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园林实训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思考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篇1
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讨产教融合发展新内涵、新趋势、新举措,以“协同育人提质量,产教融合促就业”为主题的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于12月25日在江西南昌举行。[1]围绕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学者建议如下:一是把握产教融合内涵特征,创新产教协同育人途径;二是完善产教融合组织机制,保障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三是探索产教融合评价改革路径,推动产教融合持续发展。[2]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意义
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务。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地方政策举措,是真正促进以价值链为核心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链接,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职业院校是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主体。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水平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教育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自治区高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11个。校内设有教学实验林场、调查规划设计院等教辅部门;校外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印尼金光集团、广西高峰林场等30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赢中实现了共生共长。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受传统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影响,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均沿袭了本科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未能真正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和本质。受高职教育三年学制、实训条件建设、专业课时等影响,部分专业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甚至出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成了本科专业的简化版、压缩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为适应园林人才市场对口人才需求量大、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等需求,我院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通过社会调研、校行企专业教学委员会讨论研究,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具有从事风景园林行业岗位职业意识和思维方法,能胜任城镇绿地、乡村振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各类风景园林设计与管理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明确了园林景观设计能力、园林植物造景能力、园林施工图深化设计及绘制能力、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四大专业核心技能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动融入风景园林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开展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校校合作加快专业建设速度、校行合作提升专业领导力、校政合作提升专业影响力四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了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
基地对接产业对三农的实用性
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化路径
走实训基地产业化发展之路,依据专业优势、师资团队水平、学院资源和历史积淀等元素的特点,丽水职院进行了有益和必须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按“四大板块”理念“引领产业,科技致富;融入产业,美化生活;孵化产业,开发创新;支撑产业,服务‘三农’”来建设基地。1.引领产业,科技致富食用菌产业是丽水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丽水职院园艺专业食用菌教研室师资一流、投身产业,对整个产业可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以食用菌基地为载体创办公司、组建研究所,提升基地实力和影响力,培养培训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助推菌农致富。创办丽水市瑞芝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凝练内力。公司与北京房山食用菌协会、江苏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基地———连云港灌云食用菌园区、鄂尔多斯青海木业食用菌基地等10多家机构和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和技术指导。与丽水鼎宏农林公司合作开发的牛樟芝栽培项目已启动,与丽水东吴樟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着力于开发食用菌科技产品,灵芝孢子粉、香菇等产品供不应求。微生物研究所致力于食用菌实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已开发出具国内领先技术的中温灭菌剂、食用菌大棚黑白膜、根艺灵芝。开发了具国家专利的菌棒透气钉、食用菌菌棒接种机等产品。与国家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江苏省生物质能源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等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研发利用杨树下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研究取得成功,并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丽水职院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浙江省突贡专家陈俏彪研究员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香菇生产技术规范》(GB26587-2011),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国家科技部食用菌浙江培训基地落户丽水职院,为食用菌人才队伍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平台,促进了食用菌技术的普及、创新和推广,助推食用菌产业的高速发展。基地常年开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培养食用菌产业一线技术骨干;师资团队经常深入企业、走进农家,为菇农释疑解惑,为生产问诊把脉,助推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致富一方百姓。与职业高中合作建成联合学院———庆元食用菌学院。培养地方产业亟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丽水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融入产业,美化生活以相关专业为依托,建设校内实体,成为学生校内实训的重要基地。基地承接项目,提升学生真实情境下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丽水职院阳林绿化工程公司积极开拓市场,服务美丽家园。公司主营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室内绿化租摆、花木生产、盆景制作与销售等业务。近年来共计承接完成了丽水经济开发区绿化工程、丽水市花园路绿化工程、丽水市职业中学新校区绿化和中心区景观工程、丽水移动分公司整体绿化工程、市检察院绿化工程、市财政局绿化工程等10多个绿化工程项目,取得了丽水市行政中心、市建设局、工商银行、泰隆银行、宝马4S店等6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室内绿化租摆;承担了丽水市花园路、卢镗街、方正电机、市国土局、白云生态林场等10多个单位的草花种植和养护业务。丽水职院四维规划建筑设计公司主动出击,努力作为,建设美丽乡村。近年来,承担了森林城镇规划、村庄绿化规划设计、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50多项,承担了城镇规划、村庄规划项目100多项,为非洲利比里亚国首都蒙罗维亚一个居民安置小区、一所学校等项目提供了设计服务,承担了援疆村庄规划项目10项。项目的承接为师生专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新农村建设、生态示范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应邀参加了“浙江省园林工程施工规范编制委员会”。