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用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实用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实用技术

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育体制的构建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访谈法

采用目的性抽样,共抽取60名访谈对象。其中市卫生局管理人员5人、区县卫生局管理人员10人、市级医疗机构医务科科长9人,镇级医院管理人员10人,服务于一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村卫生室医生26人,就人才结构状况、基层医生岗位的基本情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等问题进行访谈。调研由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完成,教师经过统一培训,熟悉调研目的和内容。采用开放性访谈形式,在访谈前列出访谈提纲,全程采用笔录形式,时间控制在50~60min。其后,对访谈记录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结果。

1.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我校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120名学生进行培训,以学生暑期社区实践方式开展调研,学生到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填答当场回收。总共调查了全国350名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16份。

1.3统计学分析

建立专题数据库,利用Excel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阅读全文

中医急诊教学培育的心得

作者:朱琳 刘昌秀 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临床学科[1]。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优秀的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急诊领域乃至整个中医教学领域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学教学培养方面谈几点心得体会。

1培养学生建立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

所谓现代中医急诊医学观,其原则就是“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和中西结合”[2]。“先中后西”是指就诊的普通急症,首先考虑以中医为主的综合疗法处理。“能中不西”是指对某些危、急、重症或某些经西医处理无效或西医在某一阶段效果不显著的,尽可能用中医或可补其不足。

“中西结合”指单一用中医或西医疗效不显著的,或存不足需互补的,可中西结合。通过结合互补,能起到单一西医或中医不能起的作用[3]。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如讲述“高热”章节时,举例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可以中医治疗为主,每天酌情用中药1~3剂。除中药内服外,还可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如刺络、灌肠、穴位注射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压正常、血红蛋白不低、无呕血者,亦可先辨证施以中药,疗效也肯定,如果血红蛋白太低、血压逐渐降低、出血又控制不佳者,就应中西医结合;对于中医急诊医学急危重症的讲解,最好能把中医的病证与西医的病,中医的证症与西医的临床表现,中医证的变化与西医的病程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诊断治疗措施贯穿在一起,中西并举,融会贯通。

2培养学生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

近年中医急诊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上缺乏对中医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技术上缺乏反映中医特色的急救新手段,科研上缺乏创新超前的重大成果,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现代系列新制剂等。从临床教学角度看,本科五年制学生临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而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学科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4]。中医急诊教师无论是在理论课教学中,还是在临床见习课程和临床实习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中医急诊临床创新思维及辨证思维观。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回顾中医急症发展史,如:《肘后备急方》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技术,《金匮要略》记载的抢救卒死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的导尿术等中医急救技术的应用史,促使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搞清中医理论体系,分清中医和西医的概念。回顾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技术的发展的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中医急救治疗的有效病例,加强学生对急救药及中药汤剂疗效的认识。只有使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在大脑中形成定势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及治疗疾病。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与中医急诊医学相关的中医专题学术讲座,名老中医经验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强化以往所学,真正把书本知识经分析提炼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转化到临床实际应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学以致用之感,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中医急诊临床思维,为将来成为一名有创造性思维的中医高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结构特点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具有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2015年,随着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将中医药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以上,中医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尤为重要。因此,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创中国品牌。21世纪,世界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科技期刊承担着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推进科研工作发展的双重职能,一直在科技文化、学术成果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承载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的科技期刊将为我国“软实力”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1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中医药科技期刊100多种,数量虽然比较多,但也仅占国内医学期刊总数的1/7,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有学术水平较高、屡获出版界大奖的期刊,如《中草药》杂志就先后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中国百强科技期刊等奖项,但也有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由于存在区域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尤其以北京、天津为主。中医药科技期刊出版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

2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

随着中国中医药产业特别是近几年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学科间交叉应用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提高办刊质量,为中医药学工作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中医药科技期刊以服务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己任,办刊宗旨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药学遗产的思想指导下,及时报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科研、生产和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及国内外有关的发展动态,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注重理论的超前研究和实际应用,聚焦中医药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与融合、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应用,促进中医药领域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科研和生产实践;搭建中医药领域学术研究和经营管理交流平台,为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大专院校和中医药企业从业人员及科研工作者、中医药产品用户服务。

