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儿心理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园虐童事件预防对策分析
摘要:学前教育是当前备受瞩目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近期网络媒体常有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报道,对于怎样避免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发生,本文提出了相应预防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虐童;预防对策
近期网络媒体相继报道了一些幼儿在园受到伤害事件,让幼儿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上痛斥的声音很多,对幼教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我们应该看到,在幼教行业,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爱孩子的幼儿老师。她们是一群可亲可爱更可敬的人,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她们愿意选择幼儿教师职业,不是因为金钱的回报,而是因为她们敬畏生命的力量,愿意用自己的青春陪伴孩子的成长。虐童事件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作为幼教工作者,对于极少数幼教从业人员损害了教师形象的行为,我们深感愤怒,我们也强烈谴责少数同行的,如此违背职业道德和良知的行为。学前教育涉及方方面面,非常复杂,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刚性入园需求与学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人民群众需要的是管理规范的幼儿园和大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怎样避免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要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
从改革开放以来,在较为宽松的教育政策环境下,我国民办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民办园更成为公办园的有力补充。但民办园的办园准入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必须做好三个明确,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
1.1明确民办园的资金规模
为了保证办园质量、设备的采购以及师资的引进,民办园准入规范应当设立资金的下限,即明确申办者办园资金规模的最低标准,从而保证民办园运营的可持续性和师资的专业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思考
随着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的内容、质量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少年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家长和教师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心理、身体的全面健康发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教师依然秉持知识教育为本的育人观念,却对幼儿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严峻形势缺乏科学预判和专业疏导;有些家长还是一味地追求高分的教育观,却把因儿童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类问题全部归咎为“不听话”或“调皮捣蛋”。
(二)教育设施不够齐全
一家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某省100家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设备配套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81%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65%的学校没有放松躺椅,60%的学校没有多感放松仪(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1,带功放,床垫〈含换能器〉,75%的学校没有XZT多感心理放松系统(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2)多感放松仪、Ⅱ型专用音乐放松沙发,86%的学校没有多感心理放松系统(生物共振音乐治疗系统-03)多感放松仪、Ⅰ型专用音乐放松床。面对如此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短缺问题,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根本无法开设。[1]
(三)专业心理教师十分短缺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探究
摘要:本文选取广东省粤西某市幼儿园教师为对象,通过问卷法调查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和教育行为,结果表明是否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对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影响大,职后提升学历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表现好。在公办园和民办园之间,日常精神环境的创设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需加强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及提升学历。
关键词:学前教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3月重新修订且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健康教育部分增加“促进心理健康”一项,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南》进一步解释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需要教师“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1]教师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需态度上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尊重幼儿个体,知识上具备科学的心理健康观,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力上懂得运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心理健康观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对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观点。[1]这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工作的基石,显性或隐性地影响教师教育行为。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研究对象
按分层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市各区有代表性的共计17家公办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各幼儿园随机选取共计35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根据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心理健康内容和维度的划分,采用自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问卷共31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等。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826,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9~0.901之间。因素分析结果KMO系数为0.820,各因子α值>0.70。共发放350份问卷,实际收回312份,其中有效问卷2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9%。
二、教师认知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包括教师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以及看法。分别从教师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两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差异进行比较。(一)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知1.不同地区间的比较不同地区之间在幼儿心理发展认知方面,市区得分最高,县城得分最低且低于总体平均得分(22.894分)。不同地区之间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存在显著差异(F值为5.178;P=0.006<0.01)。2.持有不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较持有小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幼儿心理发展认知得分最高,其次是幼儿教师资格证持有教师,得分最低的是无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初级教师资格证和无教师资格张的教师得分低于平均分(平均分为22.894分)。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值为3.467;P=0.017<0.05)。不同地区间进行多重比较的结果可见,在教师的幼儿心理发展认知方面,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和无教师资格证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0.05),其他教师资格证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二)教师心理教育行为差异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经因子分析后,包括两方面:教师日常精神环境创设行为,教师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行为。下面将从以上两方面进行差异分析。
