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园艺庭院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庭院果树园艺栽培技术论文
1庭院果树设计
庭院果树园艺设计主要有两种:路旁设计和综合种植。所谓的路边设计就是把果树种植在道路的两边,对于路旁果树品种的选择比较适宜的是高大或者藤蔓类的果树,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不仅可以乘凉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靠近门窗的地方避免种植这类果树,主要是考虑让充足的光进入室内。所谓的综合种植提倡的是综合利用,对于庭院的设计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风格进行不同的种植。由于庭院果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在改善其实用性上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如此还可以大大提高庭院土地的利用率。在设计庭院的时候,无论院子是什么样的风格,要想获得全新的户外体验就必须要强化季节性的装扮。对于室内的布置要遵循室外的布置技巧,目前最流行的庭院设计理念就是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
2庭院果树园艺栽培技术
2.1种植
种植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对庭院果树进行定植的时候要一次性进行改土操作。坑需要具有较大的宽度和深度,一般意义上长、宽、高的范围分别是:1~1.5米,1~1.5米,0.8~1米。在果树种植之前要进行有机肥的施加,每棵树的施肥量在30~40公斤之间。选择树苗的时候要对它的高度、茎粗、年龄进行充分考虑。这样可以提高果树的成活率,并保证结果的时间。在种植树苗的时候,上枝叶要展开向下,先期填土要求是湿土,然后再继续填埋。要是树苗过大,种植的第一年要绑好支架,防止果树歪斜。
2.2治理
所谓的植后治理,主要就是管理肥料和水分。其一就是基肥的施加,可以提供树木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大幅度提高产量。每年的秋天即9~10月份施加有机肥,树龄的大小决定施肥的多少。小树一般施用20~40公斤的肥料,成年树施加80~100公斤的肥料,施肥的时候要挖成条状或者环状的施肥沟。接着就是追肥,不仅可以给树苗的成长提供充足的肥料,还可以促进其花芽的分化。对于追肥的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量少多施的办法,分不同的阶段进行施肥,在2~3月进行开花期追肥,5~6月份追加的肥料有多种选择:腐熟有机肥、果树专用复合肥、草木灰等。施肥过后还要注意浇水。在庭院加水比较方便,但是注意水的碱性不能太高,不宜用肥皂水、洗锅水等。同时还要注意在雨季的时候排水。
家庭园艺产业发展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48亿,占总人口的60.60%[1]。为满足人口激增对住房的需求,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积一再扩张,可供市民休闲放松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少。如何利用城市建筑剩余空间进行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是政府部门和市民日益重视的问题[2]。家庭园艺作为一种能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物再生空间进行绿植栽培和管理的活动,可以将城市建筑和园艺栽培有机结合,提高城市绿化量,满足市民对“绿色”生活的需求,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绿化新形式[3-4]。笔者从家庭园艺的概念、发展历程、常见类型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对我国家庭园艺产业进行总结与分析。
1家庭园艺的概念
我国园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园囿,人们把在篱笆保护区内进行植物栽培的活动称为园艺[5]。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园艺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状态,涌现了多个新的形式,其中家庭园艺是重要的分支,并成为当下热点。家庭园艺是指在庭院、阳台、屋顶或室内空间从事蔬果、绿植等园艺作物栽培及管理的活动,打造私人花园、美化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是当下家庭园艺的核心理念[6]。
2我国家庭园艺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家庭园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市场上以苗木供应为主,鲜切花供应较少,人们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直至90年代,鲜切花市场逐步形成规模并带动了整个花卉产业的发展;21世纪初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城市”的建设以及房地产的井喷式发展,极大地刺激了花卉的消费,但由于花卉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统一的市场标准,入场门槛较低,总体来讲,花卉市场上品种较少,品质也是良莠不齐,产业发展不规范[7];党的十八大以后,政府部门在花卉上的支出大幅削减,促进了花卉生产端向个人和家庭消费转型,我国的家庭园艺产业正式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外出旅游受到限制,购买花卉植物及居家种花种草成为一种高性价比的休闲方式和精神享受,家庭园艺产业迈入发展快车道,成为当下园艺热点[8]。
3家庭园艺类型
根据种植位置的不同,家庭园艺类型大致分为庭院园艺、屋顶园艺、阳台园艺和室内园艺4种类型。3.1庭院园艺庭院园艺,顾名思义为家庭院子里的园林艺术形式,可分为风格化园艺和花架式园艺2个类别[9]。风格化园艺针对性比较强,主要是根据业主的喜好进行园艺景观的设计和布置,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的个人喜好,缺点是建成后很难进行大的变动。花架式园艺是结合庭院具体情况,设置各类型花架来展示园艺景观,其特点是景观布置灵活,可以根据业主意愿随时调整景观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业主需求。
苔藓植物景观营造
