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儿心理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园虐童事件预防对策分析
摘要:学前教育是当前备受瞩目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近期网络媒体常有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报道,对于怎样避免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发生,本文提出了相应预防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虐童;预防对策
近期网络媒体相继报道了一些幼儿在园受到伤害事件,让幼儿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上痛斥的声音很多,对幼教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我们应该看到,在幼教行业,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爱孩子的幼儿老师。她们是一群可亲可爱更可敬的人,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她们愿意选择幼儿教师职业,不是因为金钱的回报,而是因为她们敬畏生命的力量,愿意用自己的青春陪伴孩子的成长。虐童事件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作为幼教工作者,对于极少数幼教从业人员损害了教师形象的行为,我们深感愤怒,我们也强烈谴责少数同行的,如此违背职业道德和良知的行为。学前教育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复杂,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刚性入园需求与学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人民群众需要的是管理规范的幼儿园和大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怎样避免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要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较为宽松的教育政策环境下,我国民办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民办园更成为公办园的有力补充。但民办园的办园准入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必须做好三个明确,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
1.1明确民办园的资金规模
为了保证办园质量、设备的采购以及师资的引进,民办园准入规范应当设立资金的下限,即明确申办者办园资金规模的最低标准,从而保证民办园运营的可持续性和师资的专业性。
幼儿园90后师资队伍创新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三生教育”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作为幼儿园,祖国未来花朵的启蒙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三生教育”作为教育界的新热点话题,需要幼儿园教师理解其内涵,掌握其重点。从我园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本文的论点。我园是一支年轻活力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都是90后,如何根据现状来培养一支优秀、专业的教师队伍,使我园“三生教育”更有特色、更专业,需要我们创新培养模式,符合90后教师学习特点,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研科研能力,打造我园健康特色教育品牌。
一、整合多元资源,升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前提,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保证。在幼儿园,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比如:1.解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细读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3.前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心理,开展相应的互动讲座,从中提升职业幸福感;4.开展相关的师德主题活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等等。
二、自主阅读书籍,将理论内化
在幼儿园,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教师的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组织教师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了解“三生教育”的内涵,在年级组中定期开展小型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分享阅读心得。开展多次的阅读活动后,让老师们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每一次分享都能更深入地了解“三生教育”,将这些理论内化,融入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实施“三生教育”,更好地提升自我。
三、创新园本教研,促教师发展
想要让90后教师更加积极参加园本教研,就必须先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等等,并且结合当今流行综艺的板块设置,比如《快乐大本营》、《最强大脑》等,借鉴其模式,给予教研活动灵感,量身定制一个符合90后教师特点的新型教研模式。举例如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研活动,我以公益短片为切入点引出幼儿心理健康,再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头脑风暴,以关键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教师学会提炼。思考的过程,总结的经验一定得融入实践中,通过观看几个不同年龄层的幼儿视频,让老师们分组讨论,运用大家所总结的方法,进行实践、分享,从而加强遇到实际问题机智解决的能力。心理健康游戏的加入,使整个活动气氛拉向高潮,教师角色互换,扮演小朋友,在心理健康游戏中体会心理的变化,从而换位思考孩子的想法。最后再以公益片及好书推荐为本次活动画上完美句号。改革以往比较枯燥、乏味、容易冷场的教研活动模式,以教师多参与、多互动、多体验的理念,制定了符合教师年龄特点的特色教研活动,教师参与度高了,积极性高了,体验感足了,教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职前培养探析
摘要: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身心健康及幼儿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本文主要浅析的是将幼儿师范教育与职业幸福感结合起来职前培养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路径,为准幼儿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和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职前培养
幸福,一个古老而又不过时的词汇,是人们穷尽一生的追求,是人们快乐生活、努力工作的动力。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表明,民众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1]快乐的幼儿需要有快乐的幼儿教师,幸福的幼儿需要有幸福的幼儿教师。教育幼儿的过程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和情感,在和幼儿的有效互动中,使幼儿的身心在幸福的氛围中成长,培育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2]不幸福的幼儿教师难以给予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难以培养出精神富足的幼儿。所以,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幼儿教育的质量。对幼儿教师而言,职业幸福感关系着其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持续性动态发展的过程,培养职业幸福感应该贯穿教师职业生涯整个阶段。根据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即师范生培训阶段属于教师职业生涯阶段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职前教育这个阶段,幼儿师范生接受教育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培养职业幸福感对其职业生涯影响深远。职业幸福感决定了幼儿师范生在学校的表现、对工作目标的定位以及学习的信心。拥有良好的职业幸福感,能给予幼儿师范生学习的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职业幸福感对幼儿师范生在校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只有喜欢这个专业,在专业学习中才能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感受到幸福,而这种积极情绪有利于促进幼儿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幼儿师范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师范生学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将职业幸福感和日常的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师范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产生热爱、期待和憧憬,为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身心准备。
一、变革培养模式,提高职业认同感
(一)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会直接降低今后工作的职业幸福感。很多幼儿师范生选择就读幼儿师范专业是出于未来就业考虑,或者是父母意愿,又或者是被幼儿教师擅长琴棋书画等外在技能吸引。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工作时,应该引导考生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价值,明确幼儿师范生作为准幼儿教师的要求,以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抵触心理。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考生对未来职业进行了解,通过了解让考生在选择专业上有更多的思考余地,让考生是因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喜爱而选择幼儿师范教育,并在心理上做好规划准备,初步获得职业认同感。
(二)把握住入学教育的契机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探究
