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专业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探讨构建“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科技创新是医学高校引领医学科技发展,转变传统医疗模式,发挥科技引领与创新辐射能力的源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医科”的发展[1]。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素养成为很多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我校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介绍我校依托“三园一中心”、医学转化研究院和徐州市东湖医药创新港等平台,通过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和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以医学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搭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我校以临床医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龙头,以其他硕士学位点为侧翼,在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面向“新医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医学类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淮海经济区的区域优势,探索与医院、医疗企业、科研院所等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拓展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依托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园和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三园一中心”协同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首先,“三园一中心”是依托徐州医科大学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融合了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其次,“三园一中心”具有开放性、低成本性、便于协同合作创新、便利化的全要素服务体系[2],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基地相协同的教育模式;再次,“三园一中心”包含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全要素,对于手握理想和技术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平台;最后,“三园一中心”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以创业导师的角色介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依托我校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共建的转化医学研究院,通过探索两方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以在校大学生实践训练、课题兴趣小组、暑期见习等方式,积极探索转化医学研究院在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作用方式,探索医学类大学生医工结合、联合实验室、学生培养、平台申报与共享、产学研结合、校所联动等新机制:①共同开展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②实现医学专业知识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对接,密切医学专业学所学知识与新兴技术的联系。
医学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的英语教学工作,应当具备丰富的课堂活动进而达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积极地组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座谈及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指导其进行职业规划,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化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医学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现状,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优化教学策略,实现医学专业学生教学质量升级的目标。
[关键词]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1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主要是因为医学专业存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知识理论特征,专业性较高。所以,医学专业学生需要接受更为科学的英语教学,目的在于降低其学习英语时面临的困难。医学专业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学业的负担较重,不仅仅需要学习医学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平时的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额外学习医学专业的英语知识。医学专业学生需要经历长达5年的学习和实践,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因此,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存在时间不充足和不够重视的情况。医学专业学生为了达成更高的专业标准,需要进一步学习英语知识。无论是在国内继续学习还是出国深造,都需要英语技能的支持,学生通过收集和学量的国际医学资料,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因此,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面临着英语技能的局限性问题。当前,应当寻求科学的方案提升英语教学的工作质量,改变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
2医学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2.1丰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医学专业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实际的课时安排也呈现出紧张的态势。一般来说,医学专业普遍会选择采取传统的大班授课方案,这就影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细致性。为了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质量,丰富的课堂活动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丰富的课堂活动包含以下几种模式:教学前热身、组织小组活动、欣赏影音资料等,都能够满足教学质量升级的目的。课堂前的热身活动主要是针对刚步入医学专业学习的新生展开的,为了让学生能自如地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每堂课安排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形式为背诵一条英语的名人名言或讲一个英语小知识,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采取小组互动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更好的沟通平台,实现交流互动的目的。互动小组模式下,教师可以建立英语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等小组活动,进而让其在互动过程中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应用影音软件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上观看短视频,了解视频中的内容,熟悉英语口语发音等,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懂得配合解决难题。
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材等方面入手,分析目前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新思路,为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运用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研究生英语教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1]。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好英语非常重要,如英文文献查阅、国内外医学动态跟踪以及未来实际工作需求等,都离不开医学英语[2]。与本科英语学习不同,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具有更强的专一性[3],需要掌握更高层次的医学英语知识。目前国际上大多数文献是用英文书写,医学硕士研究生要想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趋势就必须精通相关的英语知识[4]。但部分高校免修甚至没有开设英语专业课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部分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不能较好地理解医学英文文献内容,影响了科研英文论著的撰写、投稿及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提高医学英语教学质量迫在眉睫。针对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本文拟对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仍延续了本科阶段的方式,以精读为主,听力为辅。在整个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内容讲述英文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解释段落中某些短语或单词的含义[5],缺乏课堂互动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辩证思考及创新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教师不擅于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只是将书本内容简单制作成PPT,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