1引言 植物是景观营造的基础,构成丰富变化的园林景观,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生机,而苔藓植物资源在园林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在我国很少有人将苔藓作为材料进行景观营造。在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利用频度增加、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忽视了苔藓植物的应用,而这类植物恰恰是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园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材料。它们既能“绿化”、“美化”园林景观,也能营造出情趣盎然、优雅深远的独特空间,因此,有必要对苔藓植物景观营造方式进行探讨[1]。 2苔藓植物的功能 2.1美化及绿化 从形态美到意境美是园林艺术的升华。利用苔藓植物,结合山石、水景、树木、建筑小品等造园要素,可以创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自然情趣与景观。充分展现苔藓植物翠绿的色彩美,反应了自然的真实,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情切和悦,体现了哲学中和谐、天人合一的观点。苔藓植物造景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园林景观绿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其整体而言,生态特性的广泛适应性,能在林荫下、树下、树干、建筑物的背阴面良好的生长,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运用苔藓植物介质需要少等特点[2],在墙面、公路边坡、裸岩表面、荒漠等介质较少的特殊生境进行种植,对环境的绿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1)。 2.2生态功能 利用苔藓植物修复生态环境,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吸收重金属等。苔藓植物有许多适应性极强的特点,能够适应大多数高等植物不能忍受的环境(如荒漠化或石漠化环境),为其他高等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图2)。如藓类结皮(Mosscrust)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阻止沙尘的流动和水土的流失、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改善微环境及物质和水分循环等起着重要作用[3]。苔藓植物是全球响应指示的敏感植物。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氟化氢(HF)等有毒气体和紫外线、臭氧浓度的变化都很敏感,如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浓度达到0.5mg/m3时,就会对苔藓植物产生危害,故可作为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喙叶泥炭藓(Sphagnumrecurvum)在较高浓度臭氧(O3)环境中,会影响其光合作用,导致生长下降。 2.3药用功效 苔藓植物的药理作用很早就为人们所认识。我国早在南朝时就有入药记载,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一书,其中苔藓被称为“垣衣”。11世纪中期,宋朝《嘉佑本草》中记载,土马鬃[大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可清热散毒、通达小便。明代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也对土马鬃的形态、药效等进行详细的记录。清代吴其俊的《植物名实图考》也谈到一些药用苔藓植物,如蛇苔(Conocephalumconicum)新鲜植株捣烂外敷治蛇咬伤;大叶藓(Rhodobryumgiganteum)全草煎服可镇静安神,对治疗心脏病有显著疗效。近年来,人们对苔藓植物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关注,并展开了苔藓植物药用化学方面的研究[4]。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苔藓植物大约有90余种可作为药用[5],如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有止血、补虚、通便等功能,用于治肺结核、跌打损伤、便秘等症。对淋巴细胞白血病、神经胶质细胞癌等癌症有抑制作用;暖地大叶藓(Rhodobryumgiganteum)有清肝明目、镇静、养心安神等功能,对治疗治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有较好的疗效。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juniperinum)的乙醇提取物,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等。 3苔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 3.1苔藓植物专类园 很多造景独特的苔藓植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建立专类园(图3)。配置时将不同的苔藓植物与周围的水景、假山、园林建筑、园路合理搭配以及乔、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互补,再结合园林设计的其他要素,如提供观赏、茶饮等服务,使这类专类园具有生产、旅游、休闲等功能。近年来,这类专类园在我国台湾地区、日本、北美及西欧一些国家显示出诱人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如日本京都的苔寺[6],将苔藓与禅庙文化巧妙的结合,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苔藓植物专类园中,集中多种苔藓植物为主题造景,以群体效果取胜[7];再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结合山水等元素,不仅充分展现苔藓翠绿的色彩美、秀丽的形态美、野趣的意境美,也给人以视觉上冲击力。如可在开阔的地域种植植物有白发藓(Leucobryumglaucum)、桧叶白发藓(L.juniperoideum)、东亚砂藓(Racomitrumjaponicum)、大金发藓(P.commune)、灰藓(Hypnumplumaeforme)、绢藓(Entodoncladorrhizanus)等。在园路转角或凉亭,种植苔藓植物作为先锋植物,能够对道路两侧贫瘠的生长基质进行改造,还有利于涵养水源。种植在假山上的苔藓植物,遮掩了人工建造的痕迹,同时增加了自然风貌,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如大羽藓(Thuidiumcymbifolium)、小羽藓(Haplocladiummicrophyllum)等。池塘里及边上可种植水生苔藓,既吸附了杂质污物、补充了水中氧气,又使水景充满生机。 3.2垂直绿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节能环保型垂直绿化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之一,更是园林绿化不可忽视的一个新内容。而苔藓植物具有耐阴、介质需求少等适应性强的习性以及色彩丰富、重量轻等特性,既成为垂直绿化的理想材料、对城市建设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有效补偿,也是追求人脉、生态的回归。[2]经过多年研究在植物幕墙即在植物幕墙基质布上种植质感丰富的苔藓植物,建成后苔藓植物基本不需要浇水、依靠自然就能良好的生长,也使施工、更换、维护的过程变得简单,并对建筑物等支撑物无破坏性(图4)。