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培训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培训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培训教学

全科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全科医学成为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知识与技能兼具的医学体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全科医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快于中国,由于中国开展全科医学的时间较晚,致使中国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教育现状不理想。我国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重视程度不高,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认识度不到位,无法为社区居民真正提供服务。近年来,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虽得到改善和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医学院校在开展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研究报道中全科医学教学研究的报道太少,导致教学方式过于老套,全科医学知识过于陈旧;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不到位,使得全科医学教育工作陷入瓶颈,严重制约了全科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提高全科医学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1.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

1.1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

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能够提升教育水平,并且能够突出全科医学的思维理念,强化全科医学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主要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这样有利于提高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临床素质,安排学生入社区进行实践教学,并对其进行考核等。对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了教育质量,在强化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教学,确保教学质量。

1.2强化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能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阅读全文

技能训练在临床医学实习生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技能训练在临床医学实习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15日至2019年5月30日卓越本科班和普通本科班52例医学实习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学号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强化技能训练。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培训后,观察组医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理论知识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性、启发性、轻松性、互动性评分及教学课堂氛围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技能训练应用于临床医学实习生中效果显著,可提高操作技能水平,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习生;技能训练;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结合实践与理论的学科,而临床技能则更多的表现了实际操作能力,可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解决更多临床问题[1]。岗位胜任力的提高,是目前医学本科教育培养评价的重要指标,但临床技能培训难度系数较高,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且大部分医学生是从临床实习开始接触,再加上带教老师水平不均衡、个别科室收治病种不全,学生就业压力、考研需求影响临床实习时间等,直接影响临床实习效果[2]。因此,选择一项合理的培训方式,促使实习生把握实习阶段提供的启动条件,尽快进入实习角色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强化技能训练在临床医学实习生(简称医学生)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15日至2019年5月30日卓越本科班和普通本科班52例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学号的单双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21.56±2.24)岁;平均实习周期(41.32±2.46)周;卓越本科班15例,普通本科班11例。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21.71±2.67)岁;平均实习周期(41.49±2.52)周;卓越本科班14例,普通本科班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阅读全文

模拟培训联合临床在神内实践的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教学;模拟技能培训;医学生;实习

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还停留在理论阶段,虽然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已集中技能培训,但培训内容相对简单,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参与度低,对操作内容掌握不充分,无法完成实际操作及带教老师讲解不充分等各种问题,导致大部分医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其相关临床操作技能仍然无法满足临床需求[1]。随着临床医学对医学生技能操作要求的提升,越来越多技能培训方案被应用至临床带教中。模拟技能培训[2]是先由教师讲解技能理论并演示操作,学生观摩,然后学生分组操作实践,注重的是学生理论操作模拟过程。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的精髓类似情景模拟教学[3,4],指带教老师在病房带教中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临床操作技能,更重视医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医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5],且模拟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单一应用均存在一定局限性[2]。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为目前临床技能教学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运用模拟技能培训与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探索神经内科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45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按入科顺序编号,奇数号进入观察组(共23名),偶数号进入对照组(共22名),两组实习生的年龄、性别、学历无统计学差异。

1.2教学方法

1.2.1观察组:模拟技能培训联合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阅读全文

翻转课堂联合病人教学模式在临床运用

摘要:探索应用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从培训方案、师资团队、教学资源3个方面夯实基础,通过课前资源推送、课中模块化知识内化、课后自主练习3个环节及多元化考核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标准化病人;临床技能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转变基础性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加快“互联网+医学教育”步伐,广泛开展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临床实践能力,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翻转课堂颠覆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探索内化知识的转变[1]。标准化病人(SP)又称模拟病人,指没有医学知识的正常人,通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逼真表现出临床病人的预设症状[2]。近年来,SP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和考核。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存在着内容繁多、临床实践机会少、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诸多问题。翻转课堂和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虚拟的临床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1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强化技能中的优势

