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儿艺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研究
但在培养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现实中,具有专业学科出身背景的音乐教师却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音唱的准确性、音拍节奏的到位性;临摹范画、模仿制作手工是否精巧完美、像不像成为了美术教师评价作品的标准;“修长的身体线条,精湛的技术技巧,综合的舞蹈表现力”这是舞蹈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所设定的几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准幼师或许在艺术技法方面得到了提高,但却以幼儿教师审美体验的丧失为代价。“审美体验包含了人对生活、对艺术的各种感官,包含了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包含了人对艺术的通感,所以它不是靠单纯的技法训练所能获得的”。现今教师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价值重点,放在了对艺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而不注重审美体验的培养,就是抛弃了内在的艺术情感与人文性,忽略幼儿教师的实际感受与各种经验。很难想象没有审美体验的幼儿教师能教出具有创造能力和艺术想象的幼儿。这种技艺化为主的幼儿教师艺术技能价值目标给幼儿教师太多的框框和限制,也必将导致幼儿教师成为缺乏个性、程序化的幼儿教师。
一、从学习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不是日常层面的上课或教学,而是以激发幼儿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并对其艺术实践、反思、变革能力的有效培养。当强调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视觉形象用线条、固定的形式的搭配进行表达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时,完全忽略“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简单”的美,如此有程式规律的审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从一定的方法规则,美的真谛就可以被洞悉、被体悟。因而对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过色彩、线条等反映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让幼儿教师通过内省感悟美的意义及价值后的艺术体验,而是一味地灌输单一技能技巧、使其传承一脉香火。这就造成艺术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讲,不再是艺术观、语言形式和视觉思维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个机体反应的习性。例如,简笔画中的鱼就是那几种固定形态的鱼,而熊也就永远是憨态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其实,每个幼儿教师都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实践学习方法,吸收价值观、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实践印记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效的艺术教育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对艺术经验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儿教师的画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种模式,其动作技能的反应也会成为习惯,一提笔、一运气都与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就需花掉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精力。但若此单一方法再传授于幼儿时,艺术教育对幼儿来讲就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主体的有效途径,而是使其进行归顺和驯服的过程。
二、从幼儿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必需。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术语谈论,而很多人完全无视它在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与对幼儿的生活知识缺乏关注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的地方艺术意味着什么?怎样通过艺术表达可能对于他人的痛苦艰辛或是快乐愉悦?这些问题的答案超出了培养幼儿教师技能,却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去探索的过程。实质上,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完善与自我成长,它是促进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与依据。然而,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域中,示范、讲解、反复纠正、先学谱后唱词,均是艺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幼儿教师今后教授幼儿的方法。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儿唱唱、画画、跳跳,至于艺术的历史、评论、哲学、民族文化等内容几乎都被剔除在幼儿教师的艺术学习之外,教育内容设置的表浅与窄化,必将剥夺幼儿教师多维度学习艺术的机会。例如,民族文化内容的空缺,导致部分幼儿教师跳了无数的民族舞蹈后却不知为什么蒙古族会有耸肩,壮族会有凤凰掌、蚂拐舞等基本的艺术问题。不接触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幼儿教师,是难以教幼儿感受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的,也难以教幼儿学习和欣赏名师的优美形式及娴熟技巧。又如,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是先临摹后点评,然而一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有造型、图案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特殊结构,还有作者蕴涵其中的独特意境。肢解地学习各部分结构不但造成幼儿对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难以体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这种照搬科学教育、忽略艺术独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知识技能从它赖以生存的艺术情境中剥离出来,把艺术从它产生的各种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脱离艺术整体情境所获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暂时的和肤浅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幼儿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各种原理、方法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而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教师的帮助,使幼儿自己建造或构建他们的艺术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与人、事、物及观念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中如果不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不考虑幼儿的逻辑特性与学习需求,不管怎样的艺术教育,都不能使幼儿真正地受益。
