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生物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生物技术

医药大学医学教育特色启示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发展概况、招生制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对推动大陆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台湾;特色;启示

为了解我国台湾地区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于2016年6月参访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深受启发,其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学校概况

中国医药大学原名为“中国医药学院”,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创办于1958年,以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促进中西医学一元化为宗旨,董事长覃勤兼首任院长。最初设有医科与药学,1965年增设夜间部药学系两班、中医科及护理专修科。1972年陈立夫出任董事长,获准将中医学系由6年改为7年,毕业生授予医学士学位,并成立针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与中国药材研究中心。1974年成立中药研究所硕士班。2003年8月改制为中国医药大学。该校除拥有台中校区外,还拥北港校区。现有医学院、药学院、中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健康照护学院、生技制药暨食品科学院等六大学院,包含医学系、牙医学系、中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护理学系、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学系、运动医学系、生物医学影像暨放射科学系、口腔卫生学系、营养学系、生物科技学系等20个学系。学校拥有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及中国医大附医北港分院、台北分院、草屯分院等多家分院。2015学年度学生人数合计7370人,其中大学部6355人、硕士班619人、博士班372人、二年制84人。2015学年度共有教师504人,其中教授153人、副教授202人、助理教授129人、讲师20人。生师比为14.6:1。学校以发展中国医药大学为国际一流的医药综合大学、提升附设医院为国际知名的中西医学中心及设立卓越的生物医学科技中心为发展目标。

阅读全文

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制药教学改革

摘要:生物制药是药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适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人才,生物制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和丰富实践课程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以期为全面提升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生物制药;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生物制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新兴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1]。随着生物制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以重组蛋白质药物、治疗性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物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在制药产业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年销售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06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为790亿美元,市场占比仅为14%;至2013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增至1650亿美元,市场占比提高至22%;预计2020年,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将突破2910亿美元,市场占比将超过25%[2]。为全面提升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皖南医学院药学院自2006年开始在药学本科和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制药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新药筛选与评价中心的平台优势,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教学内容,立足学科前沿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药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精选教学基本内容,适度拓宽研究进展,建立科学的三大模块课程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3]。理论教学内容中,重点突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理论性与应用性。以阐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核心,结合自身科研工作,重点讲解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理论,注重授课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微生物转化技术是现代酶工程和生物催化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清洁生物加工方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本章讲解中,通过简要讲解微生物转化的概念和反应类型,以甾体药物微生物转化为例,重点讲解了两相发酵的特点、羟化反应、脱氢反应和边链降解反应等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使抽象的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适当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把以微生物转化技术为核心的组合生物合成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中,以专题讲座结合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概述世界首个基因工程化学新药-必特霉素的创制历程、利用重组酶法制备紫杉醇抗肿瘤药物等专题,使学生及时了解生物制药的前沿知识及微生物转化理论的实际应用,显著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前瞻性。在实验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与实验并重,强调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充分依托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新药筛选与评价中心的设备资源和科研平台,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继开展β-catenin基因分子克隆、DNA电泳、质粒转化和蛋白质纯化等实验内容。通过一个连贯的实验课程设置,使学生系统掌握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开展启发与讨论式教学,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精讲巧问和教学互动,鼓励学生提出和发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5]。以天然产物为基础获得新化合物一直是新药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化学合成作为增加化合物结构多样性的主要手段在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讨论有哪些基于天然产物来源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否可以运用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去定向改造天然产物结构以增加其结构多样性。通过激烈的讨论,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回顾了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上述讨论引入了组合生物合成的基本概念,即运用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工程方法改造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重组微生物菌株发酵获得新型“非天然的天然产物”,利用生物技术的原理实现化合物结构更大的多样性。这种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基因工程、微生物转化技术及组合生物合成技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创新的能力。自主创新永远是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也适当引入一些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如基因泰克公司开发的赫赛汀(曲妥珠单抗)是第一个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的出现引发了全球抗体药物研发的热潮。自1998年在美国上市后,年销售额突均破60亿美元,是全球最热销的医药品种之一。基因泰克公司也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制药企业,目前以总市值500亿美元被罗氏公司收购;2015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在昆明上市,该疫苗的上市填补了我国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实现了我国疫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结合上述案例,我们从项目立项、实验室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创新药物研究与生产的基本流程,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连接,提升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活动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只有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才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深刻;学生只有完全消化基本原理,时刻保持一颗求知欲去不断地自觉学习,才会更进一步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模式改革