浅论动物医学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1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据刘光辉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学习方式死板,不注重基础科学;②知识面窄,相关知识少,适应能力差;③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总结能力弱;④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特点了解少,不能立足于国情考虑问题,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⑤对专业不热爱,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少,对动物医学行业方面的政策了解得更少;⑥实践少,动手能力差;⑦学风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修养不足。针对当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我国当前“学农不爱农”的现象非常普遍,实际情况说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形势比较严峻,因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培养的教育和指导。
2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开展独树一格的学院品牌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学生社团是学生最感兴趣、活动形式最灵活的组织。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对于完成课内与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院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成立了“养猪及猪病防治协会”“养禽及禽病防治协会”“宠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协会”“反刍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协会”等专业社团,邀请相关专业老师和相关企业人士作为协会会长,带领和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相关活动,如深入兽医站、动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宠物门诊及养殖场等实践基地学习;开设企业家课堂,邀请行业成功人士走上讲台,为学生开设讲座、演讲,学生与企业家直接交流,了解他们创业的过程、创业的机遇以及创业时的艰辛,使学生增长了社会知识,受到了创业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深入企业实践等,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从2003年开始至今,学院与沈阳禾丰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多家企业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激发学生们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引导学生接触和认识畜牧兽医行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的水平
专业技能大赛是高等院校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该院动物医学专业从2004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动物医学专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参赛同学苦练技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该专业技能竞赛在举办过程中根据当前畜牧业出现的变化,不断进行变化和创新,逐渐与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接轨。经过多年的举办,该专业技能竞赛已经得到学校和广大同学的认可,2012年该技能竞赛被学院和学校评为文化品牌活动。2012年推荐在院级专业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参加第二届“生泰尔杯”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二等奖。通过对参赛的学生调查发现,专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参与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技能竞赛中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很高的职业素质,在择业和自主创业过程中占尽先机。
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消化内科的医学人文教育研究
摘要:我国的医学教育偏重知识教育,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教育,导致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医学人文精神的不健全,使医生对患者缺乏责任心、对患者关爱的丧失,社会的医患矛盾日趋严重,国家的医学事业发展不平衡。让医学专业学生不仅仅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高品质的医学道德和人文精神,带给患者好的人文情怀。为能更多地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加强各医学学科的建设的同时更要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基础及需求。文章结合消化内科实习的五年制本科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实际情况,来进一步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消化内科;教学;人文;情怀;临床实践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就医费用高涨、各大医学院校医疗资源紧缺,这些社会现象使医学教育偏重学科教育,医学生人文、情怀的缺失,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疏远、百姓就医环境更为恶化。现代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崭新的医学模式[1]。医学人文素质是一名合格的专业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医生的人文素质不仅仅利于患者,更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需要。向社会输送医术高明的医生是远远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社会的生存及发展亟需具备高尚医德、有人文情怀、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医生,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个国家的医学进步。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门贯穿职业生涯的学科,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科学和人文的统一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共识[2]。“医学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与加强是塑造以良好的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具备综合医学素养、医学职业道德的医生,建立和谐的医患环境。本研究旨在探讨就消化内科的临床人文教育情况,以期人文教育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提升。
一、我国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
(一)目前国内外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医学是以有生命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社会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将科学技能“人性化”地实施于治病救人,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才是医学的最终目标[3]。英国医学会于1993年颁布了培养医生的指导性文件,指出在“知识”和“技能”之外,“态度”———即医学的人文关爱和医生职业精神———必须纳入医生培养的核心内容[4]。1992年,法国教育部和卫生部首次联合颁布了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开展相关教学的指导性文件[7]。医学人文教育在欧美的发展已达半个世纪,而在国内由于盲目、闭塞,未发挥医学人文教育推动当今医学教育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医生的作用。没有国家指令性规划,无足够的社会认同度,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大势所趋,也是医学教育事业带动医学发展迫在眉睫的需求。医生的医学人文情怀应渗透在每一个临床实践教学中,人文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充分融合是每一所高等医学院、教师、学生所肩负的职责。现代的医学教育结果不仅仅是医术高超的医生,更是拥有人文情怀、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才。
(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基础医学实习方式探讨
作者:商庆龙 苑立军 钱钧 徐维祯 张凤民 凌虹 钟照华 谷鸿喜 嵩钰佳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在长学制和高科学素质的宏观背景要求下,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是近十余年来出现的高层次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实习开展课题研究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微生物学教研室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带教和指导进行了分析。
1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特点分析