摘要:本文选取广东省粤西某市幼儿园教师为对象,通过问卷法调查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和教育行为,结果表明是否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对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影响大,职后提升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表现好。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之间,日常精神环境的创设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需加强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及提升学历。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3月重新修订且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健康教育部分增加“促进心理健康”一项,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南》进一步解释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需要教师“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1]教师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需态度上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尊重幼儿个体,知识上具备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力上懂得运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心理健康观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这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工作的基石,显性或隐性地影响教师教育行为。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研究对象
按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市各区有代表性的共计17家公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各幼儿园随机选取共计35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根据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心理健康内容和维度的划分,采用自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问卷共31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等。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26,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9~0.901之间。因素分析结果KMO系数为0.820,各因子α值>0.70。共发放350份问卷,实际收回312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9%。
二、教师认知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包括教师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以及看法。分别从教师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两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差异进行比较。(一)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1.不同地区间的比较不同地区之间在幼儿心理发展认知方面,市区得分最高,县城得分最低且低于总体平均得分(22.894分)。不同地区之间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5.178;P=0.006<0.01)。2.持有不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较持有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得分最高,其次是幼儿教师资格证持有教师,得分最低的是无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初级教师资格证和无教师资格张的教师得分低于平均分(平均分为22.894分)。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值为3.467;P=0.017<0.05)。不同地区间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可见,在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方面,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和无教师资格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0.05),其他教师资格证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二)教师心理教育行为差异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经因子分析后,包括两方面:教师日常精神环境创设行为,教师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行为。下面将从以上两方面进行差异分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及措施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本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过早地给幼儿传授小学知识。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剥夺了幼儿幸福的童年。由于不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导致幼儿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导致幼儿出现厌学情绪。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还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幼儿的年龄通常3~6岁左右,他们强烈的探索和学习欲望,仅仅只是表现在对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直观的实物以及好玩有趣的游戏上。如果违背这一规律,把小学抽象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或“积存食物”的现象,导致幼儿出现厌学情绪。2.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果让幼儿过早地学习小学知识,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和乐趣,他们活泼和活跃的性格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3.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由于心智和知识的难易程度不相匹配,导致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依旧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这会让幼儿产生挫败感,从小就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同时,由于开展小学教育,忽略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幼儿的发展不全面。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应对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幼儿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小学学习提供智力和能力支持。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智、德、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各级教育和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监督,正确引导,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制止错误宣传。2.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目前,有一部分幼儿教师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园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并督促其参加职业技能补偿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当然,幼儿园还要积极开展园级培训,组织各种基本技能竞赛,提高幼儿教师的口语、绘画、舞蹈等专业技能。不仅如此,还要定期组织幼儿教师研究和交流学前教育的理论,提升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外派幼儿教师去省外幼儿园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经验;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3.根据幼教规律来教学。要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幼儿的心理规律和生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安排日常活动。笔者认为,教师应将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动态和静态相互交替;还应结合自由活动、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以反映一天活动的灵活性、节奏性和完整性。4.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有些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思过强,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幼儿回家之后,家长为幼儿传授很多小学的知识。可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幼儿园应当宣传幼儿教育理论,并组织家长参加不定期的教育讲座,为家长提供了解和学习科学育儿方式的平台,防止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的倾向。5.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教师要在了解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组织丰富、适宜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比如,通过穿袜子比赛,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毛毛虫”游戏,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通过组织“兔子和狐狸”的游戏活动,训练幼儿双脚向上跳的能力。此外,还要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强调的是,不能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不能占用幼儿睡眠、运动和游戏的时间。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保障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和幼儿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育儿方式,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基本的能力。
作者:胡发娟 单位:甘肃省妇联保育院
民办园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及对策
【摘要】民办园幼儿教师普遍存在着对专业化认识不足、学历层次偏低、知识技能不足、专业情感缺失、对自身专业发展缺少规划等问题。分析民办园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对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民办幼儿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一、我国民办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