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工程研究所、杭州大通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编制《浙江省园林工程施工规范》,为浙江的园林行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贡献,也大大提升了丽水职院在园林行业及园林教育界的影响力。3.孵化产业,开发创新针对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学院支持学生创业、教学团队科研攻关,攻克技术难关,开发新型产品。支持学生创业,创办润生苔藓科技有限公司。园艺0908班学生温从发对苔藓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展苔藓小品、苔藓景观、苔藓地毯及苔藓主题园研发的探索与实践,在父亲支持下,注资100万元,创办了苔藓科技专业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由在校高职生创办的、注资过百万的实体公司。2012年,其网店在淘宝网苔藓工艺品类业务排名一直处在领先地位,业务量高居榜首。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是丽水林区将生态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苔鲜林下种植与生俱来,是助推林农增收的生态模式,更能彰显养生丽水的生态品质。公司掌握了大灰藓、大羽藓、细疣小金发藓等40多种苔藓的栽培技术,开发出苔藓盆景、苔藓球、苔藓瓶园、苔藓饰品等多种苔藓园艺产品。目前,正在与区域特色优势产品如龙泉青瓷、青田石雕融合渗透,开发高品位的苔藓园艺产品,将丽水苔藓产业做大做强。集成蓝莓生产技术,成为区域蓝莓产业技术推广的示范。蓝莓鲜果因其保健价值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昂贵。随着蓝莓在我国引种驯化成功,丽水也掀起了“蓝莓热”。潘芝梅教授带领的园艺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反复试验,获得了蓝莓生产的丽水参数,建成蓝莓生产示范园,成为丽水蓝莓产业的窗口。在企业主的邀请下,团队成员深入松阳、遂昌、龙泉等地传授蓝莓生产技术,指导果农从事蓝莓生产,为丽水蓝莓产业的崛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4.支撑产业,服务“三农”依托名特优果园、鸟巢大棚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练就本领、强化技能,围绕地方主导产业,主动介入,服务“三农”。挽救改造中华名果云和雪梨,致富一方百姓。云和雪梨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以个大、皮薄、味甜多汁、松脆可口成为浙江省三大名梨之一,曾被誉为梨中珍品,尔后,一度濒临淘汰衰败。丽水职院以潘芝梅教授为负责人的省级教学团队———园艺技术教学团队,立足区域传统果业,以丽水职院校外基地,为依托,转型云和雪梨产业研究,成功破解技术难题,挽救和改造了云和雪梨,使得云和雪梨起死回生,致富一方百姓。潘教授主持的项目《云和雪梨高效栽培技术和产业化研究》获丽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走进中央电视台在绿色时空报道《多穿“衣服”的雪梨更值钱》中接受专题采访。此案例也被麦可思研究院、上海教科院收入《2012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学院连续三年应邀参加红提产业发展论坛,为红提产业提升献计献策。胡德华、朱向秋、潘芝梅、佘德松四位教授分别被二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聘为生产、销售顾问,为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储藏与保鲜、有机生产、病虫草害防治问诊把脉。团队发挥科研优势,践行“心中有‘三农’、术业有专攻、身上有泥巴、农民有口碑”的理念,在科技、智力、人脉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服务立足丽水林区,学院积极开展林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每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油茶苗嫁接技术服务,以项目形式参加产业服务工作,在林权信息化、食用菌产业化、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园林绿化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
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化形式
1.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结对乡村,助推农户增收致富近年来,丽水职院先后选派9位教师到景宁县、龙泉市、缙云县、松阳县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他们注重在实地调研中理清工作思路,在不断学习中宣传落实政策,在服务为民中力求工作实效,在主动融入中排解农户纠纷,在搞好民主监督中加强制度建设,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率先示范,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深受广大农户好评。2.派驻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攻克农业技术难题近年来,丽水职院先后选派20多人到青田县、景宁县、松阳县担任科技特派员。《畲药种质资源保护》、《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与示范推广》、《青田山区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布鲁诺”猕猴桃病虫害防治》、《青田红柚示范基地建设与栽培技术推广》、《茶与括楼立体高效种植技术应用与推广》、《畲药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等30多项科技扶贫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他们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创新等各种形式,服务三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产业的发展。3.派驻产业联络员,走进田间地头,破解生态农业难题丽水职院组建服务“三农”教授团队、产业服务团队,与龙泉市屏南镇、遂昌县北界镇在高山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生产、农产品营销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把培养人才、服务产业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送技术、送服务、送文化到产业一线,在大地上写论文,在农户家留成果,走出了一条“校农共建”的新路子。4.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亟需的产业技术专门人才丽水职院牵头组建的丽水职教集团已建成丽水旅游养生学院、丽威IT学院等新型自由体学院,培养实用性人才,服务地方产业。与丽水市农办联合创办了丽水市农民学院,开通丽水市农民学院网站,在线、即时接受农户咨询。创办丽水市青年就业创业学院培训实用人才。开展了“服务创业感动丽商”系列活动,千里送教,情暖丽商,先后赴昆明市、西安市等市举办丽水籍超市经营创业人才培训班,数百名在外创业的丽商获得培训。5.创建省级高职园林园艺师资培训基地,构建起了以学院为辐射源的合作服务平台丽水职院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工作,构建起了以学院为辐射源,与政府、企业、农村、校(所)四方携手的合作服务平台。2012年浙江省高职园林园艺师资培训基地落户我院,该基地首先是高职教育实际训练实施的场所,同时又是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师资培训的实施,有效促进同行在专业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方面的互动交流、双赢合作,并借助这个平台提升学院在行业中的地位,扩大影响力。6.成立各类研究所,为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开展专项研究丽水职院成立了丽水微生物研究所、丽水苔藓植物研究所、丽水园林研究院、丽水山地经济研究所、丽水林业资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处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丽水产业经济研究所等10所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研究所,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核心产品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工作,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范式。