三、从综合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而现行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都开设有专们肩负着“涵养美感、陶冶心身、养成人格”之重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目。然而,艺术自身的特点及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表明:“要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学科观念和教学方式,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屏障,站在课程的高度,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较强的学科为龙头,将各学科中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让幼儿教师在综合艺术中学习艺术。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等各个层面,绝不是艺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量的简单叠加。它蕴涵的愉悦性、人文性、游戏性是分科艺术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如《寻找七星瓢虫》是从美工角度切入,用创意手工的方式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展现出来。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可用低沉、悲哀的音乐表现树妈妈被虫咬的痛苦与无奈;用绘画将生动可爱的瓢虫宝宝“真实”展现,以便幼儿目测与点数瓢虫宝宝背上的斑点;用欢乐明快的舞蹈表现树妈妈身上的蚜虫被七星瓢虫全部吃掉后开心愉悦的情景。又如,有的幼儿教师面对幼儿的乱写乱画表现得“惊慌失措”,他们会对幼儿的画进行更正、指责和劝导,甚至会亲自示范什么是“正确”的画。因为单纯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但在综合化的艺术实践教学中,艺术教育已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学习融为一体,我们不仅容许幼儿自由发展艺术,而且关注其艺术作品背后所呈现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紧密相关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快乐、生动等意义。因而,在综合化的幼儿教师艺术实践教学中,美术、戏剧、音乐、舞蹈、媒体艺术之间的有意识强化及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主题式或网络式或综合式或单元式的艺术活动设计,将艺术过程中的感知欣赏、体验创新、反思积累各环节与幼儿教师的其他能力沟通,使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同时发展其艺术能力。
幼儿园舞蹈艺术教育思考
一、充满童趣的舞蹈教学
所谓童趣教学,即是指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尊重幼儿的想象力、表情、审美,同时,运用趣味性手段激发其舞蹈兴趣。幼儿舞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儿童游戏;自在、童真是儿童游戏的主要特征。因此,幼儿舞蹈艺术教学也应该是其童趣、自在的呈现。可以说,多变性、跳跃性是儿童的一大特点,纯粹的知识讲授非但不能很好地被其消化吸收,还有可能一点一点抽离其对舞蹈的期待。另外,幼儿有其独特的形象思维和审美感受,幼儿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展示自己的动作美,或者创造性,从而忽视幼儿的想象力;作为一种艺术,真正的舞蹈教学绝不是着眼于教师的刻意编排、幼儿的机械模仿,而是属于师生的互动、互感、互舞。童趣教学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幼儿兴趣。尽管舞蹈对学生的天赋有其一定的要求,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尽量让儿童体会到舞蹈的趣味性。比如,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借助多媒体平台,播放故事性比较强的舞蹈题材,启发儿童用形体、表情来表现舞蹈的故事性。
二、回归生活的舞蹈教学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幼儿舞蹈艺术教学若脱离了生活,儿童就无法在解读的过程当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也无法传递自己的内心情感。让舞蹈回归生活,突出活动性、对话性、本真性,是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所应享有的一种基本权利。幼儿舞蹈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学的技能本位转向体验本位。审美是艺术的核心,而审美亦属于体验的范畴;然而,我国幼儿舞蹈长期处于以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下,机械地练习是其永恒的主旋律,儿童的感知体验放在了极其次要的位置,幼儿舞蹈始终僵硬在生活之外。“体验本位”之下的舞蹈教学,以儿童的生活与经验为基础,教师用生活化的现象和语言启发幼儿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比如“闻花香似的吸气“”放风筝似的起舞”等等,如此,儿童在舞蹈学习当中表达生活。又在生活体验当中学习舞蹈,生活和舞蹈的结合,更能激发幼儿舞蹈的激情。将舞蹈教学回归到生活,还体现在舞蹈内容的选择上。在幼儿的生命初期,舞蹈与游戏是一体的,儿童喜欢手舞足蹈、扭动身体、变换姿势,用来表达故事。因此,在儿童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其游戏精神。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富有表现力的舞蹈题材,更能激发幼儿的舞蹈细胞和舞蹈热情;选择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生活内容,并以一种游戏的形式来组织和设计舞蹈活动,可以充分将幼儿的情感认识和形象思维融入舞蹈活动的主题当中。
三、从感知出发的舞蹈教学
感知是舞蹈的前奏,倾听是感知的灵魂。听是幼儿舞蹈的输入,倾听应该是舞蹈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没有倾听的舞蹈,只能是标准动作的呈现,这就偏离开了舞蹈教学的本意,致使感受与动作错位的表演现象、音乐与动作颠倒的配乐现象和孩子和教师倒置的配角现象等等的尴尬出现。如何来优化幼儿舞蹈教学的倾听环节,真正实现其教学目标,提高其有效性,最终推动儿童的成长呢?
