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儿审美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审美教育

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摘要:结合钢琴启蒙教育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本文对目前钢琴启蒙教育中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问题展开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幼儿音乐感知、审美感受和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对策,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音乐审美能力

在钢琴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琴童”年龄日渐低幼儿,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育。但实际上在幼儿阶段,钢琴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媒介,并非注重技艺传授,而是要加强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还要对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展开分析,以便有效开展幼儿的启蒙音乐教育。

一、钢琴启蒙教育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幼儿阶段,人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时期,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情操陶冶,并在艺术修养上得到培养。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包含不同风格、织体、音色和节奏,需要幼儿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体会音乐这种非语义性语言的魅力。因此,需要加强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确保幼儿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开展钢琴启蒙教育,幼儿需要学会如何用眼读谱、用手弹琴、用耳辨音、用脚踏板和用脑思考,这一切不仅能够促使幼儿智力得到开发,也能使幼儿充分运用视知觉开展综合性形象思维活动,因此能够加强幼儿对音乐的认知。实践证明,4到6岁为人的最佳听觉期,开展钢琴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节奏感,引导幼儿完成正确声音观念的建立,深入体会音乐的魅力,因此能够使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得到培养[1]。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

现阶段,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幼儿综合教育水平依然较低。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一些教师难以将钢琴学习与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联系在一起,一味进行钢琴演奏技巧的教授,导致幼儿产生了畏惧心理,无法体会音乐之美。在幼儿园钢琴课程上,部分出身于专业师范学校的教师本身并不精通钢琴,缺乏对钢琴音乐美中自然美的感受,所以无法达到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要求[2]。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幼儿强行记住各种音色,使得幼儿只能被动跟随教师节奏完成钢琴训练,无法对音乐美进行有效的感知训练。此外,部分教师在钢琴启蒙教育中尽管认识到需要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仅仅通过播放优美钢琴曲对幼儿进行教育,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各方面加深幼儿体会。对于幼儿来讲,由于经历有限,单凭听觉是很难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因此,难以达到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阅读全文

幼儿体育游戏设计现状调查

摘要:为了解当前美育视域下幼儿体育游戏设计的现状,自编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针对幼儿园一线幼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美育知识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对幼儿体育游戏具有的审美特性认识不足;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美育理论基础,但缺乏渗透意识。

关键词:美育;体育游戏;游戏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美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游戏本身就是审美存在的方式,而幼儿体育游戏是融体、德、美于一体的有效形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黑格尔说过: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幼儿体育游戏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健康美的主要教育途径,是发展幼儿身体之美、线条之美、力量之美的重要载体。幼儿体育游戏中的艺术精神能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体验。为充分了解幼儿体育游戏中美育价值的体现、美育内容的挖掘、美育目标的实现情况,探究当前幼儿体育游戏设计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围绕幼儿园体育游戏设计理念自编问卷,向幼儿园一线幼儿教师发放问卷309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7.1%。最后,采用SPSS22.0对有效答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育教学研究

【摘要】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现今社会,对于审美人类有了全面的追求,美作为普遍意义中形而上的认知,充分发挥着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学前教育中,对学前儿童的审美培养占有重要地位。从学前阶段培养儿童审美能力,除过对社会文艺发展起到铺垫的贡献以外,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能力还是推动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助力。并且,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各式审美流派大量充斥,没得客观存在性角度分析,“美”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由于美存在于人类认知的领域,故而,“美”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可以称之为正确,反之,产生消极意义的,则为错误。如何在幼儿发展初期从各种美学形式中奠定鉴别正确与错误基础,是学前儿童美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幼儿美育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于幼儿教学之间的区分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从文字结构上与幼儿教学相似,所表达意义并非一致,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在高校中存在的对学前幼师培养的教学,授教者为高校教师,学习者为高校在校生;幼儿教学可以笼统的的认为是在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中存在的对幼儿进行的教学,授教者为幼师,学习者为学前儿童。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者主体在理想理论中,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技能会成为幼儿教学中的授教者主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教学中的幼师,使其在幼儿教学中更加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成熟,在幼儿教育培养中,更为完善的培养幼儿。

二、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美育课程现状

(一)审美课程分布

根据对典型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全专业各年级开设课程全貌:共开设《学前儿童行为分析》、《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育哲学》(人性美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思想研究》、《幼儿舞蹈与技法》、《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造》(手工)、《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略有)、《儿童文学》、《教师语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统计与测量》、《律动与体操》(美感)、《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训》、《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课程》(道德美感)、《教育原理》(道德美)、《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23个课程。