幼儿园90后师资队伍创新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三生教育”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作为幼儿园,祖国未来花朵的启蒙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三生教育”作为教育界的新热点话题,需要幼儿园教师理解其内涵,掌握其重点。从我园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本文的论点。我园是一支年轻活力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都是90后,如何根据现状来培养一支优秀、专业的教师队伍,使我园“三生教育”更有特色、更专业,需要我们创新培养模式,符合90后教师学习特点,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研科研能力,打造我园健康特色教育品牌。
一、整合多元资源,升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前提,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保证。在幼儿园,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活动,比如:1.解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细读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制定相应的制度;3.前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心理,开展相应的互动讲座,从中提升职业幸福感;4.开展相关的师德主题活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等等。
二、自主阅读书籍,将理论内化
在幼儿园,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教师的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组织教师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了解“三生教育”的内涵,在年级组中定期开展小型教研活动,教师之间分享阅读心得。开展多次的阅读活动后,让老师们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每一次分享都能更深入地了解“三生教育”,将这些理论内化,融入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实施“三生教育”,更好地提升自我。
三、创新园本教研,促教师发展
想要让90后教师更加积极参加园本教研,就必须先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等等,并且结合当今流行综艺的板块设置,比如《快乐大本营》、《最强大脑》等,借鉴其模式,给予教研活动灵感,量身定制一个符合90后教师特点的新型教研模式。举例如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研活动,我以公益短片为切入点引出幼儿心理健康,再以年级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头脑风暴,以关键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教师学会提炼。思考的过程,总结的经验一定得融入实践中,通过观看几个不同年龄层的幼儿视频,让老师们分组讨论,运用大家所总结的方法,进行实践、分享,从而加强遇到实际问题机智解决的能力。心理健康游戏的加入,使整个活动气氛拉向高潮,教师角色互换,扮演小朋友,在心理健康游戏中体会心理的变化,从而换位思考孩子的想法。最后再以公益片及好书推荐为本次活动画上完美句号。改革以往比较枯燥、乏味、容易冷场的教研活动模式,以教师多参与、多互动、多体验的理念,制定了符合教师年龄特点的特色教研活动,教师参与度高了,积极性高了,体验感足了,教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调查
摘要:
在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课程地位边缘化、内容设置混乱化和责任主体模糊化。针对现状中暴露出的问题,应抓住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配套资源的系统开发和主体责任的评价机制等关键因素提出建设性对策,以期对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
随着人们对全面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经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诸如社会交往、性格培养、意志磨练和习惯养成等这些以往更多的通过隐性教育去实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它们被涵盖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大的概念内被提上了日常教学的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才应运而生[1]。其中详细规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此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增加了投入和课时,但由于园所性质、园长认识程度、师资力量配备和配套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各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内容及效果。找到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为了全面了解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使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邯郸、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36家幼儿园32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公办幼儿园15家,私立幼儿园21;城市幼儿园24家,县城幼儿园9家,农村幼儿园3家。幼儿教师年龄在19~46岁,全部为女性。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幼儿园心理健康实施现状、影响因素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一)保障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职前培养探析
摘要: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身心健康及幼儿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本文主要浅析的是将幼儿师范教育与职业幸福感结合起来职前培养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路径,为准幼儿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和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职前培养
幸福,一个古老而又不过时的词汇,是人们穷尽一生的追求,是人们快乐生活、努力工作的动力。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表明,民众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党的奋斗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1]快乐的幼儿需要有快乐的幼儿教师,幸福的幼儿需要有幸福的幼儿教师。教育幼儿的过程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和情感,在和幼儿的有效互动中,使幼儿的身心在幸福的氛围中成长,培育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2]不幸福的幼儿教师难以给予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难以培养出精神富足的幼儿。所以,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幼儿教育的质量。对幼儿教师而言,职业幸福感关系着其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持续性动态发展的过程,培养职业幸福感应该贯穿教师职业生涯整个阶段。根据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即师范生培训阶段属于教师职业生涯阶段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职前教育这个阶段,幼儿师范生接受教育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培养职业幸福感对其职业生涯影响深远。职业幸福感决定了幼儿师范生在学校的表现、对工作目标的定位以及学习的信心。拥有良好的职业幸福感,能给予幼儿师范生学习的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职业幸福感对幼儿师范生在校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只有喜欢这个专业,在专业学习中才能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感受到幸福,而这种积极情绪有利于促进幼儿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在幼儿师范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师范生学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将职业幸福感和日常的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引导幼儿师范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产生热爱、期待和憧憬,为以后的工作提前做好身心准备。
