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调查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运动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运动调查报告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1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效果

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和之后对学生进行试卷测试,试卷分别叫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每卷均为20道题,总分100分。2个班共89人,89份前测试卷全部收回,后测试卷89份回收86份。前、后测试卷主要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认识以及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价值观等的变化。从统计结果来看,由前测试卷中学生对STS知识了解过少,甚至没听说过,到后测试卷中了解了STS的内涵这就是一个进步。学生们普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对后测试卷中提到的是否修建核电站,有20%的学生表示反对,比2009年的问卷偏高(原来是12%),估计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留下了阴影。与2009年的师范专业学生相比,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严谨性不如师范生,数学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更强,做实验时更易入手,对科技的领悟力更快,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关注。值得欣慰的是,两届学生后测试卷中对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哪些内容的理论性更强,哪些内容更与实践相关,哪些内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能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渗透,然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最后按计划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2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

我们以《大学物理》(匡乐满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第一册为例,主要内容是力学和热力学。根据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经过仔细阅读和讨论得出了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3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找出大学物理教学与STS教育内容渗透的结合点后,我们制订出了教学计划。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外,还举办专题讲座,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撰写调查报告、问题探究报告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3.1举办专题讲座

阅读全文

开放式作文教学课堂应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开放式作文教学,注重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不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作文命题要开放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采用传统作文命题形式,而且还要采取开放式作文命题形式。教师要客观分析教材知识点,选取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素材,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科学设置开放式作文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设置好总命题后,再设置多个子命题,也可以设置半命题,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比如,学完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后,教师可以将“我的母亲”设置为总命题,子命题可以是“母爱似海”“母亲,感谢您的陪伴”等,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来自由写作。在学习了《神奇的极光》之后,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半命题作文,比如,《神奇的……》作为课后作业,让他们放飞想象,发散思维,大胆写作。借助开放式作文命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从中体会写作的乐趣,进而使他们愿意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二、作文内容要开放

(一)作文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

在中职语文开放式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作文内容的开放性,尽可能多给学生自主选择作文内容的权利,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为提高他们写作水平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协作者等角色,积极引导、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文学思维,借助多样化的文学方式,更好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发自己的情感。运用开放式作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要求学生不仅仅关注“课本、课堂”,还要学会发现生活之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例如,每年学校举行运动会,比赛项目都很多,学生热情高涨,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自拟题目写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因为爱好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班级学生几乎把运动会的项目写了一遍,这样大家相互传阅,受益很大。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融入到班级学生生活中,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合理安排开放式作文教学内容,促使他们意识到写作和生活密不可分。

(二)作文内容要和学生专业紧密相连

阅读全文

后奥运会发展下的群众体育趋势

 

一、后奥运会时期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1.以奥运为核心体育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转变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至今奥运会紧张筹办已整整7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完美进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题。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奥运人民参与,奥运成果人民共享。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底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健康为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后奥运会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2.从竟技体育强的目标指向转为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   我国竞技体育从“举国体制”的确立,举国上下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到《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竞技运动全面走向世界。从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中国体育军团取得了骄人成绩,进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表1所示),显示了体育强国的风范。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从中国第一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1997年)到第二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2001年)中显示:1997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为:巧.5%;2001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为:18.3%增加了2.8%。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尚有一定的差距,但群众体育发展的势头良好,向着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转变。   3.体育工作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   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已引起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论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指出:2008年奥运会后会出现一个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体育改革新局面,并以此促进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体育要扩大普通劳动者的体育参与程度,尊重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迎接大众体育热潮的到来。   4.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为群众体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在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中占据的比重日趋提高。1978一1998这20年时间里,我国体育消费品年零售额由63.3亿元增长到1457.2亿元,增长了23倍,充分显示了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市场优势[’}。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人们必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兴起。而居民对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将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后奥运动会时期发展我国大众体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我们清晰看到当前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高;体育人口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大众体育的体制还不很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尚需加强。北京奥运会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奥运会的精神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植根于人民群众,并在人群中传播,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从历届各国举办奥运会后群众体育发展可以看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将大幅增多,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邻国日本为例,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发表《关于增进国民健康体力对策》,加强了群众体育的开展,30年后的结果是,李刚等人在《中日两国大学生体格及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得出结论:“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与日本国1993年的数据比较发现,中国男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平均发育水平低于日本国同年龄学生。比如,20岁中国男学生平均身高为169.90米,而日本国同龄学生为171.83米。’,[2]广州体育学院教授吕树庭认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步入经济大国,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致使体育政策的重点再度转向大众体育,形成了在国家干预下推进大众体育和人们自发地参与大众体育的合流趋势”。   2.加强体育制度和法规制定,保证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提高   体育制度和法规是我国体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简称《体育法》;1990年3月12日国家体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令,并相继出台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这些体育制度、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推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觉悟,但是全民健身的制度、立法还不完善,相对滞后,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的建设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体育事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难以享有平等公共体育设施。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领导人对“民生”的关注不断提升,体育制度和法规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家燕说:“政协体育组已经联名提案,呼吁《全民健身条例》尽快出台。”胡家燕强调,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出台《全民健身条例》是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职能、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需要,将极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弘扬奥运精神,继承奥运遗产,更好地连译“人文奥运”的内涵[3]。#p#分页标题#e#   3.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大众体育管理体系   举国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体系,从1994年《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重大国际比赛当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为人民赢得了荣誉,在世界体育强国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结束,要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群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设备、人才资源等等,而竞技体育则可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探索科学方法和手段、给以技术性的指导和服务等等。因此,社会、国家和民众既需要发展群众体育,又需要发展竞技体育,而且二者必须协调发展[4J。   4.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满足群众的需要   从1994年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群众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较晚,在管理上尚不够完善,体制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缺点。如农村与城市指导员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等级结构与我国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不长;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多,有指导员称号的很少,指导力量相对薄弱[5J。   根据2001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   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75.5%的活动点有1一2名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指导员,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调查还表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尚有较大差距。群众体育的社团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但群众体育的计划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缺乏宣传、引导、规范,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后奥运会时期必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提高他们的数量及指导质量,才能适应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需要。

