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儿园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综述
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分为无结构、低结构化、高结构化和完全高结构化四类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同样有行为取向、过程取向和表现取向之分。在设计高结构化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时,活动设计者往往会采用行为目标取向。由于相对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让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活动的结果,因此,活动设计者所表述的活动目标往往比较具体和特化,指向明确,即指向通过这个教育活动,幼儿行为中即可反映出的、可被觉察的变化。这样的教育活动目标倾向于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完成同一任务,要求所有教师按同一方式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在设计低结构化的教育活动时,活动设计者往往会持生成性目标取向或表现性目标取向。由于相对强调幼儿的作用,强调幼儿自身的发展,强调教育活动的过程,活动设计者所表述的活动目标(或有益的活动经验)往往比较宽泛,并不强调幼儿即时获得行为变化,而是将活动价值定位于期望幼儿逐渐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活动目标常可根据具体教育情景进行调整,甚至可让活动目标处于游离状态。这样的活动目标倾向于让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进行学习,也要求教师充分顾及幼儿之间的差异。
对于这样的教育活动而言,目标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动过程是否体现了活动设计者追求的价值和所持的原则。无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纯游戏活动,这样的教育活动是没有活动目标的;完全高结构化的教育活动则是指在理论上不含任何游戏成分的教育活动,它在教育实践中不一定存在。从理论上讲,在自“纯游戏活动”到“非游戏活动(完全高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连续体上,可以有无数种表述教育活动目标的方式。在从无结构的纯游戏活动到完全高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连续体上,从无目标(纯游戏),到宽泛的、生成性的或表现性的目标,到具体化的、指向比较明确的目标,到指向专一的目标(完全高结构化的教育活动),随着教育活动性质的变化,活动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三维目标的提法来自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尽管学界对三维目标的提法有种种质疑,诸如“在学理上,‘过程与方法’不是目标”“这三个目标不成三个维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难以把握和操作”等,也不管三维目标的提法在幼儿园课程中能否被套用,我们应该看到,在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关注情感、态度和能力等因素总是好事。那么,在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目标设计中要求有三维目标,给幼儿园教育实践带来了怎样的乱象?问题出在哪里?
尽管不同的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但那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换言之,绝大多数幼儿园课程都包含幼儿的游戏成分和教师的教学成分,即由不同性质和比例的无结构教育活动、低结构化教育活动和高结构化教育活动组成。一般而言,无结构教育活动没有目标,低结构化教育活动的目标比较泛化,儿童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及教育主要通过长期的、众多的无结构教育活动和低结构化教育活动得以实现;高结构化教育活动的目标比较特化、细化,儿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通过高结构化的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由此可见,由于各种性质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会分别侧重于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因此从整体而言,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各种教育活动目标的“总和”,自然会包含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所有方面。就这点而言,幼儿园课程比中小学课程更关注情感、态度和能力等因素,这是幼儿园课程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中小学课程主要是由高结构的教学活动组成。但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如果不管活动的性质如何,都必须设计“三维目标”,那么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笔者常用“拉弓射箭”和“滴水穿石”分别比喻高结构化教育活动与低结构化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高结构化教育活动就好比“拉弓射箭”,旨在射中“靶心”,获取即时可见的目标;低结构化教育活动就好比“滴水穿石”,虽然一滴水对石块的穿透几乎不起作用,但无数滴水就能穿透石块。因此,如果要求对每一个高结构化教育活动都设计情感、态度目标,就如同相信一滴水也能把石块穿透,这样的要求看似“理念正确”,实际上不仅会弱化知识、技能目标,而且只能使所设计的情感、态度和能力目标形同虚设;会让教师要么感到“雾里看花”“拿捏不住”,要么“依样画葫芦”。同样,如果要求对每一个低结构化教育活动也都设计知识、技能目标,就会让教师在实践中过度关注“结果”,关注低结构化教育活动本不应该关注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理论层面上难以合乎逻辑,而且可能会在操作层面上异化低结构化教育活动,使之失却原本具有的价值。虽然高结构化教育活动与低结构化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有时还可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自“纯游戏活动”到“非游戏活动(完全高结构化的教育活动)”的连续体上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但是目标的倾向性还是至关重要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无结构的教育活动—儿童的本体性游戏人为地设计目标,就会使“儿童游戏”演变为“游戏儿童”。同样,为较低结构的区角活动设计比较明确的活动目标也是异化区角活动原本意义的。
作者:朱家雄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
【摘要】自从教育部门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后,培养核心素养也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得到了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培养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内涵出发,着重研究了基于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教育策略,以期能为幼儿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推动幼儿音乐教育更好的推进,提高幼儿音乐核心素养,为幼儿成长建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核心素养;音乐审美情趣
前言
音乐教育有助于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系统地培养幼儿的感悟能力,培养幼儿形成音乐兴趣,可以从聆听音乐中感受音乐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音乐教育是幼儿园中最直接的审美教育,是响应教育部门培养核心教育的关键,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研究了幼儿园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展开的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内涵
在幼儿园阶段,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基本的审美情趣、音乐兴趣、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音乐文化修养等。幼儿教师通过展开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幼儿形成形象思维。利用音乐教育可以对幼儿记忆能力和视听能力进行培养,幼儿通过听力掌握信息,经过记忆音乐、感悟音乐,实现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从而提高幼儿听觉能力。音乐教育的进行有助于幼儿发展语言能力,一首动听歌曲的背后常常包含着诗歌和散文,或者有趣的故事,借助于优美的旋律,成为音乐作品,幼儿学习唱歌要记忆歌词,进而体会歌词背后的内容和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幼儿音乐教育,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接触音乐文化,提高音乐鉴赏水平,逐渐形成音乐审美,产生深入学习的欲望,提升音乐兴趣,有效培养幼儿人文素养。同时,音乐教育也有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音乐教育将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孩子从幼儿园阶段接触民族音乐、演唱民族音乐,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助于加强孩子民族自信,培养孩子的归属感,进而让孩子爱国情感得以加强。幼儿园阶段加强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视作教育核心,无论是对幼儿还是对教育事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要更加重视音乐教育,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1]。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策略
