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得体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阅读心得体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阅读心得体会

读书体会的定义

读书体会是有自己的见解,根据文中结合实际有什么感想,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意图,想表达什么,说明什么。

一、概述

读书心得体会是在读书后产生的心得与感受,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二、写作方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阅读全文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及情感体验,应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语言能力;情感体验;价值观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所涵盖的范围已经超过知识层面的范畴,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一、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语文教学,能改变原有的“应试”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对语文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能提升学生的语文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技巧,并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因此,教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将传统教育与核心素养教育相融合,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读写教学探究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二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并且在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何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也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对于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读写结合;仿写

群文阅读和读写结合都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在课程改革下不断被应用的新兴教学方法。群文阅读主要是将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多篇阅读材料汇总进行统一阅读的教学方法,读写结合主要是将阅读和写作二者进行统一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技巧,也通过写作来促进对阅读的深度理解。将读写结合运用到群文阅读教学中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明确群文阅读主题,分析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最关键的是要明确阅读主题,在围绕一个固定的主题进行多篇阅读材料的阅读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之前需要先为学生明确一个阅读主题。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通常都是先明确阅读主题,然后教师围绕阅读主题给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整理。在群文阅读与读写教学结合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将写作的主题作为群文阅读的主题,并以此为学生整理一些优秀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该主题写作的技巧和思路。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如《观潮》《秋晚的江上》等,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主题再给学生整理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如《冬》《春之曲》等,让学生能够在课内外多篇描写景物的阅读材料中掌握多种景物描写的技巧和思路,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掌握的写作技巧以及写作思路练习写一篇景物描写的作文。再例如,第二单元中习作主题为“小小动物园”,语文教师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整理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从中学习动物描写方面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

二、在群文阅读中引导学生表达心得与体会完成读后感的写作

群文阅读不同于传统单篇阅读的教学,在群文阅读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了解相关的语文内容,同时在多篇阅读材料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也更加丰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思想观点等。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着重启发与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然后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以读后感的方式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以此来实现群文阅读中的读写结合。例如,在五年级上册中,第六单元主要是围绕“亲情”展开阅读,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有关亲情的课外阅读材料整理出来放入群文阅读中,在开展群文阅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表达和感悟,并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谈一谈感受,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共鸣。在阅读教学结束后,语文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项写读后感的作业,通过群文阅读中多篇阅读材料的阅读以及自身的实际经历,谈一谈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一、挖掘教材阅读价值

教材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好帮手,通过教材中名篇的阅读学习,进一步拓展教材,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比如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可以指导同学们延伸阅读《春》《背影》等经典散文;学习了老舍的《猫》以后,还可以让大家阅读《养花》、《骆驼祥子》。如此引导阅读,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实际学情,挖掘教材阅读价值,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

阅读是知识的输入,是人文素养的熏陶,它可以引导学生的语文素养顺着文章思想阶梯稳步提升。可以说只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他们感悟语文的魅力,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逻辑思辨和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一角,一个愿意阅读和会读书的学生,他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很高,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才能挖掘读物的精神引导作用,并作用于自己的言语行为等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功能,达成新课改目标。例如,教材中《师恩难忘》一文记叙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赞扬了田老师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多年以后,再回想起来,依然充满了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在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体会了文中的内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理解的基础,是感悟的前提,在充分地阅读中增加了学生自己的敬师之情。

三、引导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引导小学生拓展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目前流行的各种读物鱼龙混杂,这就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积极引导。我们可以进行导读,就是遴选一些比较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的读物,然后设计相应的导读简介和思考问题,阅读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读书心得,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这样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比如,笔者就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认知规律特点,给大家推选了《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选》、《中国历史故事精选》、《格林童话》等经典读物。具体操作中,笔者先挑选其中的比较经典的一篇,组织大家分享心得,思考问题,为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开设范例,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遵循科学的阅读流程和思考方式,取得了积极的阅读效果,值得借鉴。

四、尊重个体个性化阅读

阅读全文

新日语能力考试对学习策略的启示

提  要:本文探讨新日语能力考试(N1)的受试者的成绩与学习策略的关系,提出了新日语能力考试对学习策略的启示。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重视语言知识的输出技能,即利用所学知识“多说”、“多写”;第二,“文字、词汇、语法”部分提示:日语基础知识也不能靠机械式的记忆,学过的知识要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运用,即通过建立输出渠道来巩固才真正成为自身的知识;第三,“阅读”部分提示:日语学习者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活用,对言语不安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加深对日本社会文化的理解;第四,“听力”部分提示:日语学习者应在灵活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听力的技巧”以及“注意力集中”。

