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下视障生中药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学模式下视障生中药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学模式下视障生中药学论文

1视障生授课现状

11名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有全盲的,有半盲的,有认识汉字的,有对汉字毫无概念,只识别盲文。所幸学校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台电脑,有读屏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但只识别word文档。授课教师也配有电脑,可通过红蜘蛛软件给学生传word形式的讲稿、习题。授课完全靠教师语言描述,无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毫无用武之地。给普通学生授课,可授课过程中穿插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但给视障学生授课,讲授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反复讲解,授课进度较普通学生慢。只能靠生动的语言,一些传说故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2教学模式的探讨

针对以上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我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11人小班授课的优势,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提问,师生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逐渐形成了集讲授法、比较法和讨论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2.1讲授法

由于中药学涉及的信息量大,学生阅读速度慢,大量的信息主要靠课堂讲授获取。因此,课前为学生准备word文档的讲稿,并为6位学生准备由专业老师转换的盲文讲稿。中药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模块。总论部分主要讲授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定义、发展简史、中药的产地与采收、中药的药性理论、中药的炮制等内容。该部分比较抽象,讲授过程中尽量结合典型药物来讲授。当然,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具体药物,讲授的过程中可提示学生先知道药名,不必深究具体功效,以免给学生造成中药难学的印象。比如,常列举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药物,如金银花、冬虫夏草、大黄等,让学生感觉中药就在身边,有一种亲切感,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总论部分掌握好了,对各论的学习帮助非常大,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重点、难点问题反复与学生交流,使他们真正明白。各论内容非常庞大,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先讲清概述部分,再讲具体药物的顺序。因为概述内容虽少,却是一章的精华所在,是对一章药物共性的总结。知道共性了,学习具体药物只需掌握个性,同中求异,可事半功倍。以解表药为例,概述部分包括含义、功效、适应证、配伍应用、分类和使用注意等内容。含义简明扼要,包括的信息有功效、适应证。要使学生明白为何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归属于解表药,是因为解表为主要功效。如羌活和独活两味药,均可解表、祛风湿。但羌活以解表为主要功效,归属于解表药,独活以祛风湿为主要作用,归属于祛风湿药。当然,也要让学生有这样一个意识,在治疗表证时固然应重点考虑解表药,但散在在不同章节中的具有解表作用的中药也可选择,完全可打破章节,选择最适合病情需要的药物。如外感风寒湿邪引发的一身上下诸痛,可羌活、独活并用。功效和适应证根据含义可推导,不用刻意记忆。配伍应用,旨在强调根据具体病情,可搭配相应的药物,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病情需要,为今后方剂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分类是根据药性的差异、归经的差异,将中药细化为不同的类别。以解表药为例,解表药都有辛味,但辛温和辛凉之品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辛温可发散风寒,辛凉可发散风热,分别适用于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故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节。使用注意是解表药总的注意事项,由于解表药通过发汗使表邪随汗而解,故如何煎药、服药后的注意事项、发汗的程度、慎用或禁用的人群都有相关要求。掌握好概述部分,再来学习具体药物就了然于胸了。以发散风寒药为例,先学习发散风寒药的特点、功效、适应证等,学习具体药物时已经掌握了第一条功效即发散风寒。当然,课本中具体中药发散风寒功效的表述各不相同,有发汗解表、发汗解肌、解表散寒、祛风解表、发散风寒等。这就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同样可以治疗风寒表证,其细微之处何在,如何选用。若外感风寒之重证,可选择发汗之力强的,如麻黄、桂枝;若轻证可选择生姜、苏叶;若外感风寒湿邪,可选择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若选择风寒和风热的通用药可选择荆芥、防风。把解表的功效掌握好后,就要注意同一类药物的区别,此时就要使用比较法。