3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结构特点

目前,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主要具有以下3方面的特点:①类别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主要以学术类为主,科普类偏少。②学科结构同质化。中医药科技期刊多集中在中药类、应用类研究,导致各刊物发表的内容有明显的重复。随着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学科之间的细化越来越明显,很多不热门的学科缺乏相应的学术期刊。③文种结构不丰富。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深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世界对中医药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医药期刊外文版数量少,仅有英语、日语、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等;加之被外国统计源收录的期刊较少,远远不能适应对外宣传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阅读全文

医用电子学与医疗论文

一、医用电子学与医疗器械的关系

随着社会进步,有些便携式医疗器械进入家庭,使人们随时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人口老龄化的增多,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医用电子学的发展和进步。血压计、血糖计等早已进入家庭,使人们及时发现血压动态变化。如发现血压出现不正常,及时调节饮食和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病痛。同时血糖计可以提前预防糖尿病,及时发现血糖是否增高,减少去医院的次数和时间。电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导体之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导体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各种医疗器械都是医用电子学发展的产物。如CT机、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内部芯片的制作原理,必须有一定的医用电子学基础理论才能解释。随着医用电子行业的进步,一些医用电子行业的最新研究结果将运用于医疗器械,使医疗器械行业得到发展。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就需要随时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就要用到医疗器械。要想弄清医疗器械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就需要有足够的医用电子学理论知识。因为,医疗器械内部由很多电子器件和集成块组成的,每个电子器件和集成块都需要医用电子学知识才能知道它是如何正常工作的。科学家们不断研究更新医疗器械,如血压计由机械式发展到电子数字式,体重计也由指针式发展到电子数字式,体现了全球科技的进步。

二、电子学是一门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的科学

电子是一种极其微观的粒子,在物理领域对其研究比较深入,它的性质决定了应用的广泛,自由电子能够在导体的原子之间轻易移动,利用这个原理我们通过导线可以控制引导电子的定向移动,进而为人类服务。电子学是研究导体及半导体如何导电的,电子学课程包括低频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这些都是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的科学技术。如医疗器械维修专业,所开课程必须有电子学。没有电子学知识,医疗器械内部电路原理无法解释。有些医疗器械为什么只能用,不会修,就是因为没有丰富的电子学知识,充分证明电子学在医学学科中的重要性。要想维修好医疗器械,必须有丰富的电子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低频电子线路主要讲半导体电子如何导电,单级、多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差动放大器原理、多谐振荡器原理、直流稳压电源等知识,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能学习电子学高深的内容。高频电子电路,阐述频率高的电子学知识,数字脉冲电路,阐述电路输入不同的脉冲电路的工作原理,有了这些电子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初步了解电子仪器的内部结构原理。电子技术是一门实用技术,是一门综合科学。要想学好电子学,必须学好高等数学和物理。因为高频电路涉及高等数学,物理涉及电学和磁学,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所以,电子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现代的电脑、手机这些实用电子设备,机芯都是由若干集成电路组成的,集成电路是根据电子电路原理制成的,集成块各有不同的原理和作用。任何电子器件都是在电子学原理基础上研制成的。电子学这门学科已经普及,在飞速发展的年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电子学这门科学运用到各个领域。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仪器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病房监护以及预防保健。在这些应用过程中,电子技术不断吸取生物医学领域中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逐步形成一门新兴学科——医用电子学。目前,医用电子学已成为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工程,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三、现代医疗器械在病理诊断中的重要性

医学发展到现代,已经是一个应用高端电子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的学科。医学的重要方面就是诊断。于是,就要有现代医疗设备,不断发展检测手段。“诊断”包括诊察和判断两方面。所谓诊断,指的是对病性、病因的判断。在此过程中,医生对疾病规律比较全面的掌握非常重要。具备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和经验就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为病症施治提供依据。为了高效准确诊断病症,我们不得不依赖科技发展。例如运用现代检测设备,我们可以快速采集到病理标本,并通过电子设备使用电子学的各种原理变换、传输、交换、处理信息,从而直观再现出来,使我们对病症诊断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分析。不仅是病理诊断使用到,就是我们未发病的时候也能经常使用简单而又准确的检测仪器自检。医疗器械在人们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提高了诊断病症的准确率,使医疗水平得以提高。在高节奏、高强度的竞争时代,需要强壮健康的体魄,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才能跟上快节奏的时代。尤其电子学这门学科,更要努力学好,只有掌握电子学专业知识,才能维护医疗器械。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与换代,使医生对病症的诊断精确率越来越高,从而使人们的寿命不断增长,现代医疗器械充分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为全世界人们服务。科学家们不断创新研究医疗器械,加之医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使难疑病症得到医治。

