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儿生活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
幼儿园要做到保证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要与儿童的生命、安全、营养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不断的去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认识,并将其转化成一种能力。本人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对幼儿园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安全事故;日常生活;食品卫生
一幼儿园安全事故分类
(一)幼儿来园、离园安全
来园、离园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并且来园、离园过渡环节容易产生疏忽,易发生带病、走失、意外伤害、被冒领、园车使用不当等安全问题。我们发现,一旦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安全警惕性稍有下降,就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事故。幼儿园与幼儿的家长尚未进行交接工作,园方对幼儿园尚负有全面的安全管理职责。一旦幼儿发生意外,园方须对事故承担全部责任。
幼儿规则意识中幼儿园论文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发展: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管理总是流于重管理轻发展的教育现状。教师侧重于对他们的管理与约束,而忽略了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成长与发展。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偏重于管理,使得对于规则内容的分布并不合理。幼儿园相关规则的设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幼儿,让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给教师的管理与教育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对于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注,使得幼儿没有良好的、自由的空间去学习和生活,他们身心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与限制,影响着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幼儿日后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养成。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与管理的方式重约束轻自由,在规则分布环节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园没有进行规则各个环节的研究分布,从而导致在规则分布上就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教师对于幼儿的约束性要求太多,幼儿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严重影响着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强制性的规则约束幼儿,没有考虑幼儿是否能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幼儿在太过约束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利于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于日后的身心发展都容易造成伤害。在幼儿园制定的日常规范中有着太多的“不能”,比如不准幼儿玩淘气堡、不准进行区域活动等,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习惯性给予的都是惩罚性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性地施加给幼儿的教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培养,严重的还会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生成方法不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面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首先,将规则介绍给幼儿,然后就是对幼儿提出各种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各种监督、提醒,对于那些违反规则的幼儿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不科学的规则生成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是大人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幼儿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在说明“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很难接受,这个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直接降低了幼儿的学习接受的效率。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幼儿对于“为什么”的思考,要求的只是幼儿能做到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班级管理人类发展研究
摘要:
人类发展生态学强调主动成长的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各要素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本文结合班级管理的关键概念变迁:“人治”—“法治”—“德治”,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角度分析影响班级管理的微观系统的各要素,即教师、幼儿、家人等,并从实践出发,从教师、幼儿及家长方面提出提高班级管理有效性的启示与策略。
关键词:
人类发展生态学;班级管理;启示;策略
1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最初是由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于1979年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的,它强调主动成长的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各要素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幼儿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即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每个层次的系统都和上下级系统相互包含、交互作用。这种模式,将直接经验的微观系统放在了由两个或更多的微观系统组成的中间系统中,按照次序,每一个水平的系统又嵌套在外系统中。[1]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班级、邻里等,更具体来说,微观系统包括能对幼儿产生直接影响的家人、教师、同伴等。中间系统即微观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园关系、邻里关系等。中间系统的丰富程度由微观系统间的关联量、价值认同程度及差异水平来衡量。[2]外系统涉及中间系统所处的社会组织,如家长所在的单位、家长的朋友关系、教师的家庭、社区等。宏观系统则指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等。四个系统互相包含、层层嵌套,对幼儿的发展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班级管理的关键概念的变迁
