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用化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摘要: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
1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各种活动日益频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德育及人文、环保意识等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德、美等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形成规模,其特点也是注重人文素质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我国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故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从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入手,解决新形势下化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医用化学教学内容体系,编写适合我国高职高专教学的教材,满足现代高职高专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需求。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与破坏。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2)目前高职化学教材版本很多,但多数教材只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下,教材知识体系不但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要具有丰富的德育元素,便于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开发教材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3)医用化学教材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教材内容深度与教学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后续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改革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高专类医药卫生学校在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少,医用化学全国及地方性学术研究会议也很少,一线教师课改愿望强烈但缺少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具体方案
(1)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德育以及人文、环保意识等素质教育要以渗透为主,不能破坏教材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完整性。如学习了烃、石油、煤等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先让学生知晓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再让其了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温室气体”会阻碍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植物生长。地表温度升高,极地及高山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被淹没。再如,学习苯、甲醛知识后,要联系到家庭装修产生的污染以及衣服、家纺甲醛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学习聚乙烯知识后,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PE和PVC两种塑料,PE就是聚乙烯,是一种无毒塑料,可用于食品包装以及某些医疗器械,而PVC是聚氯乙烯,是一种有毒塑料,不能用于食品包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拓宽视野,又能让其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高职高专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知识面宽,素质高。所以,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应是“面广、通俗、实用”,不能把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当成普通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而要以“必需、够用”为度,通俗易懂,利于学生自学。(3)制定高职高专医用化学课程标准,并在高职高专医用化学学术研讨会上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4)重视高职高专化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化学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5)做好化学教学内容改革课堂实践工作。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优化教学方法,在“教材优组、内容优选”基础上,针对生源结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学、动手、综合设计等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讲授与自学、基础与专业、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3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教学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两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讲授教学法进行教学,研究组采用“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87.40±2.91)分高于对照组的(83.45±3.85)分(P<0.05),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医用化学教学质量,有利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中西医结合
医用化学是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小分子有机化学和生物大分子化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命名、化学性质及其代表化合物的性能及用途,能够将医用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医学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奠定基础。本课程理论性强,化学相关理论较为枯燥、乏味、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起来较难,这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医用化学,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若是班级里有高中化学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点,难以进行实际应用,所以总体学习效果不理想[1-3]。因此,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前期探索出的“学、用、创”教育教学模式下[4],即在案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和讲座教学模式下“学”,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中进行“创”,联合现阶段常用的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医用化学教学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出满足时代要求的、全面型的医学人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201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之前均是理科生。1个班级作为研究组,共58人,采用“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另1个班作为对照组,共61人,采用常规讲授教学法。两班在同一学期开课,所用教材和授课老师相同,授课学时均为理论16学时,实验8学时,共24学时。
1.2方法。对照组以教学大纲为总领,在教学设计的前提下,采用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板书)进行授课,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课后认真复习,下次课前进行提问、巩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学、用、创”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教学,主要有任务驱动环节、分析实例环节和随堂测验环节。①任务驱动环节。课前提前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设计并提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者临床实际中的相关问题,如“饮茶有利于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但是为什么茶叶泡久了颜色会加深,这对疾病的预防是否有影响?”,“反式不饱和脂肪酸是否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等。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提前预习,寻找答案,课堂上会随机点名2~3位学生进行回答,并记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不一致,可以让大家结合所学的知识点以及自己查阅的文献进行讨论分析,并说明支持的意见及理由。②分析实例环节。完成讲授的知识点后,公布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题目,如糖尿病患者尿酮体的检查原因、沙利度胺事件与化学结构的联系、白藜芦醇结构与药理活性的联系等,要求学生现场分组讨论,然后作答,实现“学”和“用”相统一。③随堂测验环节。根据每章节重点内容设计代表性的习题,检测学生的听课理解程度,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具体实施:每章授课前,教师查阅相关教辅材料或者最新文献,设计1份满分100分的随堂测试试题并印制相应的份数,本节课的知识点讲授完成后,当堂发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并上交,答题期间不得相互讨论,不得翻阅书籍。课后教师对答题进行批阅,在下次课上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点评总结。④实践创新环节。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学习结束后,让有科研兴趣的同学撰写国家级、省级的“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和撰写科研论文,将科研引入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用”、“创”相统一。
1.3观察指标。期末两班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两个班级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是”、“否”作为选项,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当场收回,内容包括“学”、“用”和“创”3个层面,涉及6个方面: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习主动性提高、理论知识理解深入、开发学生发散思维、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对科研创新产生兴趣。
