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学生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教学生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教学生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浅析

摘要:美术是幼教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提升其审美水平,使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运用美术知识指导幼儿参与艺术活动。但是,一些幼教专业学生的绘画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幼教专业在美术教学方法上会区别于一般艺术类专业。该文作者分析在幼教专业色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细化教学流程,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色彩教学;色彩感觉

色彩教学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靠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进行理论指导。幼教专业的色彩教学虽然以童真童趣为主旨,但教学手段仍然为水粉装饰画、静物画、教学挂图等传统绘画项目,这些绘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平面造型能力,增强画面形象的生动性

幼教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初次接触素描时,由于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课时少,学习时往往难以提起兴趣,或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在对11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没接触过正规艺术类培训的学生共89人,约占总人数的70.94%,对美术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心理的约占79.49%,学生往往不敢轻易动手绘画。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给自己设立过高的目标,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其失去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侧重地进行教授。如,幼教专业美术教学中一般不涉及空间感较强的造型手段,因此,素描教学应着重对结构和调子的使用进行讲授与练习。幼教专业的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造型理论,描绘物体时往往不知从何处下笔。在造型手段上,教师应充分依据本专业的绘画特点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以简笔画、装饰画为造型手段,指导学生锻炼造型能力。在造型风格上,应采取平面的、概括的造型方式,画面形象应充满童趣,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造型是画面的骨骼,可以支撑画面色彩。在有限的课时内训练学生快速掌握造型技巧是关键,教师可以采取课上练习、课下作业的方法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夯实其造型基础。

二、训练调色方法,将色彩比例具体化

调色是一个较为感性的过程,它由色彩理论知识和个人的经验共同作用。一个人若没有接触过绘画,在调色时即便记住所有的色彩理论知识也难以完全理解并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教师在讲授色彩知识时会发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若不配合实践是难以理解的。部分学生不会或不调色,直接用颜料进行绘画。由于颜料纯度高、种类少,部分学生的画面往往颜色浓重,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画面显得老气、不活泼。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调色方法的接受速度,笔者将色彩比例具体化。如,在涂天空时,学生往往难以调出明度较高的天蓝色,原因是学生在调色时用蘸有湖蓝色的笔调入白色,这种方法不仅难以调出天空那种淡蓝色,还比较费颜料。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详细的比例告诉学生,如“蓝加白,比例为1:9”。色彩比例具体化后,学生立刻明白了颜色的使用比例和调色顺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从色彩理论到画面的转化效率。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史专业的发展,文章针对学前教育史现状,论述了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的一些内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资源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幼教人才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幼儿园教师应该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反思意识,适应当代社会和幼教事业改革与发展之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是培养此类幼教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学前教育史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典型的专业理论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前导,在研究对学前教育的理念、学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研究古今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重点概念和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发扬学生的科学意识及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史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难以摆脱条条框框的禁锢与束缚,较少关注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学前教育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山西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的实践,进一步分析与思考课程改革的路径,意在促进学前教育史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一、学前教育史课程目标改革

(一)知识目标

学生要了解并认识中外学前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基本掌握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内容,认识不同时期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基本问题,了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实践的基本脉络,把握教育发展的一般和特殊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学前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阅读全文

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实用

【摘要】学前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技能非常实用,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几乎每天都会用到钢琴即兴伴奏,因此,本文从学前歌曲即兴伴奏现存问题及原因、科学训练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技巧的方法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幼儿歌曲;即兴伴奏

让小朋友参与内容积极向上的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同时,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为幼儿情感发展打下基础,使他们人格更加完善。幼儿园几乎每天都会有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学前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技巧,可以为其音乐教学活动带来极大便利。

