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诊断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于实验诊断技术的医学论文
1实验诊断技术的现状
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不同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形成崭新的混合型技术,如化学与电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化学传感器检验技术.光学与电磁学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流式分析技术,等等。为了便于介绍和了解,应将医学实验诊断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但是,混合型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众多实验诊断技术难以按某种单技术原理进行分类。由于同一原理可建立多种不同技术。而不同的原理又可建立类似的技术,用于解决相同的问题,因此,目前实验诊断技术分类比较困难。
2实验诊断具体方法
2.1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实验诊断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钻研专业技能,经常去医院了解医学发展动态,以便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其次,上课前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试剂配制、用具的准备、提前预示,以掌握实验诊断的全过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微生物基础实验课中如果标本制作的结构不清楚、不典型、染色模糊、有人工假象,那么学生观察起来则很吃力,不能独立找到所要了解和掌握的结构内容。还有在进行细菌生化鉴定方面实验时,如果没有进行预示,不知道细菌培养生长的情况如何,实验诊断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给学生解释,这就必然影响学生的实验情绪,影响实验诊断结果。因此实验诊断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2.2运用实验诊断教学方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以“满堂灌”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故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不动脑思考,对实验诊断过程及结果不甚明了,从而使整个实验课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诊断教学,即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一次实验,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器材和试剂,提出实验诊断技术要求和操作事项。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摘要]该文通过调查其作者所在学校在校检验学生对体外诊断的了解程度,基于市场需求,利于就业导向,加强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以体外诊断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面向体外诊断技术行业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其人才缺乏难题。
[关键词]医学检验;就业;综合能力;体外诊断
体外诊断技术,简称IVD(InVitroDiagnosis),是基于对人体各种检测标本的临床有效诊断信息的综合分析应用,辅助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的实验诊断产品与服务。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及检测量近年来飞速增加,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1]。但是优秀的体外诊断人才需要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这迫切要求我们研究当前医学检验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新形势,遵从“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增强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优秀的体外诊断人才。
一、现状调研及存在主要问题
1.体外诊断技术快速发展,但匹配培养人才缺乏。体外诊断技术通过对人体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各种检测样本体外检测,其核心市场产品包括试剂、组合试剂、校准物品、对照材料、质控品、装置等,故与检验密切相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与管理尤为急需人才。当前,国家大力提倡鼓励创新创业,体外诊断作为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急需我们调整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适应IVD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2.学生对于体外诊断技术认知不清晰。通过对现在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的线上问卷调查及座谈交流等方式,探讨检验专业学生对体外诊断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综合能力培养的态度等问题。经调查,本校检验专业学生对体外诊断普遍不了解;仅有不足5%生了解体外诊断概况。此外,检验学生认为从事体外诊断急需创新意识、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学校应针对性的开设多种特色课程。当前医学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既往适配各级医院,特别是县乡级检验科人才需求的传统培养模式,与体外诊断新人才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医学院校非常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检验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分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
X射线在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摘要:医学影像临床诊断方法是判断人体内部器官组织发生病变、损伤的有效方法,同时用于相关疾病的鉴别。X射线作为常用的医学影像临床诊断方法,可以利用穿透性、荧光效应等功能,比较健康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影像特征,发现细微的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本研究探讨了X射线成像的工作原理,分析X射线在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中的优势作用,具体结合多种检查方法进行研究,并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评价X射线检查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X射线;医学影像;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0引言
在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学影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利用各种成像技术,在影像中呈现出人体内部解剖结构,观察器官组织的病变、损伤发生情况,进而做出准确的诊断。X射线检查是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影像手段,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和摄影效应,对疑似病变、损伤的组织部位进行检查[1]。在X线片中,可以根据影像中的明暗、层次,反映出器官组织结构的密度和厚度,作为判断病灶形成的重要依据,判断病情的发生和进展情况[2]。本研究结合X射线在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应用价值。
1X射线成像的工作原理
X射线成像是一种放射诊断方法,通过透视、平片等检查途径,观察人体内部结构[3]。X射线是一种穿透性强的电磁波,利用其荧光效应,进行透视检查。而利用其感光效应,进行X线平片的拍摄,经过X线照射的部位,能在胶片(涂有溴化银)显影、定影,清晰的呈现出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器官形态,影像中存在着明暗、层次上的差异,可作为健康、病变或损伤的判断依据[4]。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患者的局部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和损伤,其组织结构会出现密度和形态的改变,可在X线影像中呈现出来。由于人体组织结构在密度、厚度上存在差异性,不同组织结构对于X线照射的吸收量也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在影像中的黑白(明暗)即可体现出来。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越高、厚度越厚,其累计的X射线吸收量也就越高。因此,可以根据X射线成像特点,对健康组织和病灶进行鉴别[5]。
2X射线在医学影像临床诊断中应用