四、传感器与电子学的关系

阅读全文

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方法

涉农期刊涵盖了农、林、牧、渔、水利、农机、农产品加工和科研、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形成了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检索类和科普类五大类型的出版体系[1],主要面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农业院校师生。作为农业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涉农期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传播农业科研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涉农期刊栏目设置个性不突出,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严重影响了期刊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提高。因此,建设体现期刊自身优势的特色栏目,突出本期刊的精华,是今后农业技术型学术期刊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所谓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是农业领域期刊,通过分析自身的特色和长处,结合办刊优势,为吸引作者投稿和增加读者数量而设定的一些特色鲜明的栏目。许多期刊社都在打造特色栏目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例如2017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安徽省期刊协会进行了期刊特色栏目评选,其中涉农期刊《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的“动物科学”栏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新农村建设”栏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入选。这3家涉农期刊依托平台优势,通过特色栏目的建设,创新办刊理念,提升了刊物质量,扩大了刊物的综合影响力。现以这3家涉农期刊的特色栏目建设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创立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和打造新型农业期刊提供帮助。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涉农类期刊一般创刊早、发展历程较长,其依托于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产生,具有较强专业性,同时也广泛服务于农业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涉农期刊创建特色栏目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创立特色栏目,才能吸引优秀的稿件和增加读者群体,进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因此,特色栏目的创建对期刊来说应摆在首位。通过分析期刊自身特点和优势,创立特色栏目,征集高质量的相关稿件,不但使得特色栏目内容应用性和科学性更强,而且通过创立特色栏目的举措,也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期刊的管理水平,最终大幅提高期刊的发行量,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创办于1984年,由安徽科技学院主办,是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其特色栏目“动物科学”主要报道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2年创刊,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为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言立说的平台。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创刊于1972年。杂志主要刊发农、林、牧、渔业应用研究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研究论文,报道各学科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特色栏目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包括“科学研究”“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子栏目,涵盖农业与环境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用性。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一)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其主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这一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在报道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方面独具优势。尤其是其动物科学学院,为“动物科学”特色栏目创建提供了优势条件。该学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均为国家级或者省级特色专业,并承担多项改革试点工作;拥有动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提升畜牧学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兽医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动物科学”栏目借助学院有利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栏目。通过积极联系相关优秀人才团队,巩固专家资源基础,持续稳定和不断扩展优质稿源,提升栏目水平。

(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阅读全文

计算机工程整合后翻转课堂改革探析

摘要:基于“卓越计划”以培养由医学背景医工结合的计算机专业相关领域工程师为目的,对计算机相关课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并对医学背景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框架。本文借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开展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探讨了这种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创新,以及对计算机相关的理论及实验课程进行整合的方法。

关键词:卓越计划;翻转课堂;职业化场景;课程改革

“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提出了要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重大改革的要求。它使培养人才的目标更侧重于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卓越计划”提出"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要求各高校在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上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培养工程类人才的过程中要追求卓越[1]。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作为全球大学发展的典范,已成为当今亚洲最具声誉和影响力的大学[2]。在新加坡的访学过程中,借鉴了这两所高校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力争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在现代信息科技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有效地培养有医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1我院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根据社会对医学信息人才需求和徐州医科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徐州医科大学从2011年到2016年相继开办了三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分别是医学信息学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旨在培养医工结合的符合专业工程师特质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几年的学生培养工作以及毕业生实习工作调查发现,我院培养的学生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但是理论和实践脱节较为明显,实际的应用操作能力较弱。2)学生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缺少创新、创造能力,刻板和陈旧的思维方式是过去培养人才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这与培养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的目标相去甚远。