1.1学制的由来和培养模式国内数家医学院校开展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基础医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这改变了基础医学人才长期依赖招其他专业毕业生再重新培养的模式。开设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解决了基础医学的师资问题,可以在医学院校里培养精通医学和理化学科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了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接轨。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前两年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然后,回到本校后进行两年医学专业基础的学习,其中包含三个月的科研训练;第三阶段为临床实习阶段,学习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约一年半;最后一年半返回基础医学专业完成毕业前研究实习任务,拿到科学硕士学位。本教研室自从1997年至今共指导毕业实习学生25名,其中19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在高校任教,占76%,有6名学生进入疾控中心和医院的检验科工作,占24%。可以看出,培养的大部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成为基础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1.2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毕业实习包括学生学习、参加课题组的课题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1]。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特点分析
2.1学生素质特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成绩高,生源质量好,有在综合性院校学习数理化基础的经历。学生思维较活跃,科学素养高,具有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整体上学生擅长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如有些同学容易骄傲,但遇到挫折则会气馁,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向老科学家学习客观、严谨、求实和刻苦钻研的品质。指导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尝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自主性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自主性差的学生实行博士研究生带教的模式。指导教师需要阶段性地监测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关注程度和辅助作用直接相关。但是,这也给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探析
一、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内容较少,无特色,缺乏活力
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比较少,基本上只有《医学伦理学》《、卫生法》两门课程,且课时比较少,这样不仅内容有限,而且医学人文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理解其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涵盖范围窄,注重的是政治权威性,对学生们关注的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等涉及甚少,对医护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讲解的也不多;再有,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和心理把握方面的教育,致使教育缺乏应用性。医学院校的学生需要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但教育的内容没有特色,且侧重于理论讲授,不能与社会实践很好衔接,进而没有实效性,而且大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未能与医学紧密结合。此外,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材还是老的版本,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不能与现实紧密联系。对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还应用比较传统的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估,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当今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的环境下,很多医学院校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致使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学习动力。
2课程设置、教师及教育方式存在不足
当前,高等医学院校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点是理论教育,缺乏人文实践,且教育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上。医学人文精神的形成不应只是理论上的理解,而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当,一是课时比例较少,二是课程设置未与专业课程很好融合。有些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甚至没有必修课,只是选修课,并且教学内容、质量欠佳。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这种课程设置不能真正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人文教育教师,而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担任授课任务,他们对医学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难以深入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而有些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由医学专业的老师担任,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未能真正理解人文知识,亦不能使医学与人文教育很好地结合,达不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二、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
1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教育研究
1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求对患者有全面认识,不仅局限于病情,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其他方面予以治疗,如结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状况等,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应具有人文素质。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有利于树立其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培养其成为一名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生,同时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正常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医学人才更应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加强医学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从而培养社会进步需要的全方位人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注重人的生物学因素,而忽视了其社会属性;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当今社会医患矛盾日益激烈,人们对医务人员的评价较低。认为有些医务人员医德不高,缺乏对病人的精神关怀,没有真正尽职尽责。医生为病人看病除了让患者身体恢复健康,还应考虑其经济利益等因素。但是有的医务人员将重点放在如何谋取利益,违背了职业道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医生人文知识匮乏,没有将职业理念落到实处。因此,。要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教育,使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医学生是人们生命的未来守护神,要使其成为全面发展、道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院校必须对医学生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2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2.1教育观念相对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人文教育被边缘化。
尽管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出现,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虽然很多院校都出台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是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其他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只是通过增加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开设,对更深层次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应地在人文教育投入方面也不够理想,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使得医学人文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
2.2课程设置重医轻文,教学安排随意性大,存在着不合理性。
首先,在长期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医学院校仍以传授医学专业知识为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较重,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对人文教育缺乏或重视程度不够。在此影响下,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学校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对医学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破坏了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第三,尽管医学院校均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其教学仍然采取传统“满堂灌”的方式,缺乏应有的“实践课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体验,无法在各种实践中感受和领会人文精神的博大内涵和深远影响。使人文教育虚有其表。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医学院校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