一、研究现状述评

学前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一直是幼儿园教学研讨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知网、万方等学术数据库,我们可以搜索到与此相关的论文数十篇,比如谢健飞发表于2019(07)《戏剧之家》的论文《幼儿师范学校钢琴即兴伴奏的问题》,张维娜发表于2014(09)《音乐时空》的论文《浅谈高职幼教学生的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张世莲发表于2014(06)《科学咨询(科技•管理)》的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之我见》,贺满彬发表于2017(Z6)《艺术教育》的论文《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和训练研究》等。谢健飞在论文《幼儿师范学校钢琴即兴伴奏的问题》中,主要从幼儿师范院校钢琴即兴伴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国内幼儿师范钢琴伴奏教学薄弱环节的实践办法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作者从教师钢琴演奏水平较低、基本功欠缺,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和声配器法等理论掌握不够,学生对伴奏织体、伴奏音型无法灵活掌握等角度,对钢琴即兴伴奏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强调,钢琴即兴伴奏从业者需要掌握扎实的钢琴伴奏基础,并应该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提高钢琴即兴伴奏学习者的理论水平。这篇文章还从柱立式、半分解、全分解、和声密集音型、和声节奏音型、和声分解音型等角度对即兴伴奏经常采用的伴奏织体进行了简要阐述。在论文《浅谈高职幼教学生的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张维娜从钢琴即兴伴奏当前存在的问题,幼儿歌曲具有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能力三大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钢琴即兴伴奏从业者当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钢琴读谱困难、视奏能力不强,钢琴即兴伴奏人员对实际演奏中涉及的和声、曲式不熟悉,对伴奏音型的掌握不够。这篇文章同时分析了幼儿歌曲具有的一些特点,总结出幼儿歌曲内容简单、思想单纯、篇幅短小、节奏感强,并进一步阐述,要想提高从业者的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就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形成校本教材。张世莲的论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之我见》,分别从明确钢琴即兴伴奏培养目标、优化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内容、创新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技能训练方法、加强钢琴即兴弹唱课程的教材建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作者认为,在制订明确的钢琴即兴伴奏培养目标时,需要重点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的实际情况,应该考虑幼儿的特点,突出幼儿教育的规律,突出基础性与师范性。这些论文大多从学前歌曲的特点,常用的伴奏音型,即兴伴奏的具体步骤,钢琴即兴伴奏的训练方式等角度进行阐述。部分论文的写作点是明确的,比如关于钢琴即兴伴奏目标的制定。学前歌曲不同于成人歌曲和大学生演唱的艺术歌曲,学前歌曲一般音域狭窄、音区不高、节奏简单,重复节奏较多,在制定钢琴即兴伴奏的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学前歌曲的和声进行以及伴奏织体的训练都不能过于复杂,而要在最简单的和声功能进行框架之内,包括主功能-下属功能-属功能,这样的和声进行培养目标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简单,有利于激发学前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积极性。但是,从上述期刊级别和论文写作深度来看,学界对于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实践层面。

二、学前歌曲即兴伴奏现有困难原因分析

一方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教师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另一方面,学界对于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研究深度和高度都还不够。钢琴即兴伴奏涉及演奏者的技术功底,和声选择、伴奏织体设计、简谱和五线谱的快速读谱与视奏能力,以及自弹自唱能力等多种要素的协调配合,这对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依据本课题研究者多年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经验,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钢琴即兴伴奏时会遇到困难,就算是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学生,在对一首乐谱进行即兴伴奏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大困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不仅是钢琴即兴伴奏需要演奏者手脑协调、反应迅速,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在面对旋律时不知如何选择恰当的和声。我国现行高校的和声体系深受苏联的影响,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著名高校在内的高校,在长达几十年的和声教学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作为教材,虽然后来陆续出现了由我国学者自行编撰的和声学教材,但这些教材也都是脱胎于斯波索宾的这本《和声学教程》。但斯波索宾的这本《和声学教程》规模庞大、内容复杂,总共包括六十章内容。基于音乐下属各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和课时安排,几乎没有学生能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把这六十章内容全部学完,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大多又是由这些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承担,因此,这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没有掌握学前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更不用说这些专业的学生了。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摘要]当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太科学、培养规格不够严谨、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目标未反映出学前教育领域前沿发展趋势。据此,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定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科学设计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增强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性与前瞻性、健全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要通过科学、合理、严谨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具体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举措。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人才培养举措包含人才培养的内容、手段、制度和评价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选择。

二、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8年以来,笔者综合研究了山东省内39所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太科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前教育的功能和内涵不断拓展深化。从事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早教机构教育、幼儿园教育等工作,都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许多应用型高校创办学前教育专业的时间较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往往照搬照抄研究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当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个性不够鲜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人才的需求不太契合。