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
摘要:针对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幼儿园应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教育,重视幼儿求知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审美素养。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阅读;饮食文化;求知欲;审美素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把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等五个方面。针对五大领域,幼儿园教育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阅读是由“看图”逐渐过渡到“识字”的过程,其先决条件并非识字。即使幼儿尚未识字,也可以通过绘本里的图画来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体会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阅读,幼儿可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认知的发展,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水平;幼儿随着故事中出场人物的情绪情感变化或喜或悲,产生移情,丰富情感体验;帮助幼儿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道德品质;增加感性、理性知识,开阔视野,使生活充实而精彩。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协作,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读物,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让幼儿在阅读中体验愉悦,爱上阅读,一边享受阅读,一边进行思考,在阅读中有所收收获,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成长发展是从自然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三种因素为:家庭、同伴和幼儿教师。在步入幼儿园之前,幼儿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局限性,所建立的人际关系较为单一,自我中心倾向十分明显。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运动机能急速提高,活动意愿明显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际交往的对象趋于多样化,人际交往的方式趋于复杂化,而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幼儿园生活恰好能以适当的方式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通过幼儿园生活,幼儿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可以接触到许多的事与物,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会文化,掌握基本的社会规则秩序,学习穿衣、叠被、吃饭、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亲子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幼儿园集体生活可以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化幼儿的性别概念、性别意识,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为幼儿提供学习人际交往技能、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责任心、自尊心、同情心,促进幼儿分享、互助、合作、谦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基地。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探讨
摘要:
幼儿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当前,我国幼儿园在社会领域的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为了促进幼儿在这一阶段良好地发展,需结合教师、家长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促进幼儿园在社会领域中的教学活动开展。
关键词:
社会领域;幼儿;环境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冲击下,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育是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三个方面出发的,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这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前幼儿教育对社会领域中的教育实践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教师在这方面也没有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收获的效果微乎其微。
一、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幼儿园社会领域中教育实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掺杂的东西太多,趋向于功利化,普遍的教育模式倾向于培养学生智力,而忽视了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促进幼儿智力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品德培养没有给予重视。第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实施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指导作用,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却不完全适用于实际教学,比如“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条,要具体落实到是哪些社会行为规则,不然对于幼儿而言,光凭一句简单的话是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的,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显然教师也并没有做到这点,许多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通常只是将目标照搬到某一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常常感到目标设定大而空,不具可操作性。第三,幼儿的社会领域中教育实践所涉及的内容太过狭窄,教师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将扣纽扣、系鞋带这一系列的生活小事放在健康领域。从现有的社会教育领域来看,各部分的分配比例不匀,社会认知部分比例较大,而社会情感和社会教育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较少。第四,教师在进行有关社会领域方面的教学时,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发展,与之交流互动较少。实际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为主,导致幼儿对社会认知的片面化,造成课堂效果低下。
幼儿园品德教育渗透研究
一、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关乎幼儿良好品德养成与否的关键性时期,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符合人文发展和社会规范的道德教育,使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形成健全人格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思想都是“重智育、轻德育”,这种教育观念和家长的过度宠爱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例如,很多孩子不尊重他人、铺张浪费、自私自利等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重点抓幼儿的品德教育。良好的品德教育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以适应社会的环境,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把德育贯串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强化道德教育,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要从点滴和细节做起,教师要在平时琐碎的小事中对幼儿进行不断地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每日的常规活动中慢慢受到德育的熏陶,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做事有条理,按部就班,但有的孩子却做事不稳重,没头绪,总是乱放牙缸、毛巾、书本凌乱,就餐前不洗手等,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将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举办了一些活动,如内务比赛、卫生扫除等,来积极对幼儿进行引导,告诉幼儿其行为习惯的好坏,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创造相应的环境及氛围。
