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前,《方剂学》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的改革实践已蓬勃开展起来。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现从如何针对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做好学情分析,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等几方面做一阐述。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近期,笔者参加了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在备赛及比赛的过程中,在针对中药学专业如何进行《方剂学》教学设计方面感受颇多,下文将从明确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进行学情分析、规范编制教案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目标均是为其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够从事中药生产、分析、鉴定、销售管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材等)、新药研发、临床科学用药等方面的合格人才。因此,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目标是立足于中药学专业,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学生分析方剂、指导用药,初步建立起以中医药思维来研发新药的科研思路。《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体现中医药思维的重要课程之一。
2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授课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除需要掌握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动态以及相应的学习兴趣、模式与习惯,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这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升级以及教材的选用、授课内容的调整。
2.1了解中药学专业学生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前期开设的中医类基础课时少,主要是在《中医学基础》中讲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知识,而同时这一专业的学生中药学专业知识却很扎实,并且学生对此更有专业认同感。曾有针对中药学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表明,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对现代药物的研究能力、对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药能力、指导患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能力及与医师交流用药情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去向意愿也主要侧重于医院药师、新药研发、药品推介[1]。因此,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所想要知道的并不是如何临床诊断与遣药组方;而是想要了解方的加减,了解方剂配伍的科学性,了解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不同的剂型与剂量等都会影响方剂的疗效,了解在今后进行质量控制、含量测定时懂得君臣佐使,为今后创制新药、开发新剂型,提供依据与指导。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授课时“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以“药”为主线,串引理、法、方,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讲授《方剂学》[2],这一经验可供我们在日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践行。
2.2做好方剂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升级
目前,《方剂学》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的改革实践已蓬勃开展起来,而方剂学也进一步细化、分化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实验方剂学。由此带来的趋势是师资队伍的改善、调整势在必行,尤其作为青年教师不可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另一方面要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互补。如与《方剂学》联系紧密的《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将其相关知识揉入《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3]。这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对教、学两方面都会产生学术思想的撞击与火花。
2.3做好教材选用
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贾波教授主编的《方剂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用)。该教材突出体现了中药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内容,其特点是重点介绍各论每一章概述部分,专设“组方思路”,使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具体方剂的“方解”部分简明扼要,并归纳组成药物的基本结构及配伍特点;“运用”部分专设现代应用、制剂研发和使用注意,并从药理及成分研究方面概括性介绍现代研究成果,并收载了方剂的不良反应,有助于给中药及药学专业学生在新药研发方面以启示。另有苏州大学出版社李笑然主编的《方剂学》、谢鸣主编的《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季宇彬主编的《中药复方药理与应用》,阮时宝、苑述刚主编的《中成药学》等也可推荐给学生[4]。泸州医学院方剂学科组提出,在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教材编写中可有所偏重于中药学相关内容,并以附子理中丸为例,可适当增加:①制备方法(包括剂型规格、用法用量);②“主治”加入现代临床研究部分;③“方解”中突出“药对”;④增加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理研究等[5]。
3规范编制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体现在教学设计文案是否成功。而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文案应该包括三个环节,即设置目标、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以及对目标进行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目标的教学评价我们将在下文阐述,此段仅论述教学目标的设置。
3.1设定三级目标
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符合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外,还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三级目标: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们以泻下剂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能够扼要概述泻下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够把握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各类代表方剂的基本知识点。技能(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三承气汤组成、煎服法、功效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其相应的临床应用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的代表方剂,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与临床加减运用规律,了解中药新药研发思路,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泻下剂与“下法”的联系,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对泻下剂学习的兴趣,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方剂学理论精髓,熟悉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思路。②通过讲解泻下剂方证的概念,讨论泻下剂药物的配伍、炮制、剂量、剂型对方剂整体疗效的影响,并注重对泻下剂常见加减思路的用药分析、中成药研发成果与思路的介绍、对方剂药理与毒理作用的介绍等,使学生认识到从中药学的角度对方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调动对方剂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方剂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进一步巩固其中药学专业思想,建立起学生的系统观和整体观。
3.2注重点、线、面三个层面
我们仍以泻下剂为例,借鉴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的先进经验[6-8],将教环节、学环节均在点、线、面三个层面展开。
3.2.1点设计
①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手段示以学生泻下剂所运用的“下法”,从泻下剂的适用范围(不仅仅等同于便秘)讲授,到泻下剂完整的定义(包括主要组成药物、功用、适用范围);并讲授泻下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②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等讲授重点方的知识点,可通过恰当的案例导入,指导学生掌握泻下剂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通过课下学习任务的拓展及延伸课堂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整合信息。通过以上点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概述泻下剂知识点的整体脉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来理解、记忆泻下剂的知识图表;②学生能够掌握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能够为他人用药提供参考意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2.2线设计
