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优秀传统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

动画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塑造文化自信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大理寺日志》为例,探讨动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用及该动画作出的贡献。它启示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讲好中国传统故事,重塑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产业建设。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动画;《大理寺日志》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富饶的文化宝库,已成为当下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不仅是影视产品,动画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不应视之为一种简单的艺术风格[1]。作为媒介的动画,是文化生产的一种形式,可再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传递日本文化载体的日本动画,一直以来在世界各地播出,深受当地青少年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深受我国观众喜爱的动画《聪明的一休》,可谓是日本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的典范。近年来,我国也产生了一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动画佳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大理寺日志》便是其中代表。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包括传统建筑文化、传统节日庆典文化、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等等。充分利用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即便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今天,也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当前,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国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合理性与优势,对文化更有自信心,在传承发展中,使文化更有感召力。

阅读全文

文化自信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浅析

【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支撑,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是夯实文化自信思想支柱的重要一环,二者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增强民族文化精神凝聚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快速崛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当代价值,因此必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革新传承理念、创新传承方式、打造传承品牌。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着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原文化才能更好地突破地域性局限,以获得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文化自信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2016年,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可见,文化自信具有高度的国家战略地位。可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理想、学说、价值观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尊崇,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由此可知,培养和增强文化自信,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柱。历史悠悠,星河璀璨,位于中国腹地的中原地区孕育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持之以恒的愚公精神,甘于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时代精神。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支撑,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是夯实文化自信思想支柱的重要一环,二者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首先,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可以说,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这极大地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比如河南省新郑每年3月都会举行黄帝拜祖大典,每当这个时候,上到政府、下到百姓、近到在郑读书的学子、远到游历在外的华侨同胞都会集聚新郑共同追念先人。在对先人的追忆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譬如团结友爱、勤劳朴素、奋斗不息、爱国爱民等便会感染与鞭策每一位中华儿女,这无疑为人们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可以说,传承与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崛起。文化是衡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也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比如在汉代,东都洛阳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时人烟阜盛、经济繁荣、文化领天下之先。因此,在全面推动河南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有赖于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比如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性的寻根拜祖活动中,将会吸引海外同胞和中国沿海地区客商来河南寻根、旅游、投资,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中原地区的经济建设。因此,厚重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在河南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一方面,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呈现的社会意识形态有较深刻的反映。例如,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兼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精神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强不息、勤劳朴素、以和为贵等文化精神在中原地区亦得到了大力发扬。近年来,河南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楷模,比如张荣锁、任长霞、洪战辉等,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河南人勤奋、顽强、朴素、守信的传统美德。他们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厚生爱民、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继承了下来,并且在新时代里又焕发出迷人的光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在不断融合与创新中稳步发展。

三、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全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东营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缺乏科学整体规划、要素体系缺乏深度挖掘整理、方式途径较为单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东营发展实际,树立“人文东营”建设目标,实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紧密结合,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突出传承重点,推进研究阐发;创新思路模式,保护文化遗产;强化活态利用,对接社会生活;丰富载体形式,增强宣教效果等措施,努力提升东营市发展层次、增强城市软实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公共文化;人文东营

党的十八大报告战略性地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并特别强调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华优秀传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之三面,也可以说前者是后两者的内在脉络与根本。因此,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发展文脉、挖掘城市发展内涵、拓展城市发展张力,是东营市提升发展层次、增强城市软实力的不二选择。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兴继文化传统、延续民族香火。一个民族之所以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规定性绝不仅仅在于其生理属性和政治属性,根本还在于其文化属性。因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应是中华民族的分内之事,于今而言,这更是保持其根本属性的迫切需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应该在接续文化传统。乐黛云认为:“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已成之物’(Thingsbecome),如经典文献、各种古器物等,这是全然不可更改的,只能原封不动,永远保存;另一个层面是‘文化传统’,这是对‘已成之物’不断进行重新解读、诠释,从而构成不断变化、不断形成的“将成之物”(Thingsbecoming)。”[2]可见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同一问题在不同层面的提法。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物层面。文化传统则着重于在器物层面中提取的形而上的东西。它是智慧,是道法,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是不断开创文化新局面、事业新格局的灵魂与法宝,是不断努力创新、生生不息、实现梦想的不竭的动力与无尽资源。它是独特性与普适性的统一。它是我们民族核心的重要规定性要素,更是我们民族长盛不衰、屹立世界、香火不断重要保障。其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习得先贤智慧、开启民生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如何积极解决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不断开启民生幸福的生活,这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管理者而且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用积极的心态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先贤智慧,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资源,充实自我前进动力,方能攻坚克难,战无不胜。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通过儒学教义,经常相互渗透联系。尽管期间有差异、距离甚至对立,但并不是巨大鸿沟。”[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细腻性,这恰好是与生活的美好相对应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必然是丰富的、细腻的,是雅与俗的融合,是大与小的汇通。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细心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万不可掉以轻心,走过场。

