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实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幼儿教育实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幼儿教育实践

幼儿教育游戏化和实践策略

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互动性与教育性的特点,对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促使幼儿发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游戏化,即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实现教学的目标。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师认知的偏差、组织实施游戏活动能力的不足、“游戏精神”以及教育考核评价机制的缺失等,影响了幼儿教育游戏化教学的效果。幼儿教师应从思想、能力上入手,将“游戏精神”贯穿幼儿游戏活动的始终,不断优化幼儿游戏环节的创设、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幼儿游戏化教学的质量。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幼儿教育中,游戏应是基础性的教学活动,贯穿幼儿教育的始终。丰富有趣的幼儿游戏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社会性等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基于应试化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心理,导致部分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理念认知的偏差、游戏化组织实施能力不足等问题,一度制约了幼儿游戏化教学的健康发展。本文中,笔者基于自身丰富的一线幼儿教育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当前幼儿教育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优化幼儿游戏化教学提出对策建议。

一、幼儿教育游戏化的特点及意义

(一)幼儿教育游戏化的特点

幼儿教育游戏化,即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实现教学的目标。相比知识型的“小学化”教育模式而言,游戏化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天性,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

1.趣味性

趣味性是幼儿游戏化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具有趣味性的特点,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例如,幼儿教育中,“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跳房子”等传统游戏活动,或新教育理念下的区域游戏活动等,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幼儿的心智发展、兴趣爱好息息相关。

2.互动性

阅读全文

国学孝幼儿教育实践

【摘要】

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要孝顺,那么如何把经典内化成幼儿的行为呢?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引导幼儿在平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帮助父母分担忧愁,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等等。让幼儿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感恩报恩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孝心。

【关键词】

幼儿教育弟子规感恩教育“国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弟子规》,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而且要在言行上有所实践及改变。本园也积极引导幼儿学习践行了《弟子规》,幼儿们在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方面自然有了显然的“进步”,并且也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可。下面,笔者就如何将“孝”植入幼儿教育中,略谈一些基本看法。

一、适合幼儿教育中“孝”的古语的选择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文,就如同师从圣贤。笔者发现国学经典的《弟子规》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感恩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一言一行都要以父母作为主要的考虑。要从衣食住上细心观察,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扶持;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要时时顺着父母的心意,使其心生欢喜。读懂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相反,当我们起了一个坏的念头,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争斗的心以及不好学进取、种种不善的念头,这都是对不起父母啊!这些我们都要小心地把它去除掉,所以这个孝心要从这点点滴滴去养成。“亲所好”指的是什么?“亲所恶”指的又是什么?我想肯定不仅仅是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语言行为、思想习惯等有关立身行事、为人处事的价值标准。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具有文明的言行、纯洁的思想、良好的品质,为子女者须时时向这方面努力。而对于子女的不良言行,不善思想,为父母者无不感到难过,为子女者须时刻警惕,勿令父母伤心。

二、对于“孝”的幼儿教育如何实现行为转化

阅读全文

幼儿教育中师爱的教育实践

摘要:教育需要爱,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教育的呼唤,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品德,是宽宏、博大、和谐教育的理念。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用“爱”走进幼儿的世界,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离异幼儿,促进幼儿不断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爱;教育实践;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并不只在于向幼儿传递知识,更在于对幼儿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而影响幼儿精神世界的关键之一就是对幼儿的爱。由此可见,爱,是幼儿教育的基础,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爱温润童心,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下面,对教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用爱影响幼儿,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用“爱”走进幼儿的世界

幼儿教师的“爱”应具备三个特征,即施爱目的的明确性、施爱对象的广泛性和施爱内容的整体性。这就是说,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给幼儿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给幼儿一片自由自在成长的天空,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小班的幼儿刚离开父母,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要与陌生的教师待在一起,部分幼儿没有安全感,对同学、对老师都存在戒备心理,不吃饭、不睡午觉,而且哭闹不止。对这样的幼儿,教师要用一颗母爱的心,用爱去化解幼儿的恐惧。例如,班里有个幼儿叫小L,每天早上送来都会扯着妈妈哭好一阵子,不准他的妈妈走。这个时候,教师会接过哭闹不止的小L,用最亲和的态度对待他,陪他看书、玩玩具,给他喂饭,陪在他旁边睡午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三个多月以后,他才适应了幼儿园里的环境,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因此,教师要用爱走进幼儿的心里,化解他们的恐惧,给予一份信任、一份母爱,让幼儿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爱的真切。