1.1增强学生学习临床技能的自主性

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课前,教师将视频资源上传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计划,在自己的最佳状态下学习。其次,学生可以自主把控学习进度。学生对每项技能的接受程度不同,较熟悉的内容可以“快进”处理,做到“学而时习之”;难度较大的操作可以反复观看、“细嚼慢咽”,达到“温故而知新”。

1.2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高效性

阅读全文

急诊医学ECS模拟人教学的意义

作者:郑桂银 杨桂君 郑慧宁 富学林 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学院

急诊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1]。急救技术是每位医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随着我国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给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为适应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购置了美国METI公司生产的智能仿真技术模拟人ECS,在近几年应用于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在急诊医学实验教学中运用ECS模拟人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具有多项特点

1.1安全性:运用ECS模拟人进行实验教学,可很好地让患者或受训者避免受到由于接受的操作不正确和不规范而受到意外的伤害甚至死亡。

1.2全面真实地反映临床操作中整个步骤:由于运用ECS模拟人可以较为真实地模仿初级和高级生命支持等,能够贯穿整个过程,可使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干预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2]。

1.3可控制,可调节: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软件程序的设置随时模拟出各种抢救场景。不需要再被动地等待患者才能进行实验教学。对发病率较低、危害性较大的病例,更显示出优势。此外,ECS模拟系统可以随时设置意外及突发事件,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1.4及时信息反馈: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模拟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一轮训练结束后,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回放录像,进行错误分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改进。所以,运用ECS模拟人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用于训练—分析—再训练的教学培训,也可以用于技能考核。

阅读全文

论SP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一、SP的概况

1.SP的概念

SP又被称之为模拟病人(simula-tedpatient),是指经统一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出真实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能接受病史询问、临床技能操作等的从事非医学类专业的正常人,目的在于逼真地再现真实的临床情况,以用于医学生培训考核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

2.SP的工作职责

从SP的概念中不不难看出SP担负着3个重要职责:首先是“扮演”患者的职责,这是SP最为基本的职责,SP需根据不同的“剧本”生动而又逼真地表演出患者的特点,以供医学生查体及病史采集;其次是充当评估者的职责,这是对SP较高的要求,SP需在熟悉病例及相关专业医学知识的前提下需要根据统一的标准对不同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避免了教学评估的不公平性及随意性;最后也是对SP的最高要求,SP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反馈信息,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及遗漏、错误之处。

3.SP的优势

3.1反复操作性

阅读全文

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管理论文

1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动手实践能力差

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实践课只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模拟训练,其动手实践的对象为标本、模型人及病案。实习生进入医院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视、触、叩、听等操作检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轻重等,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就会表现出动作僵硬,动手能力差。

1.2组织纪律松懈

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期间,缺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则出现纪律松懈、懒散,学习不求上进。

2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使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方法对徐州某高校急救与救援医学专业48名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分为对照组(24人)和虚拟现实教学组(24人),对比分析两组急诊医学专业课(创伤医学、急救医学和灾害医学)的成绩,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的效果。结果对照组创伤医学、急救医学、灾害医学三门专业课成绩分别为:(73.6±8.3)分、(76.2±9.5)分、(73.8±8.1)分;而虚拟现实教学组三门专业课成绩分别为:(85.3±5.2)分、(87.4±6.2)分、(92.6±5.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是适应当前急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急诊医学;本科教育;教育技术;探索;实践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而新兴的一门技术。该技术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生成逼真的视、听及触觉一体化的三维虚拟世界[1-2]。用户借助头戴式立体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辅助传感设备,切身参与并探索仿真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与变化,产生沉浸感和带入感。VR技术具有多感知性、存在感、交互性、自主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3]。急诊医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立完善的急诊医学生培养体系和提高急诊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已是当今急诊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4]。本文总结分析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急诊医学本科生教育的教学效果,探索VR技术应用于急诊医学教育的可行性,以期为急诊医学教育提供一种好的教育技术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徐州某高校48名2014级急诊医学专业本科生,其中,对照组男生13人,女生11人,年龄范围19~23岁之间,平均年龄(21.4±2.4)岁;VR教学组男生13人,女生11人,年龄范围18~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8±2.2)岁,两组学生一般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