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优质课程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环境设计专业中优质课堂资源的应用
摘要:回顾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其主要研究和讨论的是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方面。如何利用资源整合、多维度认知模型提升课堂教学,已成为时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优质课堂资源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在多维度认知模式下,对现行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资源提出思考与分析,围绕“现状分析—多维度因素整合—应用研究—实效成果”的整体研究思路,让学生更确切地感受知识产生过程中各学科专业的相互融合和创新体现。
关键词:优质资源;多维度;应用研究
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完美结合,就必须注重优质课堂资源的教学优势。高校优质课堂资源的应用现状体现了该校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文章依据高校教师优质课堂资源有效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在多维度认知模式下整合各领域资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为实现优质课堂资源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添上了更有实效的一笔。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型学科,不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体现出技术发展的时代感。目前,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主要依据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向,在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环境设计专业相关内容,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学院对教学改革提出相应要求,环境设计系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实施教学安排: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必修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大一阶段是学科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大二阶段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从人体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表现技法到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逐步安排。近年来,部分学生未能对实际案例进行有效的分析、归纳、总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借助多层次、多学科、综合性新理念融合优质课堂资源的理论尚未研究。因此,优质课堂资源的应用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对于建立更完善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利用多维度认知模式教学,推动环境设计专业优质课堂资源教学内容创新
多维度认知模式教学是利用多种类型、不同视角及其他设计领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它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利用多维度认知模式教学,可以推动环境设计专业优质课堂资源教学内容出新,实现优质课堂资源共享,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新理念的发展。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资源建设
摘要: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如视频、交互式动画、手机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并注重纸质教材和网络课件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形成相对完整的优质课程教育资源,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开放学习。
关键词:
精品课程资源;数字电子技术;高职院校
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无锡市教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锡教高职〔2013〕128号),从2013年起无锡市开展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评选认定工作,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资源于2014年被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
一、课程定位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和《模拟电子技术》共同构成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学生打下专业基本功的必修课。它以《电路基础》为学习基础,同时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是需要熟悉数电中各器件的功能后,才能来分析相关电路;微电子技术专业中的《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包括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两部分,其中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就需要掌握数电的组合、时序逻辑电路基本知识;光伏应用技术专业中的《光电子技术》和《光伏发电系统》课程需要以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和应用为基础,和数电知识紧密联系。在专业技能证书方面,也为无线电装接工、调试工等考级考证打下基础。
六位一体教学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运用
[摘要]为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思政下“看、听、说、练、行、思”“六位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阐述了“看、听、说、练、行、思”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中具体的实施情况,实施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以此来培养具有一颗“红色匠心”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六位一体”;机械制造工艺学;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的确定,以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为核心的目标更加明确。理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教育,更要注重思想德育教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要适应科技发展和党的号召,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立足“思政育人”和“知识传授”。
一、思政下“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含义
为了适应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响应国家“课程思政”的号召,培养大批素质高、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机械类核心专业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任课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挑战自己,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于是本论文提出了思政下“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所谓思政下“六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看、听、说、练、行、思”六位一体,“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在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机械制造工艺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授过程中要理论联系生产实际,需要观看相关加工视频,讲解大量的生产案例,还要进行生产实习等。“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将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组合,并在组合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六位一体”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教学,把控整个学习过程,师生协作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育人的环节。整个教学环节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环节中的“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贯穿全过程。
二、思政下“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看”
职业教育数学移动课程设计实现路径
摘要: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及职业教育中数学课程特点的分析,设计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职业教育数学移动课程,使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完成课程视频学习及资料查找,使教师可根据课程统计分析结果不断完善移动学习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对实际应用该移动课程的班级课程学习情况的跟踪和统计,结果表明应用所设计的数学移动课程系统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及数学成绩均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职业教育;课程移动教学系统
0引言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策略,对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改进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教学形式的丰富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的课程教学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微信因交互效果好、受众面广等优势,考虑到其便捷性,易用性,普及性,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1]。
1课程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
1.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鉴于职业教育中数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与实际连接程度较弱,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职业教育数学课程移动教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微信客户端系统和后台管理两个模块构成,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移动教学系统对学生交流和课程学习功能做了进一步完善,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系化课程学习、资料搜索等服务,对后台管理终端的管理权限进行设置,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调整由管理人员负责。本文将课程移动教学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3个部分,即学习终端、教师终端和中心服务器,通过智能手机无线公众平台完成教师终端和学习者终端的登录,在普通的视频上传和播放功能的基础上,系统针对职业教育中的数学课程学习内容及特点完成了视频标注功能的设计,以便更好的辅助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记忆,融合Lucene全文搜索技术使系统的资料查询更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课程综合评价分析功能帮助教师完善课程体系及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多功能数学课程移动学习系统的业务顺序图如图1所示。上传课程资源可通过Web服务器或直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上传,在学习过程中可进行视频标注、提出问题及回答,拓展了师生的沟通交流渠道,后台系统可提供相似的优质视频资源通过使用聚类分析等算法即可实现,将结果推送至学习者终端。中心服务器端对微课资源建立索引则通过采用Lucene技术实现,提升视频资源搜索质量,并对访问和评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其推送给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参考[2]。该移动学习平台综合应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微信公众平台操作系统面向移动平台具有开源、免费等特点,基于Linux内核,软硬件资源丰富,支持大多数主流网络协议,采用C/S架构,提高系统的扩展性,数据流量小且操作简便灵活,数据库采用Sqlite3[3]。
