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儿美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育教学研究
【摘要】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现今社会,对于审美人类有了全面的追求,美作为普遍意义中形而上的认知,充分发挥着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学前教育中,对学前儿童的审美培养占有重要地位。从学前阶段培养儿童审美能力,除过对社会文艺发展起到铺垫的贡献以外,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能力还是推动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助力。并且,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各式审美流派大量充斥,没得客观存在性角度分析,“美”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由于美存在于人类认知的领域,故而,“美”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可以称之为正确,反之,产生消极意义的,则为错误。如何在幼儿发展初期从各种美学形式中奠定鉴别正确与错误基础,是学前儿童美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幼儿美育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于幼儿教学之间的区分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从文字结构上与幼儿教学相似,所表达意义并非一致,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在高校中存在的对学前幼师培养的教学,授教者为高校教师,学习者为高校在校生;幼儿教学可以笼统的的认为是在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中存在的对幼儿进行的教学,授教者为幼师,学习者为学前儿童。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者主体在理想理论中,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技能会成为幼儿教学中的授教者主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教学中的幼师,使其在幼儿教学中更加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成熟,在幼儿教育培养中,更为完善的培养幼儿。
二、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美育课程现状
(一)审美课程分布
根据对典型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全专业各年级开设课程全貌:共开设《学前儿童行为分析》、《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育哲学》(人性美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思想研究》、《幼儿舞蹈与技法》、《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造》(手工)、《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略有)、《儿童文学》、《教师语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统计与测量》、《律动与体操》(美感)、《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训》、《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课程》(道德美感)、《教育原理》(道德美)、《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23个课程。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实施策略
【摘要】想要实现幼儿音乐教学的游戏化,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参与积极性,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游戏内容,用符合音乐教育活动的生动游戏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本文从歌唱、韵律、音乐欣赏、打击乐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实施策略,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
儿音乐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孩子能够参与进来,只有幼儿积极参与,教师才能完成教学的目标。但实践证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普遍存在着专注性差的问题,虽然一开始对音乐教学很感兴趣,但十分钟后基本上就各玩各的,不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了。将音乐教学游戏化,能够提升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并保证幼儿专注力一直跟着教师的课程走,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音乐教学的游戏化能够显著提高音乐课教学的质量。
一、幼儿园歌唱教学的游戏化
歌唱是幼儿音乐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音乐教育大多采用教师弹奏电子琴伴奏领唱,幼儿跟唱的方式开展,但这种死板的音乐教育方式幼儿根本得不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幼儿的歌曲很多都十分可爱,有关于小动物的也有关于运动健康的,对于这类歌曲其实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改变成音乐游戏,让幼儿在跟着教师唱歌的同时,手脚协同的做游戏动作。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还能够对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进行训练。这种游戏化歌唱教学的方式,让孩子成为音乐歌唱学习中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活力,并有助于幼儿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对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作用显著。例如,在大班幼儿歌唱《刷牙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歌词设计系列动作,让孩子一遍唱歌一边模仿起床刷牙的动作,并看哪个小朋友做得好。孩子跟着歌曲和节奏快乐地撅着小嘴,开展刷牙比赛的游戏,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这种音乐游戏开展歌唱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唱歌,培养了孩子的节奏感,还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去刷牙,很多家长还反馈小朋友经过这堂课竟然爱上刷牙了,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幼儿园韵律教学的游戏化