【摘要】为了解决大类招生后重组班级种学生间的熟悉和凝聚力下降等问题,探索创新型人才管理的新模式,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对基于大类招生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类招生;生物技术;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是指在学生大一时期不分专业,将同院系的相近专业合并,按照一个大学科招生;之后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在学科大类范围内对学生按类培养,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然而,按类培养学生就要对学生进行班级重组,重组班级会面临如凝聚力下降等很多问题。而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发奋学习,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本文对大类招生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

1大类招生概述

大类招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校招生的时候,不分专业,将同院系的相近专业合并,按照一个大学科招生,之后对学生进行按类培养,按类培养则是指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在学科大类范围内按学科培养,通过对基础性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学科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1]。这个过程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再按各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地填报志愿,也顺应了我国当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

1.1生物技术专业简介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现代化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生物知识与生物技术,对于各种生物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使该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与专业技术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遗传学、发酵工程、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属于理学学士学位。在21世纪,生物技术这一专业注定会绽放自身的光彩,未来的世界一定会大量需要生物技术类型的人才,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注定会有锦绣的前程。

阅读全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把临床医学生需要学习的大量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视觉化、具体化,让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从而拓宽了医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习渠道、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与动力,并直接促进了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针对临床医学生如何紧密联系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自主学习、相互促进的课题进行了探讨,论述现代信息技术对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影响

临床医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还应当自主学习并尽可能多地掌握渊博的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逻辑学以及人际关系学、教育学和外语知识等,以便将来走向社会真正肩负起人类健康、幸福、繁育、昌盛的使命[1]。自主学习能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现代临床医学生渴望自己主动探求知识,自主思考实践,渴望以自己为中心成为学习的领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些都是临床医学生本能的求知欲。而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的高素质临床医学生,是党的“”提出的全民健康战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真正能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能够持续其学习过程及深造的重要环节。

1现代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在临床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渠道、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与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出医学生对获得知识的强烈兴趣与欲望,把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放在中心位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使临床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医学实践中掌握主动,才能使临床医学生真正热爱并自主学习原本以为枯燥的医学知识。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把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自觉变成自主学习的终端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及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索学习需要的医学信息,并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观点通过朋友圈、QQ、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享、交流,进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以前制约课堂的“顽疾”变成自主学习的“助手”[2]。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为一体,进而使每一名临床医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临床知识的自主学习。泰山医学院的“超星”线上课程就有大量资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种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的立体资源,可以使医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兴趣,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收集,并加强自身素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不断增强的多媒体性能,高速通达的网络、快速的信息交流、各种崭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为现代临床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可以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医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医学实践创设信息化环境,把需要学习的大量医学、社会、人文、伦理等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视觉化、具体化;从而使医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并且可以让现代信息化环境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载体、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以及合作学习的催化剂,让现代信息化环境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自主学习中,从而使自主学习更加高效。进而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2现代信息技术在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意义

2.1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增大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容量

阅读全文

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离培养实验的设计

【摘要】目的细胞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技术。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对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培训不足。因此文章设计了实验以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细胞培养技能。方法分离4~6周龄雄性ICR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使用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七天,于第三天更换培养液一次,第七天通过乳胶珠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能力。结果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经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一周后,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该细胞具有吞噬能力。结论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相关实验技能;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的理解;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课程设计;细胞原代培养;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细胞分化;细胞吞噬

细胞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技术,已成为医学院校学生未来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1-2]。目前,我系已在长学制临床专业及基础医学专业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开设了“细胞培养”实验课程。通过该实验,学生学习、掌握了细胞培养技术的基本知识。但目前,实验课程中开展的细胞培养实验主要针对已建系细胞的传代培养,对原代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培训相对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原代细胞培养技能,在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我校实验教学中心具备的实验教学条件后,我们设计了“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离培养及细胞吞噬能力检测”综合性实验,于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使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通过本实验,希望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和掌握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原代培养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胞原代培养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掌握细胞分化、细胞吞噬的基础知识。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与主要试剂

