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化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油田化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油田化学论文

采油工程技术发展展望

摘要:

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新能源仍无法完全取代石油、天然气的作用,因此,采油行业在我国仍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本篇论文主要分析并探讨了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关键词:

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上升,我国石油行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采油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化学驱油、注水开发技术得到了开发与应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油采收率、油井产量得到了提升,但是现阶段还是比较低。因此,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非常重要。

1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石油行业的采油工程技术经过不断研究与实验实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采油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即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采油工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以及采油工程体制的完善。

阅读全文

微纳米处理污水在复合驱油体系中应用

摘要:自1987年开展室内研究,先后经历探索性试验、先导性试验、工业化推广几个阶段,三元复合驱已经完善形成了利用深度曝氧水配制并稀释注入的成熟的配注工艺。随着三元复合驱开发进程的加快,三元区块不断增多,对深度曝氧水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油田目前应用的深度曝氧水处理工艺仅适用于低见剂的水驱采出水处理,缺乏针对高见剂的聚驱、三元驱采出水的深度曝氧处理工艺,而随着水驱区块逐步被聚驱、三元驱区块所取代,深度曝氧水的水源逐步减少,无法满足三元复合驱现场日益增加的深度曝氧水需求。

关键词:微纳米处理复合驱油体系可行性探讨

1微纳米工艺处理油田污水的先进性

为了保证以聚合物为核心组分的驱油体系的黏度,油田目前普遍采用清配深度曝氧水稀或深度曝氧水配深度曝氧水稀:使用清水和深度曝氧水进行驱油体系的配制,实现延缓聚合物的降解,保证驱油体系整体的黏度和驱替性能的目的,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清水和深度曝氧水中含有更低含量的低还原性物质。当然相比油田普通污水,这两种水质中的含油和悬浮物等含量也更低,不过含油和悬浮的存在对驱替体系黏度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中不做讨论。微纳米处理污水工艺是一种三级物理处理水工艺配合化学辅助加药技术,实现对污水的更深度氧化的技术。关键技术之一就是通过膜管路,在压力的作用下由金属微孔管内外压差提供推动力,推动管内气体从管上的微孔流出,在管外壁形成微气泡,管外高速流过的剪切流把气泡带走,形成气液混合水的气泡制造方法[1]。这种技术形成的微纳米气泡主要是指直径在0.1~120μm的微小气泡,具有气泡体积小、上升速度慢和强氧化性等特点[2],按照产生的气泡粒径,大气泡>100μm,可以进行水体和底质吹脱,强制水体推流循环;中型微米气泡10~100μm可实现高效富氧作用;小型超微气泡0.1~10μm的比表面积大,氧传质系数高,可高效促进水质净化。相比油田现场目前普遍应用的曝氧工艺,微纳米处理污水工艺在污水中生成的微气泡用气量更低,仅有曝氧工艺的1/10,但是微纳米工艺生成的微气泡在污水中的悬停时间最长可达150s,远超曝氧工艺产生的气泡在污水中停留的时间。当水中这种气泡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光的折射作用现场可以观察到的水溶液呈乳白色,俗称牛奶水。同时,微纳米气泡对水的增氧作用明显,短时间内就可以使水中的溶解氧大幅提高。这是因为微气泡可以使单位体积内气泡表面积增加,气泡表面积的增加和气泡内部能量增加可以加强气泡表面氧化反应,从而能够提高氧的溶解率。因此微纳米处理污水工艺可以对油田污水实现超过普通曝氧工艺的更加深度的氧化反应,实现污水中还原性物质的深度去除。