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使这些孩子形成了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有的个性怪异、性格孤僻,有的脆弱、敏感,有的张扬跋扈,也有的胆小懦弱。幼儿园可以利用一些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如中秋团圆节等,邀请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教师一起座谈,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交流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并开通视频,让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通话,相互诉说想念与关怀,在这一刻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要更关注那些有性格缺陷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更多的爱与关怀,默默地给予他们。例如,班上有个幼儿叫小S,他虽然非常乖巧、听话,自理能力强,但是不够自信,总是沉默寡言,不合群。有一次,他在进餐时不小心打翻了碗,把稀饭洒桌上了。当教师走过去处理时,却发现小S正胆怯地睁大眼,伸出舌头舔桌上的稀饭。教师一惊,赶紧说:“孩子,别怕,不要紧,老师擦掉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保护,关注他的一切活动。因此,在户外,不仅教师陪着他玩耍,还引导其他幼儿陪着他一起玩,和他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爱的拥抱。在室内进行区角活动时,教师还陪着他在“构建吧”搭建积木,进“娃娃家”请他当爸爸,手工课上教他做手工,处处都关注他、关心他,并表扬鼓励他,让他体验到关爱和幸福。渐渐地,小S喜欢来幼儿园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能和其他幼儿打成一片,也喜欢和教师亲近交流了。

阅读全文

高职学前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一、资源共享,构建园校互动合作机制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建立互动合作机制,首先体现在资源共享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资源优势,不仅能够接触最前沿幼儿教育理念,还具有深厚的教师资源,专家学者汇集,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而幼儿园方面,具有教育教学最真实实践信息,这些信息自然成为课程开发的实践验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形成强强联合,为幼儿课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是实习合作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场所,并通过实习实践经历,总结学前教育经验感知,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信息支持;幼儿园方面,亟须眉引入新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力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给幼儿教学带来多元变化,促生幼儿课程开发新诉求。幼儿园自身掌握课程信息有限,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支援。如幼儿课程实施需要凸显课程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而幼儿生活实践活动正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对幼儿活动非常了解,但理论支撑不够,难以形成课程改革行动。幼儿园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将幼儿生活情境活动传递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方面负责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这样的课程开发呈现高度契合性。

二、多元结合,强化知识实践整合共融

幼儿园课程有自身特点,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幼儿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启蒙性,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和浅显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人文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实现合作开发幼儿课程,需要针对幼儿课程的具体要求展开。要集合所有积极因素,对幼儿课程进行全面衡量、分析、比对、矫正,形成改革共识。为提升幼儿课程开发维度,掌握更详细幼儿教学实践信息,幼儿园在幼儿入学时,就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开始接触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实际需求进行探索,特别是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运用,需要校园双方展开多层次调研,从制定教学计划到课程实施效果,从实践活动到理论研究,都需要展开多边设计协商,全面提升双方合作品质,为改革幼儿课程做好铺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高职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合作,为幼儿实践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在教学设计中,高职教师、实习生与幼儿教师展开多元合作,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还要对幼儿教学过程出现的教学生成进行整合评价,为课程改革提供最有价值参考信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提升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在与幼儿教师的合作探索中,也能够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这都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三、师生合作,建立新型课程开发团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这是幼儿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和力量源泉。幼儿园需要定期不定期开展“校园”互动实践活动,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到幼儿园开展多种顶岗实践,实习活动、课程调研活动,让幼儿园教师充当指导教师,帮助高职学生建立实践认知体系。高职学生经过实践认知之后,对幼儿课程展开多元研究,进行针对性调整与改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也可以聘请幼儿专家到高职学校任教,帮助学生丰富课程改革经验,对学生提出的课程改革意见进行甄别鉴定,给出科学引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形成多元合作,能够弥补幼儿师资欠缺的问题。如幼儿课程结构性调整,需要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单凭幼儿教师难以形成有效行动,借助高职院校相关资源,可以有效提升课程结构构建水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进行密切合作,这是双方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成长方向,符合各自的利益诉求。双方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合力开发幼儿教育课程,不仅能够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水平,也可以设置适合度更高的幼儿教育课程,实现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赵辛 单位: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阅读全文