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培养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日生活常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对幼儿园环境、学习生活更好的适应,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成长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在对幼儿进行实际的常规教育过程中,应该建立合理的常规要求,对幼儿给予提醒与指导,要充分表扬幼儿,还应该注重做好家园合作,从而提高培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主要针对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常规培养进行了探究,分享一些实践经验,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培养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原则、常规无论在哪里都是必要的。建立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不仅能保证幼儿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尚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起步阶段,可塑性很强,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时期应该对他们做好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包括生活活动、体育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学习活动等,从而引导幼儿们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1建立合理的常规要求,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常规教育,就是要求幼儿遵守日常生活规则,这样才能保障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加丰富和有序,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常规教育将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相应的引导和约束,能够让他们明确什么是应该做好的,什么是禁止做的,哪样是错的,哪样才是对的,并且将这样逐渐形成幼儿的自动化意识,自觉规范自己各项的言行,从而确保常规教育的实效性,并且提升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1]。幼儿园及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常规要求,制定科学的常规管理制度,要确保常规要求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要有助于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而从总体上确保幼儿一日常规培养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
2教师要发挥自身作用,给予提醒与指导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们进行一日生活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要对他们每一项活动都应该给予指引,提醒他们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固定的,当幼儿每天都能遵守这个规则,时间长了,就能够养成相应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成长打下良好基础[2]。比如在组织幼儿中午吃饭的时候,不但要为他们提供安静整洁的环境,确保他们能够吃饱、吃好,还要提醒他们应该遵守午餐常规,比如要细嚼慢咽,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不能挑食、偏食,要节约粮食,不在碗里剩饭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进餐习惯,还有就是培养他们独立进餐的生活能力,这都是每个幼儿应该具备的素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用餐这个时机对他们开展进一步的教育活动,比如让他们认识盘子、碗筷等餐具,以及豆腐、茄子等食品的相关词汇,可以这样介绍:“今天食堂的阿姨们给我们做了很多好吃的菜,快看啊,这个是绿色菠菜,这个是白色的豆腐,这个黄色的是鸡蛋,这个圆圆的是丸子。”通过还可以通过进餐对幼儿渗透品德教育,比如有一个幼儿不喜欢吃土豆,假装把土豆掉在地上,并偷偷的踢到一边,这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对幼儿们进行思想渗透,让他们懂得珍惜粮食和勤俭节约,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要有感恩之心。同理,幼儿去厕所要及时冲水,盥洗时要节约用水,自由活动时要和睦相处,要爱护校园公物等等,这些都属于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幼儿教师要认真观察,适时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幼儿教师课程设计自主权探究
一、幼儿教师课程设计自主权的丧失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或多或少地丧失了课程设计自主权,如有的教师在年段备课后,没有根据班级幼儿情况进行调整,周安排计划依赖集体备课;有的教师具体的活动设计依赖现成的“教师用书”;有的教师依赖幼儿园统一的作息时间表、统一的一日活动安排,如一个上午有晨间活动、早操、点心、集中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等环节,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每天按部就班,无视本班幼儿的活动情况和一些临时出现的、意外的状况。从教学策略设计来看,许多教师依赖传统的教学策略,把游戏和区域活动等非“上课”的活动,用“上课”的思路来设计和组织,教师不自觉地丧失了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的权利。另一种情况是盲目开放,有的教师片面跟风,认为要让幼儿自主,不能控制幼儿,不能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于是,一些教师每天就放羊式地让幼儿在活动区域中游戏,没有预设活动目标,没有更新活动材料,这种教师的不作为等同于把课程设计自主权完全交给幼儿。有的教师不清楚有哪些专业自主权,特别是课程设计方面拥有怎样的自主权,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自己有权自主决定的;有的教师屈服于外界压力而随波逐流;有的教师是自己无条件放弃,习惯于等着别人来改变,却没想过要改变自己。总的来说,目前很多教师的课程设计自主权是丧失殆尽的。
二、教师课程设计自主权丧失的主要原因
幼儿教师课程设计自主权丧失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和保障、教师的职前教育落后(有许多现实的因素在内,如幼师生源素质问题、幼师教育的落后等)以及家长因素等,这些方面已有文章论述。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教师缺乏专业自主意识。
许多教师不是因为自己喜爱幼教这个专业而选择幼师这个职业,对幼教没有神圣感,加上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问题不容乐观,教师成为实现既定课程方案的工具,机械地做着教育人的复杂的工作。由于课程方案不是自己设计的,又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是紧张的,疲于奔命。有的教师的组织能力不足,再加上班生数普遍超额,更是穷于应付。如此,教师带完班不仅没有感受到工作的喜悦,享受不到课程设计成就感,而更多的是心力交瘁。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教师容关注guɑnzhu易变得麻木,安于现状,拒绝成长,这就造成课程设计自主权的丧失。