一、变革培养模式,提高职业认同感
(一)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会直接降低今后工作的职业幸福感。很多幼儿师范生选择就读幼儿师范专业是出于未来就业考虑,或者是父母意愿,又或者是被幼儿教师擅长琴棋书画等外在技能吸引。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工作时,应该引导考生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价值,明确幼儿师范生作为准幼儿教师的要求,以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抵触心理。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考生对未来职业进行了解,通过了解让考生在选择专业上有更多的思考余地,让考生是因为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喜爱而选择幼儿师范教育,并在心理上做好规划准备,初步获得职业认同感。
(二)把握住入学教育的契机
幼儿园英语教学研究状况
幼儿园英语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幼儿园是否应该学习英语,到如今对幼儿园该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讨论,学界从未停止过研究。幼儿英语教育得到了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学的有关研究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是幼儿阶段,幼儿具有掌握母语以外其他语言的优势。可是,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模式和在中小学开展英语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幼儿园只有具备较高的师资水平,才能具有开展英语教育的可行性。因此,梳理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对促进幼儿园的英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怎样对非英语国家的儿童进行英语教育,如何培养“双语”或“多语”儿童是国外幼儿园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已有的研究认为:幼儿园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语言功能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幼儿语言学习能力;二是可以促进幼儿母语的发展;三是可以增强幼儿言语交往的敏感性。因为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情景,判断使用哪种语言,所以他们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会比接受单语教育的儿童更强。已有的研究还认为:①幼儿英语教育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首先,幼儿发展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的能力可以通过幼儿园英语教育得到促进;其次,幼儿发散性思维水平可以通过幼儿园英语教育得到提高;再次,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2.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方法 国外注重在教学法方面对幼儿英语教育展开研究,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教育方法:阿西尔(Asher)在《通过动作学习另一种语言》一书中提出了全身反应法理论。[1]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简称TPR)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另外,加拿大和美国提出的浸入式教学法,是指让儿童浸泡于浓郁的英语环境中,强调各学科活动都用英语来贯穿的教学模式。研究结果证明,采用语言和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浸入式教学模式,不但能促进幼儿双语能力的发展,也能培养幼儿的跨文化意识。加州心理学家詹姆士•J•艾谢提出来的根据“完全生理反应理论”的TPR教学法,注重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主张通过营造丰富的情境,在游戏和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智慧,其教学法在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全身肢体的运动和反应,来帮助幼儿加强理解和学习。 (2)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策略 在幼儿园英语教育策略方面,应把游戏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所以幼儿园英语教育要为幼儿营造丰富的语言环境,通过游戏对幼儿实施英语教育。如杰弗里(GeoffreyBroughton)等人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中指出,幼儿英语教育应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听说领先的原则下,以游戏为中心来开展每次少于10分钟的活动,目的是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积累经验,培养口语能力,发展英语思维。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实物教学,让幼儿能对所认知的东西有直观印象,让他们多听,使其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并注重口语及听力的训练。 3.影响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因素影响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因素很多,这也是国外相关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总的来说,影响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因素主要有: (1)语言环境的影响 认知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互相影响所产生的结果,需要通过言语交际环境获得语言的学习。[2]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州发现的13岁女孩吉妮,20个月时被父亲幽禁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木屋内,被发现时只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和“对不起”一词。这个小女孩的语言水平和她的同龄人相比远远要低得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缺乏一个获得语言的交际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家长在幼儿学习第二语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对自己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和他们个体的差异有了解,对幼儿的教育方法有认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不会导致孩子对学习第二语言产生抵触的情绪。[3]霍恩(Hoon,Seng)的研究也表明,家长对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观点与期望直接影响孩子语言学习的质量。 (2)兴趣爱好的影响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促进学习最大的动力,而乐趣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乐意学;只有乐意学,才有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不怕困难把它学好。教师应该把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的兴趣当作大事来抓,而且要常抓不懈。 (3)母语的影响 对母语的作用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达成一致的认识是:不否认母语是二语习得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影响过程被称为“语言的迁移”。从语言学看,当目标语与母语规则相同时,会形成“正迁移”,而当目标语与母语规则不同时,则会形成“负迁移”。一般而言,在语言上,其差异性会多于其相似性,也就是负迁移会大于正迁移。 #p#分页标题#e# 二、国内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 国内学前教育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幼儿园英语教育,到90年代中后期便开始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表现在: 1.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可行性的探讨 对于幼儿英语教育是否可行,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一是反对在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赞成者认为,学习英语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期;幼儿具有学习英语的心理优势;幼儿学习英语不会影响他们对母语的掌握,反而能促进;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反对者则认为,幼儿学习英语得不偿失;幼儿学习英语会增加学习负担;幼儿学习英语应该慎重选择。 2.关于幼儿园英语教育实践研究的探讨 (1)幼儿园英语教育的主要成果 在国内,幼儿园开展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构建两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教材主要有《儿童英语》、《现代幼儿英语》、《快乐儿童英语》、《幼儿英语》、《洪恩英语》、《剑桥少儿英语》、《阶梯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在教学模式建构方面,目前在幼儿园英语活动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形式、组织特点等方面作了系统性研究。