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园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园艺专业英语教学论文
一、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教师英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热情不高。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直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一般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英语教学技巧与水平有限,教学仅停留在专业英语课文阅读与重点句子翻译层面。教师过分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差。目前,专业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缺少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
国内农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很吃力,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专业词汇功底浅,很少并且很难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不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性的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平庸。
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与综合性学术英语之间缺乏衔接性,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章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各高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有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两种形式,自编教材内容编排过于古板、陈旧,还有的教材内容难度偏高或者涉及的专业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专业要求。再有,各高校通常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的培养,最终导致我国专业英语缺乏创新性的局面。
校园艺术教育论文(共7篇)
(一)
一、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与医学的关系认识不足,一部分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主要偏重于艺术课程的娱乐性。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首先,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公选课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加上一些美术专业教师对公共选修课地位认识不到位,认为个人价值在公共美术教学中难以实现,因而不愿意上选修课。其他的大中专医学院校均不开设艺术课程,也没有配备艺术教师。这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一些医学院校还有差距。除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外,此外,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不能支持学校艺术类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涉及面广泛,而且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还应该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要求教师掌握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但目前医学院校艺术师资综合素质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距离。
3.教学条件不完善
庭院果树园艺栽培技术论文
1庭院果树设计
庭院果树园艺设计主要有两种:路旁设计和综合种植。所谓的路边设计就是把果树种植在道路的两边,对于路旁果树品种的选择比较适宜的是高大或者藤蔓类的果树,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不仅可以乘凉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靠近门窗的地方避免种植这类果树,主要是考虑让充足的光进入室内。所谓的综合种植提倡的是综合利用,对于庭院的设计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风格进行不同的种植。由于庭院果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在改善其实用性上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和生物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如此还可以大大提高庭院土地的利用率。在设计庭院的时候,无论院子是什么样的风格,要想获得全新的户外体验就必须要强化季节性的装扮。对于室内的布置要遵循室外的布置技巧,目前最流行的庭院设计理念就是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
2庭院果树园艺栽培技术
2.1种植
种植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对庭院果树进行定植的时候要一次性进行改土操作。坑需要具有较大的宽度和深度,一般意义上长、宽、高的范围分别是:1~1.5米,1~1.5米,0.8~1米。在果树种植之前要进行有机肥的施加,每棵树的施肥量在30~40公斤之间。选择树苗的时候要对它的高度、茎粗、年龄进行充分考虑。这样可以提高果树的成活率,并保证结果的时间。在种植树苗的时候,上枝叶要展开向下,先期填土要求是湿土,然后再继续填埋。要是树苗过大,种植的第一年要绑好支架,防止果树歪斜。
2.2治理
所谓的植后治理,主要就是管理肥料和水分。其一就是基肥的施加,可以提供树木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大幅度提高产量。每年的秋天即9~10月份施加有机肥,树龄的大小决定施肥的多少。小树一般施用20~40公斤的肥料,成年树施加80~100公斤的肥料,施肥的时候要挖成条状或者环状的施肥沟。接着就是追肥,不仅可以给树苗的成长提供充足的肥料,还可以促进其花芽的分化。对于追肥的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量少多施的办法,分不同的阶段进行施肥,在2~3月进行开花期追肥,5~6月份追加的肥料有多种选择:腐熟有机肥、果树专用复合肥、草木灰等。施肥过后还要注意浇水。在庭院加水比较方便,但是注意水的碱性不能太高,不宜用肥皂水、洗锅水等。同时还要注意在雨季的时候排水。
职业人园艺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回顾
在巨大困难挑战面前,全国高职院校坚持把好“人才培养”质量观和“改革为动力、创新图发展”的战略观,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始终采取一方面借鉴普通高校成熟的教学及管理办法,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吸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建设,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开展以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力求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在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训练,严把技能考核关,着力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十年磨一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2011年底为止,全国已批准建成两个100所国家级“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以鲜明的高职特色和产学优势引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朝着更加广阔的未来挺进,职教的明天更辉煌。