普通ICR雄性小鼠1只,4~6周龄;RPMI1640培养液(9mL);PBS缓冲液(10mL);青霉素/链霉素(5000U/mL,0.1mL);胎牛血清(1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L);乳胶珠(直径3μm,10μL)。

1.2仪器设备

阅读全文

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中医学检验论文

1双语教学的定义

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以外的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多采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模式,通过双语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加强和提高英语水平。2004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表示,“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工具语言,英语在国际中的地位是无可匹敌的。随着我国改革和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医学界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接轨,要把英语作为一门战略性的交流工具来使用。医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专业知识、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推广双语教学,有助于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更全面、准确、快速地获取国内外最新的专业信息,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医学检验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常规检验技术与方法,更要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研研究动态和先进的技术。在日常工作中,许多高端的医疗检验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及控制面板皆为英文编写,如果不懂专业术语以及专业词汇的英文缩写,将无法正确操作仪器,也难以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和说明。除此之外,处于生物技术及医学教育前沿的多是发达国家,大多数专业期刊、专业书籍都为英文编撰,医学检验工作者获取专业文献、资料,推广专利成果等都要依赖于良好的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因此,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任教师,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普及英文专业词汇以及常用检测技术、方法的英文译文,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3分子病毒学课程教学特点

分子病毒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其内容融合了病毒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将病毒基因组复制、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制作为研究重点,提示病毒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质,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制以及病毒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分子病毒学教材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应用到病毒学的分类、致病机理、临床监测等方方面面。目前使用的分子病毒学教材,都部分引用了英文文献,甚至有的章节是英文译著。全英文的教材也有不同的版本,以适用于本科、研究生教育。这就为实施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4分子病毒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阅读全文

医学高校探究式生物教学应用

摘要:

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为学生设置适宜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团体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医学高校;生物教学

1961年,美国施瓦布教授首次提出探究教学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普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探究式教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教育界对这种新式的教育法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推广,现已成为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功,还应具有创新性、良好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将探究式教学理念融入到传统讲授式教学中,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探究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实际社会生活或学科领域中选择并确定研究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类似科学或学术研究的环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处理及交流表达等探索活动中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且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探索精神。而传统教学法是依照教材和大纲、以教师为主体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所学内容大多处于记忆阶段,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加以提取再现和应用。其教学目的是高效地使学生掌握固定的、系统的知识。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探究式教学教师起辅助和指导作用,可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愿自觉地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融入探究式教学法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探讨构建“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科技创新是医学高校引领医学科技发展,转变传统医疗模式,发挥科技引领与创新辐射能力的源动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医科”的发展[1]。在“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素养成为很多研究者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我校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介绍我校依托“三园一中心”、医学转化研究院和徐州市东湖医药创新港等平台,通过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和完善医学专业“产—教—研”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医学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构建医学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以医学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搭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我校以临床医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龙头,以其他硕士学位点为侧翼,在传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面向“新医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医学类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淮海经济区的区域优势,探索与医院、医疗企业、科研院所等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积极拓展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依托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园和技术转移中心,构建“三园一中心”协同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首先,“三园一中心”是依托徐州医科大学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融合了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其次,“三园一中心”具有开放性、低成本性、便于协同合作创新、便利化的全要素服务体系[2],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补充,从而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基地相协同的教育模式;再次,“三园一中心”包含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的全要素,对于手握理想和技术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平台;最后,“三园一中心”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以创业导师的角色介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依托我校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联合共建的转化医学研究院,通过探索两方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以在校大学生实践训练、课题兴趣小组、暑期见习等方式,积极探索转化医学研究院在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作用方式,探索医学类大学生医工结合、联合实验室、学生培养、平台申报与共享、产学研结合、校所联动等新机制:①共同开展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②实现医学专业知识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对接,密切医学专业学所学知识与新兴技术的联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