2微纳米处理污水的适应性讨论

2.1用于普通聚合物驱替体系的可行性。2016~2019年,大庆油田开展室内及现场微纳米处理后污水配注聚合物体系试验,试验采用区块污水处理站一滤出口普通污水,水质平均含油48.1mg/L,悬浮24.11mg/L,经微纳米工艺处理后进行聚合物体系的配注聚,聚合物分别选取1200~1600的中分聚合物(北一断西)和1600~1900的高分聚合物(中区东部),并与同条件下同区块清配污稀聚合物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相比于同浓度下清配污稀工艺,平均井口黏度提高82.3%;(2)30天井口黏度保留率可达到78.1%;相比于同黏度下清配污稀工艺,可节省聚合物干粉23.2%;(3)节省清水量达到总注入量的33.2%以上;(4)微纳米处理后污水用于普通聚合物驱替体系的配制,已经经过室内和现场的充分验证,是可行的。

2.2用于抗盐聚合物驱替体系的可行性。对深度污水处理站出口污水采用微纳米工艺处理后,配制抗盐聚合物溶液(微配微稀),考察浓粘曲线及稳定性;同时对比清水配制母液、深度污水稀释的抗盐聚合物体系性能(清配污稀)。试验数据结果表明:(1)在800~1400mg/L范围内,微配微稀溶液具有比清配污稀更佳的黏度水平;(2)聚合物溶液浓度超过1500mg/L后,微配微稀的初始黏度较清配污稀略低,仅有清配污稀黏度95%。分析原因是随着配制浓度的升高,清配污稀工艺中使用的清水比例变大,整体矿化度变小,矿化度导致的黏度损失就越小,因此黏度逐步超过微配微稀工艺;(3)微配微稀和清配污稀两种工艺配制的抗盐聚合物均具有较好的黏度保留率,30天黏度保留率均可以达到60%以上。但微配微稀工艺更佳。综合上述室内实验取得的结论,微配微稀工艺配制抗盐聚合物可行,效果需要进一步现场试验进行验证。

阅读全文

石油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中心实验教学体系和平台

按照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本着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原则,在统筹建设与石油天然气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实验室基础上,进一步把与中石油合作共建的校内“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石油重庆气矿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8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机整合,并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为纽带,搭建了一个重点面向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地质学等专业,同时兼顾辐射石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油田化学、安全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全流程训练的大石油工程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

二、中心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中心根据所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了分层次、分模块的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形成了“多模块、分层次、重实践”的实验教学内容。按照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全面、系统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工程实践和创新实践四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和推进;注重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布,加强科研、工程和企业应用实践的密切联系,及时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更新、补充相关实验项目;加大模拟仿真与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石油工程相关专业学生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体现了石油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不断整合、开发实验项目,优化课程实验体系

中心主要专业课程实验分为课带实验和独立开课实验两种形式,同时又分为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目前面向全校10余个专业开设课程实验31门、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类课程37门,覆盖了大部分石油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程,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及社会开放,每年完成实验教学学时约27万人/时。在内容设置上由简单到综合,由课程训练到专业训练,最后再开展大工程综合性实践训练,逐级推进。在实验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整合课程资源,逐步淘汰了一些陈旧的、与工程实际有所脱节的实验项目,降低了基本型实验比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并不断进行了完善。

(1)按照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进行实验项目整合。主要是对部分基础性实验项目进行整合改造,使之满足资源充分利用的要求。例如:把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地质学等石油天然气大类中的基础实验课程(如渗流力学、油层物理等)进行整合。又如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的油品分析实验室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实验室,承担了油田应用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石油化工工艺学等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实验,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钻井液性能测定等类似实验室进行了整合。

阅读全文

应用导向的石油工程化学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大二某班为试点,以胶体系统为例针对应用导向的石油工程物理化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笔者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让学生想“动”、会“动”,能“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基于此次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时间安排、优化督促机制和及时更新教学理论等改进方法。

[关键词]胶体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启发式方法;自主学习

社会工业化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工科类高校以解决生产和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工程师的摇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教育。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涉及热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和动力学四大方面,主要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为基础、实验技术为手段探索和归纳化学的一般规律及理论并应用于求解复杂工程问题,属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该课程具有系统理论性强、逻辑变换复杂、抽象严谨、公式繁多等特点,但兼具启发后续课程学习和培养化学理论素养两大功能[1],在促进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物理化学课程定位