阅读全文

积极老龄化下构建体育健康管理探索

摘要:如何解决老年人的体育健康问题,尤其是因为老龄化而引发的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逐渐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研究,形成大健康、大和谐框架体系,做到统筹兼顾,将政策、技术、医疗、体育等多方面融入健康意识和行为中。着重培育体育健身意识、着重完善体育服务体系、搭建多元化平台和建设路径、创新健康处方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有针对性与科学性体系,以此应对老龄化的总趋势。

关键词: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体医融合

1、课题研究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要求,普及健康生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研究。(1)消除老年人健康管理认知盲点:健康管理是运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工具,针对老年人健康知晓率低,消除认知盲点,可做到早预防、早治疗;(2)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体系: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包括体育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的综合、连续的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体系;(3)形成老年人体医融合策略模式: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给老年人制定合适的运动量,在医学带来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体医融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新型模式。

2、课题研究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据《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年龄在65岁(16%)以上,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为11人(9%)。我国作为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截止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对“十四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任务。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潜在忧患,在国家政策层面中,我国于1982年正式成立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1995年改称为中国老龄协会),2005年起中国老龄协会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实行合署办公,从《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1994-2000年)》启始,我国颁布了多部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办法。而根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指出,我国仅有三成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一半老年人从不锻炼。进一步探究老年人体育活动问题与现实需求,研究老龄化社会下促进老年人群体育活动开展以及发展中国老年人体育的对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6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正式提出“健康中国”政策,提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要求;2017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等老龄化事业;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作为重大行动之一。老年人的核心问题就是健康管理问题,而体育健康管理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基本形成了自我体育健康管理、家庭体育健康管理、社会体育健康管理多方位共建模式。但由于我国的特有国情,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依然严峻,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不适应、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体医融合成为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战略的技术关键,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剂良药,促进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与老年人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其内涵和路径问题必将成为研究体医融合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1982年联大首次召开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1991年联大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次年,老龄问题国际会议探讨了后续行动计划,并通过了《老龄问题宣言》;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制定出21世纪国际老龄问题政策,通过了《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并呼吁社会各阶层改变态度、政策和做法,并积极构建体医卫多方融合,以此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3、课题研究的价值

阅读全文

中学科学教学论文

一、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作为案例来刺激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最终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对于摩擦力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大家只是清楚摩擦力可以阻碍运动。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可能存在摩擦力,为什么在冰面上要比在路面上滑?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加形象地感知摩擦力与什么相关,教师可以将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地面,利用测力计来拉动物体。从学生熟知的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课后作业和练习要联系生活