阅读全文

谈席勒游戏说与幼儿舞蹈教育游戏化

内容摘要:席勒最早提出关于艺术与游戏之间关系的“游戏说”,即游戏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当审美被理解为自由的时候,游戏便成为美的规定。文章以此为基础,明晰“游戏理论”在审美教育上的价值,进而拓展到以幼儿舞蹈教育为出发点展开探讨,认为舞蹈教育应该是一种活的形式,指引幼儿进入游戏追求自由、启发感受。舞蹈教师也应延展自己的感性与理性,在欣赏中创造、在创造中欣赏,引导幼儿的创造性与对美的追求,以及创新意识和适应性。

关键词:席勒“游戏说”幼儿舞蹈

教育西方近代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席勒提出的“游戏”是指人性的“游戏”,它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当人们将审美理解为自由的时候,游戏便成为美的规定。艺术应该是自由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笔者认为,幼儿舞蹈的整个教育活动应体现“自由游戏”的性质。在游戏状态中,没有认识某种事物的迫切需要,整个身心都处于自由状态,以游戏的态度对待舞蹈。幼儿舞蹈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对培养幼儿肢体创造能力有重要影响,而舞蹈审美的熏陶是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和丰富幼儿个体生命,能使其更加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欲望,并以高度灵敏的创造力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提供源头活水。

一、“游戏说”在审美教育上的启示

最早提出“艺术与游戏之间关系”的是席勒,其所处的时代是启蒙运动以及紧随其后的工业革命时代。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他看到现代人人性分裂的现实问题。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指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整的实现。正是从席勒开始,审美教育才真正确立其独立的地位。席勒提出的“审美游戏”正是追求让人性恢复到最高层次的道德阶段,从人性出发,探寻美和艺术的可能,为审美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将游戏从毫无意义的行为变成具有哲学内容的概念,深刻影响着西方美学界,其对主体性精神的张扬和对人性的关怀,揭示在审美经验中起重要决定作用的不是对象,而是欣赏主体本身。游戏只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这里的“游戏”不只是自由的游戏,而是审美的游戏。当进行审美教育时,进入游戏,通过想象力自由地进行创造,表达自己的情感,摆脱外在实用目的,无需为生存需求而烦恼,单纯为了行动而行动、为了游戏而游戏时,才能达成从“物质游戏”到“审美游戏”的超越,获得自由与美。

(一)通过游戏,成为懂得欣赏的人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重要活动,其他动物只能通过训练来建立习惯。席勒认为人具有感性驱力和理性驱力,一方面,感性是被动的,这种被动性是一种感受与接受,让人们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另一方面,理性是主动的,主动培养理性可以成为一个理性思考、具有抽象能力的人,感性则使人透过感官直接或者间接认识这个世界。而游戏是一种统一,让人性的两种驱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展,借用游戏的手段就是追求美,而人与美之间应该通过游戏来互动。游戏消除了一切的强制,当人进入游戏状态时,就完全置身于心中的意象内,虽然在游戏却不自知[1]。席勒提出游戏的价值在于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全神贯注、自得其乐,因此游戏并不是空洞与嬉闹,游戏中蕴含着创造与欣赏,锻炼人的抽象与感受能力,通过游戏把欣赏对象具体化,形成一个具体的情景。在游戏中的人精神极度集中,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游戏,仿佛外在事物也被赋予了生命,在有限的世界中开放了无限的可能[2]。这种自由的游戏并不是物质上的玩耍取乐,而是激发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探寻、发散思维与创造。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教育载体,引领幼儿成为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能够深度地欣赏且能突破既有事物进行创造,学会使用欣赏的眼光就能在这个世界中发现更多美的事物,能更敏锐地感受美、寻找美,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情,激发思维和想象,跟美的事物互动,表现出好奇心和灵活性。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载体,应倡导互动性教学、体验感教学,把趣味与惊喜融入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感知力、主动性、创造性等,将以刻板规范教学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游戏感知与创造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

阅读全文

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线描画教学

摘要:艺术教育对幼儿终身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线描画由于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更加容易被学龄前儿童接受。本文分析了线描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线描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

