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运动医学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究
【摘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因培养音乐教师的属性使然,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它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它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思想内涵,更具人文内涵,更具教育内涵,更具理论研究的内涵。
【关键词】
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教学内容;教学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教学在演奏属性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因为在培养目标上学生是做为未来教师而培养的,不是以舞台演奏为目的的教育,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更偏向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强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就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钢琴教学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归纳如下。
一、艺术哲学的内容
一般来说,艺术哲学是指用哲学的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还有另一个定义是作为美学的别称而被人们所熟知。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艺术哲学主要是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美教育的内容,钢琴演奏教学是以表达音乐审美为终极目的的教学,审美意识决定了演奏者和教学者的艺术水平。二是美学要回答的音乐哲学的根本问题,既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目的是什么,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哲学的内容,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相关性
关键词:体育教育;医学教育;意识;观念;相关性
体育运动与医学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为现代人们的健康生活观念和运动健身观念的养成提供了医学知识和运动常识。二者虽然是看似截然不同两个概念,但是却又围绕着人体这一重要因素关系密切。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需求和高素质人才发展,本文就体育教育和医学教育相关性研究,希望能为医学教育开创新的局面,同时也为体育教育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道路。
1健康将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与健康相关医学知识常识的掌握和运动健身知识的把控越来越重视。也正是健康将来自于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发展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使人们的身体运动量逐渐减少,人们对身体运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身体机能医学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于体育教育核医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展至涵盖人的所有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7大类: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健康的发育状态;4)个人的生活方式:5)个人的能力和支持;6)人类生物学和遗传;7)卫生服务。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体育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同步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以人类健康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21世纪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对医学知识和体育知识的获取的需求同样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医学教育和体育教育都做出了相关性的调整。为了满足时展,需求体育教育改革将医学教育纳入其中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育其中的医学教育的好坏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准。医学教育也同样,改革也将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纳入到医学教学之中,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2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意识培养相关性
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表现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培养。首先,高校体育的目标即为学生体育活动参与习惯的培养,最终形成运动健身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和运动观。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拼搏奋斗精神,将这种精神贯穿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样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对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伤病后的训练及常见病的康复的研究,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措施和伤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医学教育将全面掌握医学知识,运用于救助他人、抚慰伤病,确保病人身心健康,并形成健康意识。因此,无论是医学教育还是体育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意识的培养。用意识引导行为的发展,形成终身学习和运动健身的习惯,确保为祖国培育更多社会需要的具有强健体魄的全面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健身思想,解读医学健康的真谛,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感受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育将能够训练学生形成健康意识的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并不断引导学生以终身锻炼为目标,进行体育活动。学校可以尽可能多地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太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跑步、旱冰、游泳等生活中常见的简单运动训练,在课程教学体系内实现技巧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基础,更能保障简单持续性的运动锻炼可以长期进行,做到既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又能保障运动健身意识的形成。
3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中理论与技能的渗透
运动培训理论研究进度阐述
作者:王洲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一、运动训练学发展概况
1.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发展方向。国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起源阶段约在19世纪末,代表作品为《运动员的基本训练》(英、美),《田径》(德国),在这一时期,人们表现出了有目的的探索运动训练规律的兴趣。专项训练学建立阶段是在二战结束后,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介绍,发展为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和应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把医学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训练学萌芽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专家们提出了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控制等问题,并首次使用技术、战术等概念研究有关训练和比赛等问题。训练学学科建立及发展阶段的标志就是1964年哈雷正式出版的《训练学》一书,标志着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立,并有力推动了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此外俄罗斯著名学者列•巴•马特维耶夫教授的《运动训练原理》、《竞技训练理论》,美国著名学者福克兰、杰克逊的《运动训练原理》,雷纳•马丁发表的《心理机能训练指南》,加拿大学者博姆帕德《运动训练原理与方法》等一批学者的论著,对构造《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基本框架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
从整体上看,世界范围内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发展始终沿着两条途径向纵深领域发展。一条途径是站在竞技运动的不同侧面上,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另一条是站在竞技运动的整体高度,探索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前者的研究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深入到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内容具体到了训练手段的设计等;后者研究的结果,使《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了包括运动训练一般规律在内的整个竞技运动的一般规律,研究内容拓展到了运动竞赛的系统等。目前国际上对《运动训练学》学科的扩展和充实正是通过这两条途径实现的。