二、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高职院校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切实做到专业开设依据市场需求、教学实践贴近岗位要求,严格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狠抓各教学实践环节,确保广大毕业学生的“知识、文化、技能”充分满足就业岗位需要。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办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出现以来主要经历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每次教学改革实践都抓住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实质,顺应了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行业、企业肯定,学生、家长满意,社会反映良好,高职教育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兴旺。教学改革助推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纵观贵州省的国家级“示范校”(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骨干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几所被评为“省级示范校”的高职院校,他们无一不是“教改有方略、办学有特点”。
三、对“职业人”导向教改的理解
基于“职业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悄然兴起,我们认为它必将会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新一轮的教改方向,理由如下。
1.基于“职业人”导向教改与以前的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和冲突,严格意义上来说“职业人”导向教改就是前两轮教改的延续和升华,“职业人”教改更加体现出对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材料的建设、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及培养适应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实践
长江师范学院园艺学专业自2010年设立以来,就定位于培养满足地方园艺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于2017年被立项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优势。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艺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1-2],主要通过给学生讲授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而培养其在相关领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树立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为适应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及相关工作岗位需要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3]。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园艺产品生产活动中病虫害防治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对学生吸引力低,导致学生常感觉枯燥乏味,且动手能力很差,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难以让学生树立对于解决园艺植物保护问题的自信心[4]。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知识的理解,以期更好地完成培养计划,适应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最终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应用能力。笔者结合当前重庆地区园艺植物的实际生产需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旨在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同时,为了增加课程容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笔者广泛收集了多种园艺植物病虫害症状及危害图片,将生产实际和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多种渠道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增强了学生对园艺植物病虫危害的直观认识。此外,通过引用一些媒体中报道的园艺植物病虫危害相关的新闻,利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剖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园艺植物保护与经济生态健康的认识。
1教学材料的建设
1.1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是专业内涵建设最重要、最直接的育人载体,优秀的教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之一[3-5]。目前有关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性教材较少,且一般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五年制高职园艺专业的教学用书,课本主要介绍病害与虫害的识别与防治,而缺少植物保护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因此,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性质,选用黄云、徐志宏主编的《园艺植物保护学》“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园艺植物保护基础的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下篇为重要园艺植物病虫害及防治的各论部分,主要介绍重要南方园艺植物病害的症状、虫害危害症状以及相应病原物、害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控方法。该教材吸收了植保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增加了教学新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园艺植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并且将其应用于对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以体现该学科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满足园艺专业的培养要求。
1.2教学进度计划的调整
农林类科技期刊论文索引频次影响因素
学术论文的价值和被引情况是反映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征[1]。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主要由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而与零被引论文呈负相关[2]。受学科分布、作者群体分布特征限制,专业类高校学报在争夺优质稿源中存在学科门类狭窄的弱势。《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曾用名《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林学类专业期刊,创刊于1984年,连续7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等;还入编国内外30多家文献数据库,并荣获国家级、地区级、省级期刊类奖项30余项,在全国农林类科技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本文以该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期刊论文的引用频次、高被引论文和零被引论文的内在影响因素,结合统计学方法归纳总结,为专业类期刊编辑甄别和筛选高学术价值论文、调整期刊栏目及论文文体形式提供依据,也为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后超过3年(包括发表当年)未被引用,以后产生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即使后来这些论文被引用,但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概率极小[3],后7—8年是被引量的峰值年。因此,笔者以该学报在2010—2015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得到该学报2010—2015年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下载情况。笔者于2018年4月3日下载有关数据,使用学报采编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以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利用百分比法把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4],去除消息、稿约、报道等非论文稿件,把引用次数为0的论文作为零被引率论文,从作者群特征、论文归属、学科外审专家评审意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报论文整体被引情况分析