医学影像学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通过对医学影像教学特点的分析,从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理念及具体的影像思维培养等各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影像学教学及实践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便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医学影像学知识,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观的创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创新;实践;思维
随着电子、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运用与发展,医学影像学已发展成为集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RI)及介入放射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诊断的范围已经由形态学发展到功能学,甚至是分子水平,例如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GingGstatefMRI)、MR分子成像探针等[1].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在“深度”及“广度”的持续性发展,给我们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实践提岀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大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综合型医学影像人才.因此,笔者结合30年来的影像医学教学及实践体会,就医学影像学的教与学中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
1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
1.1循循善诱,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授课前要对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医学基础及影像知识的了解要进行调研,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有针对性备课.无论多媒体教学或传统的教学模式,都不应简单地将知识“堆积”或“下载”给学生,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采用类比及比喻的方法,深入浅出,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影像知识的理解,使抽象、枯燥生疏的医学影像学变得直观、有趣、形象,易懂易记[2].例如:讲X线、CT成像原理的区别,可以比喻为X线照片就像把面包压扁看、CT成像就像面包切成薄片看等;如讲授左心衰竭体征中的舒张期奔马律,可模仿马蹄奔跑时的节奏敲击桌面发出声音配合进行讲述,这种形象的知识讲解可使学生记忆深刻.对一门全新的学科,开始听讲部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引导、总结.通过这种以问题导向学习方式(PBL)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阅读医学书籍、刊物的能力,为真正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精髓、树立正确的医学思维方法和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2G6].
1.2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超声诊断学教学模式应用浅析
[摘要]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超声诊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的需求。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超声学专业人才,是各高等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主要从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现状和特点、所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提升超声诊断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帮助。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基于问题教学法;HOPE理念;教学模式;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影像学包括超声、X射线、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和核素检查等学科。超声作为医学影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通过实时、连续、多角度、多切面、多参数动态观察组织器官的解剖性病变和功能性改变,具有无辐射、操作简单、可便携、经济等特点,成为一项实用性强、普及广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现代医学教学质量成为医学教师迫切解决的难题。超声诊断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医学影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将临床医学与超声图像相结合,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对于医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如何运用现代医学教育理念,改革与创新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全能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超声诊断学教学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1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及特点
1.1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超声诊断学是医学院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中所占比例小、课时有限,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不足,有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匮乏,且受学校设备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等,种种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1.2超声诊断学教学特点。超声诊断学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广,实践教学中要求实时动态观察图像,与其他诊断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调与时俱进,注重实践个性化教学,教学内容上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化课程教学体系。
2超声诊断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循证检验医学进展
一、发展循证检验医学的必要性
1、是提高检验质量的需要,也是临床实验诊断的需要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检验高质量带来诊断高水平,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也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需要检验人员提供的各种实验数据作为诊断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而各种检验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又需要通过循证医学检验客观评价以筛选出可靠的检验指标,去除不合理检验项目,规范各种诊断指标。因此,评价整个检验过程的质量高低与否需要证据来说明,发展循证检验医学可以全面提高检验质量,减少临床的漏诊和误诊,节省大量的卫生资源。
2、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循证检验医学对不断增加的实验技术进行仔细推敲,评估所用的技术是否准确、可靠、安全、经济和有效。其实质也就是要把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结合,提高检验质量,以最有效的证据剔除无效的、昂贵的和危险的检验诊断,以适应基本的医疗保险管理化的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所谓的改革,其实就是控制医疗消费,也就是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医疗消费”。因此,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发展循证检验医学。