二、东营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采取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引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以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以学校素质教育为依托,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以文化遗产遗迹保护为切入,抓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以实施文艺精品项目为牵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创作;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实现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发展;以城市间文化交流活动为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等有力措施,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和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渗透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小学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小学德育工作需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通过浅谈小学德育中的优秀文化及其渗透,从而保证小学德育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德育;精髓;综合素养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阶段。所以说小学德育教育显着尤为重要,它能够决定孩子道德是否高尚,人生观是否正确。所以作为小学德育教师,必须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学之中,从而提高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传统优秀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定位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古代,提倡“仁、义、礼、智、信”,古代君子正是具备以上的几种品德,从而受到千秋万世的歌颂。小学德育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这也与古代传统文化提倡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内容,让每一位学生传承流传千载的文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阅读全文

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及渗透

【摘要】如今,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可以说,德育教育已经和各个学科的教学进行了融合,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思想和精神的熏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属于关键的一项,这不仅对学生个人思想品质的提高产生着重要影响,也实现了对我国民主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

引言

我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邦,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影响后世深远的积极思想。这些都是我国民族的瑰宝,应积极流传。如今,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爱科技,轻传统的问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了解不到位。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一、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

文学作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唐宗宋词无一不展现着我国独有的文化魅力,其中更是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如今的学生从小受到网络歌曲、低俗视频的影响,急需要进行思想建设,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够逐渐更正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经典诵读活动应定期开展,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效果。教师可以在每周一的早读上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让文化之气充满课堂,营造出充满书香气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陶醉其中,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熏陶。为进一步加深效果,学校还可定期举办一些经典诵读比赛,评选优秀小学生。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德育践行

阅读全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析(10篇)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本土管理探析

摘要:

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深受西方管理研究的影响,变成了以西方旨趣和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研究,这既不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也不符合我们的学术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经营和管理实践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当前,关于如何探索基于中国的文化智慧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进而发展中国本土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已经成为许多海内外华人学者热衷的研究课题。华为、乐高等优秀企业应用阴阳思维不断进行创新,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国内外本土管理研究学者应凝聚中华文化的精华,把中华智慧归纳起来,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架构。中华智慧可补充西方理论的不足,进而将管理之道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

传统文化智慧;本土管理研究;新概念;新理论

在过去一个世纪,管理学成为西方的一门显学。经过几代学者的探索与研究,管理学已被学术界确立为一门对行为科学有实质及重要贡献的独立学科,而管理学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例如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波特提出的五力模型和一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以及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等,已被视为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和掌握的管理工具和模式。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管理学的理论也随西方的商品及意识形态一起被引入并学习借鉴。经过30多年的实践,从事管理实务的高管人员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学者开始反思以下两个问题:①植根于西方土壤的管理学理论和分析架构,是否完全适用于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例如中国;②中国传统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能否补充主要由西方发展出来的管理学的不足之处,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养分。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对中西文化和管理的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1东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异

阅读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

一、对传统文化理解的理性把握

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就是传统。“大道至简”,人类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顾名思义,传统文化离不开传统社会。从时间的跨度看,农业文化和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主要景象,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一定会打上深深的农耕烙印,靠天吃饭,靠劳动生存,尊地敬天,追求自然和合,崇尚诚信、互助、友善,具有勤劳勇敢等民族文化特征等。同时也必然带有故土难离、因循守旧、系统封闭、更新不快等缺陷。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一定要站在工业文明和信息社会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换句话说今天的传统文化,不再简单地具有农业文化和农业文明特征,必然浸润了工业文明、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等诸多现代元素。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实践活动中展现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成果。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传统文化能够在发展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完善自己,并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扬弃”。传统文化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实践的背景下,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当下,传统文化必然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重返汉唐雄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的中国梦。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伟大复兴。抚今追昔,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经学只是学术的表层,经世致用,强化中央政权,结束纷争,维护统一,开疆辟土,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到了唐朝,传统文化的格局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世界性。儒释道并立,兼容并蓄,是传统文化在当时最大的特征。强大的国力和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大融合,而且以泱泱大国的气派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传统文化意味着古往今来,从愚昧走向文明,所以也会有糟粕,也会有腐朽的味道。因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经成为阻碍当今社会发展的东西。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一概肯定、全盘继承。所以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合,有力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但是不要传统文化是万万不能的,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从1840年起,中国进入任人宰割的屈辱史。有人把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落后。背了黑锅的传统文化也一度遭到质疑,甚至遭到了破坏。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与科学民主在逻辑上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如果因噎废食,抛弃祖先留下的固有文化基因,等于割脉自杀,自毁精神家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直奔“优秀”文化主题,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所以“优秀”既是对传承哪些传统文化的限定,也是对传承哪些传统文化的重点标红。