通识教育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
一、通识教育实施的困境
(一)大班授课,质量有待提高近来,各大高校扩招使得校园的各类配套设施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在没有足够的场地与设施的情况下,往往采纳大班授课,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过多,无法提供合适的教室空间学习,无法展开针对个人的个性化辅导或者课堂讨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明显减少。此外,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在校生,由于跨学科学习,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到课率低,影响任课教师授课积极性。
(二)传统选课机制,无法满足个性需求有些学生在选课前并不了解该课程内容,也不了解该教师的教学效果或教学风格,往往只能根据课程名称或课程简介等的“一面之词”,哪个有吸引力就选哪个,对所选课程往往没有任何了解,选课的随意性强;同时,学校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不多,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可选性不强。有的学生存在“搭便车”式的选课方式,从众性思想较为严重。一旦正式接触课程,发现了其中的差距,不免多了些许落差,便又开始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所选课程。
(三)授课时空单一,缺乏主动性大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大量的专业课、实验和实践学习占满了学习时间,游离于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以外的通识课程,往往让位于专业课程。显然,通识课程的课时量有限,在时间安排上抑或受到了限制;很多公共选修课只能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而这些时间段往往是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的多发期,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以参加活动为借口逃课,而这种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授课的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慕课——拓展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和空间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又称慕课,即成千上万人共同学习一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它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完整性不仅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并形成整体的知识观有着极大的推动性,而且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目标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正如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认为,“从目前来看,这类共享课程更适合通识类的课程。”
(一)网络信息化,学习方式灵活多变有不少学校统计发现,课堂上手机流量消耗的程度惊人,尤其是非专业课的公共选修课堂,整个教室里的上网流量明显增多。一旦教师授课较为无趣,他们的注意力便转向网络,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已经超乎想象。“慕课”采用教师网上讲解、学生在线参与的教学形式,双方如同亲临课堂,可以得到与面授课堂相同的感受。学生既可以通过“慕课”平台直接与教师、同学交流,也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社群参与互动讨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管理。当然,借助“慕课”风暴席卷全球的契机,可以尝试着把高校共享网络课程推向量大面广的通识课,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育研究
摘要:对于高校英语教育来说,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应试教育。但是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需求也在不断促进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因此为了改变以往高校英语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并且为了能够进一步符合互联网时代下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英语教育必须要适应互联网的传播状态。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教育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技术的出现,在互联网时代涌现出很多新媒体,这些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捷,而且影响力十分巨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跨文化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就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校要想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逐渐适应社会的变革,那么就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转型,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
一、传统高校英语教育的分析
(一)传统高校英语教育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对于高校的英语教育来说,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中心主要是教师,并且英语教育中有着标准的答案,而教育方式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可以说以往传统的高校英语教育使学生不仅难以实现英语成绩和运用能力两者之间的同步提升,同时受功利性影响非常严重。并且也具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大学英语中的学习资源没有实现共享的状态,这些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爱好[1]。
(二)传统高校英语教育降低学生学习参与性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摘要】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由于存在教师教育类基础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缺乏整合、教育实践类课程设计粗糙、面试相关选修课程缺失等问题,与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需求存在差距。基于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需要,本研究提出改进课程建设的四大策略,即增强教师教育类基础课程的应用性设计、构建模块化师范课程体系、优化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指导、精心设计面试相关的选修课程。
【关键词】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教育;课程建设
我国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自2011年率先在湖北、浙江两省试点推行,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国家对教师职业实施的资格认定及准入制度,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师范专业虽然不能片面追求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但有效提升其通过率,理应成为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合格的考生,方可参加面试。相对于笔试而言,教师资格面试更能反映出考生的教育教学综合素养和能力。
1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概述
小学教师资格面试,考察的是考生的教师基本素养、教师职业发展潜质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面试内容涵盖教师职业认知、仪表仪态、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思维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八个方面,赋分权重分别5%、10%、10%、15%、15%、10%、25%、10%,由此可见,教学实施是面试考察的重点。小学教师资格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与情境模拟相结合,基本流程包括六个环节:(1)随机抽题,考生根据提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道题目,并打印试题清单;(2)备课,考生依据考试清单上的要求,在20分钟之内完成片段教学设计;(3)回答规定问题,考生进入面试考室后,首先回答两个规定问题,问题由考官当场抽取,回答时间限时5分钟;(4)片段教学试讲,考生按照备课时完成的片段教学设计,开展片段教学,限时10分钟;(5)答辩,试讲结束后,考官围绕考生的试讲情况,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要求考生在5分钟之内作答完毕,也有考生被要求技能展示,如弹琴、绘画、模拟体育动作等;(6)考生离场,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2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环节失分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的面试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该专业当前的师范类课程建设,与学生的教师资格面试诉求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缺乏整合、教育实践类课程设计粗糙、面试相关选修课程欠缺四个方面。
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为了切实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基于任务分类的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任务分类;课程评估
课程建设是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长期以来,国家、地方和各级各类院校通常采取立项资助的方式,设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培育项目,深化教学改革。而如何优质高效地组织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提升课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切实通过课程项目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各级各类院校教学管理都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亲身参与挖掘、研究、寻找、创造的一个和谐有机体[1],课程的要素也由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两大要素,拓展为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实施要素、评价要素等。许多院校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项目时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整体设计不够
课程建设项目涉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一体设计、协同配合,才能提高建设成效。但在各院校的建设实践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涉及的任务分属人力资源、教务、教学保障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一般都会单独组织人才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及教学场地建设的分项计划,单独组织项目立项申报与资助建设,这样易导致各类建设与课程教学实际需求相比,可能存在过度建设或支撑不足的问题,即缺乏统筹规划,使建设成效与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达成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