关键词:线描画;幼儿;艺术教育;作用

线描画源于中国传统的白描画,在艺术教育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在绘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就可以通过线描画来简单入手,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和创造想象能力,最终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1线描画教学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1.1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方法。通过绘画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线描画也称之为白描画,就是单纯用线画成的作品,也是幼儿绘画教育中的基本形式。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也是通过审美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线描画教学中,引导幼儿去欣赏美、认识美、创造美,然后逐渐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这些都包含着大量的审美教育行为。在创造思维的激发过程中,就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幼儿每天参与到线描画中,能够逐渐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在线描画教学中,线条不仅是倾诉自身情绪与感觉的方法,还象征着个人的主观情感。线条的变化就能够为人们带来一种形式美,不同的线条表现方式,就会为人们呈现出不同的感觉美。因此线描画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就可以让幼儿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审美能力。

1.2培养幼儿创造想象力

阅读全文

幼儿舞蹈教学美育功能探讨

摘要:

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艺术美的体验,还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舞蹈在幼儿美育中的主要功能,探讨了舞蹈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幼儿教育;舞蹈教学;美育功能;主要措施

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舞蹈逐渐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艺术性作为舞蹈的主要特征,直接决定了舞蹈具有对幼儿进行美育的功能。此外,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等特点,因此,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最好形式。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美育,幼儿教师应明确舞蹈的美育功能以及掌握舞蹈教学的方法。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明。幼儿舞蹈教学对实现幼儿美育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形体得到规范,帮助幼儿改变之前的不良行走及坐立习惯。规范的姿势对幼儿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身体又能使幼儿的心灵世界更加美好。因此,舞蹈教学能够实现人内外美的统一。此外,舞蹈能够使幼儿理解美与丑的概念,促使他们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美好气质。其二,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的审美意识是在不断欣赏美及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舞蹈作为表现艺术美的主要载体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审美意识的形成可以使他们体会到世界的美好,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舞蹈能够实现人体动作的艺术美,是动态性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形式。幼儿在努力学习相关动作以及进行舞蹈表演时,会逐渐形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审美观念。幼儿形成审美能力不但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且能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假及美丑的能力。其四,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舞蹈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外,还能增强他们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幼儿对舞蹈的学习,他们就会积累一定的舞蹈知识和舞台表演的经验,这为他们对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此外,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可以使得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阅读全文

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

摘要:针对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幼儿园应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教育,重视幼儿求知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审美素养。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阅读;饮食文化;求知欲;审美素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把幼儿园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等五个方面。针对五大领域,幼儿园教育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阅读是由“看图”逐渐过渡到“识字”的过程,其先决条件并非识字。即使幼儿尚未识字,也可以通过绘本里的图画来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体会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阅读,幼儿可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认知的发展,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水平;幼儿随着故事中出场人物的情绪情感变化或喜或悲,产生移情,丰富情感体验;帮助幼儿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道德品质;增加感性、理性知识,开阔视野,使生活充实而精彩。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协作,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读物,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让幼儿在阅读中体验愉悦,爱上阅读,一边享受阅读,一边进行思考,在阅读中有所收收获,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成长发展是从自然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三种因素为:家庭、同伴和幼儿教师。在步入幼儿园之前,幼儿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局限性,所建立的人际关系较为单一,自我中心倾向十分明显。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运动机能急速提高,活动意愿明显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际交往的对象趋于多样化,人际交往的方式趋于复杂化,而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幼儿园生活恰好能以适当的方式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求。通过幼儿园生活,幼儿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可以接触到许多的事与物,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受社会文化,掌握基本的社会规则秩序,学习穿衣、叠被、吃饭、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建立起亲子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幼儿园集体生活可以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化幼儿的性别概念、性别意识,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为幼儿提供学习人际交往技能、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责任心、自尊心、同情心,促进幼儿分享、互助、合作、谦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基地。

阅读全文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5篇

第一篇

一、着力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审美意识和情趣

幼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依靠的是生命对美本能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具体情境和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步让幼儿生成和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兴趣和情趣。“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具体地说,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尊重儿童的兴趣,在儿童主体性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人要将儿童当成儿童来对待,明白儿童对美好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过程,幼儿有其自身对于美的意识、选择和获取机制。比如在公园里,幼儿经常有摘漂亮花朵的行为和习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儿童这种对于美的倾向的自然性,这种行为并不能说明儿童道德品质的好坏,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加以有效的干预呢?父母既可以通过交谈让孩子明白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需要阳光水分;也可以买一盆花送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照看花朵,体会呵护花朵的兴趣。幼儿园的老师可以就此组织幼儿开展主题讨论会,使幼儿在有关美的教育中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多种行为意识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形成关于美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第一步。使幼儿对美有一种问题意识,关键在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发现美在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培养的整个环节中居于核心地位。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接受和欣赏亦是人的天性。幼儿处于身体发育的早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有将这种好奇转化为对美的探索和发现的冲动与渴望。这样幼儿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在观察、对比、鉴赏和陶冶中认识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自己心中的美,进而初步懂得什么是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要遵循自然引导的原则,既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的体悟和选择,又要加以一定的督促和引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美的自然属性和美的社会内涵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让孩子学会发现美,还要让孩子对美有一种反应基础上的反思意识。这种意识通常是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幼儿对于美的“破坏意识”,想把美的东西据为己有,例如前面说过的摘花朵;一种是对于美的“爱护意识”,对于自己的美好事物的守护,例如儿童漂亮可爱的玩具一般是不会轻易让别人拿走的。早期幼儿审美的发展特点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儿童是在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成长历程中来发现美的。