工科类专业以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层次介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在多数工科类高校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起服务专业的作用。物理化学课程具有完整的体系化特点,包含知识源头的基本问题、概念、定律以及实际应用,主要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方法探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涉及宏观、微观不同尺度,动、静不同状态,固、液、气不同相态,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使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及胶体化学中涉及的实验及普遍规律,并养成求真、求实的优良品德,培养工程意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于此类“绿叶型”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培养等方面。实际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应以是否新颖前沿为依据作取舍,当以在工程实践中是否实际可用为标准进行优化和筛选。工科类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以基础知识灌输为主,多采用教师为主体、学科知识为导向、灌输式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讲课ppt以文字居多,以理论居上,课堂氛围过于死板,师生互动少;(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理论与生活化物理化学案例的结合,无法有效体现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吸引力不够,易给学生造成“用处不大、多学无益”的错觉;(3)授课周期短:授课周期受限,课程连贯性变差,课上思考、消化时间严重受限,学习难度增大;(4)考核方式有待创新: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够,教师对学生又缺乏监督,课后作业存在明显抄袭、雷同和“作业帮”现象,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导致了“课后都会,考试都不会”的巨大落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至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继续主导的全球能源消费预计将持续增长28%。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宜的流动通道并优选举升方法,经济有效地将深埋于地下油气从油气藏中开采到地面所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技术的总称,其直接目标是以最小代价最大限度地开采地下油气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3%,而且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国内高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石油战略快速发展需要,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油气采收率是衡量油气开采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是石油与天然气领域永不褪色的话题。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作为该校的老牌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等油田化学原理、提高采收率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不仅为体系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持,也为油田化学用剂的研发和优化指明了方向。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限制,使物理化学这类“绿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无法很好达成,其服务性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推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以胶体化学部分为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了物理化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教学设计(90分钟)

2.1基本概念引入

阅读全文

应用导向的石油工程化学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大二某班为试点,以胶体系统为例针对应用导向的石油工程物理化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笔者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自主学的方式开展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让学生想“动”、会“动”,能“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索思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基于此次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时间安排、优化督促机制和及时更新教学理论等改进方法。

[关键词]胶体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启发式方法;自主学习

社会工业化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工科类高校以解决生产和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工程师的摇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教育。2020年9月,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到:“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涉及热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和动力学四大方面,主要是以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为基础、实验技术为手段探索和归纳化学的一般规律及理论并应用于求解复杂工程问题,属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该课程具有系统理论性强、逻辑变换复杂、抽象严谨、公式繁多等特点,但兼具启发后续课程学和培养化学理论素养两大功能[1],在促进产教融合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物理化学课程定位

工科类专业以工程需求为本,以应用和实践为重。工科物理化学课程的层次介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在多数工科类高校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起服务专业的作用。物理化学课程具有完整的体系化特点,包含知识源头的基本问题、概念、定律以及实际应用,主要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相关方法探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涉及宏观、微观不同尺度,动、静不同状态,固、液、气不同相态,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使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及胶体化学中涉及的实验及普遍规律,并养成求真、求实的优良品德,培养工程意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对于此类“绿叶型”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学和基础技能培养等方面。实际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应以是否新颖前沿为依据作取舍,当以在工程实践中是否实际可用为标准进行优化和筛选。工科类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以基础知识灌输为主,多采用教师为主体、学科知识为导向、灌输式的程序化教学模式。讲课ppt以文字居多,以理论居上,课堂氛围过于死板,师生互动少;(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缺乏理论与生活化物理化学案例的结合,无法有效体现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吸引力不够,易给学生造成“用处不大、多学无益”的错觉;(3)授课周期短:授课周期受限,课程连贯性变差,课上思考、消化时间严重受限,学难度增大;(4)考核方式有待创新: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够,教师对学生又缺乏监督,课后作业存在明显抄袭、雷同和“作业帮”现象,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导致了“课后都会,考试都不会”的巨大落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最新报告显示,2015年至2040年,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继续主导的全球能源消费预计将持续增长28%。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宜的流动通道并优选举升方法,经济有效地将深埋于地下油气从油气藏中开采到地面所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技术的总称,其直接目标是以最小代价最大限度地开采地下油气资源,服务于国民经济。我国是油气进口第一大国,2020年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3%,而且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国内高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石油战略快速发展需要,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油气采收率是衡量油气开采技术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是石油与天然气领域永不褪色的话题。以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作为该校的老牌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等油田化学原理、提高采收率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不仅为体系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持,也为油田化学用剂的研发和优化指明了方向。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限制,使物理化学这类“绿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无法很好达成,其服务性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推行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结合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目标、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以胶体化学部分为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了物理化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2教学设计(90分钟)