农林类专业实训基地产业化成效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产业人才需求实训基地产业化让教师有了更多的企业经历(经验),开始用产业化、市场化的视野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高职教育思想进行纠偏。因此,丽水职院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重新明确了农林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校内基地完成典型实训项目,在校内基地(校办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在校外基地完成真实项目,在合作企业中融入真实项目,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产业人才需求,服务岗位及专业核心能力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要。园艺专业为园艺行业培养具有园艺产品生产、贮运加工和营销管理岗位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园林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园林审美情趣,掌握园林植物识别与配置技艺、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园林工程预结算与招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园林工程实践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岗位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紧贴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确定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检验与质量管理两大岗位群,为绿色食品行业的生产、检验、质量管理等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产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升了学院办学实力、提高了学院社会声誉、练就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本领,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在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学院农林类专业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签约率每年都在90%以上。上海伊利爱贝食品有限公司、丽水丽人木业集团等企业每年都来学院召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业奖学金。2.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与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依托职教集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接区域龙头企业、地方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庆元食用菌学院和旅游养生学院等新型自由体学院,创新了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办学的体制。增设技能鉴定所(站),拓展鉴定功能,职业技能鉴定5000多人次。探索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制度建设。拓宽成人学历教育面,提高社会认可度,成教年培训7000人次。3.产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农林类专业积极对接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为社会、行业、企业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明显提高。各专业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和技术骨干,以下企业、挂职锻炼、派驻农村指导员等各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服务三农、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助推行业产业发展,显著提升了服务社会能力,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省级行业标准1项、地方规章4项、企业标准1项,在行业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学院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丽水职业教育集团已成功入选2012年《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化办学十大案例。4.实训条件明显改善,示范辐射作用显著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建了开放式、具有农林特色的“专业—基地—农户”产学合作专业教学平台,设立了校企共建、教师入股、农户应用等平台建设机制;以平台为载体,开展了“校内学技能、基地练技能、农户用技能”的链式教学,形成了开放式合作育人格局,实现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
对实训基地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高职工程技术探索(3篇)
第一篇:高职园林工程技术“关键点”探索
摘要: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实际,从学生、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工程师和总经理的多重角度思考,梳理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关键点”,形成“一年级抓方向,适合最重要;二年级抓技能,喜欢最关键;三年级抓推销,行动硬指标”的教学框架,以园林13级为教改试点,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书写“立体就业推荐书”,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成就感与就业自信心。
关键词:
高职园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关键点;教学法
0引言
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局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分院以学生规模最大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含园林规划设计方向)13级为试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牵头,以园林工程技术教研室为依托,积极探索基于“关键点”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规划为前提,以实践技能为中心,以就业推销为保障,抓住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瓶颈”所在,按年级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既保障大多数学生在所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关键课程的学习“达优”,又在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干精神,不但学会“做事”,还学会“做人”,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综合发展[1]。经过在13级9个班的试点,从顶岗实习找单位的情况来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植物组织培养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园林园艺技术的专业必修课,综合实训的开展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为达到培养职业人、创新人和科研人的核心目标,从实训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机制、管理制度和教师实训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综合实训;教学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是基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将茎尖、茎段、花药、种子等组织或器官进行离体培养的所有技术的总称,在植物组织快速繁殖、植物脱毒、植物新品种培育、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和种质资源保存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2]。基于园艺园林专业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总课时30个,实践教学占比50%,理论课程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开展,在学期结束以综合实训的方式推动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提升。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3-4]。国内近年对植物组织培养实训教学改革研究较多,但针对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实训特点的研究不多,存在重现状阐述而分析不深入、轻对策研究且对策假大空和研究模式固化等问题[5]。鉴于植物组织培养实训的重要性和培养职业人、创业人、科研人的实训目标,基于实践教学经验,探索如何在1周的综合实训时间里学生既能掌握基本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三教改革实施方案、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对综合实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基础扎实、技能娴熟、有创新意识和有研究能力的新型职业人才。