探索游戏理论与幼儿教育实践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

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阅读全文

幼儿教育实践论文5篇

第一篇

一、着力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审美意识和情趣

幼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依靠的是生命对美本能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具体情境和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步让幼儿生成和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兴趣和情趣。“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具体地说,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尊重儿童的兴趣,在儿童主体性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人要将儿童当成儿童来对待,明白儿童对美好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过程,幼儿有其自身对于美的意识、选择和获取机制。比如在公园里,幼儿经常有摘漂亮花朵的行为和习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儿童这种对于美的倾向的自然性,这种行为并不能说明儿童道德品质的好坏,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加以有效的干预呢?父母既可以通过交谈让孩子明白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需要阳光水分;也可以买一盆花送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照看花朵,体会呵护花朵的兴趣。幼儿园的老师可以就此组织幼儿开展主题讨论会,使幼儿在有关美的教育中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多种行为意识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形成关于美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第一步。使幼儿对美有一种问题意识,关键在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发现美在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培养的整个环节中居于核心地位。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接受和欣赏亦是人的天性。幼儿处于身体发育的早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有将这种好奇转化为对美的探索和发现的冲动与渴望。这样幼儿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在观察、对比、鉴赏和陶冶中认识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自己心中的美,进而初步懂得什么是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要遵循自然引导的原则,既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的体悟和选择,又要加以一定的督促和引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美的自然属性和美的社会内涵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让孩子学会发现美,还要让孩子对美有一种反应基础上的反思意识。这种意识通常是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幼儿对于美的“破坏意识”,想把美的东西据为己有,例如前面说过的摘花朵;一种是对于美的“爱护意识”,对于自己的美好事物的守护,例如儿童漂亮可爱的玩具一般是不会轻易让别人拿走的。早期幼儿审美的发展特点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儿童是在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成长历程中来发现美的。

二、要在多样化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认识幼儿审美教育

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资讯、娱乐业发展,网络、电视、传媒等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幼儿教育环境也不断变得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这就对幼儿审美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审美教育在多样化的背景和情境中来进行,以增强审美教育的实际效果。现在经常听幼儿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好管,不知道该怎样来教育孩子”。其实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幼儿审美教育是在“后喻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即幼儿对美的意识、反应和认知是成人主导的。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并喻文化”和“反喻文化”,幼儿通过发达的媒介知晓了成人的许多话语知识。他们可以与成人就有关话题展开对话,甚至对成人“传授”某些“新鲜”的观点,或者对成人的看法表示“质疑”。例如现在幼儿在家里和电视上经常接触到成人化妆的情景,他们会有模仿的意识,拿着妈妈的唇膏、眉笔等“乱涂乱画”,在理发店也会有烫发和染发的小小愿望和要求等等。因此,就当前幼儿审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审美教育环境日益世俗化和复杂化,幼儿的审美意识也不断成人化。所以,现实的幼儿教育环境要求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在多样性的语境中来进行。多样化的审美背景有助于为幼儿提供整体性的教育环境,避免在单一审美情境下儿童美感发育的不足。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多样性,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幼儿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同时多样化的背景条件也为幼儿主动地认识美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因此,认识美就成为不同环境里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比如在城市的幼儿审美教育中,既要向幼儿展示城市文明的多重格局,也要向幼儿传递乡村文化的多维独特性,还要向幼儿描绘不同时空中的多种异质美,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差异中认识美的特质,通晓美的内涵,形成美的观念。再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去旅游、参观、摄影、绘画、看电影、听音乐、讲故事、集体表演节目、走访养老院、走访孤儿院、访问盲聋儿童学校、做小小义工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景和身份中让幼儿认识什么是美,如何来抓住美,怎样来获取美。美本身是一个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体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和单一的美;虽然美有客观的条件,但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和规定。美的特质决定了幼儿审美教育的多重性和多样性特点,多样化的要求是幼儿审美教育过程的特征之一。因此,多样化的审美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始终,它不光是审美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也是儿童在有关美的形成和认识过程中心理复杂结构的写照。所以企图通过简单的几种教育方法来培育儿童的审美情趣,效果往往欠佳,不能为儿童后续的教育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国的应试教育文化盛行,灌输观念牢固,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的内心世界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在幼儿教育中也是经常见到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以具体知识为中心的智育,集约化、效率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占用幼儿的许多活动玩耍时间,过早地使幼儿的童年失去生活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最近几年,教育界在大力提倡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对话教育等,这些新的尝试对于解放幼儿教育思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们的共性特征就是让幼儿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身,发展面向幼儿生活的教育。美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儿童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更是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获得的,儿童心灵深处的美感不可能单纯依靠具体的知识来撒播,更不可能凭借抽象的说教来传授。因此,幼儿审美教育必须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化也是幼儿审美教育的根本性策略。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这个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幼儿审美教育,即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我们并不必像有些教育学说那样,从儿童那里抽出或引出种种积极的活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经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美是儿童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活动中摄取的,只有让儿童热爱生活,喜欢游戏,乐于对话,才可能让幼儿在发现美、认识美的基础上来想象美、向往美和创造美。生活中的美是鲜活的、动态的和立体的,这样的美才能让孩子感同身受,通达孩子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美的源泉,他们的行为是其内心真实的流露。他们有时喜欢随处涂涂画画,展示自己的“伟大作品”,作为“教育者”有将审美化的原则应用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值得肯定和学习。在生活审美教育中,成人要经常注意和孩子一起沟通、对话和协调,重在鼓励,充分调动儿童参与美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就会在认同中养成美的习惯和爱好,在生活中逐渐会形成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阅读全文