2.1基本概念引入

阅读全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毕业设计环节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学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结合石河子大学与华东理工大学“1+2+1”联合培养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实践大四前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选题盲目性、培养片面性以及指导教师工程经验不足等缺点。根据“新工科”教育范式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依托“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联合培养生与本校生共同进行统一任务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建设一支由高水平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

关键词:毕业设计;持续改进;新工科;融合发展;联合培养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加速升级转变经济产业,提出“新工科”就是国内面临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挑战的积极回应。当前,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基础原料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始终面临着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要求。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概念,这对整个油田开采及化工过程中“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油田工作者及石化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日益深入,产学研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的实施,为传统工科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使传统专业能够适应和服务于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上海,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技术人才。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面向西部,在新生入校时考试选拔优秀学生赴华东理工大学开展大二、大三两年的联合培养,大三结束后返回石河子大学学习生活。石河子大学长期重视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培养,自200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首次招生以来,从内涵建设上始终强调化工人才关键还应拥有良好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含终身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独立工作、解决问题能力,工程过程设计、工程过程开发的能力。经过联合培养近十年的实践,这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极好,成效显著,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访问进修、学历提升)、专业影响力等多方面综合提升了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化工人才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更为突出的是本专业2013年成为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1月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新疆第一个正式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并于2020年通过第二轮复评,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成效,得到了认证专家的充分肯定与好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2011年获批硕士授权点,2012年获专业硕士授权点,2017年成为新疆自治区高原学科,2017年成为国家一流学科,2018年获批博士授权点。然而,如何在发展中能进一步重视持续改进综合集中实践课程的毕业设计环节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进一步思考。因此,如何在高校培养中能有效提高体现这些能力的毕业设计质量,这对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毕业设计的现状

(1)毕业设计的设置。设置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设计要求保证每位同学都经历大设计(10周,6学分)和大论文(14周,8学分)的综合实践训练。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中,始终重视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厚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队伍。化工专业自2005年学院建院同年招生,教师经过专业培训、科研和教学实践的积累,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的工程知识背景和科研方向、稳定的工程教育课程、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为进一步使化工专业学生能更系统地掌握工程设计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培养方案分学期第三学期开设“化工设计概论”和第六学期开设“化工设计”,改变了以往设计理论教学集中进行,将集中教学和分组指导相结合,尤其是毕业设计的进行和“化工设计”课程的开课同步进行,特别是围绕“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针对性强,效果好。同时,为了提高化工类工程软件在毕业设计应用效果,在第六学期开设“化工过程模拟”课程,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软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通过采用Aspen软件教学,提高学生对设计深层次认识,可与应用相结合扎实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为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广的化工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针对于联合培养生,用共同的毕业设计环节衡量评价与本校学生能力的达成,高效促进我校教师设计水平的提升。