这种方式不仅让游人心情倍感轻松、愉悦,也能呈现出盎然生机、优雅深远的独特景致常用的苔藓植物有平叉苔(Metzgeriaconjugate)、带叶苔(Pallavicinialyellii)、叉苔(Metzgeriafurcata)、毛地钱(Dumorticrahirsute)、蛇苔(Conocephalumconicum)、紫背苔(Plagiochasmarupestre)、石地钱(Rebouliahemisphaerica)、地钱(Marchantiapolymorpha)、曲柄藓(Campylopusflexuosus)、中华蓑藓(Macromitriumsinense)、石灰藓(Hydrogoniumehrenbergii)、缺齿蓑藓(Macromitriumgymenostomum)、泛生墙藓(Tortulamuralis)、砂藓(Racomitrumspp.)、虎尾藓(Hedwigiaciliate)等。#p#分页标题#e# 3.3庭院景观 苔藓植物庭院绿化中采用最早的形式就是日本的枯山水园林即在无水的环境下,通过苔藓植物与沙石的精心配置,创造出非常开阔的感觉。如京都龙安寺,通过排组块石、铺陈白沙、点缀苔藓模拟海、岛、林,营造出一种古老、枯寂的意境[8]。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绿地空间减少,庭院绿化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庭院空间往往光照不足、排水不畅,而苔藓植物更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营造出丰富的苔藓植物景观,同时为庭院其他观赏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图5)。苔藓庭院造景主要是通过精心筛选各种各样的苔藓植物,配以叠石、曲水、其他观赏植物以及点缀园艺小品,让主人不出户就能享受幽美,静雅的园林之趣,同时为庭院带来大自然清新脱俗的气息。常用的苔藓植物有金发藓(Polytrichumcommune)、白发藓(Leucobryumglaucum)、波叶藓(Himantocladium)、灰藓(Hypnumplumaeforme)、万年藓(Climaciumdendroides)、曲尾藓(Dicranumscoparium)、树藓(TreeMoss)、真藓(Bryumargenteum)等。 3.4园艺小品 苔藓植物娇小青翠、质地细密能迅速成景,成型后生长速度和扩展性适中,利于保持景观的稳定性,非常适合作各种园艺小品(图6)。苔藓园艺小品作为配景运用到各类主题园中,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情调,还有利于人们放松神经、身心健康。如苔藓在盆景方面的应用,往往对其整体有点缀功效、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使其更显优雅。常用植物有金发藓属(Pogonatum)、桧藓属(Pyrrhobryum)、曲柄藓属(Campylopus)等。苔藓植物不但能绿化环境、增添韵味,丰富园林景观,还有助于恢复原生态,预防和治疗疾病,因此,园林中引入苔藓植物既让人享受舒适的环境,又能发挥其自身的药用等价值。
桂花在园艺中运用思考
摘要:桂花是我国十大传统花卉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有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桂花因其树形优美、叶色青翠、花色艳丽且香味馥郁,是我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常用树种。桂花在园艺规划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桂花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因此,针对桂花的应用进行介绍,以期推动桂花的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桂花;园艺;应用
桂花原产于我国,是我国十大传统花卉之一,栽培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及北方部分地区,分布范围较广。桂花在中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时间的人工培育及定向选择,品种及品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目前,我国桂花共有100多个品种,分为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4个种群,有5个桂花主要产区,分别是苏州、咸宁、成都、杭州和桂林[1]。桂花具有一定抗寒能力,露地栽培区往北可达北京、河北地区。桂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超凡脱俗的象征,桂花的花语是崇高、美丽、吉祥如意。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衍生出无数感人的故事和传说。桂花由于树形挺直,树冠圆润,在大部分栽培地区四季常绿,且花期正值象征团圆的中秋时节,花开满树,芬芳馥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值得推广。
1桂花在古典园艺规划中的应用
桂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自古以来就备受欢迎,在中国古代已经广泛种植。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园艺植物布置的灵魂,缺乏意境和丰富内涵的园林作品只有一种“匠气”感,不够灵动,缺乏灵魂和灵气。古典园林在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视觉设计,还重视观者的嗅、听、感、味等其他感官感受,通过园艺规划,将各种感官感觉融洽地搭配起来,在古典园林中对香味的重视,即嗅觉,要高于视觉。利用芳香植物的不同香味和神韵来增强园林景观的层次感,让人“沉浸”在园艺意境中。以桂花营造意境的典型园林有留园的“文木溪香轩”,是桂花园艺设计中突出桂花香味的经典案例。在古典园林中,桂花以成对、成簇种植为主,如“院中双桂”的成对种植法、与玉兰、海棠相呼应的“玉堂富贵”的成簇种植法,在庭院中则以山石造“骨”,辅以自然绿地,以桂花树为点睛之景,再搭配梅兰竹菊等具有君子风骨的植物,还可以搭配亭台楼阁等赏景之处进行呼应,打造意境层出不穷的多维艺术空间。
2桂花在现代园艺绿化工程中的应用
2.1桂花的应用形式
景观设计中极简主义的应用
1现代景观设计中极简主义的特征
1.1强调空间使用功能
传统的景观设计方式侧重于静态艺术效果,而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更强调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极简主义提倡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能进行公共社会活动的场所,因此在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建筑空间常与景观空间相通,更好的满足人们在现代化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极简主义景观设计还能呈现较明确的方向感,便于外地游客识别。美国著名景观设计时丹•克雷的设计作品中吸收了较多的建筑元素,将景观元素和建筑元素相互融合,使设计作品更加适用人们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克雷在农场的设计方案中,将花园建筑融入到乡村农场空间,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流动概念和古典景观中的叠加、对称、轴线等设计元素相结合,创造具有实用性的景观空间。