2010—2015年该学报共刊发论文909篇,高被引论文91篇,零被引论文59篇,整体零被引率6.49%;篇均被引7.43次,篇均下载175.14次,各年被引量和下载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871,P<0.01),被引数量和下载数量均在发表后第7年达到高峰。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24.72次,篇均下载539.43次,均超过全刊发文的3倍。有些论文尽管下载量不大,但引用量很高。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87.75次,远低于全刊平均值,但也存在单篇下载量高于全刊平均值,甚至高于某些高被引论文的情况。随着出版年限延长,零被引率减小,发表后3年的零被引率与其他出版年差异极显著(P<0.01),发表后4年的零被引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期刊的引用高峰时间大于5年,零被引率与各年发文数无显著相关。就论文类型看,高被引论文中综述类文章24篇,占26.37%。全刊共发表综述类论文74篇,高被引率达到32.43%,无综述零被引,说明综述类文章在贡献引用率和扩大期刊影响力上意义重大。实验论文在全部刊文中比例最高,达到42.13%,高被引率达到14.36%,零被引为14.97%。调查报告类和研究简报的高被引率均不足3%。全刊共发表新纪录报告22篇,无高被引,零被引率高达27.27%。
2.基于作者群特征的论文分析
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思考
摘要:基于部分优秀科技期刊的做法与我们的工作体会,从提升、推广、求新等角度提出当前时代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的思考。提升主要指提升服务质量,可以从提升投稿体验与编校质量等方面入手;推广主要指实现服务的手段,可以从立足主办单位进行有效宣传推广、面向全国进行精准宣传推广、丰富宣传媒介等方面入手;求新主要指更新办刊思路,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可以从优质的知识服务、知识新闻—文献协同传播、错位竞争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稿源;精准定位;拓展
随着2018年国家关于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简称破“四唯”)[1]的开展及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印发,破除“唯论文”行动具体到了破除“唯SCI”上[2],这为中文科技期刊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唯论文”并不是摒弃论文,而是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即优秀论文[3],而优秀论文需要优秀的载体。2019年起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4-5](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系统构建了支持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一定优化,人才的评价指标更客观,科研等学术活动逐渐回归本质,高质量的中文科技期刊拥有了与外文期刊公平竞争的平台。然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很多优质稿件都流向了“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这使得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稿源不足等诸多困惑。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拓展稿源,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出于办刊初心,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办刊主动性与积极性,谋求期刊高质量发展,这是一种对作者和期刊负责的担当意识。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必须努力总结并探索提升思路,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以质量和特色吸引更多作者投稿。本研究基于对部分优秀“卓越计划”和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的分析与我们的工作实际,从更好地服务作者的初衷出发,从提升、推广、求新等角度提出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吸引稿源的几点思考。
1提升服务质量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同类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激烈,特别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而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相对较低,在吸引优秀稿源方面优势欠缺。这类科技期刊如果能在服务上有所提升并彰显自身优势,也能吸引更多作者关注,从而获得更多优质稿件。
1.1提升投稿体验。出版科技期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作者、促进学术交流。作者的投稿体验、读者的阅读体验[6]是反映科技期刊服务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科技期刊编辑可以从作者角度换位思考,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本文通过对一些口碑、影响力均较好的科技期刊的做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形势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提升投稿体验及阅读体验的几点思考。1.1.1做好投稿前的引导工作编辑部如果根据自身收稿情况为作者提供投稿前的参考,可避免无效投稿,节约作者、编辑部时间。在这方面,领军期刊《园艺研究》(《HorticultureResearch》)做得很好。2020年6月,《园艺研究》编辑部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HorticultureResearch〉受青睐与“不待见”的文章》,关于“什么文章投上来肯定被拒稿呢?”“什么样的文章会被考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引导,作者在投稿中就会更有针对性,避免了盲目的尝试性投稿。对于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可以节约大量审稿时间,使编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提升工作中,加速期刊周转。1.1.2缩短审稿周期审稿周期是作者在投稿中考量的重要因素。作者一般会在投稿前通过已投稿作者或编辑部了解审稿周期,因其长短直接影响作者的投稿决策、投稿体验及对期刊的评价。目前不少优秀科技期刊通过多种方法缩短审稿周期,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点:1)提高初审判断力与效率。不少优秀科技期刊由专业编辑人员严控初审,此过程可淘汰大部分内容、题材、学术性等不合要求的稿件,仅将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稿件提交外审,避免部分作者的无效等待。2)控制外审时间。在审稿环节中,外审用时最长且最不易控制,同时审稿周期因外审专家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以《江苏农业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例,当前不仅外审周期较长,而且最长与最短审稿周期之间的差距较大。这是提升期刊服务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在于审稿专家队伍不固定、专家评分数据库不完善、编辑未充分发挥督促作用等。因此可以先从这几点寻找突破,同时严格执行“一催二等三替换”的做法,对于超期的专家,催审后如再次超期未审,则替换为其他专家。1.1.3优化稿件退修流程稿件的退修过程反映了期刊编辑的专业性与效率性,是作者投稿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要编辑部用心优化。目前,许多优秀期刊通过设置规范可控、内容—格式同步修改的退修流程,使工作更加高效。对于《学报》而言,当前的稿件退修过程存在周期长短不一、编辑与作者交流的效果差异较大等不足。参照其他优秀期刊的经验,可以试行如下优化措施:由编辑部根据稿件的不同处理状态(初修改、需要返修、反复修改后仍不理想)拟定统一的编辑—作者沟通模板,避免编辑将私人情绪传达给作者;拟定严格退修时间,对于超期作者及时催促其修改;设置邮箱、微信、QQ、电话、官网留言等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提升沟通效率。