2.2比较法

比较法应贯彻中药学的整个授课过程。可同一节的药物比较,可不同章节的药物比较,在比较中明晰药物各自的特点,以利于在临床中灵活选择药物,使之更符合复杂的病情需要。以发散风寒药为例,发汗之力强的麻黄和桂枝要在比较中掌握其异同点。如麻黄可开腠理,桂枝可温通经脉,故二者搭配一起,可增强发汗之功,治疗风寒表实证。若营卫不和的风寒表虚证,则桂枝搭配白芍使用,散中有收,调和营卫。除此之外,麻黄尚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尚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这样,两味药的功效异同点就明确了,至于临床应用根据功效可直接推导。再以具有止呕作用的药物为例,生姜、芦根、半夏均可止呕,分属于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其中生姜为"呕家之圣药",擅长治疗胃寒呕吐;芦根可清肺胃之热,擅长治疗胃热呕吐;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可治疗胃寒或痰饮呕吐。这样就明晰三个止呕药主治不同证型的呕吐。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同样可安胎的药物,各适用于何种证型的胎动不安?在比较之中,还可穿插一些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同学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如根据功效、主治病证的不同,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谜语:三朵姊妹花,大姐是外科医生,二姐是妇科医生,小妹是眼科医生,她们的名字与职业密切相关,试结合中药中花类药,猜测一下三姐妹的名字?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快就将课本中讲过的花类药逐一列举出来,外科医生可治疗疮疡肿毒,很快大家把目光锁定到金银花,又名金花、银花。妇科医生主治经带胎产,女子以血为本,活血化瘀药自然经常使用,最后大家锁定红花。眼科医生主治眼病,肝开窍于目,使用的药物大多入肝经,具有清肝、养肝等作用,可选择菊花。虽然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很有成就感,而且可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结合视障生的特点,无法到本草园实地进行中药学的实践教学,又为了满足学生对认识中药的渴望,我们把中药标本带到课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常见中药材鉴别的小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采用触摸、闻的方式来切身感受一下中药。比如学生通过触摸可大致摸出入药的部位是根、茎、叶还是花,同样是叶片其形状的差异是什么;通过闻气味,可对一些有特殊气味的中药进行比较记忆。比如,点燃血竭呛鼻,有苯甲酸样香气;砂仁有浓樟脑气;鱼腥草,鲜品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干品用手搓之或用水润湿亦有鱼腥气味;白藓皮有羊膻气;山豆根有豆腥气等等,通过气味不同可鉴别一些药物,学生非常感兴趣,进而对中药的学习热情大为提高。

2.3讨论法

2012级视障学生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的求知欲特别强。为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我的授课,提出他们的疑问,使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调整授课进度,师生在讨论中教学互长。比如在讲到桑叶的时候,我提到桑树浑身上下都是宝,让同学讨论下桑树有哪些入药部位?其不同入药部位是否作用相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大家集思广益,很快找到桑树的入药部位有叶、枝、果实、根皮。我进一步给学生介绍分别为桑叶、桑枝、桑椹和桑白皮。对于不同的入药部位作用是否相同,学生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我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因为叶、枝、果实和根皮特征相差很大,叶片质地轻清,故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尤其以霜桑叶为妙。枝类的药物大多具有祛风湿的作用。果实其味甘,具有补血之功。根皮具有清泻肺热之功,药用部位不同,功效天壤之别。进而,我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不同药物的入药部位相同,作用是否相同呢?师生一起列出几种均以叶片入药的中药,从中寻找其共同点。结果发现药用部位相同的药物有很多相同的功效。进而鼓励学生学完中药之后可以把叶类药、花类药、种子类药、果实类药、动物类药等逐一寻找其共同的功效,撰写科研小论文。讲到鹿茸时,我又提到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等三个附药。师生一起讨论为何鹿茸用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入药,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之功;鹿角用已骨化的角,可作为鹿茸的代用品,但药力薄弱,兼能活血散瘀消肿;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块,功效介于鹿茸和鹿角之间;鹿角霜为鹿角熬膏所存残渣,是四者之中补肾助阳之力最弱的,兼有涩精、止血、敛疮之功?在这种讨论中可加深对药物的理解,有的同学甚至马上联想到桃仁活血之功很强,那吃桃子有没有活血的作用呢?孕妇能多吃桃子吗?红色的药材是不是都有一定的活血之功?玫瑰花必需要红色的入药吗?黄色、白色、黑色也可入药吗?通过讨论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一解决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要告诫学生,我们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比如,花类的药物大多质地轻清,性善上行,治疗上部的病证。但也有特例:旋复花是沉降的,故有"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的说法。所以,我们既要掌握中药的共性,也不要一概而论,要全面地学习问题。在学知识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很多生活中的启示。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也注重了人文关怀,一举两得。

3结语

综上所述,三种方法的交替、灵活使用,视障学生并没有因为视力方面的障碍而影响他们的教学进度,课程与中医学本科的学生同步展开。学生为巩固其所学知识,坚持把每一节都录下来,课后进行学习。期末考试前为他们准备好明文和盲文两种试卷。考试时间、试题难度和普通学生完全一样,不同的是他们在电脑上答卷。给每一位同学电脑上拷上word形式的电子试卷,学生重建word形式的答卷。经过2h的紧张考试,11人中有2人90分以上,非常难得,大多同学顺利通过考试,为中药学的学习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总结一学期的授课情况,整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之前没有经验,过分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好地把最新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发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可在今后的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

作者:林海燕 于佳宁 单位:滨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