2课程改革的设计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在享受知识爆炸所带来的生活改变的同时,更面临着如何不被时代所淘汰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这也是当前“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在整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框架中,必须对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整合。课程整合过程以“项目驱动”为教学思想,在接近职场化的项目开发中掌握知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接近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在课程整合的同时更要增加实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对综合性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和系统规划[4]。1)计算机类软件工程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根据传统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课程,如:编程语言,数据结构、Web前端设计与开发、数据库原理和软件工程等,讲授一贯都太过理论化,学生只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不能从纸上谈兵转为实际应用[5]。作为编程的入门课程,往往要考虑学生刚入学的接受能力,通常只以简单的语法教学为主,很少能让学生掌握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如C语言中的指针、结构体)。到了数据结构这门后续课程,由于学生的编程基础及算法思维跟不上,导致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对今后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缺少了信心。Web前端设计与开发、数据库原理作为两门工具学科,其本身理论学习并不困难,但缺少了实用场景,学生只以完成作业及考试为目的,不能活学活用。软件工程主要从工程思维的宏观层面研究软件产品的高效开发方法,着眼于全局,很少进行具体软件开发细节的练习,学生们不知该如何与前面的课程进行结合,更谈不上学以致用。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各自为政,没有统筹的安排。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是凌乱、割据的状态。2)课程整合的设计课程整合需要在一堂课中进行不同课程的教学。这种融合的教学是把所学的知识作为工具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具体做法:打破相关课程原有教学大纲的界限,把课程内容重新洗牌,重新分配教学课时与教学任务,分阶段、分学期、分层次地学习一门课程。如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第一学年只完成算法、常量、变量、运算符、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函数、数组的教学任务,并把数据结构中的算法的空间(时间)复杂度、数据结构基础与软件工程课程中的软件工程概述的知识点融入C语言的教学中。第二学年的数据结构,把原来C语言的教学内容:指针、结构体、链表、文件等知识点融入进来,更方便学以致用。在第三学年的软件工程教学中,增加一个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模块,通过对一个模拟的项目,进行之前所有相关课程的知识整合。3)采用“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法。在软件工程的课程中,并未完全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因为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能更全面、系统地让学生们对知识点进行快速地掌握。以软件工程课程的50学时为例,用2/5共20学时以团队共同学习的翻转课堂方式完成。在实践中,翻转课堂的教学是分离设计的,例如“软件需求分析”“软件结构总体设计”等章节中,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合,先对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微课的方式录制,在课前要求学生们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利用20~30分钟的时间以传统面对面教学的方法介绍模拟项目、答疑及预习测验,并提出本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因为软件工程课程是3节课共120分钟连上的方式,所以学生还有90分钟到100分钟的团队合作进行翻转课堂学习的时间。这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非只是在课堂上刻意地把学生们组织在一起学习,而是在课下同时融入。在课堂上,把班级同学进行分组,每组成员为5-6人,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进行课上与课下的项目合作,共同完成开发任务,并要上交软件开发过程说明书和软件产品。在实际的项目合作中,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4)翻转课堂中课程细节的设计由于引进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需要对每个教学单元进行学生预习环节的设计,除了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预习外,还应预习指南资料,如:本次课程的思维导图、授课计划、重点难点的归纳等,以对学生的自主预习进行指导。在课程分组中,以自由组合为基础,按照掌握开发工具的情况进行小组成员的微调,同时也要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进行同质分组或是异质分组。在课上环节,教师首先要进行个人预习测验,通过科技手段,要求每个学生刷二维码独立现场完成。在教师端能同步看到学生的完成情况和成绩统计。当个人测验完成后,学生按照划分的小组按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提交小组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小组间进行巡查、旁观以观察每个小组的活跃度和达成度以记录团队课堂表现成绩,同时引导讨论并及时纠错。教师还需要在每次的小组讨论后进行及时的讲解或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小组的课后作业。在软件工程的综合课程实践模块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课后继续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软件综合课程的产品设计。在最后一次课上,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课程答辩和软件产品的展示,同时,多名教师会一起参与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教师评定团队成绩外,团内成员也要进行互评,从每次课堂的表现到对软件产品的贡献,团内成员间是最有发言权的。为了公平客观,评定过程都以刷二维码的方式进行私自打分。由于平时成绩由几个部分共同组成,所以个人平时测评成绩由个人预习测试得分、团队预习测试得分、团队表现分、团队答辩成绩和团内成员互评得分加权形成。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团队学习,在团内成员互评中,也比较客观公允。

