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园林本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建设
一、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
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
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摘要: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的综合训练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有着很高的要求。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履职能力。近年来,高校扩招、就业趋紧、网络发展等多种因素导致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整体水平下滑,迫切需要园林教育界加以重视并作出反应。
1园林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选题方面的问题
选题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目前,全国各地房地产比较热,因此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过于集中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此类设计题目因为建筑、道路等格局基本定型,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有限,有些沦为简单的种植设计;②很多指导教师提供的设计题目是虚拟的,与实际脱节;③重复上届的设计题目,或者略加变通,这就可能造成复制拷盘等作弊现象;④有些学校允许学生自主确定设计题目,但又缺乏监管,导致很多学生将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的设计作品,充作自己的设计,可能并非其本人独立完成;⑤部分学校在选题环节仅仅是要求指导教师提供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而并没有提交设计基础现状图存档保存,这就给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1.2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
园林与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用途
摘要: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转本教育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实践教育体系衔接不够完善的问题,导致专转本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以园林专业为例,提出制定职业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个性化的园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搭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法途径,以实现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提出了要系统构建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体系,以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求。这对高职学生在继续深造、提升学历的需求上提供了一条路径。专升本大学生一般在完成3年专科教育后,通过参加各省的统一考试,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学习2年。专升本人才培养是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华,培养的人才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创新创造能力。由于各高职学校专业划分较细,专升本学生生源背景、专业背景不尽相同,如果完全按照统招本科阶段大学生设置的培养模式去培养专升本大学生,显然不科学。因此,需要本科高校积极研究制定针对专升本大学生的培养策略,这样才能提高专转本学生的培养质量。现以园林专转本专业为例,对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状况进行探索与分析。
1应用型园林专业专转本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以江苏省为例,到2020年,全省共有40余所高校招收专升本,招生人数达1.3万人,其中对园林专业招生有2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共100人左右。调查各高校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有效衔接。目前,大多数园林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并未办出园林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才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忽视学生高职阶段学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没有深入思考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园林专业专转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没有特色[3],与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混为一体,专转本学生高职阶段的实践技能专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大多沿用统招本科的模式,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没有进行有效衔接,园林专转本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还造成大量课程重复、教学内容重复、园林专业知识体系断层缺失等问题。
1.2生源多样化,应用型园林专转本专业与高职教育基础知识体系衔接不完善。目前,江苏省专升本招生按专业类进行,而非同专业生源培养。以金陵科技学院近4年的园林专转本招生表明,生源学校平均15所,生源专业分布在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工程造价、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艺等近10个专业,一个班级40人,只有1/3左右的学生原专业与本科园林相关,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建筑、工程管理、装饰工程等专业(表1)。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大,高职阶段知识体系、课程学习复杂,普通园林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难以解决这一问题,难以保障专转本人才质量的提升。
项目教学法在资源植物学课程的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特色;并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方面,探究了在资源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资源植物学;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得到灵活应用,该方法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新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项目教学法惯用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以若干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边做边学;教师对项目完成指标提出规范要求并进行适当示范和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自主选择、计划、实施,并形成真实的成果。项目完成后学生对项目成果进行总结,把握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做中学”的目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项目教学并不注重项目的最终结果,而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能力。资源植物学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技能。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任职于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由此可见《资源植物学》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促进就业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是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源植物(主要是野生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蕴含量、有效成分及具体加工利用的科学。资源植物学是在人类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不断需求的历史进程中形成,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这门学科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
一主要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为培养从事资源植物方向研究、现代农林业企业和地方涉农(林)事业单位管理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设计以资源植物学课程标准上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若干个教学项目模块。教学项目模块的设计,以当地特色可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合格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为目标,教师结合学生前期知识储备、现实工作过程或虚拟工作过程设计教学项目。
(二)教学方法改革
风景园林设计应用研究(4篇)
第一篇:人性化风景园林设计应用
摘要:
园林设计就是一种闹中取静的做法,在城市的喧嚣中如果有一片安静的地方,能够供人们歇歇脚,在烦劳的工作中休息一下,在一天坐在办公室的椅子后舒展一下筋骨。园林的设计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同时园林也为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围城里,留下一片绿色的港湾,园林的设计就应该符合人们的需求,符合人性化的设计,因为园林的使用者是人,并是不城市沙盘上的一点绿色点缀,在其园林的设计景观上应该多考虑人性化的设计。
关键词:
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设计的原则
园林设计是一项艺术,首先园林设计是从一种俯视的角度来看的,而居民在实际浏览园林时是采用正常的目光的,所以园林设计上可能出现设计不完美的状况。在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多从未来园林的使用者出发,考虑园林的的设计的艺术,好的设计不仅从俯视的角度上与整个城市的布局相协调,也能在使用者的方面满足对园林的需求。
1园林设计的人性化取向
