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常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有机化学常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有机化学常识

议提高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堂效果方法

精简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员和学员学习知识的最基本的工具。然而在课堂上具体实施上课的时候,教员还要根据大纲内容所规定的要求进行筛选,既能体现课堂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员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内容,另外还要搜集大量的课外资料,结合当前的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内容,此外最好结合教研室的科研方向,比如现在的各种添加剂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把这些问题讲解透彻,让学员们从源头上,送化学结构上彻底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从中学到我们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最基本的首选告诉他们的这些事件中的化合物的结构,然后分析他们的性质,告诉学员,那些不法分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讲解一些本学科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最好是结合教员本身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课题来讲解,使学员能身临其境的了解本学科全球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科研兴趣爱好科研方向埋下种子。

互动提问式教学

在讲授碳水化合物这一章节的时候,课堂上首先提出问题“淀粉和草都是属于多糖类化合物,但是人类是以淀粉为食物,而牛羊以草为食物,为什么?”没有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同学们对于这个现象是知道的也是常识,但是对于真正的原因估计大部分同学是不太清楚的,同学们也会带着疑问来学习,更好的提高课堂效果。通过学家已经明白了这两类物质的化学结构都是多糖,这些多糖都是以葡萄糖通过1,4 糖苷键来连接的,唯一不同的是淀粉是 α 构型的糖苷键,而草类物质是以 β 构型的糖苷键;这些多糖是人和动物的物质基础,但是他们不能直接利用多糖,而是需要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被生物体所利用来提供能量,要把多糖水解为单糖需要通过不同的消化酶来催化得到单糖,人体内部的消化酶是 α 构型的水解酶,牛羊动物体内的消化酶 β 构型的消化酶,从而解释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也解决了同学们学习知识要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3],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进行课堂教学

目前,课堂教学中电子幻灯逐渐取代传统的板书,电子幻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时间等优点[4],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板书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写板书的过程能使学员有对上课老师讲解时的理解消化的时间差,更好的理解上课的内容,另外板书的内容是学员对课堂整体内容有把握,条理更加清晰,总之电子幻灯和板书的有机结合[5],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模具的演示,能够是学员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特别是讲解电子杂化理论的时候,比如在讲解甲烷这一章节的时候,甲烷的成键方式是通过 SP,杂化的形式,形成正四面体的形状,因为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我们就利用模具,用一个甲烷的模型,让学员看到实物,能够更好的理解内容。

在课堂中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增加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阅读全文