1.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不足。目前民办幼儿教师中自认为幼儿教师具有可替代性的不在少数,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到位。在访谈中对于“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了解多少?”这一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回答“不太了解”,教师专业化问题在民办幼儿园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2.幼儿教师学历标准偏低。目前从总体上看,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均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而民办幼儿园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职高或中专毕业,只具备一些幼儿教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上岗工作,与作为“专业人员”的学历标准不相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差一两个层次,幼儿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定学历标准偏低,也是导致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3.民办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欠缺。部分民办幼儿教师只具备简单的唱歌、跳舞、绘画、弹琴等基本技能便从事幼儿教育,缺乏扎实的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相关知识,更缺少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在幼儿教育与管理中,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其专业发展,容易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4.民办园部分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感缺失。幼儿教师职业特殊性强,要树立“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幼儿教育中,“爱”字当首,不仅要爱儿童,更要爱岗位、爱职业。然而在对民办园教师的访谈中,不少教师表示“千万不要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行业,太累了,我都干够了!”。之所以选择继续留在这个岗位工作,教师们坦言是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太大,没有别的职业可选择。部分民办专业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存在问题,因此,“不爱孩子”甚至有损儿童身心健康的种种行为频频出现。5.民办园教师缺少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被民办园雇用后,以打工挣钱为目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少规划,工作稳定性差,发展目标不明确,常有“干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老板也更多地考虑眼前利益,很少为教师的发展进行打算,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不明显,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差。
二、影响民办园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因素
1.职前幼儿教育规范度。教师教育的水平直接影响未来教师队伍的水平。如果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规范度不够,出现忽视职业情感的引导、课程结构不合理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情况,会导致幼儿教师队伍整体达不到合格标准,影响其专业化。2.幼儿教师准入机制严格度。对民办幼儿教师的上岗如果采取严格的招考制度会直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民办幼儿教师的供需矛盾直接导致了准入门槛低,即使个别教师不能胜任也有民办园招用,降低了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3.在职培训制度成熟度。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离不开教师在职培训与进修学习,目前公立园可以做到教师轮流参加各种培训,而民办园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根本无法离岗学习。强制性的在职进修培训制度的建立对民办园教师的专业化尤为重要,它可为教师们提供权利的保障和多样的发展路径,促进其专业的成长与发展。4.教师自我发展重视度。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民办园幼儿教师需要提高对自我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如果教师本身得过且过、不重视、不配合,那么即使有在职培训,效果不会太理想。
三、促进民办园幼儿教师专业化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调查
摘要:
在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课程地位边缘化、内容设置混乱化和责任主体模糊化。针对现状中暴露出的问题,应抓住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配套资源的系统开发和主体责任的评价机制等关键因素提出建设性对策,以期对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
随着人们对全面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经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诸如社会交往、性格培养、意志磨练和习惯养成等这些以往更多的通过隐性教育去实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它们被涵盖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大的概念内被提上了日常教学的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才应运而生[1]。其中详细规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此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增加了投入和课时,但由于园所性质、园长认识程度、师资力量配备和配套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各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内容及效果。找到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为了全面了解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使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邯郸、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36家幼儿园32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公办幼儿园15家,私立幼儿园21;城市幼儿园24家,县城幼儿园9家,农村幼儿园3家。幼儿教师年龄在19~46岁,全部为女性。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幼儿园心理健康实施现状、影响因素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一)保障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摘要:病毒常态化背景下,幼儿园的开园复学面临着多重挑战。尤其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成为幼儿园开园复学的重中之重,值得思考的是幼儿园将如何科学、规范、合理、有效地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因此,这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及时发现、反思、总结开园复学后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探究,提出改进措施,最终使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体系逐步完善,切实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好保障,促进幼儿获得在健康基础之上的全面和谐发展[1]。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保育;卫生保健
在病毒肺炎已成为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由“停课不停学”陆续恢复线下教学,各地幼儿园也在通过一系列开园准备工作评估验收之后顺利开园。在特殊背景下,开园复学后的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尤其幼儿园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这需要学前教育工作人员认真反思和调整幼儿园的各项卫生保健工作,构建幼儿园的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幼儿在园的健康,促进幼儿以健康为基础的全面和谐发展[2]。
一、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问题
(一)“被动式”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
由于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式,给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落实主要以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为路径,因此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幼儿园尤为重视培育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对幼儿饮食的管理。但是,在卫生习惯教育方面,教师过于主动强调、要求和示范,而忽视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有部分幼儿园对幼儿卫生习惯和饮食情况进行严格评估,并以评估结果评价班级教师,而评估的内容包括观察班级幼儿是否严格七步洗手法、是否餐后漱口(漱3口水,每口水在嘴里咕嘟8下)、是否30分钟以内进完餐等,甚至好多班级出现幼儿开始进餐,屏幕上就开始30分钟的倒计时。即便教师严加督促和规范幼儿的卫生及饮食习惯,但仍然有大部分幼儿不按七步洗手法洗手、漱口,进餐时长也超过30分钟,幼儿的良好卫生及饮食习惯也并没有得显著的提高。《幼儿园病毒肺炎防控指南》中要求开园后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幼儿养成多洗手等卫生习惯,且幼儿每天坚持洗手、刷牙、漱口,保持自身和环节卫生,是建立阻挡病菌的第一道“防线”但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过程中,应以幼儿积极主动建构的形式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让幼儿总是以被要求的方式养成习惯。
(二)保育员缺乏有效培训,传染病预防难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