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名词术语规范化的中药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于名词术语规范化的中药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于名词术语规范化的中药学论文

1“辛温解表”的渊源及内涵

1.1“辛温解表”的渊源

“辛温解表”法是用辛温气味的发表药物以发散风寒、开通腠理、解除表邪的一种方法。“辛温解表”法来源已久,早在《内经》中早已提出发汗法是治疗表证的主要治疗方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治疗伤寒邪在太阳的表证时,所用的麻黄汤、桂枝汤等皆属“辛温解表”法之例,此为“辛温解表”之渊源。

1.2“辛温解表”的内涵

按照《内经》理论,辛之气味为阳中之阳。辛味药具有开通气机或开宣郁结的作用,在叶天士处方中多表述为“开气”、“开郁”、“开肺气”、“开气分”或“开上焦”。辛归于肺,肺气被郁遏时应当用“辛”去适当升散,鼓舞阳气,以抵抗秋杀之势,再佐以温之药性,以温经通脉,共达辛温解表之功。“辛温解表”法是治疗风寒表证常用之法。《内经》云:“风寒所袭而成的表证,以辛散之,以温发之。”其代表方是麻黄汤、桂枝汤。

2“辛温解表”法的功效分析

常用辛温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藁本等。“辛温解表”法的具体应用是以辛、温的药物,发散风寒、解除表邪的方法。其功效有诸多方面,以下就几方面对其功效作一浅析。

2.1辛温散寒

外感寒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咳喘,脉浮紧,舌苔白。外感风寒重证,应重用麻黄温散。寒去化热后,加生石膏辛凉清热。以麻黄汤为基本方剂。

2.2辛温解肌

外感风寒,症见发热,恶风,头痛,有汗,或鼻鸣,干呕。舌质淡,苔白薄润,脉浮缓。头痛、发烧、恶风、汗出、脉浮缓为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肺气失宣所致。用桂枝汤加杏仁,辛温解肌,并宣肺气,诸症好转后再用葱豉汤轻宣外邪,加生姜,白蔻仁末止呕,细辛散肺寒邪。

2.3解表化饮

外感寒邪,内伏痰饮。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气喘,痰多色白如泡沫,胸闷,白腻苔,脉浮紧。此病属外感风寒,内蓄痰饮,肺气不降。用小青龙汤加味,外散风寒,内除痰饮。

2.4和解透表

太阳少阴兼病。症见寒热往来,头痛,身痛,有汗,心烦欲呕,不思饮食,脉浮弦。头痛、身痛、无汗为太阳经病;寒热往来,胸胁苦闷为少阳经病;心烦口渴脉洪为阳明经病,用药以小柴胡汤加味,和解透邪,兼清明阳,故能取效。

3历代医家运用“辛温解表”法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主治外感风寒表证。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若有兼证,可随证加减,灵活配伍。

3.1麻黄汤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适用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3.2香苏散

香苏散首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由香附、紫苏叶、炙甘草、陈皮四味药组成,药性平和,但略显温性。主治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证,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理气和胃。方中苏叶发汗解表、行气和胃,香附理气解郁,陈皮行气健胃,相配有解表宽中、舒畅气机的作用,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少佐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肌表。诸药配伍有发汗解表、理气和中的作用,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气滞的良方。适应于外感风寒,气机内滞,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等症。

3.3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系吴鞠通从《和剂局方》香薷散加减化裁而成。新加香薷饮由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组成。本方为暑湿内蕴,寒邪束表,暑湿寒三气兼感,卫气同病而设。夏月先受暑湿,复感寒邪侵犯肌表,或客寒包火之证,用此方治之。方中香薷辛温香窜,外能发汗解表、疏散寒邪,内能化湿和中,一物兼祛寒湿二邪;厚朴苦温燥湿、理气和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达、清热涤暑,扁豆花芳香清化、解散暑邪。综之为疏表散寒、涤暑化湿、表里共治之剂。适用于夏季感受暑邪,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心烦口渴,面赤,胸闷,纳呆等症。

4辛温解表”法的现代应用举例

4.1“辛温解表”法治疗荨麻疹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由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组成,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或杂病营卫不和自汗证。肺主气,司宣发,外合皮毛,皮肤与肺关系密切,皮肤必须依赖肺气的温煦才能润泽,故将该方灵活加减运用于荨麻疹的治疗中。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以风团此起彼伏,发作急速,皮疹消退后不留痕为特点,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痒,故祛风解表为其主要治则之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始觉瘙痒,迅即出现扁平隆起风团,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肤色潮红、瓷白或无变化;无定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搔抓后随即起条索状疹块,消退不留痕迹,甚则剧痒。部分伴有恶心、呕吐、咽喉不利,甚至胸闷气憋、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运用桂枝汤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疗效颇佳。处方为: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15g。水煎服。剧痒难忍者加枳壳10g,风团暗红加当归10g。桂枝辛温具有扩张毛细血管消除水肿的药理作用,白芍具有凉血活血的作用,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生姜之辛助桂枝之效。炙甘草、大枣调和诸药,相得宜彰。

