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阅读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英语写作模块反向设计法的探索
[摘要]本文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图式理论引入到大学英语写作模块教学,以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激活大脑中已有图式并构建新的图式,解决学生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消极懒散、无话可写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英文写作认知模型,笔者通过反向设计法对大学英语写作模块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及英文沟通与表达等通识能力,进而提升大学英语写作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最终大幅度地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图式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写作模块;反向设计法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而其中的英语写作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输出性应用能力,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其英语理解、表达、翻译等方面的情况。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30分钟内应能写出120至180个单词的英语作文,并且要达到主题清晰,层次分明,没有明显的、重大的语法错误。笔者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英语写作这一项的平均得分一直偏低,以笔者所在的西安欧亚学院为例,大部分学生英语期末考试中的写作平均分一直徘徊在6分(满分15分),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中、低级语法错误较多,写作结构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写作内容空洞,且存在简单句和重复句偏多等问题。因此,笔者尝试将图式理论引入到大学英语写作模块教学,帮助学生激活记忆中已有的知识并建立图式,进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图式理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在他的著作《纯理性的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图式概念,他认为图式的首要功能是把感官信息综合成可概念化的形式。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在其著作《记忆》中提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映或经验的积极组织。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图式是认知或智能结构,人们借助这些结构来适应和统一组织环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卡莱尔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表现形式相互协调,交互作用,最终实现人们对语篇的理解。笔者认为学生在英文写作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运用图式理论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即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贫乏是因为语言图式不足,写作内容空洞是因为内容图式缺乏,写作不连贯是因为形式图式缺失。授课教师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所在,才能用巧妙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激活或构建图式。
三、图式理论与写作教学中的反向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体裁教学法初探
一、体裁教学法理论
体裁(genre)和体裁分析(genreanalysis)是一种被称之为“建立在体裁基础上的教学方法”(Genre-basedTeachingApproaches),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盛行。研究专家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作“体裁教学法”。“体裁教学法”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即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还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从将此理论用于语言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具有影响力的有三个流派:ESP和EAP领域的“体裁教学法”,新修辞学派的“体裁教学法”和澳大利亚学派的“体裁教学法”。这里想说一下新修辞学派的“体裁教学法”。新修辞学派不把体裁的结构形式作为研究重点,而是从体裁形成的社会情景角度出发,重点分析语篇所能实施的社会行为和目的。
二、体裁教学法指导下的通识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体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和教材的选用
体裁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体裁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笔者也查阅了以往对于体裁教学法应用研究的文章,几乎都将其应用于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笔者认为其实可以将体裁教学法应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一系列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我院大学英语去年刚采用的《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较之前所用教材具有颇多创新点。该教材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特别是在活动设计上,改变以教师为主导、语言知识讲解为中心的基本模式,变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亲身实践为主的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职业活动和情景中培养语言技能。
(二)案例教学步骤
1.学生讨论分析语篇
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改革实践
摘要:
大学语文一纸试卷或一篇文章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基于提高课程实效性的目的,安康学院大学语文课改团队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以及语文学习的特点,建立了以个体与团体相结合的多元、开放、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并以此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以考核方式改革为杠杆的课内课外教学及实践活动,对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改革;实践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程度的重要手段。根据笔者对陕西省4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和4所老牌普通二本高校大学语文考核方式及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试卷型或作文型的传统评价模式所检测的范围、效果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回应课程教学目标、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发展,难以发挥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安康学院大学语文课改团队依托陕西省重点教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应用实效研究”,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以及语文学习的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考核方式为杠杆、加强实践训练为方式的课改思路,面向教科、数统、经管三个院系的授课班级,正式进行以考核方式革新为手段的教改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及其特点
(一)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社会实践中培养魅力教师
一、开展实践活动砥砺师生品格
当代社会注重人才的能力,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19年前,我校首创南京生存训练活动,起因是学生受到家长和教师太多呵护,缺乏对社会、对历史、对祖国和民族的基本了解,缺乏应对真实社会生活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我们希望通过生存训练,让学生“在集体中热爱集体.在生活中磨炼生活,在自然中探究自然,在社会中了解社会”。
近两年,我们看到了一些“90”后、“95”后学生群体的不良习性,他们重言轻行、偏激易冲动、多冷漠少热情。我们也看到了一些“85”后、"90”后教师群体的特点,他们与学生同乐、热情善良,但是缺乏理智与坚韧。
为了让新生代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了砥砺新生代教师的品格与心智,我校组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让教师在指导中学会思考、学会钻研;让学生在行走中体会社会的变化、了解社会的现状,让教师在过程中体会亦师亦友的快乐,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二、指导学生撰写高水准的实践报告
从生存训练到江村行,再到西部行、井冈行,我校从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实施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人格的发展。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启发、引导、修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博学智慧型教师的魅力所在。在近两年持续开展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我校学生们的沟通、合作、研究、论证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都得益于我校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的精心指点,指导教师对每一份调查报告的用心辅导,专家学者们对每一篇论文的悉心点评。
在一次社会调査课题结题答辩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对我校学生表现出的专业修养表示了肯定,她们这样评价我校学生的调查报告:找到了核心问题,观点清晰,分析有逻辑,基本满足研究要求;结合切身问题,开展了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并有多个交叉维度的分析,尝试解决社会问题,值得肯定;关心时事,并作了文献阅读和分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是对学生的赞誉,更是对我校博雅智栽型教师团队的肯定。
核心能力《市场营销学》改革探讨
[摘要]