有机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

[摘要]为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利用学堂在线网络资源和课程自建网络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综合运用雨课堂、微课、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套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雨课堂;翻转课堂;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工科院校化工类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实验课,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印证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该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实验和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尤其是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提升,更需要加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随着MOOC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4-11]。在学时压缩[12-14],学生基础薄弱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利用学堂在线网络资源和课程自建网络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形成了一套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验技能的培养。例如对2017级化工类学生的调查发现,有30.3%的学生动手进行过有机实验;4.6%的学生独立完成过有机实验;22%的学生观看过老师的演示实验;19.3%的学生通过电子资源观看过有机实验过程,28.4%的学生既没动手操作过,也没看到老师演示或电子资源展示。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有机实验室和有机实验过程缺乏必要的认知,实验基础薄弱。2.学时压缩,实际操作时间减少。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课程的学时压缩成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我校在学生培养计划持续压缩学时的情况下,有机化学实验由50学时压缩至40学时,同时1学时由50分钟压缩至45分钟。在现有的学时条件下,若想既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仅靠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3.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在学前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对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存有顾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有机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对有机化学理论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的经验推广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经过三年的持续改进,摸索出一套适合实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解决了上述问题,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内容,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表1)。以下我们将根据四模块进行具体介绍。识》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我校实验室的基本概况,通过雨课堂发给学生进行自学。利用雨课堂开展基础知识测试,进行考核。达到考核要求的可以进实验室进行实验,达不到要求的要重新进行学习和测试。这种学习和考核方式,既节约了课内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91%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加强自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有效性。2.实验基本技能与知识的教与学。实验基本技能与知识,是知识型和技能型知识的结合,是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通过分组学习、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把单个实验操作录制成小视频,放在课程网站让学生学习。同时,针对这部分理论知识,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下学习。每组完成一份学习笔记。翻转课堂上,要求每三组为一大组,全班两大组,进行知识竞赛。把实验基本技能和知识分为六大部分,每大组抽取三部分内容,所在各小组轮流对同一部分知识提出3个不同问题,即每一部分9道题,每组整理三部分27道题的答案。最后由两大组随机指定对方学生对其所在组的知识随机抽题号进行作答,答题情况作为小组的考核成绩(图2)。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记忆。通过课堂讨论与组间竞赛,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凝练,同时梳理知识体系,让学生课后完善课前的小组学习笔记。经过翻转课堂和课后的再梳理,再利用雨课堂软件进行学习测试,与小组竞赛成绩一起作为本阶段的评价成绩。有91.7%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有利于加深理解;94.5%的学生认为小组竞赛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巩固。3.制备性、综合性实验的教与学。制备性、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常常“照方抓药”,对于实验书上具体实验的设计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思考就无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本环节,我们采用三步走的方式,2人一组进行教与学。第一步,根据实验内容,以问题提纲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并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每个实验从实验原理、目的、过程、设计、基本技能、注意事项等方面提出10个问题。让学生对一个具体合成实验有系统的认识。对不同的实验为什么采用不同的反应装置、不同的分离方法,如何纯化,如何进行结构表征的选择等,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是学生对前一阶段基本实验技能与知识学习的具体应用,也是学生后续专业课实验和毕业论文进行实验设计的重要锻炼过程。第二步,让学生观看实验全流程操作录像,规范各个基本操作,梳理实验过程,使学生对动手操作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第三步,动手实验,完成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在此环节中,2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记录和纠错、提问等工作。我们的考核根据预习、操作、产品、报告、卫生安全等五项内容来进行综合考评。学生在此阶段学习之后,初步具备了实验设计的思路、扎实的实验技能,为后续阶段的实施奠定了基础。4.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教与学。这一阶段是对第三阶段的提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给出合适开放性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交给指导老师审查。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讨论完善实验过程与实验步骤,再进行实验验证。学生自愿结组进行,考核按照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评价、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进行。此阶段成绩作为学生的附加成绩,为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竞赛和开放实验提供参考依据。设计性实验教学还原了实验探究的本来面貌,能给学生一个较宽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这一阶段有利于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5]。

阅读全文

临床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体会

摘要:针对当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化学课时减少的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提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思考。文章分别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拓展、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四个方面对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为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临床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是当前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为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临床诊断学等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专业基础[1]。然而,近年来随着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临床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也面临了各种挑战。最典型的变化就是临床专业有机化学的课时在逐年减少,而教材的内容却逐步在丰富,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压力增大,考试不及格率也出现上升趋势,许多教师都感叹这门课不好教授。此外,临床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知不足,认为与今后的临床实际应用关系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加之有机化学理论性强,学生感到难学,老师认为难教。笔者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勤加思考、积极创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将从有机化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少学时的情况下,积极搞好课堂教学,以期为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1.1教材内容的重组

目前在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化学使用的教材是陆阳主编《有机化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经多次修订后共分三篇十八章,内容非常丰富,这也为不同学校个体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可能。然而,经过多次临床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本校有机化学现有总学时为60h,其中理论36h,实验24h。计划课时缩减与教材内容增多已逐渐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而且在短短36学时课堂教学中灌输太多的教学内容,也会增加学生“消化知识”的难度,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些矛盾、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整合教材内容势在必行,这也在多次全国教学研讨会上与其他同行形成的共识。一方面,目前临床专业学生是“5+3”的培养模式,有机化学作为前期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本校临床专业属于“一本”招生,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故需在课堂教学时对整个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具体措施如下:绪论中的共价键、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有机酸碱等知识均已在无机化学中重点讲解过,故只需简单介绍和回顾,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绪论课的重点在于人文教育和课程导入,在绪论课上,学生可以重新正确认知课程,教师也可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并举的目的[2]。在内容上,烷、烯、炔、芳香烃是有机化学中的首要版块,醇、酚、醚、醛、酮、羧酸是有机化学中第二版块,这两个版块设定为课堂教学重点讲授内容。此外,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比较,发现第二章立体异构放在第六章芳香烃之后讲解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剩余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以及羧酸衍生物、胺、杂环化合物、脂、糖、氨基酸、核酸等内容与后继生物化学中的内容有重复,可作为课外拓展知识,通过教学视频等方式留给学生自学。通过这样的重组,不仅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的压力、丰富课程教学手段,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授课内容的设计