韵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情绪辨别能力,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韵律教学的难点就在于让幼儿感知到韵律,并能够跟着节奏来演绎动作。韵律教学幼儿完成度不高的原因就在于孩子在参与韵律音乐活动的时候不够放松。如果能够将游戏融入韵律教学中,将韵律教学编排成故事性的小游戏,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加放松,韵律教学开展起来也更加高效。例如,在小班音乐《小白兔与大灰狼》的教学中,教师伴随着歌曲,带孩子开展了一场森林里的小动物的角色扮演游戏。在进场之前,教师就带着孩子们学习小鸟一样飞进了模拟的大森林游戏场地,开始音乐后,让孩子们听着音乐模仿吐字、大灰狼等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体态。在音乐游戏中,孩子们很轻松地跟上音乐的韵律与节奏,小朋友们通过模仿各种动物还加深了对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认识,让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
谈儿童绘画对艺术教育的启发
作者:钱慧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表现主义美学与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自20世纪开始,从心理经验出发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日趋走向成熟,由此兴起的表现主义美学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表现主义美学提出了“是表现,不是再现”的独特艺术观,它反对印象主义对艺术的认识——“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认为艺术是情感或直觉的表现,艺术表现的是艺术家自身的心灵。表现主义美学的兴起使美学由传统转向现代,表现主义美学体现出与传统美学迥异的理论个性,显示了非理性主义、审美纯粹主义和强烈的主体主义的特点。作为表现主义美学的开创者,克罗齐认为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其根本特点是表现性,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艺术家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即创造,创造即表现。儿童被誉为天生的艺术家,有学者将儿童与成人艺术家进行比较,发现“儿童与成人艺术家在内在精神、生活态度、创作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那么透过表现主义美学的视角,这些天生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表现主义美学提倡主观感觉和内心真实的表现,“变形”手法成为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主要创作手法。而儿童绘画也正因夸大、变形、拟人等手法而处处散发着浪漫、迷人的光芒。为此,许多成人艺术家向儿童学习,借鉴儿童绘画的创作手法。
“变形”在《辞海》中被解释为:“艺术中对表现对象的性质、形式、色彩与行为方式方面的畸形。”“人对反映外界刺激的反映,由于受到活动主体心理素质的影响,不与客观事物完全吻合,从而产生知觉上、情绪上和审美体验上的某种变形。”反映在儿童绘画中,“变形”则是指儿童运用夸大、歪曲、不合常理的嫁接组合等手法,表现与客观事物的不吻合、偏离人们习见日常生活的事物形象。“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儿童绘画引起了成人的极大关注,独特的手法造就了儿童绘画天真、稚拙和朴素的视觉样式。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同样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染力。成人艺术家的“变形”手法是艺术家借用儿童的眼睛、以儿童的心态单纯质朴地观察世界和表现世界。但儿童对于想象的情境、省略夸大等变形手法的运用是无意的,他们在逻辑与非逻辑中形成自己的逻辑,使成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合理又不合理,既细微又粗略。这是儿童的“变形”手法与成人艺术家的差别。也正因如此,儿童的绘画显得尤为真诚和可贵,这是儿童绘画中“变形”带来的魅力。
二、儿童绘画表现中“变形”的独特性
(一)“变形”源于儿童的直觉和感受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一般没有过多的考虑和犹豫而直接作画。图一是儿童观察了班级自然角的仙人掌之后的绘画。儿童笔下的仙人掌周围长满了“刺”,保留了仙人掌的典型特征,但是在造型与色彩方面用了“变形”的手法。有的将仙人掌画成长长的,有的采用红绿对比色和两个大小圆形表现仙人掌的外形。图二中儿童在画鲜花的时候联想到花瓶,就在草地上画了极具装饰效果的花瓶,表现出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的倾向和用直觉表现事物的方式。关于艺术与直觉的关系,克罗齐从他对直觉的界定出发,认为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在克罗齐看来,直觉活动不同于逻辑活动、直觉知识不同于理性知识。直觉活动糅合了人的感受、联想等。“一个科学作品和一个艺术作品的分别,即一个是理智的事实,一个是直觉的事实。”克罗齐从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艺术不是物理事实”的著名命题,试图纠正传统美学上的自然主义和机械模仿倾向,这对于当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偏重临摹、灌输技能等现象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他否定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却是不可取的。”从图一、二绘画的题材来看,儿童的绘画内容大多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绘画似乎是对克罗齐美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二)“变形”是儿童的审美想象和创造表现主义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说。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表现情感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艺术家在想象中不自觉地显露某种感情,因而艺术的两重性表现为“表现性”和“想象性”。科林伍德为艺术下了一个定义:“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图三是儿童观察了龙虾之后的创作,儿童把龙虾的须夸大延长,画成小姑娘的长长的辫子,并为龙虾穿上了美丽的衣裳,产生“似虾似人”的变形效果。在儿童眼里,红红的龙虾俨然就是一位有着长长辫子、身穿花裙子的婀娜多姿的小姑娘。即使是写生活动,儿童也依然根据自己的真切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在欣赏《星•月•夜》之后心底涌现了某种恐惧、躁动的情绪,用夸张的加粗的黑线条和蓝线条创造了魔鬼的形象,一个令人恐惧的魔鬼形象跃然纸上(见图四)。
幼儿绘本阅读在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我国,会本又被称之为图画故事书、图画读物等,如今,绘本已经被纳入了儿童读物的范畴,是一种儿童和少年都能够欣赏和阅读的文学作品以及知识读物。本文探讨了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并分析了利用幼儿绘本优化美术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幼儿;绘本阅读;农村;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一种能够培养人们感受内心世界、展现外在魅力以及提高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们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观察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主要将美术教育分为两种,即广义和狭义的,狭义一般是专指艺术教育,包括了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学教育以及审美能力培养等,而广义则指的是将美术教育以及美学原理融入其它学科并发展和形成的一种教育方式。目前来说,我国的美术教育一般都指的是艺术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儿童们的审美能力。