1.要以音乐的情境来吸引倾听。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一方面继续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幼儿阶段是最容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阶段,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涵,进一步阐述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系,然后分析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与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等方面论述,最后笔者给出了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从主体层面、课程设计层面、实践活动层面展开,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希望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幼儿;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融合研究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出来的,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结晶,哪怕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也有艺术的存在;科学是人类逐步进化,寻求自身发展、自身突破的内在需求,是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领域的许多现象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抽象,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最基本的规律,从而影响人的思维和活动,进而再作用于客观世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研究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希望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些启发。
一、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概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针对的主体年龄段是3———6岁,这是儿童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个阶段。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理解如下: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化教育探究
摘要:在幼儿学习、生活中,适当的男性化教育可以让幼儿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本文阐述了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表现,分析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薪资待遇、转换传统观念等男性化教育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渗透方法,希望进一步规范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化教育体系,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呵护广大幼儿群体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男性化教育;渗透方法
幼儿教育关系到国家整体的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并从资源、人力等多方面给予帮扶。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幼儿园仍然十分欠缺男性化教育。尤其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教师参与率非常低,男性化教育的渗透比例也非常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幼儿学习、成长,还影响着幼儿园的长远发展。为了有效改善这个局面,越来越多幼儿园开始积极探究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化教育渗透方法,希望充分发挥男性化教育优势,全面提升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质量。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丰富教育内容。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化教育的加入,可以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一方面,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的兴趣爱好、涉猎范围往往不一样。男性化教育的加入使幼儿可以接触更多样化的活动素材,有利于丰富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另一方面,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等,会有一些差异性。通过男性化教育的加入,幼儿不仅可以感受女性化教育带来的可爱、温柔,还可以感受男性化教育带来的阳光、活泼。
(二)强化体育活动。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化教育的加入,有利于强化体育活动。其一,大部分女性教师都偏向于静态化的艺术教育,比如,手工制作、艺术鉴赏、绘画比赛等。这些艺术形式虽然可以很好地陶冶幼儿情操,但缺乏一定运动量。而男性教师可以拓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将体育活动与艺术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既能接受艺术熏陶,也能进行身体锻炼。其二,女性教师受场地、硬件设施等限制,很多时候只能在室内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而男性教师可以布置场地、安装硬件设备,为艺术教育活动搭建更多户外平台,创造更多户外机会[1]。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表现
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线描画教学
摘要:艺术教育对幼儿终身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线描画由于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更加容易被学龄前儿童接受。本文分析了线描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线描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
关键词:线描画;幼儿;艺术教育;作用
线描画源于中国传统的白描画,在艺术教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在绘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就可以通过线描画来简单入手,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和创造想象能力,最终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1线描画教学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1.1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方法。通过绘画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线描画也称之为白描画,就是单纯用线画成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教育中的基本形式。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也是通过审美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线描画教学中,引导幼儿去欣赏美、认识美、创造美,然后逐渐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这些都包含着大量的审美教育行为。在创造思维的激发过程中,就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幼儿每天参与到线描画中,能够逐渐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线描画教学中,线条不仅是倾诉自身情绪与感觉的方法,还象征着个人的主观情感。线条的变化就能够为人们带来一种形式美,不同的线条表现方式,就会为人们呈现出不同的感觉美。因此线描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就可以让幼儿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审美能力。
1.2培养幼儿创造想象力
幼儿园教育教学艺术文化策略
摘要:
民间艺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瑰宝。但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民间艺术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让幼儿从小培养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兴趣,对保护民间艺术文化至关重要。而要想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要着重分析民间艺术文化中适合于进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并且要提出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具体策略,从而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弘扬民间艺术文化教育。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教学;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策略;意义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人们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艺术的美丽,了解人生哲理。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幼儿基础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发展方向,只是通过枯燥的教学讲解的话很难让年龄较小的幼儿园学生理解,如果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缺点,寓教于乐。但是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渗透措施,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民间艺术文化简述