问题导向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内容摘要】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由于数据时代的来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教学方式由于较长的教学大纲调整周期,无法满足这种快速变革的大环境下的工科教学需求。本次教学改革以问题导向教学为核心,综合采用多平台网络教学、实地调研、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建立了一套适应性强、变化迅速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向;风景园林;多平台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为鲜明的特征,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教育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大学教育更是学生通往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在这一学习阶段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各项挑战,学生需要学量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应该使自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社会中的工作种类急剧增加且变化极快。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现有的专业设置已经无法与实际工作岗位一一对应。学生在完成某一专业的课程学习进入职场后,大概率会需要跨专业学习新知识甚至从事与大学所受教育不同专业的工作。所以,在大学教育中,训练学生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搜集行业最新发展,学习所需技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数据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行业高速发展与课程更新速度不匹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风景园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设计成果表达的数字化,还表现在设计客体现状数字化和分析过程数据化方面。这一变革使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大大加强。与此同时,也给本科教学原有的软件教学和设计方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本科教学课程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前沿设计手段和软件的变化速度。往往新的大纲刚制定完,就已经出现了更新的设计手段。这造成了学生在进入设计工作岗位时需要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重新掌握更新的设计软件和分析方法。这给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实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行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选择多样化。风景园林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学科数据化进程。早期的计算机技术更多应用于辅助绘图与建模,如现在已经普及的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软件,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展示效果。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数字技术开始向风景园林前期分析与辅助方案设计方向发展。景观设计师们尝试使用其他专业软件和分析方法将空间数据与统计学、编程和深度学习紧密结合,真正实现自然、社会、经济、交通等复杂环境的多因素综合分析。通过使用ArcGIS、SPASS、Python等软件,大大提高了景观设计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由于行业数字化发展还在进行当中,各种标准和评价方法层出不穷且没有统一标准。这造成了实际数字化设计过程中,为完成同一目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软件种类繁多,且各有特色。教师不可能同时掌握所有软件及方法,也无法提出某一种方法可以完成所有设计目标。
(三)“多规合一”背景下的跨学科要求。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自然资源部,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涉及土地、资源、环境、地理、经济、社会、规划等多个学科,要求设计者综合各专业要求进行评价和设计工作。这对原本更关注空间规划的景观设计行业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设计目标学习相关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育也应当作出适当调整。
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代国家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需求,结合“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东北林业大学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构建了“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主干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支撑课程、体系扩展课程,涵盖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所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该课程体系的建立,为新时代风景园林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风景园林
1研究背景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着近年来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日益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双创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历史重任,这就需要各高校不断改革创新,构建新的高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门类,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特色。东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东林”)风景园林专业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激发创新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专业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训练,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是该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与布局,对于学生专业教育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体系概述
2018版的《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风景园林专业需要掌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建筑学的基本设计方法”[2]。风景园林建筑是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是传统风景园林中的四大构成要素。既涉及了建筑学专业的中小尺度公共建筑设计的内容,又与风景园林其他构成要素相互配合。基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风景园林建筑主干课程应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和理论、建筑设计基本方法和技能、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建筑法规等相关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构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支撑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过程。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主要研究内容涵盖建筑设计、场地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城市设计、小品设施设计等,该类课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涉及较广的实践领域。风景园林建筑类课程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3风景园林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要求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两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农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是未来乡村振兴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加强校政企三方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做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林院校相继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院校有34所,1984年,中南林学院率先建立生态旅游专业。目前,有24所农林本科院校(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占农林本科院校总数的2/3[1]。农林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背景解读
中共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在党的报告中,把长期使用的“农村”称谓改为了“乡村”,这反映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乡村”和“农村”的称谓之间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乡村的功能不只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开发和融合发展[3]。当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趋于多元化,旅游需求也从传统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1976年Evans发表的“Tourism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化旅游学术论文,国内最早关于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的论文则发表于1986年[4]。自2009年国际颁布文化旅游相关促进政策后,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迅速增加。2018年3月,国家正式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更加强调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97万亿,同比增长10.5%,文旅融合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与之矛盾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少,当前的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5]。
二、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专业报考意愿较弱、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状况较差以及对口就业度低等问题。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却也是底层产业,“轻农”观念根深蒂固;轻农观念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影响学生的择业观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转变传统的轻农观念。提前了解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个性、性格、能力等多重因素来理性判定是否适应专业,如若不能准确定位,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专业认识帮助解疑困惑。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综合考虑就业发展方向。加强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规划的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增加对乡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支持,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让他们可以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并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规划等领域都是专业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农林院校大多设有林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如何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为此,通过新生教育,班级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友资源开发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