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有机物化学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化学有机物学习解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以前的语数外三门主课外,我国还添加了物化生,政史地六门副科促进学子全面发展,对于终将迈向高考的芊芊学子来说,如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提倡的学习模式之一,本文就以化学有机物的学习为出发点,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分析在高中化学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学习方法,目的是总结一条合适的学习道路供各学子借鉴,希望大家都能更进一步。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
化学作为教育学科的组成部分,一直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化学的涵盖范围十分庞大,虽然化学被教育工作者划分为理科专业,但是它也有大量的文科成分。在日常的化学学习中,有超过大量的专业数据需要学生去牢记,同时还要多写多读,新课标也要求化学的学习必须掌握化学定义、概念、元素周期、化学式以及各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所以说化学的知识点十分散乱,学生学习起来也很痛苦。探究化学分类中的有机物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机模块的课程标准要求
(1)掌握好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认识有机实践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技能;(3)认识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化学有机物学习意义
化学有机物课程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药学及制药工作所必须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化学有机物课程学习运用广阔,首先我做作为农业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有机化学对粮食生产和施肥方面有专业的研究,能够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其次就是药物制成,也离不开有机化学的理论支持,制造出许多抑制病菌和抗感染的药物,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最后还是新能源开发的核心技术,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做出很大贡献。所以说,学好有机化学,便是在为我们人类长期发展而奋斗。
煤化工废水处理论文
一、煤化工废水的主要来源和特点
煤化工废水主要来源于煤炼焦、煤气净化和化工产品回收利用等生产过程。这种废水中的水质以酚和氨为主,其中还含有300多种污染物质,主要有焦油、苯酚、甲酸化合物、氨、氰化物、COD、硫化物等,其中氨氮200-500mg/L,是一种具有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十分典型。而CODcr的含量甚至高达5000mg/L。废水中易降解有机物主要是萘、呋喃、咪唑类等酚类和苯类,而难降解有机物则主要是喹啉、异喹啉、联苯等。煤化工废水的色度和浊度较高的原因是废水中含有各种生色集团和助色集团物质来使其色度和浊度高。
二、煤化工废水处理方法
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路线基本遵行:物化预处理+A/O生化处理+物化深度处理。
1.预处理
废水预处理大多是用隔油、沉淀、气浮等物化法,其中隔油法分为重力分离型、旋流分离型和聚结过滤型,而重力分离型又分为平流式(API)、斜管式(CPI)、平流斜管式(API-CPI)、平行波纹板式(CPS)、斜交错波纹管式(OWS)隔油池和重力沉降分离隔油罐等;气浮法则包括溶气气浮、扩散气浮和电解气浮等。若工业废水中含较高浓度的酚和氨,则需要对酚和氨进行回收预处理。对于酚的预处理方法一般有蒸汽脱酚法、吸附脱酚法、溶剂萃取法、液膜技术法、氧化法和离子交换法等,工业上常用溶剂萃取法做酚的预处理,溶剂为异丙基醚;对于氨来说,一般采用蒸汽汽提-蒸氨法。
2.生化处理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论文
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发现,在对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在不脱离教学大纲范围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选取重点、热点等前沿问题,适当地列举出相应的实例,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讲授第一章绪论部分为例,可引入生活当中一些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对天然药物的作用、提取分离的方法等有直观的认识。以日常使用的化妆品为例,相宜本草润白滋养面膜中含有当归提取物,因为当归水溶液能抑制黑色素形成,具有抗衰老和美容作用,而起这些作用的是其中的维生素、有机酸等有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碧欧泉男士炽能醒肤爽肤水中含有人参精华,人参浸出液中的多种皂苷和多糖类成分可达到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增加皮肤营养的功效。再如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中药减肥胶囊,大多含有山楂、三七、党参等中药提取物,山楂中的黄酮类熊果酸、齐墩果酸等可降低总胆固醇,脂肪酸可促进脂肪氧化;三七中的三七黄酮A、三七氨酸降胆固醇效果显著。通过这些熟悉的实例,学生探究天然药物化学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很自然地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改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初学天然药物化学时可能会对该门课程产生繁多、复杂的印象,而实际上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是天然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在授课时针对不同章节着重讲授各种类型天然药物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但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又不尽相同。如在讲授蒽醌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将提取分离作为重点,结构鉴定作为辅助知识来讲解;黄酮类化合物在讲授时其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均是重点内容,其中结构鉴定更是要作为难点内容来讲授,并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学生在掌握并牢记黄酮类化合物氢谱碳谱的特征性数据后结构鉴定就变得非常有规律可循了。
3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作者发现,天然药物化学如果采用传统讲授式即“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变得缺乏独立思考和积极思维的能力,不仅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作者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如在讲授绪论部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时采用多媒体模拟动画的形式,模拟凝胶色谱的分子筛原理、连续回流提取等,使学生对不同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并便于记忆;在讲授糖和苷类化合物章节时引入球棍教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出不同糖类的构型,分析其优势构象,学生通过对模型的操作,对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授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时给出几个具体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