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优秀学生事迹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档案编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
摘要:中学档案编研传承和积累了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水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了中学档案编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当前中学档案编研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档案编研;文化建设
概述
档案编研是指档案部门根据档案馆(室)所藏的档案和社会需求,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参与编史修志、撰写论文专著的活动。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把档案编研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行编研成果展、校史专题片等形式,以鲜明地正确引导鼓舞广大在校师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1中学档案编研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学档案室保存着大量的教学、科研、师生档案资料,中学档案编研工作包括大事记、组织沿革、统计数字汇集和专题概要等。其中,大事记记录了中学历史发展轨迹;组织沿革则记载了中学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的变革情况;统计数字则根据相关主题,将分散记述于档案中的数字汇集。例如,校园绿化历年经费使用汇编、中学教师历年科研成果汇编,等等。专题汇编则围绕某一主题,就其产生、发展、变化等进行简要说明,如《××××中学第×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等。做好中学档案编研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1校园文化的传承和积累
高职德育教育五维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先对新时代高职德育教育意义进行简析,然后在主题德育教育、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相关基础上,详细分析和阐述新时代高职德育教育的五维模式构建措施。
【关键词】高职;德育教育;五维模式
一、新时代高职德育教育意义
高职生是高考失利之后进入学校学习的,再加上网络上各种信息的影响和冲击,会让高职生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进入学校学习时不认真,价值观和政治观等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高职德育教育,其意义体现在下面几点上:其一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已经成熟,有着其自身独有的个性,渴望得到尊重和肯定。通过德育教育,逐渐加强学生德育情感,让德育教育生活化;其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在新时代环境下,文化和思想逐渐多元化,这对高职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而经过德育教育工作,从“爱心、健康、品行、能力、美育”五个维度,对学生德行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时代高职德育教育的“五维”模式构建
在上文中分析了德育教育中的五维主要是爱心、健康、品行、能力、美育这几个方面,在新时代环境中,高职德育教育需要将这五维作为基础构建教育模式,以此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一)实施主题德育教育方式
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作用
摘要:
我国高校校报产生的历史久远。校报的产生对于稳定高校局势,及时高校的相关信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宣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发展,校报面临着各种冲击以及校报本身的各种弊端。在新时期,高校校报应主动改变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时展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完善和充实校报各个栏目的内容,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继续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校报;弊端;改善;思想教育管理
高校校报产生的历史很悠久,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报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推进了高校的宣传,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开展,讴歌了青春的美好,彰显了时代的精神等方面,受到老师和学生的热爱。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脑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速度的日益提升,传统的纸质媒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高校校报也在所难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校校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继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一、校报的历史和教育管理作用
高校校报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高校校报己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我国高校校报发展到229家,占当时全国1200多种报纸的近1/5。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高校校报总数已经超过1000家[1]。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校报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不断地发挥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校报作为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高校校报通过专栏的设置、撰文等方式开展工作,内容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宣传国家的重大方针路线,介绍国家的形势和政策,为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作用和实现思考
摘要:对高校网络文化作出概述,指出高校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分析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原则,并提出实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机制,丰富高校网络文化精品内容,以及加强高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以新媒体为载体、新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文化是一种兼有文化活动、观念和形态的综合形式,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7亿,网络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由于大学生群体接纳新事物能力强且其大多是网络原住民,网络文化对他们学习与生活等的影响已然渗透到各方面。以在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网络文化形成于高校校园,它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行高校文化育人是实现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重要抓手,更是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网络文化概述
1-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指的是以网络为载体、积极健康、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精神成果,高校网络文化是归属于网络文化的一种亚文化。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传播的主体与客体都是大学里的教职工与学生。高校网络文化主要体现在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日常网络交流当中,以QQ群组、微信群组、校园论坛、飞信、抖音、微博等数字化互动平台作为载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高校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物质角度是指在校园里有关互联网等技术的网络设备;精神角度是指高校师生在上网时所接触的对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产生影响的某些因素,也是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方面;制度角度是指高校为维护校园网络环境所建立和制定的规则制度。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网络文化活动、网络文化作品和网络文化行为观念。
2-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
1.开放包容
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源于网络的开放性,也源于网络文化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因此,高校网络文化相对开放包容。高校网络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积极接受吸纳优秀的文化,凡是优秀的先进文化都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有所展现,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将不同种类的先进文化在校园平台上进行展示,才能让高校网络文化繁荣健康发展。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意义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尚未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自身来讲,有利于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使其更加清楚明白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在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身头脑,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拥有现代知识的高精尖人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深刻学习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和谐心理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学生头脑,是构建其和谐心理的基础。大学生的思想形成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同时要积极发挥高尚思想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使其顺应和谐社会发展潮流,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为青年。
二、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特点
价值认同具有流动性、不稳定性、过程性、自主性等特点,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而言,除了具有价值认同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不平衡性
认同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性,即大学生作为认同的主体,由于其自身情况的不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也不同。大学生受其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价值判断也不尽相同,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吻合,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就较高;相反,奉行以个人利益为主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就相对较低。大学生个体的政治面貌、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甚至是性别差异,都会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平衡性。另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方面的内容,认同度也存在不平衡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与自身学习生活关系紧密的方面关注度较高,了解程度也较高,所以认同程度就相对高一些;相反与自身关系不太紧密的价值观念,认同度就比较低。