阅读全文

问题情景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运用

[摘要]“有机化学”是材料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知识点多,逻辑性强,复杂难懂等特点。问题、教学媒介、学生和教师是问题情景的关键四元素,基于问题情景的教学法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理论知识探究并解决问题。此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有机化学;情景教学;教学改革;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后续诸多专业课的基础。随着广东省新高考模式确定为“3+1+2”的模式,较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触到化学。同时,有机化学还面临着课时少、知识点多、逻辑性强、枯燥乏味等特点,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在还未完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学习困难、学习兴趣低下、挂科率偏高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1问题情景教学法的提出

情景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朗道尔教授提出的,它是根据教学目标,以课程相关的情景案例为教学素材,然后通过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情景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2]。虽然情景案例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一般的情景案例理论性较强,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同时,单个案例往往是孤立的,容易使学生忽略知识点之间的系统性,不能全面掌握课程的知识点。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它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改良,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4]。但是PBL教学法对课程课时要求较高,有机化学一般是大班授课,学时较短,组织学生查阅收集资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很多学生不能参与到PBL教学中,以至于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情景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是两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有机化学的课程特点,单独将其中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到有机化学教学中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基于实际教学情况,总结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问题情景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主要选取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有机化学事例或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件,然后围绕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案例,基于课前预习或前面章节讲授的知识,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最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总结得出一般性的有机化学知识结论。因此,问题情景教学法避免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问题教学法带来的学生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它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有机化学情景为案例媒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活跃度和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景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有机化学的知识,从衣食住行到一日三餐都被有机物包围着,比如油脂、蛋白质、纤维、橡胶、合成药物等。而生动有趣的情景案例可以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加强有机物结构、性质、应用途径等化学视角与真实情景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有机化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5]。因此,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关键是创设真实生活问题情景(如从金庸武侠小说中常见的三种毒药—曼陀罗、断肠草和鹤顶红,引入生物碱的知识点并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基于问题情景的导课路径,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解掌握知识点并形成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阅读全文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浅论(4篇)

第一篇:高师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类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是学生入校学习最先接触的一门实验课程,也是化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结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际,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探讨,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质更高、实践动手能力更强的化学教师。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尤为重要。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但长期以来师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无机化学实验中与高中化学联系较多,还存在实验理论简单、药品常见、器材普通、操作简单等特点,很容易忽视无机化学实验。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的讲解大多流于形式,学生也存在“按方抓药”完成实验,没有多大难度,作为一门考查课几乎所有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长此以往,学生不重视无机化学实验,把完成实验当成任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开展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己七年的教学实践,对地方性本科师范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全面和专业技术能量强的人才更加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稍显不足[1]。综合素质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内化于心,再逐渐形成稳定的个人能力和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素质,不是简单的直接从书本上获得,而是要把新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提升自己。结合七年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发现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写的《无机化学实验》(第四版)较为适用于我校化学专业学生。在在制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时,在借鉴省内外同类高校的经验的基础上,也考虑到所招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制定除了合理的可行的方案。教学内容中要注重体现下列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机化学实验主要分为两部分,化学原理部分和元素部分。上学期开设的化学原理实验多数可以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下学期开设的元素性质实验内容一般较多,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完成,且有的与高中化学实验内容重复,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在选择实验内容时也要考虑到环保问题,尽量做到废物的无害化排放,如存在有害物质的产生要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做到实验的绿色化[3]。在实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实验指导书或实验讲义其实是个很好的办法。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可以包含:实验安全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反应原理的证明和测定、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化合物的制备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实践机会不多,动手能力不强,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训练。作为未来的化学教师,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是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来。实验指导书的内容不用太多,只列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即使实验步骤也要简单化,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解决问题,把教学重点从老师“教”转移到学生“做”上。除了参考书上的实验,实验教师也可以结合无机化学理论和自己的科研实际情况,在第二学期开展创新型实验,给定几个题目,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己设计方案,老师在全程起到“导”的作用。实验技术和实验设备的改进也要融入到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和无机化学实验方面的实用新型发明抛砖引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有想法的化学教师。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阅读全文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摘要:

化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对护理专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以期待基础化学能更好的服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

关键词:

护理专业;化学;教学;整合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化学课,既是公共课,又是专业基础课。公共课是指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社会共同知识为标准,而不应以专业学习的“够用”为标准。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旨在让学生掌握与护理联系紧密的基础化学知识、理论的同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1]。

1化学与护理专业的关系

1.1人体生命与化学

阅读全文

近代中国化学教育研究探索

一、近代化学教育变迁研究

曾琦的《二十世纪我国科学教育回顾》将化学教育放入科学教育的视野,把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过渡阶段、学习苏联阶段、探索阶段、十年动乱阶段、调整尝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周天泽、胡定熙的《化学和我国科学教育的开拓》介绍了我国科学教育“准备”“启蒙”“开展”3个阶段中化学和化学家的推动作用,并从该角度描述了近代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情况。WilliamH.Adolph是原齐鲁大学教师,他在《SomeaspectsofchemicaleducationinChi-na》中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化学课程、教材、学校状况以及人们的科学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我们从外国人的视角了解当时我国的化学教育情况。以上文献的研究对象包括高等化学教育和基础化学教育,对于更为具体的近代中学化学教育,相关研究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化学卷》[4]、樊冬梅的《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1878-1922)》、解亚的《中国近代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1922-1949)》。樊冬梅和解亚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和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将化学教育的有关内容包含在科学教育这个大的范畴内进行说明。作者认为,从1878年到1922年,我国科学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各自为政到制度化、从学日到仿美的发展过程,1922年到1949年则可分为新学制颁布后的科学教育(1922-192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科学教育(1927-1937)以及战乱时期的科学教育(1937-1949)三个阶段。

