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院人文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人文下医院文化建设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背景概述
1.1商业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当前,患者作为医院服务消费的主要群体,是最主要的利润获取对象,这就造成了层出不穷的医疗腐败现象。医院医生收取回扣和“红包”现象频发,曾经的“白衣天使”一下子成为了追逐私人利益的主体。在这种医疗背景下,当前人文精神在我国医疗保健机制中可谓是毫无领地,人文精神处于严重缺失的地步,理论上的医疗保健机制成为了金钱至上的市场商业活动,社会大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愈发严重,医患关系极为尖锐。
1.2医患关系矛盾不断激化。
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可谓是正处于历史上最为紧张的阶段,在这种医患关系背景下,医生和患者是相对对立的,不再是之前的朋友、亲人关系,患者和医生之间严重缺乏沟通、信任和尊重。事实上,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但能够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而且还能提升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但是,由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院医疗服务过程中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导致我国医患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院文化建设水平。
二、培育良好的医学人文环境的意义
2.1医学人文培育是缓和医患关系的前提
临床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为目标,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现代“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指导下,加强人文教育在“临-住”研究生培养中的渗透,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本文以美国(ACGME)提出的六大核心能力为导向,提出构建“社会、医学院-医院、住院医师”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关键词:
住院医师;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
“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人的内在品质。医学这门学科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只知道如何治疗病人是不够的,还要在治疗中与病人心与心的沟通。特别是20世纪以来,医学模式转向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于救死扶伤的真正意义,对培养医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部委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规定,从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以下简称“临-住”研究生)。随着全球医学教育理念深入广泛的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也有了新的扩展,涵盖了职业道德、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能力、思维培养等内容,强调医学以人为本,因为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对患者关怀和照料,因此,对“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力度也要逐步加强。
1加强“临-住”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临-住”研究生以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为目标,是我国医学高层次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构建人文素养培养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在“临-住”研究生培养中的渗透,对培养合格的医学研究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德医风建设下的医患关系论文
1充分认识医务人员面临的社会环境
1.1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与医院发展的矛盾
目前,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同时又要求医院自身发展、承担社会公益性的职能。政府每年对医院的财政拨款根本解决不了医院职工的工资;同时又要求医院有高端技术人才、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先进的设备;又要医院收费价格低廉。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最终体现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上。
1.2患者对医院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是仍然有很多无法治愈的疾病。现在人们对健康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医生不是万能的,治疗是有限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发生,医生的服务难以百分百满足患者的要求。
1.3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认可度不高
由于医生与患者间存在着对医学知识、医疗资源掌握上的不对等性,如果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了纠纷,社会舆论总是将医院存在的问题或不良的现象无限放大,造成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使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1人文教育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而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从其雏形乃现时起便与人文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弘扬真善美人性,完备道德修养,对时下医院医师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医乃仁术”,这种医哲交融现象在其他学科能够体现的情况屈指可数。故而,在中医院校管理教育中,培养和凝练学生与人文相关的中医药行业核心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诚然,作为一名杏林后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中医临床技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一名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医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所以,医学生阶段的人文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古书有云:大医精诚。第一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无欲无求,不问其贵贱贫富,万不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的社会思潮,人们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逐渐充斥着医学领域。医学生对物质、名利过分追求,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种种表现充分暴露出对人文德育肤浅的认识和无知,反映国内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程度严重,国内医疗机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中医学生必须领悟到在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中,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素质。我们作为授业解惑的园丁,基于中医自古以来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该呼吁加强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便今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2.1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对较大,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普遍是胸怀大志,服务人民,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相互结合。这样以来,少数群体开始自我膨胀和满足,导致人文环境恶况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到在校学生。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虽然受到传统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众多高等中医院校中追求物质,忽视对医学精神追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诸如,随着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校园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开演唱会,排队打地铺抢购门票者亦是屡见不鲜;约好一起去看书,因为琐事放鸽子……课堂中老师教授的传统医学人文情怀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别提去思考和挖掘中医学古籍中经典人文精神。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后果严重将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为此,国家号召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和医德教育,以大医精诚的理念,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2.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
现在的中医院校为适应就业的需求,努力培养医学生毕业后解决临床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医学知识的灌输,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十分贫乏。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比例偏低。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课程开设呈现随意性,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选修课缺乏系统性。中医院校学生们也都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考取各种证书以及社会实践上。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提高,漠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学习和文化活动。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虽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实用化。