和谱图数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每组选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并进行结构解析,教师进行点评并最终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对于某些类型的化合物,其化学位移数据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在为学生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总结和记忆,并互相交流经验,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合理安排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医学院校化学教学效率方法探索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合成化学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展和应用,更是创造新有机分子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当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有机合成产品。因而有机合成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课。通过对有机合成的学习,使医学生在学习有关基础课程后能系统地掌握有机物制备中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培养学生在实际化合物合成工作中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有机合成内容繁多、覆盖面广、各章节的缺少相关联系,而且人名反应繁多,各种类型的反应极易混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效率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的心得体会,现与大家交流分享。
1教学中渗透化学史,保持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好一门课程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有机合成的化学史很感兴趣,就有意识地尝试课程内容与化学史结合,并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能不断增强学生对有机合成的兴趣。例如讲绪论时介绍1828年人类第一个有机物的人工合成,化学家维勒用氰酸银与氯化铵反应得到了有机物尿素,这是人类正式进入到有机合成年代;我国1965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有机合成的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一些特殊的试剂如格氏试剂,首先讲述格氏试剂的发明者维克多•格林尼亚年轻时爱情经历挫折所激发起的奋发学习劲头,成为著名化学家的轶事,接下来再讲述格氏试剂的制备、反应,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在讲有机反应时,介绍了国际上唯一以我国化学家名字命名的有机反应——黄鸣龙反应。黄鸣龙先生对反应过程一次忘塞瓶塞,产物收率提高的偶然事件认真探究,发现了新的羰基还原反应。我国科学家的这些成就唤起了学生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并养成了认真做好实验的习惯。美国有机化学家科里1967年提出的有机合成路线的常用逆合成分析法,使合成路线设计成为严格思维逻辑的科学,并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开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先河。他由于这方面的重大贡献获得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化学家们能够有效地操纵化学反应。在课程中贯穿有机合成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多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经历和伟大成就,激发自己的斗志,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2对照比较,建立概念的规律性联系
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多,使内容显得繁杂,在学习时医学生常常感到混淆不清,理解不深入,导致死记硬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相似知识点的异同辨别,突出知识点的内涵和本质,使学生从根本把握。例如有机化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是在有机反应中,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相同的反应物其反应产物也不同,在讲课时注意对比这些反应,引导学生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再如,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对应于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学反应,上课时可就这方面进行对照比较。学生普遍认为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最困难的是要记忆大量的反应式。有机化学反应看似千变万化,实际是极具规律性的,从反应机理来看,基本是亲电、亲核、取代、加成等,而有机合成基本是这些反应的组合。如果学生熟悉了有机反应,就能有规律地学习合成的技巧。在学生具备有机化学基础后,教师把亲电、亲核、取代、加成等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规律性概念和思维方法给学生归纳出来。学生在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掌握基本方法后,就能化解反应式记忆的困难,只需适当的记忆就能掌握大量的反应式。
3引入学术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一个新反应和新试剂不断涌现的快速发展的领域,而新反应和新试剂的应用使有机分子的合成路线更趋向简单、快速、高效、绿色。给他们介绍生物化学合成、仿生合成、超分子合成、模板合成及绿色有机合成等新领域,使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化学的学科进展,体会到新知识对人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要向医学生介绍学术前沿的新动向、新知识,让学生尽快的接触学科前沿,体会到有机合成的魅力,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另一个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形成创新意识。教师上课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自己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自己做科研时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思路与方法等,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会带领学生跨入研究和创新的门槛,引导他们适应新的社会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有机化学在线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疫情期间的有机化学在线教学,遇到了信息化技术和化学核心素养培养两个方面的挑战。师生一起应对,及时解决了书写有机化学结构式和反应式需要专业软件而网络学习平台不兼容、学生习惯使用手机上网等信息化技术方面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轻松地在线学习,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师在在线教学中合理使用分子模型、实验录像等,培养了学生微观与宏观之间联系的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等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较高,能按时完成学习且互动积极,成绩优良。
关键词:有机化学;在线教学;问题与对策