2.教师课程设计能力有限。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制约着课程设计自主权的实现。如果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幼儿的自主学习将成为空谈。许多教师把幼儿作为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容器,无论课程怎么安排,组织什么活动,无论是否合适,幼儿都必须接受。许多教师的原创能力、设计能力有限,习惯性地沿用幼儿园的传统,在目标的制订、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经常一厢情愿。单个集中活动还能应付,而一些主题活动、专题活动、项目活动等策划能力非常弱,自己设计的成分不多,这也造成教师课程设计自主权的丧失。
德育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思考
摘要:幼儿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时期。《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教师应以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为核心目标,引导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敢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使其在与同伴的讨论、沟通、协商、合作中发展社会性行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养成爱分享、乐助人、善合作的良好品质。那么,德育视角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应该如何结合新时代、新教育、新劳动进行科学开展呢?我园做了以下尝试。
一、挖掘生活教育资源,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
从幼儿认知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的认知能力处在萌芽期,主要依赖感知,通过与事物、他人相互作用来认识周围的环境,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发展。劳动教育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教育内容直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的特殊性,幼儿劳动教育应当放眼于幼儿的整个生活,在关注幼儿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将幼儿生活中的资源融入教育之中。通过生活化的劳动教育,让幼儿对劳动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在体验劳动中培养幼儿未来的生活能力。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通过幼儿的自我服务逐步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午睡环节鼓励幼儿自己系扣子、穿脱衣物;在盥洗环节逐步引导幼儿养成自主盥洗、如厕的习惯,学会及时冲洗注意卫生;在进餐环节中提醒幼儿能够餐前洗手、餐后将桌面食物残渣倒进垃圾桶。其次,教师可引导幼儿做好班级值日生的职责分工,值日生早上到园后需将自己的名字放到相应职位上,履行自己的劳动职责。玩具管理员负责清洗、整理玩具,餐具管理员在餐前分发餐具、餐后打扫卫生,盥洗室管理员负责提醒同伴有序排队喝水、洗手,擦拭洗手台、地面。在班级的值日生活动中,同伴之间能够相互帮助,一起完成值日生工作,不仅使幼儿的社会性、合作交往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且增强了幼儿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二、巧妙引入游戏,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获得发展最基本的途径。幼儿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工作的过程。游戏化是实施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将游戏引入幼儿的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特点为幼儿巧妙地创设不同的游戏区域,和幼儿共同讨论制定游戏主题。比如:在“娃娃家”,引导幼儿学会承担家务劳动,“妈妈”负责照顾小宝宝,给宝宝洗澡、喂饭、穿脱衣物,“爸爸”负责买菜、做饭,“哥哥姐姐”负责打扫卫生,将“家”里的物品摆放整齐。在表演区为幼儿提供各种职业的服饰,引导他们在表演活动中创设虚拟劳动情境,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特点。在建构区鼓励幼儿动手搭建、自由创造,在“理想之城”的建构中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成功的快乐。在游戏化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幼儿自觉遵守着社会所制定的规则,进行着人类社会的活动。这不仅满足了幼儿内心的梦想,弥补了现实无法实现的缺憾,也让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三、多种途径渗透,丰富幼儿的劳动体验
幼儿劳动教育是以幼儿为主要的实施主体,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主题劳动活动、值日生活动、班级活动、过渡环节、家园亲子劳动等方式,引导幼儿亲身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重视引导幼儿理解劳动的价值,通过观看劳动视频、聆听劳动模范光荣事迹、邀请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入园助教等方式,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鼓励幼儿亲身参与,积极体验。比如:认领班级菜地,主动参与浇水、施肥、搭架、采摘等种植活动,在饲养角照顾小蝌蚪、小金鱼,给它们换水、喂食等等。此外,我园还联合社区开展“身边卫生我爱护”志愿者公益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在劳动中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道德感,激发幼儿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让幼儿养成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初探
摘要:目前,幼儿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德育早就变成幼儿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一。幼儿处在思想意识的早期教育阶段,也是培养品性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时间段,德育将同时影响到幼儿将来的生活质量和人格特质修养。因而,幼儿园教师需要做好课程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学内容的融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推动幼儿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主要论述提升幼儿园教师德育工作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里德育的施行,对幼儿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行之有效的德育对策,可以提高幼儿的思想观念,真正使幼儿在个人道德修养发展与进步的道路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杰出人才。融合幼儿园思想教育观念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剖析,让幼儿园教师高度重视对幼儿进行德育,并在一定的教学标准下,推动幼儿的迅速进步和发展。