阅读全文

体育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提升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育创新精神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有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借鉴。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针对学前儿童的体育教学,构建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学前体育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4个方面,探索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前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体育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育教育;学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逐步深化。但在现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亟待明晰,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如何提升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前方向师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应用性要求高、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关键,鉴于目前普遍存在高师院校体育教育学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将实践能力等同于技能训练等问题[1],改革对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学前体育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实践教学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突破口,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特殊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的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学前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开端,学前体育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兴趣培养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因其所处时期的特殊性和本身存在的专业特点,在现有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规划方案基础上,加强对学前方向人才的培养,构建以提高幼儿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线,技能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学前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当前幼儿园对幼儿体育专业教师的综合性需求。

阅读全文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阅读全文

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图书馆整合和开发教师教育资源,构建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的必要性,并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精神,提出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方案和模式架构,探索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平台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信息共享平台;图书馆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在推进专业认证、促进高校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师范类专业重要课题的时代背景下,各高等学校应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与目标,找准专业发展方向,补短板、找不足,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构想是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立足于促进师范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师范类专业建设与认证标准的达成度而提出的。高校教育教学类信息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输入主题词“高校信息共享平台”,检索结果显示,最早的一篇学术论文出现在2005年,截止到2019年1月,相关论文共计169篇。从论文的年度分布看,自2013年以来较受学者关注。相关论文所属学科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和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学科的相关学术论文61条,经过筛选,获得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52篇。论文主要围绕信息素养教育、区域高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等展开论述,关于服务于师范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平台建设研究比较薄弱。《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已下发一年有余,针对高校师范类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已经开始,但相关研究稍显薄弱。本文以地方普通师范类本科高校为例,探索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本构想及其在促进师范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师范类专业建设与认证标准的达成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期丰富和深化相关领域研究,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1构建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1月25日召开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将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教师教育建设改革的突破口,重塑体系、落实保障、提高质量,推进教师教育振兴发展。”[2]在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已经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抓好抓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自2018年以来的重要工作。图书馆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应主动作为,积极寻找图书馆工作与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思路,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升教师培养规格、培养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型教师提供文献支持和技术保障。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就是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新构想。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提供教育理论研究文献支持,助力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实行三级检测认证[3]。全国187所师范院校和363所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都需要投入到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自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部署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以来,所有师范类专业必须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认真研读认证标准,根据认证标准对自身的专业定位与规划、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教师队伍、办学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自评、调整和完善。这是一个自查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以认证标准来比对办学现状,查找自身不足,找准差距所在,找寻改革路径,实现提升和突破。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改革者必须充分学习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经验、新方法,认识到集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最新资讯等文献数据于一体的平台,能够为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提供最全面、最详细和最及时的文献支持。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培养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对教育科研素养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夯实科研素养基础;通过科研方法课程优化助推科研意识形成;通过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促进科研能力提高;通过毕业论文训练促使科研素养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

当前,中小幼学校对教育科研愈加重视,反思和研究能力也逐渐成为评判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因此,高师院校不得不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纳入重要议题。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补给的重要来源,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养成不能从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而应该“关口”环节前移,在大学期间教师就应为其创造条件,开拓路径,形成培养锻炼体系,使其具备反思、批判、创新等基本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开展保教工作、开展教育研究、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客观地讲,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体系,不同学科教师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理解不同,笔者结合自身在高师院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策略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育科研素养概述

素养一词内涵丰富、理解多元,从字面常被理解为道德层面的素质或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和能力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2]。具体到个体身上,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科研素养指在不断探究人文、社会、自然等领域中的真理,进行理智化创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研究技巧或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教育科研素养是指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则是指他们在正式成为幼儿教师之前、大学期间经过学习实践而形成的未来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所应当具备的科研理论、科研道德和科研能力上的基本要求。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纯粹靠天赋遗传或后天习得,它是先天和后天综合形成的结果。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加之后天的训练和实践,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才会水到渠成。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修炼与养成也必须遵照这个内在规律,重视得越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有益处。教育科研素养是高级的、复杂的,具有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综合特质。一般来说,教育科研素养的基本要素包含以下三种。一是教育科研理论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的有关学前教育、学前心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教育科研方法及技巧等。二是教育科研道德。这是科研道德下位概念,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均要遵守基本的科研伦理,教育科研也不例外,它包括研究者的科研意识、科研规范、科研道德、判断的理性思维等。三是教育科研能力。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处理图文作品、进行科研规划、组织和操作,以及成果表述等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训练,在教育科研素养的养成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比如,具有初步的科研意识,对学前教育领域有一定了解,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也会在毕业前经历专题培训或专项科研训练,但是客观地讲,他们身上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