传统的试卷考核,期末试卷在学生成绩中比重过重,使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靠记忆应付考试,限制了对学生营销核心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培养的市场调查、推销、营销策划三大核心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增加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比赛、小论文等作业形式,既改变了考核方式,也改变了教学方式,探索了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营销专业核心能力;市场营销;考试改革
《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经过八年多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经过我们认真调研,学生认为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试卷考核的比重过重,很多学生对营销知识的理解也没有太大进步,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提升等问题。显然传统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必须改革,因此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大胆开展考试方式改革。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试卷考核在期末成绩中比重过重
开放性作文教学探讨
一、封闭性作文写作和批改的弊病
(一)生活体验、材料收集整理环节缺失
沉重的书包,没完没了的作业,教师的“谆谆教诲”,家长“赶鸭子上架式的期望”……让孩子从小就丧失接近生活的机会,躺在奶奶温软的臂腕里数星星成了童话故事,坐在山脚下想象着山那边有没有住着神仙只能是睡梦情节。多年以来,我们常常这样教导作文教学,第一节课先评讲上一次作文,然后匆匆布置和指导本次作文,第二节课学生开始写作,下课了收缴作文,再自行修改,最后教师批改。学生没有时间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只草草应付,每次的作文教学任务似乎完成了,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并没有实质性地得到提高,作文课愈来愈成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二)评价模式单一
在作文批改、评价方面,教师一直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且评价方式和标准古板单一。学生作文的好坏优劣,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武断评判,一人说了算,学生只能被迫接受,缺乏平等对话和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再者,绝大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不够具体,诸如“内容不够充实”、“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生动”等,一概而论,学生看后仍不知如何改进,而且写作热情减退。
二、实施开放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开放性作文写作
汉语言文学类教学难题及措施
作者:王晓鹃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规模迅速扩大,科学家的队伍急剧膨胀,一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发展、新创造日新月异地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造成知识陈旧的周期愈来愈短。这种趋势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教育管理制度产生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二是提出人的有限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应该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就成了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已不能仅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而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能,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1997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于2000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写作能力总目标。遗憾的是,当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却缺乏相应写作教学的延续和深化。这一教学现状,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徘徊在高中阶段,而长期搁笔的不良现状,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况愈下,甚至低于高中时期。这种现象在普通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也存在。虽然汉语言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本身较强,但是师范院校普遍重基础,轻应用,这也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培养。这导致一部分汉语言专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紊乱、中心旁落、语句不通等不良现象,不但无法自如应对学校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对写作的要求,而且无法应对毕业后社会众多的写作需求。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尽可能真实、细致的分析与考辨,并探讨相关写作教学对策。这类观照,不但使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面对社会众多的写作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对加强写作教学,探寻汉语言专业写作教学新模式,改革汉语言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提高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以应用文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应用文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能力本是汉语言专业的基本功之一,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
首先,是学校不太重视应用文教学。在专业课、政治课、体育课和大学英语等官方或校方课程的挤压下,写作教学,尤其是应用文课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校和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应用文的学习。而有些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根本就不开设应用文课程。直到撰写毕业论文和面对用人单位的写作要求时,学生才如梦初醒,但是悔之晚矣。
其次,是教师厌教。应用文被很多人认为是“雕虫小计”、“不登大雅之举”、“小儿科”,部分教师也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字词句基本功,应用文就没问题”“,应用文不过是形式,没什么好讲的”。于是,讲形象思维的作品便可以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讲应用文的文体大都枯燥乏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文字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甚远,分配工作以后不会写调查报告,不会写总结的人比比皆是,这对于汉语言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对师范院校教师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渎职。因此,教师决不能在教学上凭兴趣爱好挑肥拣瘦。须知教师厌教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学生厌学。再次,是学生厌学。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学过应用文写作,他们到了大学接触到应用文教材,随手翻阅,首先感到枯燥乏味,通俗易懂。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应用文“可有可无”、“没啥好学”、“无足轻重”,有的同学虽也知道这门学科实用性很强,但又认为可以不花力气就能轻而易举掌握。凡此种种想法,都影响了学生学好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1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效果
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和之后对学生进行试卷测试,试卷分别叫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每卷均为20道题,总分100分。2个班共89人,89份前测试卷全部收回,后测试卷89份回收86份。前、后测试卷主要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认识以及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价值观等的变化。从统计结果来看,由前测试卷中学生对STS知识了解过少,甚至没听说过,到后测试卷中了解了STS的内涵这就是一个进步。学生们普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对后测试卷中提到的是否修建核电站,有20%的学生表示反对,比2009年的问卷偏高(原来是12%),估计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留下了阴影。与2009年的师范专业学生相比,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严谨性不如师范生,数学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更强,做实验时更易入手,对科技的领悟力更快,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关注。值得欣慰的是,两届学生后测试卷中对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哪些内容的理论性更强,哪些内容更与实践相关,哪些内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能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渗透,然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最后按计划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2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
我们以《大学物理》(匡乐满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第一册为例,主要内容是力学和热力学。根据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经过仔细阅读和讨论得出了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3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找出大学物理教学与STS教育内容渗透的结合点后,我们制订出了教学计划。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外,还举办专题讲座,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撰写调查报告、问题探究报告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3.1举办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