从已公开的文献来看,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余珍有撰写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赵琳与强海燕撰写的《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整合建构研究》等。 (2)关于理论方面的研究 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反思。幼儿园英语教育理论就是通过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实践来进行概括,从实践中概括出构成幼儿园英语教育各要素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教育的实践。但是,我国目前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仅仅根据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对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大部分的研究只限于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与描述上,而没有由现象认识到实质,没有形成一整套能揭示幼儿园英语教育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系统。因此,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实验研究,有说服力的数据不多,可推广的经验也有所欠缺;如何在幼儿园进行英语教育时能在实现幼儿英语教育的目的同时,又能不增加幼儿学习负担的教学方法值得探讨;如何对幼儿英语教育进行有效评价的标准尚需制定;如何进行师资建设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三、幼儿园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方面,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幼儿园英语教师中男教师非常少;幼儿园英语教师多是英语专业,其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训练相对缺乏。 2.幼儿园英语教育目标认识方面,虽然家长和教师在对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方面能达成一致共识,但有些家长更看重孩子能否通过英语学习,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这就容易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过重的负担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 3.幼儿园英语教师培训方面,幼儿园英语教师学习的机会很少,职前培训多是短期的突击培训,虽有提高但力度不大;在职培训也是很少。但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还是具有很强烈的培训愿望。而他们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是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英语相关的学科知识培训、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这些不足,笔者认为幼儿园英语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发展: 1.改善幼儿园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失调现象 在我国,幼儿园的男教师比例还不足4‰,而瑞典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就达到了27%,美国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约占10%,日本幼儿园男教师的比例约占7%。有关人士认为,幼儿园缺少男教师就如同缺少父爱,造成现在部分男孩子女性化倾向明显,说话嗲声嗲气,缺乏阳刚之气。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现象,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政府加大关注力度,合理调整办学制度,适当加大小学和幼儿园男性教师培养计划;引导社会各界对小学和幼儿园男性教师有正确的认识,保证男性教师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政府要对幼儿园男性教师比例作适当规定,同时幼儿园也要转变观念,加大引进力度,改进激励机制。 2.根据幼儿园英语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正确的目标是幼儿园开展英语教育的前提条件。[4]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在幼儿园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以此促进幼儿身体和谐全面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幼儿园英语教育首要的、基本的目标是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旦幼儿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幼儿英语教育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幼儿才能在没有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快乐积极主动的学习英语。所以,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情绪和情感被调动起来,同时要给他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利用形式多样的直观教具来进行教学,那么必定能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二,利用幼儿善于模仿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语音基础。心理语言学家拿幼儿学习英语与成人学习英语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学习英语时的优势在语音方面,因为幼儿的音域比成人宽、精确区分语音的感受能力、语音的模仿能力与再现能力都比成人强,语音的可塑性大,在学习时受到的负迁移小,比较容易形成纯正的语音、语调,而这些优势是成人都不具备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让幼儿进行听和说训练,通过听取以及模仿大量的语音信息,从而具备一定的语感,形成正确的语音定势;第三,幼儿通过学习能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开口说英语并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在和幼儿的接触过程中尽量创设用英语交流的语言氛围,让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所学的语言,培养幼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养成使用英语交际的习惯。#p#分页标题#e# 3.加强师资培训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园长、教师应当具有幼儿师范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程度,或者经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幼儿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是看有没有合格的师资和合适的环境。其中,师资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决定幼儿英语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5]研究表明,学生爱学习的科目,88%的原因是由于他喜欢教这门课的教师。幼儿有无兴趣学习英语,英语教学活动的效果好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英语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失败。而教师在幼儿园英语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英语基础知识、技能,而且要通过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其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1)强化幼儿英语师资的专业条件 第一,熟练掌握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范的语音基础训练,主要是针对教师进行规范的发音和语调的培训;口语能力训练,因为幼儿英语教育以“听说为主”,所以要训练教师具有流利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组织语言的训练,使教师在授课时能较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简单明了地掌握教师手授课内容。 第二,了解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幼儿英语教育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才能选择对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才能因材施教地培养幼儿,提高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幼儿能把英语学好。 第三,了解幼儿英语教学理论。目前,幼儿园的英语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她们没有丰富的幼教经验,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幼儿自身的关注。所以培训时主要培训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和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则应加强英语专业方面知识的培训。 第四,具备较强的幼儿英语教学技能。