4.2“辛温解表”法治疗角膜炎

目为面部空窍,居上焦之巅,而外露体表,为脏腑经络之叶,外易受六淫时邪侵袭。因寒致病,证候非一,临床辨证当分表里,寒热虚实。眼病表、寒证,除与内科相同之外,尚有不同之处。如:眼脸紫肿,泪出清稀,白睛紫滞或淡红,黑睛生翳色白。表寒者,法当辛温解表、退赤祛翳。角膜炎习惯从眼炎症属火热治疗,多从泻火通腑。前贤在论及目疾之治则多以火立治。然而《眼科奇书》中论及外障皆生于寒,且在临床外障因于寒而引起者并不鲜见。细察其因,概因六淫之邪皆可患目窍,非独风火。对于寒邪为患所致的外障眼病,非辛温解表不能祛其邪。故眼睑浮肿,沙涩难开,鼻塞声重,涕泪交流,头痛连项,白睛红赤,黑睛中央是条状白色混浊,见有分枝,瞳仁紧小,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紧者证属:伤寒愈后,余邪不散,上走空窍。拟以辛温解表法治疗。治之以八味大发散:麻黄6g,细辛3g,藁本5g,蔓荆子10g,羌活5g,防风6g,川芎4g,白芷6g。水煎服。其中麻黄辛温散寒,蔓荆子疏风清热,羌活、防风、藁本、细辛散寒解表、疏风胜湿。诸药合用,功能推陈磨翳、解散风寒。

4.3“辛温解表”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吸入外界过敏性抗原而引起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迅速,常因接触花粉、尘螨等致敏物质而发病,环境温度变化也可诱发。以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大量水样清涕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伴有眼结膜、咽喉部、外耳道发痒。发病时患者鼻黏膜明显肿胀,粘液分泌极度旺盛,显微镜下可见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上皮与基底膜明显水肿并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有的患者在眼结膜、咽后壁等处也可有类似的病理变化。运用辛温解表通窍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以处方:麻黄15g,细辛15g,防风15g,白芷15g,桂枝10g,川芎10g,苍耳子10g,辛夷花10g,葱白3个,甘草5g。以上诸药共为1剂,水煎分3次温服治疗。方中麻黄、桂枝、防风、葱白辛温散寒解表;辛夷花、苍耳子、白芷、细辛散风寒、通鼻窍;川芎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辛温解表通窍之功。

5“辛温解表”的现代研究

辛温解表药作为中医临床治疗表证的主要药物,其发散表邪之功效与其发汗、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痛等药理作用有关。化学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多数含有挥发油,挥发油具有发汗、解热、镇痛、抗菌、抗炎、利尿等作用,且能扩张周围小血管改善微循环。辛温解表药中有的药物通过兴奋汗腺组织的M-胆碱受体,增强汗腺上皮细胞的分泌活动,促使汗腺分泌,如麻黄等;有的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而发汗,如薄荷等;大部分辛温解表药则通过改善体表血循环,扩张末梢血管而发汗,如桂枝、生姜等。辛温解表药的体外抗菌实验表明:麻黄挥发油、桂枝、辛夷挥发油等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黄汤、桂枝汤对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增殖,腺病毒3、7型,肠道孤儿病毒(ECHO11)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人工发热的兔具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萜松醇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温作用,麻黄生物碱、挥发油、非生物碱组分均具有解热作用,是其发挥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细辛挥发油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为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显著降低炎症组织及其渗出液中组胺含量,对抗组胺或PGE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白细胞游走;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荆芥挥发油急性给药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急性胸膜炎炎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对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生成、抗氧化及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含量有关。桂枝挥发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均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对LPS致大鼠急性肺炎模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数、淋巴细胞计数亦有显著抑制作用。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外对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具有较好保护作用,此外桂皮醛对病毒感染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降低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减轻其肺组织病理形态的损害。

6结语

综上所述,“辛温解表”既是中药中一类药物功效的体现,也是中药在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当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制,腠理闭塞不开,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时,以辛温解表药物的辛温之性,发散风寒,解卫气之郁闭,温通经络,通调营卫。解除表邪,则诸症可愈。若有兼证,配伍其他药物,或祛湿,或祛风,或理气,或化饮等。皆为治疗风寒所袭而成表证的常用之法。然而无论身受哪种时邪的邪气,所患的表证,在发病初期都有恶寒的表现,此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故在治疗上都离不开辛温解表之法。在历代医家常用辛温解表方剂的应用中多有体现。此法在现代临床上治疗风寒袭表所引起的一些疾病中也多有应用。辛温解表药物功效大多与其发汗、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镇痛等药理作用相关。“辛温解表”法在中药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此名词术语规范化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增加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从中药的功效、传统临床应用、现代临床应用、现代基础研究等方面对“辛温解表”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望能有助于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

作者:田长江 包·照日格图 庄馨瑛 却翎 刘晓梅 曾婷婷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