3、节约医疗费用,合理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应该尽量避免不当的实验检查,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节约医疗费用。实验室开展的检验方法和检测手段以及各项实验数据等,本身就可作为科学依据,是循证检验医学的基础。因此,对于广大的检验工作人员来说,一方面应该自觉地结合临床,选择合适的检测项目提供给临床;另一方面应该综合分析长期以来各种检测项目的实际临床意义,正确评价各个项目对于临床诊断的价值,做到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检验医学工作者要不断寻求和更新知识及技能,要有循证的意识,不仅注重检验技术的提高,更应该善于发现和提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利用循证医学的现有成果,并积极开展循证实验室的医学应用研究,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检验结论,即最佳医学检验“证据”,切实使检验医学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二、循证检验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1、评价诊断实验方法的科学性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项目不断增多。这么多的检验项目对临床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其临床价值如何,就需要检验医学工作者依据循证医学的方式,对各个检验项目作出客观的评价。有研究通过对实验检查的系统评价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实验检查是不适当和不必要的。证实了34%~40%的实验检查中有15%~95%的时候使用不当。不适当的实验检查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很明显的。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检验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检验师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判断:①试验是否与金标准试验进行“盲法”比较。②是否每个被检者都经过金标准试验检查。③所研究病人的样本是否包括临床实践中将使用诊断试验的各种病人,即试验中病例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要充分考虑病例的代表性,否则样本资料得出的结论不能适用于所研究的群体。④诊断试验的精确性或重复性,即在试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时候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序。
2、评价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的实用性医学检验发展迅速,新的检测仪器、项目、指标不断涌现,只有在充分评价其准确、可靠、有助于医疗决策,以及经济有效后才能用于医疗实践。但现实是由于被热情的制造商生产为试剂盒,以及被寻求提高诊断性能的临床医生和检验师所支持,在缺乏严格的评价之前就被积极地推向了临床应用。另外,无依据的拒绝某项技术,也将阻碍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及检验医学的发展。循证检验医学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系统回顾,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荟萃分析对其进行评价。很多新技术通过循证后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临床非常有价值。检验人员必须了解和研究这些新项目、新仪器的优越性,以便向临床医生推荐和帮助医生选择。
现代医学病证结合诊治的重要性
作者:杜武勋 朱明丹 袁宏伟 冯利民 朱林平 刘岩 周莹 魏聪聪 张少强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
“病证结合”模式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并开创了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近代西医东渐,既冲击了中医传统辨病论治的地位,也启发了中医辨病思维,汇通各派医家由此而创造性地探索出衷中参西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本文就临床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问题作以探讨,以期构建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模式新体系,并引起中医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学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依据新的事实和研究成果提炼升华,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不同临床疾病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类型、特点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1],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病证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第三种就是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采用的诊病模式,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诊病模式,也即是常说的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医学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企图脱离现代医学,无视现代医学疾病概念的存在,单纯依据这种模式诊疗疾病往往难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对患者不进行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此种诊病模式脱离临床实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露弊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中医辨病和辨证的诊病模式,此诊病模式是西医诊断,然后按主要症状不同进行中医病名诊断和辨证,此模式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诊病模式。这一诊病模式吸收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知识,显然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同样后面又采取了前一模式,又陷入了前一疾病诊断模式的不足之处。在西医病名的限制下按主症不同又诊断中医不同的病,按中医的病进行辨证治疗,仍然没有将病的本质动态表现出来,成为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渗透与交融,而是两种体系的拼凑。这种诊病模式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病模式。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虽然一些中医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诊病模式,认为这样有损于中医的地位,好像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附属物,不愿意这样搞,企图脱离或无视现代医学疾病先进科学的知识,搞所谓的纯中医,但是事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实际上目前出版的许多临床专著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也都采用了这一诊病模式。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此诊断模式显然有其优点,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经验,对疾病进行了本质上的鉴别,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将中医融化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去,同时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也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有了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效果估计。但是这一诊病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诊断不清的疾病,如果按这一模式进行辨证就会无所依据;现代医学许多性质相似的疾病中医治疗是相同的,这一模式又显得重复。
2.1时展的需要
医学影像学教学论文(共3篇)
(一)
一、课堂讲解,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教师的备课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专业及所学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课程,在临床上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亚专业细化及交叉,掌握并应用好影像学不仅是影像科医生而且是临床各科医生所必须的.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医学知识背景(专科、本科)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编写具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的内容.
2、丰富课件的内容
影像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重视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及图表等,尽量减少板书,以缩短授课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影像征象的辨认和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是希望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教学模式可采用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以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
3、改进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