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概况。在我国,从50年代起全面学习苏联训练理论,到60年代后提出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80年代起,引进多国的训练理论,逐渐构建我国的训练理论体系。1981年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训练学分会和北京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支持下,由过家兴教授牵头,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由于现代竞技运动的飞速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的《运动训练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展或浓缩。1983年我国学者田麦久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二、运动训练理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1.项群训练理论更加深入的发展。项群训练理论的创始人田麦久2003年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一文中以“复合主导竞技能力”取代单一主导竞技能力作为标准,对部分项群的主导竞技能力作了更为准确的表述,进而对部分项群名称作了调整(见表1)。此外,田麦久还阐述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的概念。他指出,“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有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无穷个标准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如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一文中,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了乒乓球、羽毛、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多个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社会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作者:石学峰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社会保健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保证人们积极地、全面地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1]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因素在人们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社会医学作为一门以传授社会因素与健康关系知识的科学,目前已成为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同时也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的选修课。然而,在中医院校,除了管理类专业外,大部分专业,特别是中医类或中药类专业,均未设置社会医学课程。本文从必要性、授课特征两个方面,提出中医院校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相关策略与建议。
1中医院校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绝大多数人们认可,即人们认为健康问题或疾病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健康的重新获得、疾病问题的消除,也需要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去思考。也就是说,疾病的消除,除了需要药物、技术的作用,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健康心理、和谐的社会因素影响同样重要。而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与健康的关系,是社会医学传授的基本理论。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西医院校还是中医院校,既然均以维系与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因此均应设置“社会医学”这门课程。另外,就中医院校而言,社会医学与中医院校传授的主流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目标的一致性
中医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进行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健康维护的健康使者;中医院校开设的主流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望、闻、问、切”能力,培养学生开具“中医药处方”,减轻患者病痛的能力。而社会医学,主要从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出发,对健康问题进行阐释,提出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社会处方”。一般情况下,健康问题或病痛的消除,常常需要“医药处方”与“社会处方”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医学与中医药院校的主流课程并不冲突,反而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
1.2理念的一致性
黑箱理论中医学论文
摘要:黑箱理论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中,在中医学中尤其突出。探求黑箱理论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审证求因、病因理论、中医治疗、中药药性功效中的具体应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更加牢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关键词:黑箱理论;中医学;理论研究
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比如物理学的实验、数学方法,生物学的分类、比较方法等。而我们祖国伟大的中医学理论正是在长时间的对人体疾病的治疗、观察及归纳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医学注重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间的信息联系,重视和利用人体系统的反馈调节,这与现代黑箱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中医学中也称之为“天人相应”,体现了“整体观念”中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2]。“天人合一”的思想奠定了中医学中应用黑箱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的早期,黑箱是物理学中的概念,W.R.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中写道:“黑箱问题是在电机工程中出现的。给电机师一个密封箱,上面有些输入接头,可以随意通上多少电压、电击或任何别的干扰;此外有些输出接头,可以借此作他所能作的观察”。随着系统科学的应用,黑箱现在是作为科学方法论的概念,指的是内部构造和机制尚不清楚,只能通过外部功能和行为的观测和试验来认识其性质的物质系统[3]。黑箱理论所运用的黑箱方法就是通过考察黑箱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动态过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以推测、探求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元气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建立了有机整体论的医学模式,即通过在人体外对人体进行观察、试验而不用打开人体来进一步探知人体内部的构造和各种生命活动的机理。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类似于黑箱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1黑箱理论与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4]。藏象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运用了整体系统观和解剖学的方法,但以整体系统观为主。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述:“有诸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已不自觉地运用了黑箱方法。如患者风寒外袭于肺而感冒咳嗽时,可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可推知生理情况下肺外与皮毛相合,同时开窍于鼻。又如在已知心主血脉的基础上,发现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思维混乱、神志不清等病理状态,从而推理出“心主神志”之说,根据“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的原理,用养心血的方法能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证,从而佐证了“心主神志”的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分析表现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象”而推知内部的各个“藏”的功能,这种“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的方法与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依据,与黑箱理论不谋而合。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种不打开人体黑箱的信息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其实质是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恒动观的鲜明特色,在方法论上则具有信息论、系统论的显著特征[5]。
2黑箱理论与审证求因、病因理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而“证”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通过对人体各种“证”的表现来探求引起各种疾病的因素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在中医学理论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被认为是致病的主要外界环境因素。而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外因。其实,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因此他们是相互符合的。在古代,人们不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探究,古人只有通过对证的辨析来推测病因,即“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对于黑箱,我们只能了解它的输入和输出,而不能或不便直接剖析内部结构。如果把外界环境因素比作对人体的输入,把各种“证”变量比作输出,那么输入和输出之间是有某种确定性的关系的。“审证求因”就是为了寻找这种确定性关系,来探求病因。从控制方法来说,把立足点放在整体反应性上,比单纯地考虑实质性致病因素的方法更有利于调动机体对抗疾病的功能[3]。在“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基础之上,人们通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长时间地观察和实践,进行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病因理论。
国外医学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方法及课程设置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统一教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中医文化视域下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
摘要:在中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中国哲学思维始终贯穿于中医思维之中,影响并指导着中医思维。在当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已成为共识。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将哲学思维的训练渗透到医学教育全过程,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扩充、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环境的营造,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关键词:中医文化;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智慧启迪。中医学理论的许多范畴、概念及命题,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注重宏观观察、倡导整体研究、强调功能联系的中医思维,所体现的也正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中医思维的这一哲学特质,决定了强化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对于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哲学思维及其特点
