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促进中药学教学效果的举措,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类,即分类求同
因为《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而分章别类,讲授时若能注重分类归纳药物的共同功效,则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求同存异的记忆功效方法,执简驭繁,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其中,同一章节各种药物的主要功效都存在若干共性。例如讲授清热燥湿药时,因其苦寒,故本章节药物皆有清热燥湿药、泻火解毒之功;同时,不同章节间也可分类归纳出共同功效。如清热燥湿类的黄柏、清热泻火类的知母、清虚热类的地骨皮与清热凉血类的牡丹皮均能退虚热、疗骨蒸。
二、推,即推理归纳
药性理论有助于理解功效的涵义,主证便于功效服务临床,所以讲授时注重利用药性理论与主证以灵活推理演绎中药的功效,使学生临证时能做到“知其药,并知其所以药”。以乌药为例,因它性味辛温,辛行温通,能散寒理气,治寒凝气滞诸痛证,但因归经于三焦而分治,上入肺经疗胸闷不舒,中入脾经主脘腹胀痛,下入肝肾及膀胱经治疝气胁痛及虚冷尿频。所以说,通过推理归纳能让学生熟谙中药所具的五味、归经、四气等药性理论、功效与主治,实现了理、法、药的有机联系,极大地夯实了《中药学》的理论与临床基础。
三、比,即多元对比
因药性的不同,大多的中药具有不止一个以上的功效,所以学生觉得中药的功效多而繁杂,难学难记。教学中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对比,前后联系,纵横结合,才能让学生约博返简地记忆和认识功效,提高课堂效果。
(一)章节功效比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对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理气药、部分活血药如川芎的行气与补虚药的补气;解表药、祛风湿药、部分活血药如川芎的祛风;平肝息风药、部分祛风湿药如蕲蛇、金钱白花蛇及乌梢蛇的息风;黄芪、升麻、柴胡、葛根的升阳与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天麻等的潜阳;麻黄、杏仁等的宣肺与五味子、诃子等的敛肺等等。
(二)临证用药比把不同章节能治疗同一病证的药物贯穿起来对照,求同存异地讲授药物的功效。例如临床上治疗不同证型的泄痢时,尽管用药目的相同,但诸药的功效有异。
(三)同物异药比可以从一株植物上的不同药用部位加以归纳中药的功效。如“橘七种”、“桑四药”、“姜六药”“、莲十种”“、竹五种”“、参六种”、“曲六种”、“鹿四种”“、马兜铃四药”、“桂三药”“、地黄三种”等。
(四)炮制功用比《本草蒙荃》谓“:凡药制造,贵中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所以说中药因不同炮制方法而功效有别。如生用葛根解肌透疹、生津止渴,煨用葛根升阳止泻力强。
(五)名称易混比可以把名称易混的中药进行功效归纳,正确区分并加以记忆。如柴胡与银柴胡、桑螵蛸与海螵蛸、山茱萸与吴茱萸、赤芍与白芍、黄连与胡黄连、白前与前胡、苍术与白术、白豆蔻与草豆蔻、石决明与草决明等。
(六)相似功效比可以把功效相类似的药物进行归纳对比,言简意赅地讲授药物的功效。如羌活与独活、龟板与鳖甲、赤芍与丹皮、桑叶与菊花、金银花与连翘、紫菀与款冬花等。
(七)药源成分比中药的来源、产地、成分不同,其功效有异同。如同药异源的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偏于祛风止痛;海藻与昆布都含有碘化物能纠正缺碘的甲状腺功能不足而具有消痰软坚散结之功,同时二者都含有甘露醇能利水消肿等。
四、巧,即细节工巧
中药的功效术语枯燥,内容杂多,相互间同中存异,异中有同,大多的学生感到有章无序,纷繁错杂,困惑不解。教学中只有巧妙地组织细节,才能使讲授者为之激昂、听者为之陶然,以细节处诠释所谓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言巧中药的功效终究会落实于临床与生活实处,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应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如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苦参汤治龋齿有效的案例为引,单味中药“苦参”煎汤后濒漱五六日能效验生活及临床常见的龋齿病,讲授时老师所选的案例通俗易懂,表述的语言生动体己,使学生很快产生共鸣,必能让学生轻松掌握苦参的燥湿杀虫之功。
(二)手巧教师可做成表格及相应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记忆中药的功效。
(三)巧用现代技术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在课件或现场实物中辅以形象、逼真的植物图谱或饮片,增强学生对中药功效的感性认识。如讲到“苍术”时,利用中药药理研究得知其发挥“燥湿”功效在于所含大量的挥发油,因而在饮片能形象地看到“朱砂点”。
五、趣,即妙趣课堂
课堂中适时引入中药的典故、谜语、对联、歌诀等,不拘泥于形式又生动有趣,不仅让学生觉得中药的功效易懂好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如《方剂学》的学习热情,而且利于教师探索课堂的趣味教学,教学相长。
(一)中药的趣味故事引用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启发学生想象力,使其主动参与中药功效的学习中来。比如采用夏枯草治瘰疬,金银花疗热毒发斑,蒲公英治奶疮等单药独效的生动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夏枯草的消肿散结、金银花的清热解毒、蒲公英的解毒散结等不同功效。
(二)中医经典病例可引用经典病例来激发学生对多药功效的整体组方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如《方剂学》、《伤寒论》等打下基础。如针对《伤寒论》中“阳明腑实证”典型的“痞、满、燥、实”四大症,选用“枳实”破气化痞“、厚朴”理气消满、“芒硝”软坚去燥、“大黄”泻下除实,通过对症选药,不仅能巧讲了四药四效四症,而且让学生彻悟了上述四物配伍成沿用不衰的大承气汤及其主证。
(三)中药的趣味谜语以猜测谜语的方式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赋予中药功效的特殊记忆方法。如“牧童”对“牵牛子”“;绿林好汉”对“草豆蔻”;“老实忠厚”对“厚朴”等。
(四)中药的趣味对联以对联的方式授课能增强课堂气氛,实现中药功效的互动教学效果。如“将军红大戟,国老金重楼”对“大戟,蚤休”;“琥珀青黛将军府,玉竹重楼国老家”对“琥珀、青黛、大黄,玉竹、蚤休、甘草”等。
(五)中药的顺口歌诀采用顺口押韵的歌诀,学生喜学好记,是行之有效的讲授功效方法。如利用民谚:“家里有地榆,不怕烫掉皮”、“地榆烧成炭,不怕皮烧烂”让学生形象记忆了地榆能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解毒敛疮。七、新,即更新知识《中药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所以功效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吸取现代知识予以补充,从而能古为今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如《本草纲目拾遗》载“三七补血第一”、《本草新编》谓其“止血而又兼补”。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七能够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具有造血作用;能够加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增强体质,增加脑力和记忆力。民间用治虚损劳伤,常以之与母鸡或猪肉炖服,可收滋补强壮之效。通过“梳理古籍-药理佐证-实用有效”的传承更新,使学生认识到三七具有教材大纲外的新功效“补血”,进而扩大三七的临床新用途。
总之,笔者认为学好中药的功效有助于引导学生今后在临床中正确用药,如何讲授好中药功效是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在《中药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功效为核心,采用以上几种方法,可便于学生综观教材全貌,提纲挈领地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条理化、系统化地学习《中药学》理论知识,提高《中药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杨素芳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