①将不同章节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进行横向比较,使单元内各分类的代表方之间形成“线”,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中都运用到泻下攻积的常用组合大黄配芒硝;在学习各代表方的辨证时,要用到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知识,以及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和便秘常见的致病特点等知识;在学习各代表方的临床运用时,又要联系到后期中医内科学的病证———便秘,从而形成不同课程之间的“线”。②指导学生讨论“下法”与“消法”,从治法特点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鉴别,将“八法”的知识融会贯通,指导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③可请学生结合所学药学、中药学专业,设计一个三承气汤对实验动物的泻下作用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指标,设计实验步骤,设置实验讨论,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④指导学生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较,如现代医学的肠梗阻、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与里实证的关联性,并就此知识点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见解,最后以小论文形式完成作业。通过以上线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分析比较归纳不同章节的泻下药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内在联系,并且能记忆重点知识线(如大黄、芒硝的配伍组合,泻下药与行气药的配伍意义)。②采用列表的方法,将“下法”与“消法”进行比较,对治法与方剂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深入分析,融会贯通。③查阅资料,设计出合理的动物实验,训练科研思路。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小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2.3面设计
①将泻下剂如麻子仁丸、济川煎等与果导、开塞露等西药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的功效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坚定中医药可靠性的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②通过德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引导行为与价值观保持一致。通过以上面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应主动去了解里实证常见病症(如肠梗阻等)的研究进展,并养成跟进阅读文献的习惯、持续更新知识,以此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问题。②学生能认识到目前临床上里实证的诸多常见症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优势,思考其背景与原因,并思考哪些情况下采用相应的泻下剂具有优势(如大承气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属阳明腑实证,大黄牡丹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属湿热瘀滞证)?因此,学生并不是盲从书本与权威,而是在批判思维中创新实践,以培养高阶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
4.1突出教学重点,紧扣中药特点
在讲授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方剂学》的教学重点仍在于《方剂学》的精髓———配伍。在教学中应以“方解”作为教学重点部分,了解“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其中强调炮制、剂量、剂型、道地药材、入药部位、煎煮方法,这些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均可在该部分展开。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2]、福建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方解”中突出“药对”等[4]。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思路,如讲授六味地黄丸的君药熟地黄,强调是属于“四大怀药”之一,熟地黄经生地黄九蒸九晒,从寒性转变为微温之性,功效也从“清热滋阴凉血”变为“填精益髓、滋阴补肾”,而想要在临床发挥较好的疗效,必须在药物选用的源头环节就要讲究“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六味地黄丸全方“三补三泻”,“三补”者,补其不足;“三泻”者,祛湿浊,清虚热,并平补药之偏性,这种配伍思路正是方剂学的精髓。
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之一是加强教学互动。笔者在比赛中发现,如果不注重教学互动,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如何慷慨陈词,学生在台下仍反应平平。启发式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互动方式,我们往往将设疑的环节放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以泻下剂为例,具体包括:
4.2.1设置相关的多重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引导
整个课程如通过询问同学们的排便习惯引出问题“保持大便通畅有什么重要意义?便秘有哪些类型?分别有什么临床表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提问如“针对便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治法”,引出泻下配以行气,并结合温、清、补等相应治法,进一步分析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又如“便秘患者愿意长期使用泻药吗?如果形成长期依赖对人体是否会有不良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从而引出具体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总之,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巧设问题,引导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
4.2.2也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大班课堂讨论
①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温脾汤中为何要用大黄、芒硝,何以实现“去性存用”?讨论大黄与芒硝的配伍意义,回顾泻下药相关概念。②分析某些知识点引起课堂讨论:关于十枣汤的用法,分析其原因。另外,方中不用甘草而用大枣的原因是什么?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疗悬饮与水肿的常用治法与配伍。③用类比和对比引起课堂讨论:比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结合前期知识,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为何不同配伍与煎煮方法会影响疗效的中药药理学原因。
4.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一般教学步骤包括导课、学习新课、结课、自主学习资源。导课环节较常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在案例选择上,应侧重临床指导患者用药的案例,并注重方剂学与中药学的渗透[9];也可以PBL方式进行[2]。但并不是一概而论,如大承气汤,我们就可以《伤寒论》所涉及条文展开,提醒学生注意大承气汤出现的条文如此之多,说明适用范围之广泛,启发学生对大承气汤组成与功效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环节,我们一般有两种讲授方式,一种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可以先从组成开始说起,再推导出功用、主治等等,该类讲授法还可用于藿香正气丸、二陈汤、银翘散等。一种以大承气汤为代表,可以先从方证、病机开始说起,一般当病机较复杂深奥时选择该种讲述法,因病机不说透、说清,则立法、组方无立足之地,这种讲授法还可用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一般以出自《伤寒论》方剂为多。另外我们还可以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思路,如在祛痰剂中选择二陈汤,讲透其组方配伍思路,再以此为基础串讲其他祛痰剂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又如在补益剂中讲透四君子汤的组方配伍思路,在此基础上串讲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在讲授新课环节,我们也要时刻注意把握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可设置方药一体化实验,或可鼓励同学自主设计实验,并以此为基础参加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同时在授课中也要时刻关注现代方剂研究进展,可介绍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由逍遥散化裁后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均是剂型或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应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可培养学生日后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9]。结课环节,我们除提纲挈领地总结课程内容外,也可借助一些现代网络沟通方式,如注册微信“对分易”等软件,在课堂即时答题;或在PPT上设置穿插一些以中药为主角的动漫答题环节,增加趣味性,可使学生更有参与感。自主学习资源除了对网络资料、参考书目、文献的推荐外,还可介绍同学关注中药汤剂与中成药使用率、古方中成药开发、剂型改革等情况[10];并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并将自主学习成果纳入形成性评价中,采用即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正的形成性评价,是应该特别注重教学反馈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做好教学反思,激发思想的火花,最终培养起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2]刘兴隆,贾波,张丰华,等.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8):1997-1999.
[3]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4]马少丹,苑述刚.对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23-124.
[5]廖慧玲,寇俊闯,王全,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的教学与学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114,128.
[6]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D].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谭峰,樊巧玲,张卫华,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方剂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152-154.
[8]贾波,刘兴隆,张小丹,等.基于培养目标的中药专业《方剂学》课堂教学探讨[J].现代中医药,2015,35(5):201-203.
[9]王璞,邢丹,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10]易新宇.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教师,2011,(17):46-47.
作者:赵黎 章健 南淑玲 李进京 吕明安 许霞 张绍峰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