2020年春,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使高职院校暂缓开学,本校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居家按原教学计划在线学习,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线上教学。
1疫情期间有机化学在线教学的特点与挑战
1.1本次在线教学的特点
疫情的暴发使本次在线教学任务比较紧急,由于学生人数多,一名教师同时负责6个班学生的在线教学,其他教师辅助教学。本课程已建设为市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资源丰富,有电子教材、课件、习题库、试卷库等,实验教学有完整的实验指导,可不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授课,而是直接在超星泛雅平台利用建设好的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鉴于这两个原因,本次在线教学开展得比较顺利。
1.2本次在线教学的挑战与教学效果
医学检验专业卓越班医用化学内容改革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卓越班医用化学内容包括无机和有机两部分,根据医学检验专业传统科目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课对医用化学提出的要求,应对医用化学的内容和课时进行重新分配,合理安排。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突出重点,把高中学过的内容适当删减,改为自学内容,高中化学没学过的内容,特别是与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内容讲解;增加实验教学课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方面突出了重点,另一方面可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课时。
关键词:医学检验;医用化学;课改方案
目前,有关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医用化学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医用化学能为后续课程,如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检验及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内容整合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为医学检验技术领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主要内容有溶液、电解质溶液、胶体溶液、常见有机物(烃、醇、酚、醚、羧酸、酯、胺、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的命名、结构、理化性质、应用与合成等。
一、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医用化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
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医用化学实验一定要有所创新和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对高中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教材进行系统地研究,结合本校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如下改革: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以突出重点为主。把高中学过的内容适当删减,改为自学内容;高中化学没学过的内容,特别是与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这样,一方面突出了重点,另一方面挤出大量的课时用于实验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医用化学课程总学时为76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22学时;其中无机部分(含3个实验)20课时,有机部分(含8个实验)56课时。具体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如下。无机部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采用讲授的方式,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分散系、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酸碱理论、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缓冲溶液、配合物采用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均为1课时;其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电池和电极电势两个小节采用讲授的方式,均为2课时。有机部分:绪论、烯烃、二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醇酚和醚、醛和酮、醌、羟基酸、酮酸、羧酸衍生物、油脂、碳酸衍生物、顺反异构、对映异构、硝基化合物、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生物碱、双糖、多糖、氨基酸、蛋白质采用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均为1课时;烷烃、羧酸、杂化化合物采用讲授的授课方式,均为2课时;单糖章节为4课时。为了与检验专业接下来的专业课程联系更加紧密,在医用化学课程内容设置时有机部分分配课时较多,并且增加了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部分的课时。
二、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课时的调整
检验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培养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熟练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技能既能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安全性,又有利于增加学生实验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培养学生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协作的能力。为此,在整合医用化学内容时对实验进行了相应调整,最终确定实验有11个,分别为:溶液的配制、电解质溶液、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熔点测定、常压蒸馏及沸点测定、萃取与洗涤、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羧酸、取代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葡萄糖的旋光度测定、从茶叶中提取多糖及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整合之前的无机和有机两部分实验为7个实验,本次调整过后新增4个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为提高技能创造了条件;同时新增实验集中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章节,这也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与后续课程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检验的知识进行衔接。调整后的课时分配保证了在相关的化学实验操作及任务正常完成的前提下,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学生,肯定能受到用人市场的肯定。本文中对医用化学课时调整的探讨,希望能为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相关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生物化学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生物化学大实验课程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也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化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有更高的科研素养。