专业课程体系下医学检验论文
1课程群的分类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和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将医学检验专业的所有课程划分为六大类课程群: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通识课程包括高教部规定的所有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又称基础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临床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学科,它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专业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临床基础检验、卫生检验概论、临床生化检验、分子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输血学等。选修课程,除了学校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选修课和医药类选修课以外,还建议开设医学文献检索、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外语、医学科研设计、细胞病理学检验、床旁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试剂盒研发、实验动物学、检验核医学等选修课,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检验专业的特色,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最低学分。实训课程即实习课,应统计出学分,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课程设置
2.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
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2.2设置临床见习期
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大学化学教学激发兴趣浅议
1了解化学学科,引起兴趣
在中学,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基础化学知识,但对化学学科缺乏整体了解,对化学理论体系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大学化学教学要给学生补上这一课,否则其对与物质科学有关的学科交叉的认识将会受到很大局限。要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化学在发展过程中使相关学科有了新的发现,化学学科对自然科学最具深远意义的贡献是促进了分子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诞生与成长。当代化学已经发展到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从体相到表相,从描述到理论的学科发展阶段。如基础医学研究已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从微观入手逐渐揭露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发病原因等。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3位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发明了确认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方法,可以迅速、可靠地确认蛋白质,更好地了解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作用”。给新药的开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更好地诊断出癌症带来了希望。显然,得奖的研究对象和重大意义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于医学,造福于人类。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因为要确认的是分子,发明的是结构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在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法上的创新,而这些恰好属于化学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化学融合到生命科学领域表现出的基础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有所了解,有助于引起学生兴趣。
2结合化学史,唤起兴趣
化学史教育的作用之一是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在人类文明进步及社会发展进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例如绪论课中讲到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牛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的分子结构极其相似,皆由51个氨基酸组成。牛胰岛素的分子是由两条分子链(A链21肽和B链30肽)组成的。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科学意义是,它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之谜”的历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81年11月,我国又人工合成了与天然分子相同结构和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它再次显示出我国在人工合成大分子方面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20世纪人类经典发明之一———原子弹。哈思,1938年发现能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裂变反应,并获得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利用这一科研成果于1945年7月16日生产出第一枚原子弹,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原子能时代,找到了能代替资源有限、造成严重污染的煤和石油的一种能源。结合教材,介绍鲍林、吉布斯、齐格勒、纳塔等,介绍钛、塑料、橡胶等化学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化学史教育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联系专业及生活实际,增添兴趣
大学化学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对学生今后工作也很有帮助;同时也是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及时捕捉专业上的化学问题,充实到教学中去,增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给医学院校学生讲课时利用药物处方诱导出维生素C注射液为什么要加入碳酸氢钠、焦亚硫酸钠。讲乙酰水杨酸时介绍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在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治疗直肠癌方面也有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其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借此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介绍聚乳酸虽然不耐酸解、水解,但在医学上却能发挥其长处,即用作外科缝合线,伤口愈合后不必拆线。讲乙醇时,介绍酒在体内的分解机理;讲血液代用品———氟碳化合物化学修饰血红蛋白及基因重组血红蛋白,用于临床具有无抗原性、无毒等优点。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了醇的性质后向学生介绍真假葡萄酒的鉴别、解酒妙方,米酒的酿造;根据葡萄糖的还原性,设计尿糖检测实验;根据蛋白质受热凝固的性质,设计尿蛋白的检测实验;介绍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再生纤维布料、光纤维、五光十色的化学涂料、艳丽的化妆用品、逼真的彩照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代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很有实用价值,充满着人类的希望。
4引向化学前沿,促进兴趣
材料化学教学革新探究
作者:陈鸿雁 叶晓萍 单位:惠州学院化学工程系
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
1结合地方实际,调整优化课程内容《材料化学》涉及的内容很繁杂,新材料广泛用于通讯、交通、能源、生物医用以及建筑等各种领域。作为一门选修课,只有36学时,不可能每个章节都能讲得非常细致全面,这就要求老师讲授内容要精心组织,贯彻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且,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将学生引入一个新领域。于是,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广东省尤其是惠州市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材料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对于特种陶瓷材料、光学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等进行重点讲解。例如,惠州市是全国应用LED的试点城市之一,有强大的照明和显示产业。我们结合2008北京奥运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应用了大量的LED灯作为实例,对LED的原理、优点、国内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LED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介绍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知识面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使教材有一些滞后性,所以老师在阐明经典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随时关注相关材料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各个领域中材料化学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不仅使材料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介绍前沿科技时,教师表现出的崇尚科学的情感和求真求实的价值观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让他们知道一些高新技术、前沿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帮助他们选择老师做毕业论文,这对于学生的就业甚至求学深造、走向科研之路都是有利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材料化学》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很多,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甚至包括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很多学生就不擅于综合应用化学化工的基础理论来理解材料科学,反映《材料化学》比较难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做了如下的改进:
(1)理论教学上,讲清难点,突出重点。在讲解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加工工艺关系的时候,结合实例,把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基础知识提出来,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既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明白理论与实践有时只有一步之遥。在介绍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的同时,强调它们所应用的经典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点面结合,让学生注重在扎实的理论知识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卫生检验实践能力培育
作者:陈廷 张璟 王文军 杨金玲 张凯 李晶 杨凤荣 单位: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验性工作能力为主的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目前卫生检验在专业设置上有卫生检验专业(学制4年或5年)、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1]。在培养模式上有学校自办、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卫生检验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卫生检验工作范围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情况。因此为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强化检验医学人才尤其是卫生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从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期望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我院具体实际,又能加速检验医学人才特别是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山东省卫生检验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生检验人才。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专业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人员26万余名,其中15%~20%为卫生检验人员,卫生检验专业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不高,业务素质不强,专业背景不深等突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我省总体卫生检验队伍的现状与全国基本相同,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要求与队伍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我院将该专业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两大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较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卫生检验专业的全部课程。本着基础深厚、专业突出的原则,我们将课程模块设计成人文公共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医学检验5个模块,开设了人文公共基础课程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用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科研概论、医学信息检索以及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概要等临床医学课程,还有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基础等预防医学课程;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职业医学检验、化妆品检验和生物材料检验等与分析检验密切相关的卫生检验课程;有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等医学检验课程。2003年和2006年我们两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人文教育基础课占24•1%,学科基础科占22•9%,专业必修课占19•4%,专业限定选修课占14•2%,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占10•4%,课外创新教育占5%。与2003年相比,本次课程调整的特点是大幅压缩了教学学时,从3712学时降低到3223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扩大了专业门数和增加了一定的学时,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学时,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例由过去一般的1∶0•6~0•7提高到1∶1;部分专业课程甚至达到1:2。首次将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外创新教育学分。为突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部分涉及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例如我们将医学检验的临床微生物与微生物检验课程改成为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加深了有关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和检验水平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检验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不仅是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要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更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各种实验基本技能并养成创新性科研思维习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和开拓型复合人才[3],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以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努力目标,学生则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定论、定性的知识为目的。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弊端进行改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去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卫生检验领域的技术“尖兵”,即所谓“GoldHand”(“金手”)。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所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要坚持一切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讲教师实验要准备充分(包括坚持做预备实验),指导实验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巡视学生操作了如指掌)、嘴勤(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手勤(做必要的示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圆满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任务,而且独立设计并积极要求参加开放实验的热情非常高。根据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进行了重新认证,在开设的20门专业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比例达90%。例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检验实验课中,我们把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采样、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价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在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中,我们把生物学样品的采集、处理、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报告的书写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同时,我们还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检验医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严格实验规范,要求学生必须绝对遵守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保存,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从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占10%、实验操作(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占20%;试题测验(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占70%;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评定得出成绩。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是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过程[4]。检验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学生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要熟练掌握各环节就必须经常练习,如细菌形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辨认、血细胞计数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才可达到记忆深刻。再如刻度吸量管的取样、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经过多次使用才能熟能生巧。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专门教师,随时随地开放实验室,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我们安排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率。#p#分页标题#e#
3注重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研究生创新教育论文
一、建立创新中心