一、提升教师的德育观念,给予德育工作具体指导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思想教育理念,在执行幼儿园内部德育活动的环节中,教师在对幼儿开展有效的德育时,务必发挥本身的领导功效,言传身教。因而,教师的德育意识也需要在园内获得提高,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观念并规范个人行为,提高自己的言谈规范,健全品德修养,才可以成为幼儿的楷模,并协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在德育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多方面发掘实际的教学内容,把握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包括的思想教育专业知识,将有关德育塑造的对策和信息向幼儿传授,提升教学课堂的针对性。当然,幼儿园管理者还需要与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进程,增加宣传策划方案的幅度,在主动了解德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德育观念,使其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幼儿园管理者需要按时对教师在校园开展德育的实际操作的预期效果开展检测和评定,使教师积极开展德育工作,让幼儿真正加入到品德教育的学习中,以细腻的心理状态改进幼儿园德育现阶段针对性较弱的现况,全方位提高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整体品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改革传统的德育方法,以新的德育方式完成教育创新,多方面激发幼儿对德育专业知识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素质,根据德育专业知识助推幼儿的德育发展。
二、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推进德育专业进程
幼儿园德育教师、教务主任利用班会主题时间,应及时协助和解决幼儿的德育教育难题,为幼儿布置每日的学习任务。教师还能够利用主题班会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提高幼儿参与的自觉性。比如,教师能够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德育小故事比赛,激励幼儿收集信息,整理出色品行个人事迹,通过演说、诵读等多样形式,使枯燥乏味的德育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对德育有关常识的爱好和激情,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德育感受,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在实际运用中,考虑到幼儿喜欢玩的本性,教师能够将平时的德育工作转换为一种组织活动的方法,使幼儿在思想道德建设层面得到进步。比如,通过德育班会主题、家长座谈会、在线讨论会等方式,教师可以开展“知识竞赛”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学习《幼儿平时行为准则》时自主学习德育专业知识,随后在专题讲座课上参加网络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参加网络研讨会。相应地,反应正确的孩子也会得到一些奖励。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班集体内将每月固定不动的一天设为品德教育日,幼儿在这一天要留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互相监管。长此以往,幼儿保持时刻规范自身言谈举止的习惯。德育日不再是相互管束,而是良好的观念和行为表现,促进优秀品行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普及。幼儿园作为重要课堂教学场所,具有优良的德育观念,只有产生了较好的德育风采,才能使幼儿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可以在主题班会中利用有效的激励制度,依据幼儿的情绪特性制订思想教育情景,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参加的兴趣,在竞争中,不但能够协助幼儿迅速地掌握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也能迅速塑造幼儿团队协作的精神实质,有益于推动幼儿逻辑思维的快速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家长情绪管理论文
一、家长情绪管理的意义
家长与幼儿之间存在很明显的情绪互动,家长的焦虑会影响并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而且,因为家长普遍存在共同的心理,所以家长之间也容易形成情绪互动。这些都是需要幼儿园方面重视幼儿家长情绪管理的原因。“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是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不良的情绪状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感知、理解、表达和调适的管理过程。”生活中,自觉控制自己情绪的现象很常见,但情绪管理不限于情绪控制。“情绪管理不应仅仅是对情绪的抑制,而是视情景不同做到适时、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有效地控制情绪,达到心身平衡的状态,将情绪表达得恰到好处。”家长情绪管理就是幼儿园帮助家长把情绪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及时有效地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压力、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情绪调控能力,为幼儿园创造更好的保教环境。
二、家长情绪管理的内涵
家长担忧孩子的在园生活,社会上存在对幼儿园的各种传言及不利宣传也让他们对幼儿园将信将疑,再加上对幼儿心理特点了解不够,他们经常用成人的想法来推理幼儿的异常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家长的异常情绪。对家长的情绪管理就是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对他们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预见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对家长已经形成的不良情绪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通过日常工作提高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情绪关注是家长情绪管理的开端
及时关注家长的情绪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对情绪的下一步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要求对家长平时的情绪状态比较熟悉,只有通过与平常状态的比较才会发现异常。对家长的情绪关注只依靠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心血来潮还不行,需要幼儿园建立家长情绪关注机制,把对情绪的关注制度化,用制度来帮助幼儿园对家长情绪保持敏感。可以建立情绪档案,对家长的情绪进行常规化的观察和记录,确定典型代表和重点关注对象;还可以建立情绪预警机制,对家长异常情绪能够及时作出高效反应。这些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幼儿园全员参与,能让家长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关注现象只是开端,对现象的理解决定了情绪管理的方向和性质。只有对家长的情绪表现正确理解,情绪管理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有赖于管理人员的情绪素养,因为错误的情绪理解会导致情绪激化。
(二)情绪预防是家长情绪管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