1.2提升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衡量科技期刊办刊水平的标准之一[7-9],是编辑能力建设的重要考量指标,高水平期刊一定是在编校质量上对作者、读者负责的期刊。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寻求自我提升不能好高骛远,应该从扎实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开始,以高水平期刊为目标,逐步提升,才能得到作者认可,吸引更多稿源。通过分析部分优秀期刊的经验,我们认为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可尝试如下提升措施:1)制定具体的编校规范。根据各个期刊的学科特点,结合实例制定专业、统一的编校质量规范,客观地评价编辑的工作质量。2)与同类高质量期刊编辑部进行深度交流学习。通过深度的交流学习,可以从细节上促进期刊编校质量的提升,对于处于上升期的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获得先进经验知识的捷径。3)完善线上互动与知识共享平台。2020年年初的肺炎疫情,对于各个期刊编辑部的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居家办公、线上办公、云审稿、云校对、云会议等成为2020年上半年编辑工作的特征词汇。各个期刊纷纷采取多种途径维持编辑出版的常态。以《学报》为例,云校对的尝试,不但节约了纸张与时间,而且办公地点灵活;校对稿的电子化也方便了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在此过程中还规避了一些易出现的排版问题。今后,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线上互动与知识共享平台,实现实时、共享、可参与等多种功能,更好地服务编辑出版工作。
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管理
[摘要]在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于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介绍了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的状况、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开放共享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以及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下实验室管理取得的一些成效,针对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建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仪器使用率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以期探索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下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员;监控;管理
随着我国对教育和科研的高度重视,国家对高校学科及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下设19个学院(部),园艺学院是我校建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学院先后购置了大批仪器,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金额都在逐年增加。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以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上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仪器设备的迅速增多,实验场所的增加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的不足,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技术的滞后,仪器设备的大量采购和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基于以上矛盾,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结合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创建而成的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应用而生。平台可在线查看学校所有大型仪器信息及状态,仪器测试可以采用网上预约、网上收费等规范化管理。各个实验室安装了摄像头,一部分常用的精密仪器及易发生危险事故的仪器,安装了刷卡系统。实验室安装了门禁系统,新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安全使用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更好地促进大型设备资源共享,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
1学院仪器设备概况
园艺学院实验中心教学和实验平台,是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的教学实验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学院本科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实验平台。为了满足本科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学院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借助国家和学校对本科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先后购置了大批实验仪器。仪器数量多,种类齐全,完全可以满足本科实验教学和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
2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在实验室管理中的现状
实验中心教学和实验平台,是本科教学和科研的基地,不仅承担着本科教学的任务,也是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孵化器。由于实验室多、区域面积大、仪器设备种类与数量多、流动人员数量多且杂,长久以来,实验室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觉性差,缺乏有力的监管威慑力。很多学生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仪器弄坏了,常常找不到“肇事者”。第二,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研究生一般以导师为单位,常采取“大带小”、“老领新”的传帮带的学习模式,由于对仪器操作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经常出现不规范操作,损坏仪器,而且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由于缺乏专项的维修基金,很多贵重仪器维修费用昂贵,导致一些仪器无法按时修复,等待维修费的到位。结果导致影响师生仪器的使用,大大影响实验进程。为解决实验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院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为平台,组建了园艺学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监控系统。学生经过申请,由学院实验中心授权,得到批准授权之后,才能有权进入实验室,刷卡使用仪器。学生的每次进入实验室刷卡,使用仪器,都在仪器共享系统中有详细记录。一旦发现违规操作,轻者对其提出警告、多次警告无效者,直接取消授权资格,不得使用仪器。实践证明,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规范使用仪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有力的保障了实验室的专属使用和实验室的安全,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在研一新生入学后,每年由实验中心组织新生进行安全培训,对实验室安全规程、实验室用电安全、实验室生物与化学安全、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进行现场培训。学生经过培训后,大大提高了安全意识和仪器规范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