阅读全文

互联网+高等教育变革

摘要:

分析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

关键词:

“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

自从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与教育业融合的程度就不断加深,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如何准确把握“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变革平台,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概念的内涵

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从而实现互联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改进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并不是简单盲目的取代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融入互联网元素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效率[1]。

阅读全文

农业教学服务典型启发

本文作者:肖珂 李国杰 陆海波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发达国家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

从12世纪初在欧洲诞生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开始,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20世纪初,由“赠地学院”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农业院校威斯康星大学首先提出大学应该直接为社会服务,将大学的职能从培养优秀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扩展到服务社会。威斯康星大学成立于1848年,在1862年美国《莫雷尔法案》(MorrillActof1862)颁布之后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初,该校校长查理斯•范梅斯提出威斯康星大学应该为实现威斯康星州的改革目标服务,为全州服务,使学校成为全州所有人的大学。范梅斯于1904年开始对威斯康星大学进行改革,在他的领导下,威斯康星大学立足于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把教学、科研与社会结合起来的,尤其强调大学主动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使得威斯康星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将大学的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的典型代表。这一理念也被后人总结为“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办学的重要理念,这一思想在国家立法的支持下在全美传播开来,既反映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又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新模式。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美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黄金时代,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对促进美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大学应该主动为社会服务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所认同并纷纷效仿,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高等农业院校都极为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并不断促进农业的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相结合。美国是实现大学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功能的典型代表,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以大学为中心,由大学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1914年美国通过了《史密斯-莱弗法》,该法案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各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由农业部和农学院(农学院后来逐步发展为州立大学,如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合作开展,并以农学院为主,这就奠定了美国以大学为中心和依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并使之成为国家农业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由农业大学、州农业试验站、县农业合作推广站3个系统组成,具体包括130多所农学院、63所林学院、27所兽医学院、56个农业试验站及各县设立的3150个以上的农业合作推广站[3],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研、推广系统,推动着美国农业产业从生计农业向更具生产效率的农业企业转移。荷兰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但却是一个农业强国,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很能代表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荷兰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通过各大农业院校、研究所、国家设立的推广机构、特有的农协组织、商贸系统的私人咨询服务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完成,具体运行机制是在国家农渔部的宏观调控下,由荷兰国内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和马德勒支国立大学的兽医学院以及其他5所高等农业学院和国家农业、自然管理和渔业部(简称农渔部)下属的约20~25个研究所一起承担着荷兰农业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的科研任务;全国12个省设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推广站为农户提供试验、示范及其他无偿服务;农协组织负责社会和经济推广;农业商业公司、农业银行等私人企业提供有偿的咨询服务[4]。在整个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不仅仅承担着农业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推广任务,例如,协助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传播先进科技、参与农民培训;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新知识、新技能;接受农民咨询,帮助农民决策,与推广机构和农民共同研究生产及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加拿大地广人稀,农业劳动生产率居于世界前列,这得益于其发达、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20世纪60年代是加拿大农业职业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新型的职业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并在各省迅速发展起来。社区学院是一个通称,包含各省的农业学院在内,例如阿尔伯塔省的奥兹农学院(OldsCollege)和雷克兰地农学院(LakelandCol-lege)均开设有2年制的职业培训班,学生学业合格即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社区学院作为加拿大实施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办学形式灵活,尤其注重以行业需求为核心调整课程开发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用技能为宗旨,同时重视教育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加拿大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也很大,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得学校教育科研经费充足,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农牧场设备精良,生源充足。

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教育结构多元化是国外发达国家高等农业教育的共同特点。以三元化高等农业教育结构为例,综合性大学的涉农院系主要以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教育为主,侧重于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地方农业院校主要以开展专科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侧重于应用型、推广型农业教育,一些农业院校集教学、研究、推广于一身;基层农业职业教育多以面向基层农业工人和农民的短期培训为主。这种“金字塔型”的结构适应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需求,同时给各级各类涉农院校提供了合理的生存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实行的是二元化的结构模式,即包括综合性大学中的涉农院系和专门的农业院校。这种结构模式下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虽然在学历教育上培养层次和体系较为完整,但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一种“纺锤型”的结构,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需要。因此,我国目前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不断优化和完善高等农业教育结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