1综合实训内容的优化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内容的开展是参考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立项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园林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植物组织培养教学目标和植物组织培养大赛的比赛内容[6-7],结合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实训内容主要包括7个任务(见表1)。教学随堂实训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任务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技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综合实训的教学目的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能系统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操作技能,达到植物组织培养行业懂生产、会销售和能管理的职业人要求;二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并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方向的创新人,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方向的科研人,为学生专升本、专升硕做准备。综合实训内容有演示性实验瓶中花,结合南阳当地植物特色月季花,开展验证性实验月季的植物快繁培养,包括月季快繁培养基的设计与配制、月季组培材料的消毒与接种、初代培养、继代培养、月季组培苗的生根培养和驯化移栽。在月季组织培养过程中,可以对比扦插月季苗的生长状况,学生能对组织培养的优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8]。实训过程中培养兴趣小组,带领完成实训任务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组织培养技术的校内外科研项目中,亲自指导实验,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记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组建团队,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和植物组织培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课下针对喜欢的植物,查阅其生长特性、组培技术、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进展,制作成PPT,分享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PPT制作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实现1+1>2的效果;学期结束,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成果展示,组织开展一次植物组织培养经验交流会。
2创新教学模式
以职业人要求学生,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9];实训纪律主要包括不留长指甲、严格按照杀菌流程操作、不串岗、不带饭、不吃东西和不带手机上岗。实训安排包括对学生分组,培养知识技能扎实的学生为小组长,小组长建立微信群,在相应实训项目开始前每个环节的标准操作视频;学生提前复习,进入岗位直接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解惑,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发到学生群,以引起警醒。小组长任务包括标准操作视频的发放、学生操作过程的指导、质量的检验和督促、在小组中发放学生操作视频、学生完成数量的统计、学生作品的摆放和标记。每个小组整体完成后,向下一个实训项目推进,完成快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提前将瓶中花的制作方法教给小组长,在月季验证性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长演示给学生看,并拍摄视频。每次实训结束后,对实训成果进行汇报,对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改正,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表扬每组表现突出学生,调动大家实训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实训情况和兴趣,在课程结束后带领学生参加大赛。实验过程再安排1名专门的老师,对学生的纪律进行监督和统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建设
一、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
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
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园艺专业“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摘要:花卉学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学生缺乏兴趣、实践教学条件受限、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入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建议,为高校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观赏园艺;花卉;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给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带来了机遇[1]。花卉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作为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花卉产业对科技创新有较高的需求,因此也对我国花卉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通过新农科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农林人才[3]。“花卉学”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整个园艺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花卉的分类、识别、生态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从事花卉的园林应用、花卉产业化生产栽培和经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4]。“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花卉学”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作。
1“花卉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人才社会需求脱节
当前,大多数院校园艺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演示,学生被动记录、观察或进行机械化的重复模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触类旁通,动手能力不强。在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出现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因此,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1.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设计性和创新性
高职工程技术探究(4篇)
第一篇:高职园林道路工程课程标准探究
摘要:
本文依据高职高专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园林道路工程课程的要求,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提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
高职高专;园林道路工程;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园林道路工程》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园林道路工程是园林工程重要的设计和施工领域,对园林景观的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认识水平,为今后从事园林设计、园林施工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初探(3篇)
第一篇:高职园林实践教学管理初探
摘要:
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为例,从就业岗位分析、指导教师职责、现代化管理措施应用和综合实践评价方式及考核标准四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在“2+1”模式下如何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2+1”;高职园林;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近年来,为了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出校门上岗位的工作能力,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与企业合作,采用“2+1”模式进行教学,即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两年,到企业综合顶岗实践一年,这样既可以改变过去全程课堂教学的弊端,又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企业进行综合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处于自由状态,不便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监管。如何才能既有利于综合实践教学,又能有效地进行监管?本文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为例,从就业岗位分析、指导教师职责、现代化管理措施、综合实践评价及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提供帮助。
一就业岗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