1、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我国各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结晶与代表,属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值得为全世界尊崇与共享。但在当前,我国很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来的价值逐渐在消失,需要大力去传承与保护。所以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幼儿从小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强烈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引导幼儿有意识去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艺术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较强的传承性与民族性特征,蕴含着中华民族较为多元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其中包含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故事与艺术作品等,这些都是特定时期下,各个民族在社会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活环境下产生的,体现出了不同民族与时期的思想感情,这种民族魅力与地域色彩非常值得传承与学习,由此可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到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幼儿的人格养成与道德意识培养有着较大的帮助。所以,在具体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并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来设定艺术教育活动,多多宣传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设立相应的教学机制与评价机制,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障。本文主要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策略展开研究,希望对于幼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相应的帮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价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多方面的价值,对于幼儿的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传承,属于促进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很多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与文化,属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内容,同时也是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主要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统一,而幼儿艺术教育和文化有着较大的联系,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够防止出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与削弱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其次,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直接与最合理的模式就是教育,只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渗透到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从小就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才能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特征来选择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幼儿在内心深处萌发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与爱好者。最后,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而且还能推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狭窄的教育范围之中,而是要引用社会与大自然等一些鲜活的教育素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文化瑰宝,来源于幼儿所熟悉的生活与环境,能够成为幼儿教育中的宝贵艺术资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策略
(一)精选非物质文化内容,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运用
【摘要】现在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历程中的第一阶段,对幼儿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开展幼儿教育让幼儿在教育中获得更多的发展和提升也成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美术资源;本土资源;幼儿教育;艺术培养;素质提升
在新时代下艺术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幼儿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在无意识的游戏学习中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让幼儿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美好情感的培养,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在我国各地都流传很久的地方性民间艺术,这些艺术来自人们生活,是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活资源,有效挖掘和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将会很好地补充和丰富幼儿美术教育。
一、利用本土资源创造浓厚的学习环境
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输出,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收获更多的认知体验,让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学环境的创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幼儿的学习更加依赖教学氛围的引导和对于幼儿思维的启发,因此对于教学氛围的创造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环境创造上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幼儿园内部空间可以构建出具备本土民间艺术特色的艺术长廊,在长廊中展示一些色彩较为鲜艳的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在充分迎合本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保障艺术作品的多样性,本土的艺术作品相较于其他地域的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认同感。同时幼儿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本土的艺术作品认知能力也相对较强,利用具有鲜明本土特点的艺术作品装扮艺术长廊可以让幼儿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美感,而作品的多样性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相对较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在艺术长廊中展示的越多,幼儿就越喜欢观看。通过丰富多样的作品引入让幼儿的视野得到开阔,幼儿的艺术学习将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和一种方法,用这种方式来打开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的兴趣。其次也可以将本土民间艺术自愿引入主题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可以开展以本土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展开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本土性相对较强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幼儿。这些视频可以是纪实的视频,通过摄像机的实录将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本土人的生活习性展示到活动中,然后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用自己的理解创造作品。最后,充分利用班级美工区区角活动,让幼儿在美工区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在区域内投放大量的民间艺术作品,准备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相关创作材料,给予幼儿发挥的空间,让幼儿在这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艺术区域和艺术长廊最大的区别就是艺术区域是可以动手制作的,实现对于幼儿的艺术素质培育。将幼儿活动过程中必然经过或者经过次数相对较多的走廊装饰成民间艺术长廊,幼儿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艺术素养也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将这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的艺术教育环境可以让幼儿身临其境,以更生活化、更合适的形式对幼儿进行美育。同时艺术教育的环境与本土的实况充分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认同感,同时也给幼儿更多的艺术创造空间和更多的设计理念,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挖掘艺术资源实现艺术培养
想要将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落实在幼儿教育中,就需要进一步开发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效地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实现幼儿美术素养培育。本土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主要可以应用于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应用于主题活动教学中,在幼儿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实现幼儿的基本素质培育。而不同教学活动的主题对于幼儿的素质培育方向也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需要根据本土的民间艺术文化确定对应主题的教学活动,然后开展课程设计,分析应当如何展开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和本土艺术以达到提升幼儿艺术素养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应用本土艺术资源。幼儿园内部可以划分出固定的区域以供幼儿创造和思考,而对于区域活动的民间艺术资源运用也可以有效地结合这片区域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情况以及兴趣,在艺术作品选择上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也要保障艺术的多样性。在区域当中摆放出适当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同时根据幼儿年龄和动手能力的不同也需要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果将大班、中班和小班混合在一起,很容易会导致小班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很难确立自己的艺术自信,导致丧失了艺术创作的自信心,幼儿也会逐渐对艺术创作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创作的素材,将对应的创作原料放到各个区域,以便幼儿进行创作。除此之外,艺术区域的划分也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好地进行,提高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力度,一举多得。最后,教师也可以通过节日活动有效地利用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丰富的典故和文化,而通过节日展开对幼儿的艺术培育可以更好地渲染节日的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更愿意参与其中。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创作的题材,而幼儿因为身处节日当中,对于节日的认知和幼儿对于活动题目具备对应的生活经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有更深的体会,创作起来也会有更多的素材可供选择,防止幼儿在了解创作题目之后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情况出现,通过这三方面的有效应用让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充分结合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幼儿的素质培育当中,保障幼儿的艺术素养得到开发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