但目前该实验课程实验内容老旧,没有和最新的科研热点相结合,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本文就生物化学大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业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尤其是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其教学思想理念、内容、管理水平以及实验操作手段都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抓本科教育,而对于本科教育除了要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即要求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生物科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大实验是本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实验课。研究发现,各大高校有的对生物化学大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有的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还有的是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但是,目前生物化学大实验课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1]。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层次浅显
生物化学大实验是为生物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验课。教学培养的对象是21世纪从事生命科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些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应有助于他们从原子、分子、细胞及个体等不同层次上来认识和解决生命科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生物化学大实验内容中分析酶学特性的实验仍然是通过不同温度(0℃、25℃和100℃)研究酶的最适宜温度,通过唾液淀粉酶研究其对蔗糖和淀粉的特异性分解作用。然而,酶学性质还受当前热点问题,比如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海洋酸化等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相关研究内容,因而也体现不出该实验课程的前沿特色。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联系密切,有必要对其结构进行分析。进而从表型、结构、细胞、分子、生化等不同层面阐明了生命体系或过程中某一基本现象的化学原理,加强其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当今强调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验课程方法和内容陈旧
鼓励成教学员学习兴趣
作者:李曙波 黄忠仕 李韬 黄晓敏 朱晓莹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从病例开始导入成教学生相当部分具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从病例入手,也会增加他们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如学到“氨代谢”这一节氨中毒学说时,可从肝硬化病例导入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肝性脑病发病机制:肝硬化时,肝功能会严重受损,从而进一步导致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接下来氨进入脑组织后,跟脑部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酸,最终生成谷氨酰胺,三羧酸循环减弱,脑部ATP合成减少,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发生昏迷。这样也有助于增强基础知识和临床的联系。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维持学习兴趣有较好的导入法可以激发成教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兴趣,但是很多在上课开始还能够津津有味地听,到后面因为生物化学的复杂难学,失去了学好生物化学的兴趣和信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成教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成功体验,就变得非常重要。
联想和联系法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于其中涉及概念、组成和功能等都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一般能将概念、组成和功能弄清楚,但是越往后学的内容越多,加之,成教学生年龄普遍偏大,所以,感觉越学越模糊:不同的概念混淆不清,不同物质的组成、功能等张冠李戴。其实,跟前面所学章节进行相关联想或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知识来进行记忆,有时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维生素”定义时,联想到前面所学的“营养必需脂肪酸”和“营养必需氨基酸”的定义,都是体内需要,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需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或氨基酸,因此维生素就可定义为:体内需要,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需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在学习血浆蛋白重要功能时,跟免疫学所学抗体、补体联系起来,也就容易理解其免疫作用了。
归纳总结法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这部分,不同物质的组成和功能均有所不同。学完该部分内容后,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就很容易搞清楚蛋白质和核酸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另外,由于物质代谢途径众多,学生往往不太容易弄清各条途径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其实,边学习过程中,边将各途径原料、反应部位、代谢关键酶和特点等进行归纳总结,化繁为简,这些知识点也就容易掌握了。
趣味口诀法生物化学要记忆的概念及物质代谢过程都很多。成教学生本身年龄不占优势,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识记,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用比较简单的句子,将重点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简单的口诀,既可激发成教学生学习兴趣,又便于记忆。如讲授营养必需氨基酸概念时,必需氨基酸包括8种(异亮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可按读音记为“一旦写来三两本书”。通过简单口诀,寓知识记忆于趣味之中。
启发式教学总理特别在2005年第21个教师节上指出:“高等教育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和思想,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索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如在学习生物化学第一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时,可以提问:组成人体的蛋白质、核酸各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在体内各有什么功能?各有哪些理化性质?引导成教学生去积极思考,顺便引出教学内容。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启发方式,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