2012年8月,美国经济发展局奖给布法罗大学349,565美元(约2,171,672元),用于在纽约西部10个县扶植培养创新精神,创造工作岗位和鼓励私人投资。联邦基金将用于创造一个创新中心,这是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推动从纽约大学各个分校产生的发明和创新。目的是加速创新和发明商业化的渠道,把企业家和大学及社区的资源紧密联系起来。这一创新中心将会为企业家、商业和经济开发商提供一个合作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新的商业信息,提供开发技术公司在早期阶段的领导能力训练,提供新产品开发的工艺流程,帮助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
二、建立大量的多学科研究中心
UB建立有大量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共有158个。这些研究中心主要侧重于协作、多学科的工作,覆盖了从建筑和新生媒介到国家安全和妇女的健康等广泛的研究领域。例如布法罗大学的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MCEER)是由来自整个美国许多学科和研究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和工业界的合作伙伴组成的科研团队。MCEER最初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于1986年建立,作为第一个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1998年,更名为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MCEER的使命已经从最初侧重于研究地震工程到研究各种各样的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对于关键的基础设施、结构和社会的技术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MCEER通过一个多学科的、多种自然灾害研究,同教育和外界紧密联系的系统来完成研究工作。
三、制订长远和前瞻性的学校发展计划,强化优势学科
为了确保布法罗大学持续的繁荣和发展,保持长期的创新活力和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学校董事会制订了UB2020计划。UB2020计划旨在提供学生最好的大学教育,提供社会(社区)最前沿的科研和医疗。其中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战略优势学科。其战略优势主要分布在如下的八个方面:(1)艺术和表演艺术;(2)公民参与公共政策;(3)文化和文本;(4)极端事件的减缓和应对;(5)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6)信息与计算技术;(7)集成纳米结构系统(INS);(8)生物系统和生物分子识别。每一个方面都设定达到世界一流的目标。如在集成纳米结构系统方面,倡导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合作研究,做出能改变世界的发明和创新成果。集成纳米结构系统的研究人员们主要集中在下面六个主要的研究区域:(1)自旋电子学。用电子的自旋来储存、处理和传播信息,从而开发出一些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电子仪器设备,使未来计算机的体积更小效率更高。(2)纳米电子技术。纳米电子技术侧重在创造纳米尺度的仪器和电路元件,克服现在微电子电路的不足,并实现这些仪器的包装。UB的研究人员正在设计和制造纳米尺度的电路、芯片和包装技术,未来的电器元件能够承受很高的电流密度和温度梯度,从而能够提供更快、更小、功能更加强大的计算机。(3)纳米医学。纳米医学的进展在UB包括新的微创诊断方法,药物和基因的目标(靶向)递送系统,促进光动力癌症治疗的方法,新的医学成像模式和实时药物疗效监测方法。这些研究向着临床实践的方向发展,最终能够提高病人的生命周期和生活质量。(4)传感器和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UB在传感器领域的工作包括神经元网络、模式分析、低功率光探测器和光源、新的分析物的识别技术。确定复杂化学模式作为各种疾病的标志,例如糖尿病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癌症,最终能够实现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5)太阳能。UB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科技用于制造和组装无机纳米材料,用于创造造价低、更加经济有效的太能电池。研究活动包括在一个导电聚合物母体上基于无机纳米晶体组装纳米材料用于制造和测试完全混合无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艺过程中所发生的光诱导表面电子转移反应的基本表征。(6)能量储存和转换。改进的能量储存对于许多新兴的技术从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到植入式医疗设备是非常关键的。UB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研发)纳米材料并将它们应用到电池中,与现在的技术相比,新材料的应用能产生更高的功率体积比、更高的电流密度和更长的工作时间。这些微型电源对于许多传感器技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INS的研究人员来自整个的UB校园,并且和许多系(共约18个系)和研究中心(4个研究中心)一起工作,INS是纳米科学的焦点。并且INS拥有一套集中调配的仪器支持(支撑)纳米科学和相关的物理、工程和材料的研究工作,所有的仪器对于UB的工作人员和外部的用户是开放的,收取适度的成本回收费用。其中的设备有高分辨率投射电子显微镜装置、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设施、洁净室设施、电子束普光设备和原子力显微镜设备等。这些高精的尖端科研设备有力地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展。通过合作基金、研讨会和学术会议,INS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已经获得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比如化学系教授SarbajitBanerjee被麻省理工技术评论(MITTechnologyRe-view)评为世界上35岁以下最优秀的发明家之一。他最有名的发明之一即是“智能玻璃”。这种玻璃具有夏天隔热,冬天透热的温度调节功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制度探索
[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面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如何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成为研究的重点课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制定了“1134”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新工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也为建立更科学、更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制度;新工科建设;拔尖人才培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精英人才的竞争。在科学和工程领域,衡量人才素质的主要标准是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战略性要求。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常规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外,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实践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1]。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并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并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从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学与教、实践与创新创业、本土化与国际化这三个任务需要重点把握[2]。新工科建设对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强化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其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其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国于2007年首次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称“大创项目”),旨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创项目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是我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大创项目申报数量逐年递增,如何确保项目实施质量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以下简称“化工学部”)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大创项目的“1134”管理制度,在选题、开题、过程管理和奖惩措施方面均实施规范管理,提高了师生的项目参与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创项目开展现状
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第一批大创项目的实践单位,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实施原则,每年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项目的开展。化工学部按照学校要求,积极推进大创项目的实施。表1为化工学部2007—2018年大创项目立项情况。 2007—2018年,化工学部累计申报了2006项大创项目,参与学生4933名,资助经费数共计512.2万元。自2007年以来,大创项目申报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达到220项,约为2007年的1.5倍。2015年以来,每年大创项目立项约200项,参与学生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6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过大创项目。大创项目的覆盖面广,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参与大创项目形成了科研意识,树立了科研精神,提高了科研能力。申报数量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学校和学部对大创项目的重视程度、组织力度,以及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和热情。然而,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未改的情况下,量的增加势必引起质的下降[3]。另外,大创项目申报数、投入经费数逐年递增,加大了大创项目的管理难度。大创项目的完成效果取决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因此,在申报数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以现有的专业知识素养较好地完成大创项目,督促指导教师对参与大创项目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成为管理上的首要问题。
二、大创项目管理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化工学部在服从学校管理的基础上,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学部大创项目管理的方法,在重视前期选题、开题答辩、过程管理并充分发挥专业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完善了激励措施,以保证大创项目开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