1.2设计形式和色彩简洁
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推崇使用简单的设计创作手法,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常见的设计手法是序列,使用简单的形体几何构成景观单元或要素,通过重复使用或要素单元之间的间隔重复,形成简洁的设计形式。简单的形体几何如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和圆形等。施瓦茨在他的景观平面设计作品中,多运用纯形体几何、网格和直线,如方形、椭圆形和圆形,使景观构图系列化,景观整体具有强烈的秩序感。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设计时,为了达到引人注目和纯净视觉效果的目的,设计师往往将同一种设计材料运用到大面积的景观元素中。
2极简主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极简主义具有的强烈个性、开放性和适应性引起了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师的关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正朝着简约化、整洁化和优雅化发展。广州会展中心、苏州博物馆和中山岐江公园是中国现代景观中极简主义应用的代表作品。2002年,造型前卫大胆、规模宏大的广州会展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主体户外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应用极简主义整体有机性的特征,使户外景观与建筑主体风格一致,运用大气简洁的线条与建筑主体的玻璃幕墙、不锈钢板形成和谐、统一的氛围。
养老社区康复性环境设计
摘要:
自古以来,孝在我国的家庭成分中均居于首位。儒家文化《礼记•大学》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通常要求子女对其父母做到“养体”、“养志”,即物质供养与精神赡养。伴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龄,现如今家庭结构特点小型化为主,空巢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要求在逐渐增大。为迎合这一硬性要求,本文就养老产业康复环境的康复理论与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环境;养老社区;康复景观;人文
何为养老康复性景观?利用景观设计中的相关理论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为实现健康养老而专门设计的环境即为养老康复性环境。养老社区的特色应该是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餐饮、娱乐、休闲、社交、康复、医疗等一条龙服务,而不是仅仅提供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何为康复环境?简单的说,康复这个词意味着具有恢复或者保持健康的能力,与环境这个词结合起来就得出“能够恢复或者保持健康的环境”的概念。正是由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了保持健康和机能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国。我国老年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正不断地积累经验,比如借鉴外国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我国国情找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养老产业的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各界人士关注,在实际的开发建设中也有不少企业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但大多是高档社区或是高收费的养老机构,没有办法实现养老的公共性。依据我国目前的养老产业发展背景,并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来看,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微地形设计
摘要:现代景观设计中微地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熟知与利用,它不仅能作为景观要素塑造空间,更能较好地传递和表达场所精神。文章以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图书馆区域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图书馆校训广场、紫荆剧场、洗砚池等不同区域的微地形景观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用微地形处理手法,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校园景观空间,使校园景观更具趣味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微地形处理;设计研究
一、微地形景观的概念及功能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景观设计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生态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而利用地形塑造空间,使之成为不同功能和景色特点的区域,亦是中国传统园林造园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塑造手法之一。景观设计中的地形概念是指测量学中地形的一部分———地貌,即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如峰、峦、坡、谷、湖等山水地形外貌,可以说整个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微地形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根据功能空间的需求,通过人工挖掘或堆砌等手段模拟大地起伏错落的形态,使其呈现出起伏变化的地形,但由于用地面积较小且多以人工改造为主要手段,因此此类地形的地面高低起伏一般不太大。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适宜的微地形处理,统筹安排景物设施,可以丰富造园要素,获得空间大小对比的艺术效果,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满足景观功能要求、改善生态功能以及工程辅助功能等方面。采用微地形处理手法,不仅有助于园内雨水的排放,避免由于雨天导致的地面积涝,起伏的地势所形成的水平可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微地形的改造还可以有效地增加园区绿地量。
二、校园微地形处理的必要性