浅析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培养策略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培养意义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导护理人员与医院其他工作人员,与社会、患者发生联系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是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它直接联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疾病痛苦。职业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我国医改的深入等,护士的职业道德也逐渐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所以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培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护理学的范畴不断扩展。2010年卫生部组织实施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即是在原有护理管理基础上将人文关怀纳入护理体系,以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为目标的高品质护理服务,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为真正体现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去对待患者,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护士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和专业价值观。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中,护理人员在职前的学历教育和职后的继续教育中缺乏人文观念的树立、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关怀的学习,为适应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日益迫切。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使医疗行业备受诟病,社会声誉每况愈下,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成为众多管理者的思考和探讨的重要命题。许多护患矛盾的产生原因并不是护理技术水平低下,而在于护理人员对护理理念的忽视,在于沟通能力的缺乏。愈来愈多的医疗从业人员感到医患关系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或法律手段来处理,更应注重应用人文精神来调和。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应注重医学与人文的并重,尊重生命、尊重人性,重视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就是说,在护理工作中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更尊重人的价值。医学职业精神和医生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医患关系互动模式和质量[1]。所以加强护理人员人文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对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重视护理文化的建设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作为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化反映和代表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思想、价值标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及文化修养。在护理文化建设中,要重视政治思想建设,树立和弘扬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执业宗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开展持久的医德医风宣传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恪守护士行为准则;引导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修养,始终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秉承“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护理形象。
医院文化建设对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摘要: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都是医院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医院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内动力,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本文即是基于此对医院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建设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和谐医患关系;内动力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医院市场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市场对于各级医疗单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其具备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还需要具备较为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以此来形成良好的精神凝聚。为此,在新形势之下要想真正有效地保障医院核心竞争力,就必然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促使医院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
1医院文化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
1.1对于医院精神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医院精神主要指的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内心态度、精神支柱。不同医院其精神也会存在不同,但都是以奉献为宗旨、以全心全意服务患者为核心。具备良好的医院精神,医务人员在服务患者的时候也就会处处为患者着想,并且以此来对自身行为以及工作态度进行约束,进而也就能够以最佳的态度服务患者,从而也就能够构建出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医院文化建设对于医院精神价值观本身就具有导向作用,做好这一项工作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医德风貌,让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端正态度、管理自身行为[1]。
1.2对于医院形象道德具有约束作用
新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教育探讨
摘要: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学学科的重点是讨论和解决人的生老病死,医学的根本对象并不单单只是疾病而是人的本身。在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医学模式转变为新的医学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也随之面临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的现实问题。因此,从新医学模式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入手,剖析医学人文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力量表现,探究新医学模式下新的医学人文教育有效模式。
关键词:新医学模式;医学人文;人文教育
医学从产生到现在,依次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知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理解的不断深入。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所认知的健康不再单纯只指各项生理功能的健全,同时还包含个人完好的社会、心理适应转态。患者来到医院除了渴望解除身体的病痛,对社会医学的人文关怀也有非常强烈的要求。
一、新医学模式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
没有哪个学科是完美的学科,医学也是如此。这种不完美主要指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存在医学或医疗中。也正因如此,让医学人文的完美才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医学人文的完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学本身的不完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发展立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重心在于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病人和家属心理的关怀。医学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价值,坚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既是医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医学的最高使命。新的医学模式一方面重视对疾病的诊治,另一方面又强调重视患者的关怀需求,这与医学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强调关注、敬畏生命的思想一致。所以,践行新型医学模式必须要先践行医学人文精神。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力量表现
1.推动医学人文文化的发展
妇产科护理渗透式教学法应用
摘要:针对妇产科护理这一学科,渗透式教学法的提出旨在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动力,加强临床实践的练习和毕业后的操作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加强师资建设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渗透式教学法能较为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渗透教学;人文教育;妇产科护理
近年,医学教育领域发展的渗透式教学法已经逐步被业内接受,其改革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到医院妇产科、内科等相关科室见习,在医院教学人员的带领下,直接协助医生为病人做检查,把实践阶段提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前的阶段;二是在理论教学阶段,增设在岗护士的教学过程,把医学的实践经验增加到理论教学中。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法可以避免学生在临床和理论中间出现学习障碍,把教学和实践的过程统一起来。针对妇产科护理这一学科,我们从教师队伍建设、人文教育和实训三个方面探寻渗透式教学的方法。
一、教师队伍建设
为保证学生毕业后的专业素养,高校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妇产科是一个重要的科室,也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这要求医生既要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此,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双师型”培训,把寒、暑假时间利用起来,组织教师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并要求新入岗的教师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对高职高专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能够参与行政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比例较低,弱化理论知识在授课中占的时间比重是大势所趋。
二、人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突破现有人文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