二、要在多样化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认识幼儿审美教育

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资讯、娱乐业发展,网络、电视、传媒等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幼儿教育环境也不断变得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这就对幼儿审美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审美教育在多样化的背景和情境中来进行,以增强审美教育的实际效果。现在经常听幼儿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好管,不知道该怎样来教育孩子”。其实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幼儿审美教育是在“后喻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即幼儿对美的意识、反应和认知是成人主导的。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并喻文化”和“反喻文化”,幼儿通过发达的媒介知晓了成人的许多话语知识。他们可以与成人就有关话题展开对话,甚至对成人“传授”某些“新鲜”的观点,或者对成人的看法表示“质疑”。例如现在幼儿在家里和电视上经常接触到成人化妆的情景,他们会有模仿的意识,拿着妈妈的唇膏、眉笔等“乱涂乱画”,在理发店也会有烫发和染发的小小愿望和要求等等。因此,就当前幼儿审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审美教育环境日益世俗化和复杂化,幼儿的审美意识也不断成人化。所以,现实的幼儿教育环境要求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在多样性的语境中来进行。多样化的审美背景有助于为幼儿提供整体性的教育环境,避免在单一审美情境下儿童美感发育的不足。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多样性,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幼儿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同时多样化的背景条件也为幼儿主动地认识美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因此,认识美就成为不同环境里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比如在城市的幼儿审美教育中,既要向幼儿展示城市文明的多重格局,也要向幼儿传递乡村文化的多维独特性,还要向幼儿描绘不同时空中的多种异质美,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差异中认识美的特质,通晓美的内涵,形成美的观念。再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去旅游、参观、摄影、绘画、看电影、听音乐、讲故事、集体表演节目、走访养老院、走访孤儿院、访问盲聋儿童学校、做小小义工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景和身份中让幼儿认识什么是美,如何来抓住美,怎样来获取美。美本身是一个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体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和单一的美;虽然美有客观的条件,但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和规定。美的特质决定了幼儿审美教育的多重性和多样性特点,多样化的要求是幼儿审美教育过程的特征之一。因此,多样化的审美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始终,它不光是审美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也是儿童在有关美的形成和认识过程中心理复杂结构的写照。所以企图通过简单的几种教育方法来培育儿童的审美情趣,效果往往欠佳,不能为儿童后续的教育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国的应试教育文化盛行,灌输观念牢固,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的内心世界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在幼儿教育中也是经常见到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以具体知识为中心的智育,集约化、效率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占用幼儿的许多活动玩耍时间,过早地使幼儿的童年失去生活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最近几年,教育界在大力提倡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对话教育等,这些新的尝试对于解放幼儿教育思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们的共性特征就是让幼儿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身,发展面向幼儿生活的教育。美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儿童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更是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获得的,儿童心灵深处的美感不可能单纯依靠具体的知识来撒播,更不可能凭借抽象的说教来传授。因此,幼儿审美教育必须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化也是幼儿审美教育的根本性策略。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这个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幼儿审美教育,即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我们并不必像有些教育学说那样,从儿童那里抽出或引出种种积极的活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经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美是儿童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活动中摄取的,只有让儿童热爱生活,喜欢游戏,乐于对话,才可能让幼儿在发现美、认识美的基础上来想象美、向往美和创造美。生活中的美是鲜活的、动态的和立体的,这样的美才能让孩子感同身受,通达孩子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美的源泉,他们的行为是其内心真实的流露。他们有时喜欢随处涂涂画画,展示自己的“伟大作品”,作为“教育者”有将审美化的原则应用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值得肯定和学习。在生活审美教育中,成人要经常注意和孩子一起沟通、对话和协调,重在鼓励,充分调动儿童参与美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就会在认同中养成美的习惯和爱好,在生活中逐渐会形成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