一、农村幼儿美术教育现状
(一)美术观念制约
谈席勒游戏说与幼儿舞蹈教育游戏化
内容摘要:席勒最早提出关于艺术与游戏之间关系的“游戏说”,即游戏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当审美被理解为自由的时候,游戏便成为美的规定。文章以此为基础,明晰“游戏理论”在审美教育上的价值,进而拓展到以幼儿舞蹈教育为出发点展开探讨,认为舞蹈教育应该是一种活的形式,指引幼儿进入游戏追求自由、启发感受。舞蹈教师也应延展自己的感性与理性,在欣赏中创造、在创造中欣赏,引导幼儿的创造性与对美的追求,以及创新意识和适应性。
关键词:席勒“游戏说”幼儿舞蹈
教育西方近代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席勒提出的“游戏”是指人性的“游戏”,它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当人们将审美理解为自由的时候,游戏便成为美的规定。艺术应该是自由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笔者认为,幼儿舞蹈的整个教育活动应体现“自由游戏”的性质。在游戏状态中,没有认识某种事物的迫切需要,整个身心都处于自由状态,以游戏的态度对待舞蹈。幼儿舞蹈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对培养幼儿肢体创造能力有重要影响,而舞蹈审美的熏陶是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和丰富幼儿个体生命,能使其更加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欲望,并以高度灵敏的创造力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提供源头活水。
一、“游戏说”在审美教育上的启示
最早提出“艺术与游戏之间关系”的是席勒,其所处的时代是启蒙运动以及紧随其后的工业革命时代。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他看到现代人人性分裂的现实问题。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指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整的实现。正是从席勒开始,审美教育才真正确立其独立的地位。席勒提出的“审美游戏”正是追求让人性恢复到最高层次的道德阶段,从人性出发,探寻美和艺术的可能,为审美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将游戏从毫无意义的行为变成具有哲学内容的概念,深刻影响着西方美学界,其对主体性精神的张扬和对人性的关怀,揭示在审美经验中起重要决定作用的不是对象,而是欣赏主体本身。游戏只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这里的“游戏”不只是自由的游戏,而是审美的游戏。当进行审美教育时,进入游戏,通过想象力自由地进行创造,表达自己的情感,摆脱外在实用目的,无需为生存需求而烦恼,单纯为了行动而行动、为了游戏而游戏时,才能达成从“物质游戏”到“审美游戏”的超越,获得自由与美。
(一)通过游戏,成为懂得欣赏的人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重要活动,其他动物只能通过训练来建立习惯。席勒认为人具有感性驱力和理性驱力,一方面,感性是被动的,这种被动性是一种感受与接受,让人们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另一方面,理性是主动的,主动培养理性可以成为一个理性思考、具有抽象能力的人,感性则使人透过感官直接或者间接认识这个世界。而游戏是一种统一,让人性的两种驱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展,借用游戏的手段就是追求美,而人与美之间应该通过游戏来互动。游戏消除了一切的强制,当人进入游戏状态时,就完全置身于心中的意象内,虽然在游戏却不自知[1]。席勒提出游戏的价值在于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全神贯注、自得其乐,因此游戏并不是空洞与嬉闹,游戏中蕴含着创造与欣赏,锻炼人的抽象与感受能力,通过游戏把欣赏对象具体化,形成一个具体的情景。在游戏中的人精神极度集中,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游戏,仿佛外在事物也被赋予了生命,在有限的世界中开放了无限的可能[2]。这种自由的游戏并不是物质上的玩耍取乐,而是激发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探寻、发散思维与创造。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教育载体,引领幼儿成为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能够深度地欣赏且能突破既有事物进行创造,学会使用欣赏的眼光就能在这个世界中发现更多美的事物,能更敏锐地感受美、寻找美,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情,激发思维和想象,跟美的事物互动,表现出好奇心和灵活性。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载体,应倡导互动性教学、体验感教学,把趣味与惊喜融入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感知力、主动性、创造性等,将以刻板规范教学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游戏感知与创造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育下幼师美术教育初探
【摘要】美术教育,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开展幼师美术教育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教学能力以及审美水平,以满足幼儿教学的实际需求。本文基于幼师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创新机制对于其深入开展的意义,并就如何更好实现幼师美术教育创新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创新教育;幼师;美术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而需要教会学生从心理上适应幼儿教育。而创新教育下的幼师美术教育,可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改革传统的幼儿教育,构建一个良好的幼儿教育体系。
一、幼师美术教育创新的意义
第一,美术创新对于美术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幼师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幼师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第二,创新教育下的幼师美术教育,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因此,在进行幼师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创新美术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新幼师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幼儿舞蹈教学中兴趣培养