二、与近代化学教育相关的重要机构和人物研究

中国近代化学教育有三个重要的起源地: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以及近代教会学校。袁振东认为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它开办的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教育的肇始,“此前一些西方传教士以及国内有识之士通过译书或讲演的形式在中国传播化学知识只是化学教育发端的萌芽,1904年清廷颁布新学制以后,中国的化学教育才得以全面发展。”江家发、陈波的《中国近代化学课程始端———“京师同文馆化学科”体系溯探》认为同文馆已经具备了学校近代化学的课程体系,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徐振亚的《京师同文馆中的化学教育》从化学课程的开设过程、师资、教材和考试制度几个方面对同文馆的化学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他如《京师同文馆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京师同文馆的创立与中国早期的自然科学教育》、《京师同文馆自然科学教育之得失思考》等论文,对同文馆的科学教育及其在中国近代科教启蒙和科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化学教育多有涉及。对江南制造局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其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制造局翻译馆的西书翻译事业。最近,周俊博在《近三十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研究综述》中从翻译馆发展、翻译目的、赞助人、书目考证、重要译者、翻译方法、译著影响、译名统一、相关个案研究等9个角度,对近30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而有关江南制造局对化学发展所作贡献的专门研究则比较少见。江家发等在《江南制造局在中国近代化学发展中的贡献》一文中指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提供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学书籍,其中的《化学鉴原》被很多学堂、书院作为教材,在当时影响很大。编译馆陆续译出的《化学鉴原续编》(无机化合物专论)、《化学鉴原补编》(有机化学)、《化学考质》(定性分析)、《化学求数》(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化学分原》(定性分析)等6部化学专著,将西方化学的各个分支系统而完整地引入我国,对近代化学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编译馆的徐寿、傅兰雅在翻译化学书籍时,首创了中文化学译名原则,对中国化学的发展和传播具有深远的影响。王玮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1901-1936年)》介绍了近代教会大学的化学科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他在《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早期化学课程与教材》中认为我国近代的教会大学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保证了其培养水平与国外大学基本一致。对我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启蒙者徐寿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研究有袁翰青的论文《徐寿———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杨根的专著《徐寿和中国近代化学史》,以及近年来汪广仁等人的专著《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海国撷珠的徐寿父子》。傅兰雅对中国近代化学的引进、传播和普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王扬宗的《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徐振亚的《傅兰雅与中国近代化学》、王红霞的《傅兰雅的西书中译事业》等专著和论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傅兰雅传播西学的事迹和思想。戴吉礼(FerdinandDagenais)的《傅兰雅档案》则根据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档案馆的全部傅兰雅档案,整理了其旅行札记、往来书信、翻译成就和相关论文集等资料,为研究傅兰雅和近代中外交往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原始资料。近代中国的不少化学教育家同时也是化学家,他们主要致力于高等化学教育,目前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而为基础化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教育家和出版家郑贞文和杜亚泉,研究者则较少关注。郑贞文与杜亚泉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理化部主任,是我国化学名词统一工作的重要奠基人,编译出版了大量理科教科书,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对郑贞文的研究仅有少量传记,如王治浩等人的《一代学人郑贞文》、《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化学卷》中的条目介绍,以及张澔的《郑贞文与中文化学命名》、钱益民的《郑贞文与我国化学名词统一工作》等对其在我国早期化学教育、统一化学名词和编辑出版方面所作贡献的研究。对杜亚泉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其文化、伦理和政治思想方面,此处不赘述。对其在科学教育方面贡献的研究,阎乃胜进行了综述[7]。李学桃的《杜亚泉科技思想研究》、阎乃胜的《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研究了杜亚泉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其编写、编译的教科书进行整理,高度评价了杜亚泉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的重要作用。对其在化学教科书出版方面的成就,王建辉认为杜亚泉是商务印书馆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理科编辑,是“学者型的编辑和思想型的学者”[8]。刘晓嘉的《杜亚泉编辑思想研究》、余望的《探析杜亚泉的科技编辑思想与贡献》、陈镱文等的《杜亚泉对我国早期科技编辑和科技期刊发展的贡献》结合杜亚泉所处的时代,从编辑学的角度研究了其编辑出版的理科教科书、科技期刊等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蒙与普及的重要贡献。

三、对中国近代化学建立和发展的研究

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和经验化学有着很高的水平,但作为科学的近代化学不是中国古代化学演进的结果,而是在近代从西方引入的。郭保章等人在《中国化学教育史话》中指出近代化学“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化学教育开始时期,几乎与传入时期同时发生”。因此对中国近代化学史的研究对于化学教育和教科书研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诸多化学史专著,如我国第一本中国化学史专著———李乔萍的《中国化学史》、岛尾永康的《中国化学史》,以及近年来周嘉华等的《世界化学史》,侧重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涉及我国的内容多为古代化学成就,对中国近代化学、化学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几乎没有涉及。部分化学史专著,如赵匡华的《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郭保章的《中国现代化学史略》、袁翰青的《中国化学史论文集》、JamesReardon—Anderson的《TheStudyofChange,ChemistryinChina》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研究了化学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其中涉及化学教育在中国的起步与开展情况,提供了大量相关史料。袁振东的论文《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1927-1937)》依据史料对1927-1937年“南京十年”时期现代化学在中国的建制化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分析,认为这10年是现代化学在中国建制化发展至为重要的时期,为此后中国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培富等的《书籍史视阈中的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史考察———基于对“民国”时期出版的化学著作的计量分析》通过对民国时期化学著作的出版要素进行计量分析,结合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从书籍史角度对近代化学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微观的历史考察。

四、近代化学术语研究

阅读全文

化学实验教学探析(10篇)

第一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学理念实践与探索

摘要: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对环境污染问题,介绍了绿色化学的含义,阐述了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优化、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过程管理和优化实验考核体系等方法来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绿色化学 化学实验 教学理念

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资源匮乏。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概念赋予了一个象征生命和希望的名词———“绿色”,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已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同时,人们开始致力于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探索采用化学的原理来预防污染的方法。绿色化学倡导环境保护,主张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产生废弃物,最终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被誉为是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其也是一门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实践能力是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内外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培养绿色化学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