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诚实勇敢、自信的情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走廊、活动室、卧室、餐厅等各个地方渗透品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幼儿进行无声的教育。例如,可以在园内走廊内贴上家乡景色或祖国河山的图片,在活动室配置相关锻炼、游戏的设施,在洗手间贴节约用水的标语,为其播放龟兔赛跑的视频等,通过这些环境的改变,可以辅助道德教育的进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幼儿园舞蹈教育研究
摘要
舞蹈是一项展现肢体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达,通过舞蹈不仅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而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就是整个舞蹈教育的基础,因此要充分重视幼儿园舞蹈教育。
关键词
幼儿园;舞蹈;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因为它对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幼儿园舞蹈教育存在问题
1.1缺乏对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认识
提升幼儿园教育品质探索
一、细化人的工作,建立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
(一)调整管理架构,组建“和顺、雅正”的管理团队
社会的快速变革,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人员的流动、管理也一直是必须要正视的事情。根据我园的发展情况,我们重新理顺了行政、园务委员会、层级组长、学科带头人等管理架构,同时深化了“五制”改革,把园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结构工资制落到实处;完善多元用人机制,通过每学年的竞争上岗,形成能上能下、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竞争力。对于中层干部,我们经常鼓励他们运用各种形式学习、掌握新资讯:通过杂志接触时尚、艺术,通过外出学习增广见闻、拓宽眼界,培养团队精神。每一次活动和交流,使大家像重新充了电似的,再次鼓起工作激情。培养中层管理干部要做到:(1)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取精神、敢于负责的精神、务实的精神、容忍的精神;(2)要进入角色,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要真正地到位;(3)要经常变换管理者、控制者、执行者、被监督者、普通人的角色;(4)在管理实践中要完善自己的形象,如要有良好的执行力、指挥力、应变力、决断力和感召力。大家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在工作中讲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幼儿园形成了“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融洽、和谐、上进”的管理团队,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开展园本培训,建设“广博、文雅”的师资队伍
园本培训是改变教师被动等待、被动接受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幼教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掌握幼教改革新理念、新观点,从而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展了两个不同维度的培训,一是全员培训,每学期都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引导大家在师资、师表、师德、师心方面进行对照,自觉遵守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上、形象上、态度上、师德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脸笑、嘴甜、腰软、心热。同时,还针对实际问题开展调查、学习、讨论、达成共识。我们还认真推进质量管理考核,把工作质量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建立重贡献、重实绩、重效益的价值观。二是教师的业务培训,通过外出学习、观摩、展示提高认识和层次。我们参加了区教育发展中心的“研耕工作坊”,请来广州市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分析,鼓励和指导教师参加了区的品牌教师展示、对口帮扶、优秀课例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在享受教育、远离教训的教育过程中形成谦虚、平易、踏实的个性品质,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品质。做到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具有冒险的精神,热爱学习,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大胆开展工作,使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得以升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品质
(一)构建生态教育模式
幼儿园音乐教育思考
摘要: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教育正是《纲要》的改革精神。《纲要》中对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概括来说是审美体验、享受快乐、自我表现和大胆创造,这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南,但是《纲要》概括性很强,想要落地和发展,需要具体实施者深入的学习。为能更好的去理解《纲要》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了解儿童世界,保护儿童的天性为切入点就更容易让人理解。
关键词:
《纲要》;音乐教育;解读
2001年9月,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预示新世纪的幼儿园教育的来临,它明确了我国幼儿园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成为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行动指南。《纲要》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具体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科学的划分同时又提倡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主要针对的是3至6岁的学前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尤其喜爱音乐、美术、运动课程,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解读。
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中,音乐与美术占据着大部分艺术教育。推翻传统的音乐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向实施新型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发展前进。其《纲要》中音乐教育(含美术教育)主要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审美体验、享受快乐、自我表现和大胆创造。我们常说的那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传统模式,“重技能轻体验”“先苦后甜”的音乐教育理论被逐步推翻,取而代之的是让幼儿感受到“甜”、喜欢、热爱到为之“吃苦”的模式,也就是《纲要》中所提到的先让幼儿在体验、快乐、发现、创造中轻松学习音乐,用兴趣引导他们去热爱、自我发现,达到终身学习的效果。这和《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必须以儿童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儿童美术发展过程和空间认知过程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不谋而合。“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极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教育正是《纲要》的改革精神。《纲要》中对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概括来说是审美体验、享受快乐、自我表现和大胆创造,这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南,但是《纲要》中的概括性很强,想要《纲要》落地和发展,需要具体实施者深入的学习。为能更好的去理解《纲要》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了解儿童世界,保护儿童的天性为切入点就更容易让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