哲学思维是指用哲学观点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思辨思维,也即理论思维,反映并体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水平。哲学思维不同于具体科学思维,它不会给人提供具体知识,也不会为人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可以对一些科学难以解决而又确实需要人类必须理性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如主观和客观、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等)做出富有智慧的回答。正是这些回答,为开启科学灵感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哲学思维的根本作用就在于给人提供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能够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并内化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巨大力量。哲学思维的这一功能是由它的抽象性、辩证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抽象性作为所有科学思维的共同特点,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各门具体科学体系,但哲学思维的抽象性不是以某种现成具体的东西为对象,而是把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即它是以思想本身为对象,把思想提高为自觉。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是“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1]。这一抽象舍弃的是对象的外在属性和表面联系,揭示的却是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比具体科学思维更高层次和更加丰富的抽象。哲学思维是是以事实和感性材料为依据,但又摆脱其直观性而进行的抽象的理性思维,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辩证性是指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认为世间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处在相互联系中的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存在孤立静止的事物。由此出发,哲学思维的辩证性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应全面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这一特性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批判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运用质疑辨析、推论判断等而得到正确结论的思维方式。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将其定义为:“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哲学思维的批判性不是指对既定的理论观点的一般性否定,也不是指与其相对抗或唱反调。而是指通过质疑和反思,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全面审视,辨明是非真伪、对错优劣,然后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批判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质疑性分析和合理性判断。反思性是指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思之,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指“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2]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以思想作为中介来实现对世界把握的。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对作为中介的思想本身的反思,而且还包括对思想本身的思想的反思,即对构成思想本身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这一特性,与哲学思维的批判性有所不同,它既包括“批判性”,又具有“综合性”。哲学反思的批判性,是指通过对思想特别是对构成思想前提进行否定性的再认识,不断地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思想,以实现人类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上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综合性”方式来实现对思想的批判。即通过在思维中的综合,以概念逻辑体系来反映和再现对象整体,从而使世界的内在联系在思维中作为一个整体得以再现。因此,哲学思维的反思性是“扬弃”,是通过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肯定,达到对世界整体性的综合理解。通过这种反思,既可以使构成思想的前提实现重大的层次跃进,为科学的突破性发展提供可能;又能使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发扬理性自由精神,自觉形成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是超出了那种依靠感官渠道获取信息的认知方式。
2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对传承中医文化的意义
人类的认识活动表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并且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特点,不能相互取代。形象思维较之抽象思维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但后者的深刻性、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也恰恰是前者所难以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医思维,虽然借助于类比推理和悟性(意象)等实现了认识上的升华,所反映的内容在一定层次上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科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中医思维毕竟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和主观经验,而且从获取方式上来看,又主要是通过“意会、心悟”等形成的,这无疑造成其表述上的模糊晦涩。同时也必须承认,中医思维毕竟是源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哲学,其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等特点也会对中医思维产生直接影响。正是由于此,在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今天,随着人们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愈加生疏和不适应,往往会殃及到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并由此产生质疑甚至否定。尤其对从小到大一直受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熏陶的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早已习惯于用抽象思维来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用抽象思维的规律去衡量和判断包括中医理论在内的各门知识的科学性。所以,从已有的思维定式出发去看待独特的中医理论,它是否是科学、它难以理解等问题,很容易成为他们学习和接纳中医的障碍。因此,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使他们学会辩证的、批判的、反思的方式对待中医,有助于他们深刻领会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有助于使他们成长为高层次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哲学思想在兽医教学的结合
作者:王衡 刘博奇 宁章勇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新南方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变化的一门科学[1]。按照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兽医病理生理学和兽医病理解剖学,前者的研究重点为动物疾病的病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而后者主要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二者共同的任务是探究动物疾病过程的发生特点、发病本质及规律,并最终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兽医本科教学体系中,兽医病理学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科学。它集合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等众多基础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对于疾病的认识,同时为药理学及免疫学提供药物治疗及疫苗防治的指导依据。由此可见,兽医病理学是兽医专业本科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
1“对立统一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它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双方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兽医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可谓是“炎症”[2]。它是动物疾病中最普遍又是最复杂一种现象,在炎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应该是“致炎因子所引起的损伤过程”与“机体自身的抗损伤过程”。二者在炎症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体现在损伤过程与抗损伤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没有炎症早期以损伤性为主的变质性变化,就不会出现之后的以防御为主的渗出性及增生性变化,同时如果发生了剧烈的渗出和过度增生,又会加重机体的损伤性变化。
2“质量转化规律”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矛盾双方的变化一般表现为量变与质变。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机体若长期处于致病因素或应激因素作用下,当胃脏黏膜表面屏障系统遭到破坏时,首先会出现浅表性胃炎,这种变化表现为一种渐变性过程,当这种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质的飞跃,机体这时可能会出现胃溃疡甚至胃穿孔。另外,在质变的基础上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和质变,当胃炎或胃溃疡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时,可导致胃癌的出现。因此,对于疫病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3“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兽医病理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