二、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理解思想理念是“骨骼”,传统美德是“经络”,人文精神是“血肉”。古往今来谓之传,学以致用谓之承。2017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面向全党、全社会、全世界,就中国人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强力发声。展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必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纲领性文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文献。所以,2017年是中国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元年”。《意见》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方针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是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宣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到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必须体现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怎样传,如何承?既是一个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的问题,又是落实层面的方法论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科学地对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指导思想。《意见》是党中央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其在逻辑上是一以贯之的。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伟大的复兴,首先要文化复兴,文化复兴必须有文化自信,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宝贵经验。中国化,中国精神,中国故事,这些已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追求“真新实”,切忌“假大空”。不能“一帮哄”,一说传承,就只会喊口号贴标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在墙上,在于心上,不在嘴上,在于行上。形式为内容服务,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越追求外在的奢华的形式,越可能成为劳民伤财的闹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是检验成果的客观标准,要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是一个慢功夫,又是一个真功夫。传承不会一蹴而就,教育是传承最佳路径,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融入国民教育当中。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的意义,远远大于各种大赛活动进校园。通过甄别取舍,牢牢抓住各类优秀经典,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人文学科中的比重,下大力气扶持有资质有实力的各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机构等,都是积极有益的建设性的探索。利用好互联网的现代科技手段,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插上网络的翅膀。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的主人,不是网络的客人,更不是网络的仆人。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文化内容。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村屯,进单位,和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维”、“八德”,融入伦理道德建设和文化产品的创造传播。

三、追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境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人类面临这些难题的启示。没有强大文化底蕴支撑的物质文明,是昙花一现的空中楼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历久弥坚,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特别是经受住了近代血雨腥风的考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的文化财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安民富民,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守时尊位、中和泰和,知常达变、革故鼎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伦理道德等,可以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达摩渡江一字无”,拈花一笑,禅自西来,却植根发芽开花结果于中土,所以禅学是中国化的佛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坚持我为体,他为用。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用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表达,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自信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独有的智慧、气度、神韵,在影响着世界。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要被世界认可,须要敞开胸襟,用世界认可的方式,去借鉴学习消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当今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发展的中国。中外文明的碰撞前所未有,中外文化的互融,前所未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注入新的活力。“立己达人,协和万邦”,是中国人在经历了立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文化表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而且是要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这个高度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新境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奇迹”。

作者:王泰筌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阅读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对舞蹈创编的作用

摘要:时代的不断发展对高校舞蹈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舞蹈教育对学生专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启迪学生通过舞蹈表现情感、表现思想、表现内涵。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实际状况,探析了舞蹈教育的文化价值,从舞蹈创编指出高校舞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育;舞蹈创编

201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孔子》大获成功,享誉中外。《孔子》的成功是一个文化现象,它标志着中国舞蹈正在逐步走向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国舞者逐渐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中国舞蹈也应该越来越多地呈现大国情怀、中国故事,中国舞蹈教育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物质水平的极大丰富以及先进网络技术的普及,不少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模糊,名利的追逐惊扰了宁静的校园,一方面高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涵养却渐渐从学生当中淡化弱化,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舞蹈教育的质量。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与文化的连接也最紧密,是文化灵魂的集中体现。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在专业领域大放异彩,在这一点上,专业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文化内涵。

一、当代高校舞蹈教育现状

传统的高校舞蹈教育中,普遍轻视传统文化学习。教师不能将舞蹈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很难主动从二者之间找到内在联系,缺乏对舞蹈的深入思考,即便是引导学生模仿成功作品,也往往出现动作到位感觉不到位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理解为何而跳,难以理解领会舞蹈蕴含的灵气和韵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学习和理解的缺失对舞蹈专业学生来说是一种文化认知障碍,是学生艺术表现力长期无法提升的病根,文化素质薄弱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艺术生涯的瓶颈,无法进行更深程度的学习,专业能力提高举步维艰,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艺术发展,也限制了高校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当代舞蹈专业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素质培养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舞蹈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关键作用,健全学生人格,丰富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最终达到舞蹈教育的文化、艺术双重目标,为学生的艺术人生插上翅膀,助力学生就业创业。

二、舞蹈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推动学生探讨理论,深入领悟舞蹈内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