关键词:新日语能力考试;学习策略;日语学习

    一、研究目的

    日语能力考试(The Japanese-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JLPT)是目前世界最具权威性的日语能力考试,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及其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举办,自1984年开始在日本国内及其海外举行。2010年,主办方对原日语能力考试进行了改版(本文称此次改版为“新日语能力考试”),在等级、分值、出题标准、评定方式等诸多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动。新日语能力考试(N1)的阅读和听力所占的比例从原来的1/4提高到了1/3,而阅读和听力是大部分考生的难点。所以可认为新日语能力考试的难度有所提高。笔者所在学校的日语专业生的N1级通过率也比原日语能力考试时下降了很多。

    相比较旧版,新日语能力考试的改动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重视语言实际运用,着力检测应试者利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提供can-do 一览,以便于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同时为用人单位判断应试者的日语能力提供更为直观的标准;第三,基于“项目反应理论”,实行得分“等值”,提高考试的妥当性与可信赖性。

    如何应对新日语能力考试,对日语教学者和日语学习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下,日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结合新日语能力考试来探讨日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将其与学习策略联系起来的研究尚未发现。于琰(2010)考察日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原日语能力考试一级成绩的关系,得出善学者比不善学者更为重视语言的输出技能的结论。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探讨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日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应如何应对新日语能力考试,最终提出新日语能力考试对学习策略的一些启示。

阅读全文

关于教师心得体会的范文(3篇)

第一篇:教师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我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取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我的学生,试着控制自我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下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明白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就应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好处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期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期望了。你是笑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还是苦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笑着应对期望,期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第二篇:教师心得体会

阅读全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的心得

阅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一无所获,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文本细读的习惯。文本细读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从最细微处去理解作品的本质 , 所以,在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尝试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改善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文本细读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之前阅读教学分析中的问题,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表达语言和文化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综合知识的提升,也就是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技能,和教师一起挖掘文本自身的优势,获得文本的内在意义,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水平,使学生体验到文本给阅读带来的吸引力。这样就完美实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针对文本细读教学法,以下几点是我在实践教学应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教学思路介绍给相关教师,抛砖引玉,以期能为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略尽绵薄。首先,“对症下药”是“药到病除”的关键,所以,在开展文本细读之前,要先“找准病症”,下文将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教学法实施的现状问题。

第一,学生的独立文本细读能力较弱。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一步步地带领学生去分析,甚至是教师完全用“讲”来为学生挖掘出文本背后的隐含意义,而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扫清字词障碍,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二,学生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深刻意义。教师会对文本的深刻意义进行讲解,课堂上学生表面好像是理解了,但是学生很少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本阅读后的看法,甚至是用“背下来”的方法解决阅读理解问题。

第三,阅读变成了碎片化知识收纳。语文课堂上,教师将文本碎片化处理,一段一段分析之后整理相关问题,学生理解后,形成了字词、关键问题的知识收纳,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厌烦情绪。

了解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阅读问题之后,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去寻找“对症良方”,下文将分析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的方法。

第一,利用词语和句子,引发学生细读文本。为了解决“学生独立文本细读能力较弱”的问题,我实施的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合作,并学会利用词语和句子,引发学生的细读文本活动。拿《散步》的教学来说,通过合作分组的方式,我参与其中,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和句子来分析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很多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出了文章最后一段“向着那菜花、桑树、鱼塘走去了。”这里面的词语“菜花”“桑树”“鱼塘”不仅是现实的美景,应该也是一家人美好的生活前景。还有的同学提出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了无论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是儿子对母亲的爱都是深沉的,都是仔细又稳当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爱。

第二,移情换位思考,全面体会文本情感。为了解决“学生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深刻意义”的问题,我实施的策略是让学生学会移情换位思考,全面体会文本情感。在《邓稼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我介绍了邓稼先先生的一生,这个是文本所没有全部体现的。但是通过课后资料整理与导学案传递,学生会对邓稼先的全部经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然后请学生再结合文本进行细读,理解邓稼先的工作线索,理解每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是怎样的付出。有的同学读到了“邓稼先直肠癌手术”就提出了是否其工作接触到了核辐射,所以引发了这些癌症呢?这样的疑问就是文本细读后的有效拓展。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深刻体会邓稼先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精神与勇气。

阅读全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3篇

中学生课外阅读篇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高消耗、低产出的严重弊端。为了应付高考,绝大部分老师只注重于课堂课本内容的教学,忽视或轻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农村中学的课外阅读状况特别堪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够;2,阅读兴趣不高;3,阅读面较为狭窄;4,课外阅读的途径欠合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持续进行课外阅读的保证。常用的是“定时”,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定量”,或每天阅读2~3小时,或每天阅读文字量7000-10000字;还可“定册”,规定时间读完所读的几本书,其目的是确保阅读的时间和数量,逐渐形成读书自动化—即习惯。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常用的方法是“定计划”,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什么时候完成,都要有个计划,以约束自我。然而养成阅读习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应有足够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同时,还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的协调配合,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校阅览室、图书馆定时向学生开放,不再是摆设的“花瓶”,并实行开放式借阅,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学校应及时增添新书,并通过图书馆告示栏和校园网公告新书目录,以供学生借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