(2)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目前,普遍高校的毕业设计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化工毕业设计选题由教师拟定,难以统一评价选题的难易,不能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缺乏对自己能力正确评估,开展效果不佳。因此,因该专业毕业设计是以每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为契机,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以及按照设计大赛的要求组队完成各项设计任务,所以学生在第六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且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在七月中下旬进行设计作品的最终提交参赛,第七学期再对设计作品进一步完善,最终上交留档。毕业设计培养存在片面性。个别学生态度不够端正,有“等”“靠”“混”心理,认为专业系及学院为了毕业率、学位率,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教师不会为难总会通过,不从自身能力及毕业要求出发主动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质量和自身能力的培养进度。同时,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是关注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在过程中易忽略图纸、文档等规范性等细节,人才培养中的踏实严谨能力欠缺。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尚显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因毕业设计属于一个开放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很重要,并能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充分展示成果。在毕业能力培养中,常忽视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沟通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而经常将原因归结于学生个人。因此,对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要求应提高,教师自身工程设计能力做到了与时俱进,对于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阅读全文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近年来,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团队教师的师德水平,努力建设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团队教师坚守一个信念———做辛勤园丁是教师的本色,育石油英才是教师的责任;追求一种境界———厚德传道,博学授业,以为石油高等教育奉献毕生精力为荣。凭借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团队教师们爱岗敬业,勤奋耕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书写精彩人生,涌现出了湖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汪伟英教授、用心对待学生的好教师熊青山博士、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欧阳传湘副教授、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唐善法、张志全、江厚顺等。通过学习与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团队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增强了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团队全员育人的氛围日益浓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极担任班主任,定期深入班级与学生之中,解决学生深层思想问题,有效促进了班风和学风建设。团队共有12名教师担任班主任,涌现出了刘德华、管英柱等优秀班主任。②教授、副教授不记个人报酬指导大学生科研、担任优秀生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近2年共有8名团队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12名团队教师担任优秀生导师;团队教师用实际行动推动了大学生成才教育工程,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科研能力与专业素质,2010年在校大学生在公开刊物上38篇,相比2009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团队骨干教师喻高明教授,指导学生代表长江大学参加首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石油工程知识竞赛获得冠军,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③举办石油新技术系列讲座,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梯队建设

在梯队建设上,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强化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制定针对青年教师的具体培训措施:①组织新进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以及学校相关文件和管理规定,尽快转变角色,适应高校工作的需要,然后到油田企业对口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现场实践。②认真落实《关于实行新进教师导师制定暂行办法》,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老师,指导新进教师熟悉教学环节,掌握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使之尽快融入教学科研团队,提高业务素质。③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突出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开设教学育人、课堂教学艺术、科研方法、创新成才等专题座谈会,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做好传帮带。④学院定期组织教学质量优良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上观摩课。⑤教研室组织上“诊断课”,即青年教师讲课后老教师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或交流经验。⑥立足岗位成才。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下,鼓励青年教师勇于挑担子,对过了教学关的青年教师及时安排教学任务,并给教学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安排专业核心课,优化课程教师梯队,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其中,李菊花博士当选我校首届优秀青年教师,熊青山博士获长江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张顶学博士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李忠慧、杨明合博士等成为教学科研骨干。

三、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为师生成长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团队组建以来,一名教师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做访问学者回国,另一名教师经学校推荐和湖北省教育厅评审,已成为全省选定的173名青年教师赴海外教育、科研机构短期留学人员之一。

阅读全文

钻井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摘要:钻井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后的一门非实验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其教学方法必然与理论课程不同,更加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文章从石油工程专业钻井工程课程设计实际教学效果出发,提出改进措施,使该设计具有多样化、整体性的特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吸引学生的设计兴趣,加深其对设计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钻井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一、引言

钻井工程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主干专业技术课之一。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较强的特点,涉及钻完井工程、固井工艺、井控技术、钻井液技术、油田化学和力学等方面的知识[1,2]。《钻井工程课程设计》是钻井工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撰写课程设计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对某油田区块进行钻井工艺设计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和石油工程类的学科竞赛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钻井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石油行业形势的变化,就业前景不如往年好,石油工程毕业生逐渐进入其他行业,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尤其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变淡。通过调研石油高等院校课程设计开展情况,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钻井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重“理论”、轻“设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