只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课后作业和练习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方面。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亲手实验操作,因此,课后的科学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以物理中的电学为例,在课堂上需要很多实验器材,并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知到电的存在,可以安排学生课外作业,即在课余时间利用导线、电流表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习中,在学习花卉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花朵的雄蕊、雌蕊、花瓣数目、花萼,并且完成观察报告。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即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由简到难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阅读全文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在民族民间文体活动、学校体育、旅游开发和对外文化交流中有较好应用,但仍然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情况严重、苗族鼓舞传承机制不健全、受现代多元化娱乐冲击等问题。为了提高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和传承效果,应该重视传承人培育、打造苗族鼓舞“两创”示范区、坚持多元协调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苗族鼓舞;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和生活智慧的标志所在,其赋予了各民族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苗族鼓舞是湘西地区独有的民族民间体育和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我国民族体育与艺术的历史见证和宝贵遗产,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苗族鼓舞经过长期发展,已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加快,苗族鼓舞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其继承、保护及发展均面临一系列挑战。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取得了许多进展,但目前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活化传承研究仍不够深入。基于此,本文以湘西苗族鼓舞为考察对象,介绍其传承和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湘西苗族鼓舞在活化传承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在新时代背景下湘西苗族鼓舞如何实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以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1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及分类

1.1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

苗族鼓舞作为湘西地区独有的民族民间体育和艺术表现形式。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记忆。据《永绥厅志》[1]记载,苗族鼓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姿态优美。从动作上看,苗族鼓舞中有反映勤耕细作的农事舞,如犁田、耙田、插秧、打谷等;有表现社区活动的舞蹈,如伐木、锯料、扯炉、打铁等;有反映家庭劳动的舞蹈,如推磨、纺纱、织布等;还有模拟人或动物活动的舞蹈,如美女梳头、水牛擦背、猴儿打鼓等。

1.2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特点及分类

阅读全文

历史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汪伦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可见,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亲切的,是所有同学的榜样。因此,教师只有用激情感染学生,创设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课堂气氛,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新性的活动,也才能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二、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要想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善于发问。历史课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在进行探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考、认清错误,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让学生自省自悟,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真正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探究性的问题设疑,以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对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些学生只是从表面上来看,误认为中国禁烟运动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认为没有林则徐禁烟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教师应该提出下面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还会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教师再概括总结,师生共同得出以下结论:林则徐禁烟,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也会寻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因为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英国需要霸占更多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作为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供应地。所以,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将中国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这样,就概括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思维能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全文

多元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反思

摘要:现如今,许多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上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结合个人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相关参考文献,基于当前的多元环境背景,从教材、教学观念、考试模式三方面入手对大学语文课程展开分析,以期为做好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多元环境;大学语文;教材;教学观念;考试模式

基于当前多元环境背景下,如何使我国高等教育方针得以有效贯彻与落实,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人文性与基础性,已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纵观我国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开展情况,不难看出大学语文课程目前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从教材、教育观念、考试模式三方面入手,提出改革与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适应多元环境下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从大学语文教材入手,适应新时代多元环境的具体策略

目前,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种类多达数千种,但是在翻阅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虽然大学语文教材的版本众多,质量却参差不齐。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不应该将其当成一般的文学欣赏课程。由此可见,要想适应当前的多元化环境,就应从大学语文教学改进入手,充分结合当前的网络教学优势,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大胆创新,打破纯语文、纯文学的传统教学理念,强调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基础性特点结合,既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又适应了当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教材加以改进。第一,语文教材应做到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到,应用文写作部分往往涉及较少,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占据了教材的主要内容。据不完全调查分析可以得知,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能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技巧与写作能力。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应注重应用写作部分的内容,做到知识性与应用性并重发展。第二,语文教学应做到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并重。相较于古代文学,大学生对现代文学更加感兴趣,这是因为现代文学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其精髓为科学、民主,个性上的解放,因此也更易与当代大学生产生共鸣。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偏向于古代文学,这不仅仅是因为语文教师认为古代文学相对来讲理解上较为困难,更是因为教师认为古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在。因此,对古代文学尤为看重,这也体现在语文教材中,然而这恰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现代文学内容,做到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并重发展。

2从大学语文教学观念入手,适应新时代多元环境的具体策略

近些年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构成、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其能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大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方法上也必须要做出改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使教师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第一,在多元环境下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自古以来,教师就是知识的掌握者、知识的传递者,而教材内容的权威性更是毋庸置疑。基于此背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都抱以一种崇拜的心理、一种敬仰的目光,进入到学生绝对服从教师、服从教材的怪圈。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渗透,教师的职责发生了巨大转变,学校也不再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教师就必须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构建全新的平等师生关系,以满足多元环境下的语文教学需求。第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走进书本之中,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如,可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成为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的互动场所。还可以尝试文化专题教授模式,在文学史脉络的映照下,将语文课程内容当成是一个个文化专题,由经典篇目作为主线,辅助丰富的文史资料,既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使文化素养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大学语文课程受到学生的忽视,想让学生在课后花费时间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往往难度较大,需要各个院校加大对语文教学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从而使大学语文真正获得学生的喜爱。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将制作好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