本项目案例中,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校园景观建设,不仅会成为我院形象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合理、优美的校园环境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次项目主要是针对相思湖校区的图书馆建筑中庭地和四周附属绿地两个部分周边区域景观,图书馆建筑围合形成内部的庭院空间,并通过一条看不见的中轴线统领整个庭院空间,大致为一个南北长、东西较短的半开敞空间。建筑东侧拥有一个开敞式的入口空间,并且是现阶段主要人流汇集的方向。中庭庭院地块就被南边的图书馆和北边的人文教学楼所围合,形成一个大致为南边长、东西边较短、北边被人文教学楼分成2个短边部分的矩形地块。并且场地中绿地、道路、水池的位置、形状、面积、流线等已经固定,不能随意修改,其场地中整体覆土都较浅。位于图书馆前的校训广场属校前区,位于大门道路的中轴线上,是进入校园大门后的第一个开敞空间,也是整个校园最具庄重性的形象景观区。然而由于校园大门前有交通主干道,车流量较大,且周边施工场地较多,尘土飞扬,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和日常教学活动。且在校园西侧为学生和教职工生活区,汽车噪音和尾气对学生或教职工的休息睡眠有一定影响。因此基于这些问题,需要在图书馆地块上通过微地形对空间进行重新塑造,以确保校园环境的美观和舒适。
三、校园微地形处理的设计运用分析
唐代独到的园林艺术
一、中国园林建筑,师法自然 我国造园艺术与其他艺术如绘画、诗歌等虽然形式不同,却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古典园林又有它独有的特点,古朴典雅,景象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古典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珍贵的艺术明珠。尽管许多历史名园早已不见形迹,我们却仍然可以从各地现今保存较好的园林中知道它往日的规模、结构和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高度的造园艺术成就,无不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中国园林建筑,师法自然。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仅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的和民族的审美要素,所以建筑艺术表现为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和类型的风格。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 二、大唐盛象,独到的园林艺术 我们的民族拥有一个让后人可以自豪的朝代——唐代。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纵览我中华千古诸朝,无有出其右者;横观当时世界各国,大唐文明亦独领风骚,泽被东西。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群星灿烂,成就辉煌。绘画领域大为开拓,山水画趋于成熟,画家辈出,开始有工笔、写意之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诗画互渗的艺术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开始影响造园风格。诗文、绘画、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互相渗透,园林艺术开始呈现诗情画意,园林建造更为兴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 其二,兴起科举制度,广大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一旦取得官僚的身份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宦海浮沉,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经营园林,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 其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场所,园林艺术受到文人趣味、爱好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进一步的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 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的皇宫,是唐朝几代皇帝的“官邸”。含元殿位于大明宫内,是大明宫中轴线南北方向上的第一座正殿,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面积达7万平方米,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毁废,历时220余年,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壮丽,开朗辉煌,极富有精神震慑力。古人形容它为“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麟德殿规制宏伟,结构特别,堪称唐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是皇帝举行宫廷宴会、观看乐舞表演、会见来使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三重殿建筑形式。从对唐代园林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三、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撑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一般来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联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p#分页标题#e# 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来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券棚等形式。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他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他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3)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中国古代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用色也最善用色的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在今天,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绮丽,且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