幼儿教育游戏实践作用与价值探究

一、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样在体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十分有利,因此,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幼儿年龄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则无法发挥出幼儿教育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前提下来进行,从而确保幼儿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全面的成长。但是教师需要把握好游戏的时间及范围,从而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我们应认清楚现实,对3、4岁的儿童而言,其依赖于现存环境而产生的每一次具体活动的外在目的很不清楚,他们只是简单地体验事实,虽然是有明确目标的教学,目标也是很隐蔽的,这时应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手段。随儿童长大,纯粹体验活动过程的游戏不断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性不断鲜明,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此时应该相应地缩短过程,追求效果。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一)充分地锻炼幼儿的肢体。

我们都知道,儿幼儿的体能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两岁的幼儿完成了坐、立、行、走、爬、跳等所有基本动作,但上楼梯较为笨拙。受年龄的影响,幼儿所能活动的范围是比较小的,并且身体各方面仍然处于发育状态,因而在肢体协调能力及抵抗力上都比较差,通过游戏可以充分地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如体育课程中可以通过绑腿并肩走来进行锻炼,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户外游戏的乐趣,同时可以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精神,在锻炼肢体协调能力的过程中结交到更多的好朋友。父母们多抽出些时间,每天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做各种运动,双休日带孩子上公园或郊游、爬山,进行耐力和有氧锻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何种锻炼活动都要遵守幼儿体能发展的顺序。

(二)增强幼儿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可以借助多种事物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样可以加深幼儿的认知。如不同种类的动物,教师可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不同类型的面具来满足角色扮演的需求。在游戏中可以要求扮演的幼儿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及走路的样子,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这种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喜好,对于其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好的。

阅读全文

幼儿教育区角游戏的教学实践探索

为了给幼儿创建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区域游戏的全面性,让幼儿可以安全、健康、全面地进行游戏,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幼儿,还需要提升幼儿园区角游戏的实效性。教师充分利用区角游戏的教学优势,让幼儿可以更加全面的成长发展。接下来,我将针对幼儿园教育区角游戏的教学展开探究。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幼儿的年龄差距

教师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幼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一些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教师在小、中、大班教学时要充分注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对相关游戏进行创新和升级,这样才能确保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从而保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幼儿的个人情绪

在安排游戏时,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和幼儿的关系,不仅要引导幼儿玩游戏,还要参与到游戏中,利用游戏的形式,提升幼儿与教师的教学关系。首先,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游戏需求,确保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强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积木游戏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外,教师也需要扮演一些示范角色,通过教师的游戏示范,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并通过游戏示范,对幼儿进行启蒙。其次,在应用幼儿区角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适时性原则,根据幼儿的不同情绪、参与游戏的状态以及遇到的问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保障幼儿参与区角游戏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幼儿在参与区角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厌烦、倦怠的情绪,教师就要适时给予幼儿一些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到游戏之中,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馈,对区角游戏进行相应的调整设计,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有效调动幼儿参与区角游戏的兴趣,保障区角游戏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三)做好游戏的观察和记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