容,怎么开展教学,要不要使用多媒体,选择什么素材和媒介,具体形式如何设计等等都是很值得研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投入到课程建设中来。 四是信息资源库建设。个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很好,但是个体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建设网络助学系统,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可以多层次、多途径、个性化、立体化地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补充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和对象的特点出发,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是合理设计和控制课堂教学容量与进程,把握好进度,操作好课件的画面节奏,既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又避免出现信息量过大、冗繁,从而喧宾夺主,导致学生精神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三是不能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师应随时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形成不同媒体的转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问题的空间,以便消化和感悟知识。 四是需要教师的积极创造。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的组织协调能力、引导学生协作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学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专业能力,恰当地将专业知识的内容和重点制作出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做好教学设计,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尊重大学语文教学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寻求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契合点,科学、合理设计适合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确保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学校三生教育理论实践
本文作者:杨立雄 单位: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
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是隶属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学校2007年9月建成开学,可以说是“生”在了云南省教育厅实施“三生教育”、发展现代教育的崭新时代。学校开展实施“三生教育”工作以来,用扎实行动落实先进理念,使“三生教育”取得了实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习放首位
更新观念。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与省教育厅实施“三生教育”的决策部署同步。学校及时成立了学校“三生教育”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利用教职工大会、政治学习、党团活动、校会时间,组织教职工学习省、市关于“三生教育”的一系列文件。学校购买小学、初中“三生教育”全套教材配发全体教师,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听了罗厅长在昆明市的“三生教育”讲座,全体教师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三生”有爱》讲座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三生教育’课堂”专题节目,听了杨立雄校长作的《云南“三生教育”与台湾生命教育比较与思考》讲座。培训骨干教师。学校先后5次派出“三生教育”课专职教师共6人次参加云南省及昆明市的骨干教师培训,受训教师返回学校后,以专题讲座、示范课、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逐步构成了“省———市———校”三级培训网络。建设骨干团队。我校“三生教育”的教师团队以思想品德教师2人、生物课教师2人、心理与健康教育教师4人为主,全体班主任参与其中,并要求除“三生教育”专职教师外的其余教师也参与到“三生教育”的教学工作中。
二、课程是关键
开好“三生教育”课,在课程中拓展活动,并渗透进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
1.抓“三生教育”课的落实。学校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将“三生教育”列入地方课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到教材进书包,课程进课表,课时进总量,效果进考核、活动进社区,体验进家庭。并要求教师在“三生教育”课堂中必须有活动设计,突破“三生教育”在课堂中变成纯粹的教授。例如,我校五(2)班学生李一笑,小学一年级就到加拿大上学,2009年11月从加拿大来到我校上学,能说流利的法语,却没上过一节中文课程,期末考试他语文考32分,他却用别扭的中文,很工整地书写了“三生教育”课的体会:“昨天,中央台的新闻报道,五个贵州留守儿童在鱼塘里溺水死亡,让我很震惊。我联想到“三生教育”课里所说的要珍惜生命,如果他们知道怎么珍惜生命,那么绝对不会那么幼小就丢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