一、充分幼儿引导认识舞蹈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应该认真培养幼儿的美学素养及意志品质。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抽象的观点,自然是不能让他们深刻的了解到的。所以需要授课教师,通过他们的方式,以幼儿的角度去分析这种问题,例如,可以采取玩中寻乐的方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逐步的认识到,舞蹈的学习是有趣的,是能够很快学会的,他们在没有了这种担心之后,自然地会很快的学会一些舞蹈技巧和舞蹈动作。应该以开发幼儿智力为中心逐步培养幼儿的兴趣。幼儿的舞蹈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最后主要的是把握住学生的心里特点。使得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是一种学中取乐的特点,宏观上使得幼儿能够在舞蹈的学习中,通过借助肢体动作,感受音乐及舞蹈的美学美,培养美学素养;微观上,又能通过重复的肢体动作锻炼培养幼儿的坚持的精神,不断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品质。
二、将兴趣具体化,注重题材的选择
能有效的将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由短暂兴趣转换到稳定兴趣,这是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磁材的选择问题。对于幼儿的身体的发展,应该结合幼儿身心特征,在舞蹈内容选择上,要通过对幼儿的沟通和交流,并要紧密结合幼儿爱好和习惯,不能只是一味的遵循成人化的思维模式,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内容的选择。突出体现较强的生动性、舞蹈动作的活泼性、舞蹈学习的趣味性及模仿性较高的为主。如《摘葡萄》这一舞蹈的学习,通过学生服装的该进,使得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装扮,让学生扮演形形色色的果农形象,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能够在比较开心的氛围下更好的传授他们动作,以培养幼儿的成就感。另外,对于有的幼儿,他们或许没有跟上节奏,就会出现不愿意学习的心里。这时,授课教师则要亲切倾听幼儿心声,明确他们的兴趣重点,通过不断的调整教学方式,培养他们更强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教导,来创造良好而条件,他们或许不想只是这样单纯的学习,希望能够更容易的学会。因此,授课教师则可以开展诸如涉及到相关的室外活动,也可以通过对相关视频的播放观看(如《可爱的太阳》、《风吹大地》、《洗手帕》等等),引导他们能够保持较强的持续性。
三、注重情境的创设,不断地鼓励和肯定
如《小鸟儿》这一舞蹈的学习与练习,授课教师通过音乐的播放,加上学生小鸟的装扮能够使得自己充分的融入到“小鸟舞蹈”的氛围,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舞蹈的乐趣,也可以通过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自由的创作舞蹈动作,加上授课教师的指导,形成系统的舞蹈教学。巩固了幼儿的舞蹈兴趣的同时,更利于情感的加深。应该说,幼儿的学习实在不断地鼓励和激励下逐渐的学习出来的,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的肯定,这样才能对一种事物的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他们对教师的鼓励当做是积极的投入,心里的兴奋逐渐表现在学习状态上。幼儿舞蹈的学习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儿所产生的喜爱与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兴趣的指引。舞应该逐步通过兴趣的培养,转变成兴趣教学。他们对舞蹈学习的好坏,充分体现下对授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他们对于增强身体协调性及柔韧性只能是表现在学习的程度上。然而这种学习,如对于小天鹅芭蕾的学习,他们如果只是了解到的是练习舞蹈中的苦,而没有认识到在学习小天鹅中的快乐,能够认识到小天鹅的自己只有通过还好好的练习,才能跳的又好看又高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样虽然他们没能及时理解,但他们的表现就是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动作的学习和练习。
四、总结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摘要】教学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水平的社会性要求而提出的。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教育专业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会进一步影响下一代人对教育的看法。因此,本文选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在这样较为具体的范围内,能够更好地以学前教育的专业美术教学改革作为分析重点,探讨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与措施,从而能够为教学改革在各个学科中的推进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这也就使得学前教育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所在。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门学科。[1]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等都有所发展,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美术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欢。但是在目前学前教育的美术教育中,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学前美术教育系统,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发展到更加完善的地步,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从本质上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考虑的。要想改善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开始重视培养教师的源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情况。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师素质不够专业
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教师队伍构成中,很多教师都是来自于职业艺术学院或者艺术学院的美术生,还有一部分的教师来自专业的美术院校。在这些人中间,又只有一部分的教师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美术专业知识,因此其实是很难能满足专业性的教学需求的。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是十分复杂的,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对象都是幼儿,幼儿的心理难以捉摸具有浓烈的个人特点,而且很难控制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幼儿在课堂上还会出现各种争吵的现象影响教学,这些问题都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产生影响。而缺少相关教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在教学时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因为高校学生在接受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时候,也很少会实际地考虑这些问题,最后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是脱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