(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高等院校医学院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摘要:在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也应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发展。而改革的重心应该是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就针对高等院校医学院系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在新时代的改革和创新做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院校医学院系;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疾病的增多和对医生群体的要求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这有赖于加强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医学院系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新时代,首先要改革高等院校医学院系的教育管理模式。
一、我国高等院校医学院系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服从教育管理模式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上级领导下级,下级听从上级,教师领导学生,学生听从老师,这种直线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目前的高校发展趋势。在医学院系的教学中,教学关系绝大部分是教师占主导,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掌握运用情况如何,从相关研究来看,并不理想[1]。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学生只是被灌输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思考与应用,学生的思维模式被禁锢,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很少,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服从关系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乏味,教师也无法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与想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2.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强制性。高等院校每年都会招收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通常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方式。高等院校认为学生来学校就是学习教学安排的,并且校规与院规中很多条例具有强制性,设计得不够人性化,而这直接导致学生变得更加叛逆。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都说高校中,师生关系更像是相互尊重的朋友,高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也都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和谐,但是,其实际管理过程中,却把平等、和谐忘得一干二净。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其学习压力大,如果一直处于这种学习环境下,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缺乏创新。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当中,高校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一般都是由高校负责人制定操作的,学生很难表达出其真实的想法与意见[2]。高校评价与反馈机制中的内容也非常单一,形式缺乏创新,无法全面地表现出学生的建议和意见。高校评价体系不完善也会阻碍高校的发展,无法全面地反映出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情况。
二、我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校教育管理权限下移。长期以来,高校内部教育管理的权限一直掌握在学校教务系统手中,这难免会在资源分配、职能行使的具体工作中造成摊大饼、过于行政化等不利局面[3],也很难照顾到各专业不同的特殊需求。因此,要更好地改革高校教学管理模式,首要的就应该将管理权限切实下移到各相关院系。由最了解情况的院系实行自主管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主要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只对重大事项行使审批权。2.医学教育层次化。根据我国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可以依据医学教育构成的不同和专业发展潜力的不同,把医学教育合理地分化成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把研究生教育当作主要目标,培养医学高素质的复合型研究人才;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要目标,综合发展;第三,以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培养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为中国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专业人才[4]。
中职学校生活德育的实践
一、生活德育的构想
什么是生活德育?简言之,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即德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德育的素材和场景来自生活,生活又成为德育践行和体现德育成效的场所;将德育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充分激发学生自信,开显学生潜能,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我们的德育过程就是通过“教学做”的活动,实现行知合一、道德自觉的过程。我们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德育情境,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和行业及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良好道德品质的魅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落实道德行为的自觉。
二、探寻“三途同归”的生活德育路径
1.学校教育:生活德育主要路径
学校作为生活德育的主阵地,应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生活德育。一是建设物化环境,发挥环境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无声教科书,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向师生广泛征集楼名,精心设计校园内人文景点、格言、警句、植物介绍标牌,设立读报栏,张贴名人字画、陶行知语录,开设各种专题宣传展示的橱窗、黑板报、专栏,全校师生开展“每天四问”……校园处处渗透生活德育理念。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品德成长。我校每年开展新生军训,矫正新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社团活动、艺术节、科技节等,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规范在我心中”、“诚信伴我成长”等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通过行知志愿服务节、行知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创造节等主题活动,“校园歌手赛”、舞蹈队、礼仪队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开放、自信、礼仪、诚信的品质。三是实施非常措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制定了“晨训、军训管理规程”,聘请了6位退役军人作为生活德育教官,将军训纳入课时管理,实现了军训生活德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还实施每节课前站一分钟军姿、每次集合集会站2分钟军姿、每次军训前站5分钟军姿的“125”军姿站立活动,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观念。
2.企业实训:生活德育重要路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我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发挥德育作用,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和相融度,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我校除了在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精神、敬业态度外,还大力借助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对企业文化及用人要求有切身的感受。学校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习出色的学生及在企业干得比较成功的学生到学校做讲座,做报告,谈心得,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给在校学生现身说法;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和学校的实训基地去见习或实习,让学生明确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提高学生职场生存力。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属于高职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课程,是研究国家之间商务贸易的一门课程,通过《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操作流程,也要为后续的工作打好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一直普遍存在,本文以此为导向,针对职业能力培养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策略做出介绍。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属于高职经济类专业的重点课程,这门课程知识丰富、具有鲜明的特色,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方面具有密切联系。在高职教育的改革下,对于实用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活动的改革,必须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导向,兼顾到人才成长的各项需求,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综合型人才。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在高职经济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研究内容是国际商品的交换过程,分析国际贸易相关的惯例和法律,研究相关组织与机构,知识体系完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各类政策和国际关系,能够基于公平合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完成进出口业务。在教学上,既要注重学生专业意识、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的锻炼,还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导向,以操作技能、实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理论、实践之间的密切结合。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常见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就现阶段来看,一般需要在一个学期内讲解完毕,内容多、课时少,无法充分兼顾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接需求。同时,授课方式单一,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复杂的内容,决定在授课时,只能够照本宣科,就知识点的灌输来传授知识,就案例来对案例进行一一分析,知识的传授分散,无法对教材做到灵活使用,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跳出教材的禁锢,导致他们在学习时一味关注记忆,忽视了理论学习和业务实际的结合。此外,实践环节的缺失也是影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提高实践内容的比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方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