首先,幼儿园英语教师们要加强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外语教学法理论和实践;其次,还要培训他们对幼儿园英语教师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这就包括备课、如何进行英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如何运用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2)加强幼儿英语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幼儿园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因此要注重对幼儿英语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培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第一,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培训目标,才能指引着培训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第二,明确培训理念。明确教师的发展是终身发展,鼓励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使个人得到成长。[6] 培训形式: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英语教师培训活动,将前期培训、过程式培训与终结性培训相联系。第三,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幼儿英语教师的不同情况,安排针对性不同的培训内容,着重对培训教师的职业道德、英语教学观念、方法及英语口语进行培训。另外,让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把一些具有一定英语特长的幼儿园教师按计划、分阶段地派出去学习进修,或者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幼儿园给教师们讲学、指导,同时鼓励教师在现有条件下自学进修英语,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加强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在职幼儿英语教师通过脱产、函授、自考或同等学历考试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英语教师幼教化。由于在幼儿园中,有一部分幼儿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他们的英语基础非常扎实,但却在教学技能方面有所欠缺,这就需要对非幼师类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把英语水平和幼教技能结合起来,使之能胜任英语教学工作。 幼儿教师英教化。这是指另一部分幼儿英语教师虽然是幼教专业毕业的,但他们的英语专业知识却还需提高,这就需要幼儿园专门培训其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教学方法,使这些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能符合幼儿英语教学的要求。只有英语教师幼教化了,才能了解幼儿的身心,才能开展好教学;幼儿教师英教化了,才能提高其英语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幼儿园英语教师应该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能融会贯通使用教材;能给教学活动制定具体目标;能控制教学过程;能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幼儿英语学习兴趣的能力。
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及措施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本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则,过早地给幼儿传授小学知识。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剥夺了幼儿幸福的童年。由于不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导致幼儿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导致幼儿出现厌学情绪。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还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幼儿的年龄通常3~6岁左右,他们强烈的探索和学习欲望,仅仅只是表现在对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直观的实物以及好玩有趣的游戏上。如果违背这一规律,把小学抽象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或“积存食物”的现象,导致幼儿出现厌学情绪。2.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果让幼儿过早地学习小学知识,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和乐趣,他们活泼和活跃的性格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3.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由于心智和知识的难易程度不相匹配,导致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依旧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这会让幼儿产生挫败感,从小就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同时,由于开展小学教育,忽略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幼儿的发展不全面。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应对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幼儿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小学学习提供智力和能力支持。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智、德、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各级教育和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监督,正确引导,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制止错误宣传。2.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目前,有一部分幼儿教师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幼儿园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并督促其参加职业技能补偿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当然,幼儿园还要积极开展园级培训,组织各种基本技能竞赛,提高幼儿教师的口语、绘画、舞蹈等专业技能。不仅如此,还要定期组织幼儿教师研究和交流学前教育的理论,提升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定期外派幼儿教师去省外幼儿园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经验;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3.根据幼教规律来教学。要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幼儿的心理规律和生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安排日常活动。笔者认为,教师应将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动态和静态相互交替;还应结合自由活动、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以反映一天活动的灵活性、节奏性和完整性。4.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有些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思过强,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幼儿回家之后,家长为幼儿传授很多小学的知识。可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幼儿园应当宣传幼儿教育理论,并组织家长参加不定期的教育讲座,为家长提供了解和学习科学育儿方式的平台,防止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的倾向。5.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教师要在了解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组织丰富、适宜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比如,通过穿袜子比赛,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毛毛虫”游戏,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通过组织“兔子和狐狸”的游戏活动,训练幼儿双脚向上跳的能力。此外,还要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要强调的是,不能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不能占用幼儿睡眠、运动和游戏的时间。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保障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和幼儿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育儿方式,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基本的能力。
作者:胡发娟 单位:甘肃省妇联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