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建设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专业认证是新时期考核专业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途径。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及结果是专业认证考察的主要内容,而课程设计则是教学计划的灵魂。因此,做好课程设计至关重要。作为中药学专业基础课之一,且以培养中医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方剂学》课程,该如何完善课程建设,以满足新时期专业认证的需求,是文章主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专业认证;方剂学;课程建设;中药学
20世纪初,专业认证在英美起步并逐步走向成熟,现已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它具有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1]。其中,产出导向理念强调专业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学生接受教育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并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评价专业教育的有效性。这对于引导和促进高校专业按照国际先进理念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加快高校与国际接轨,最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至关重要。我校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指日可待。中药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药思维,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医药贸易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中药人才。因此,教学计划对中医药思维的凸显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凸显?课程设计是关键,中医药思维培养的关键支点在于《方剂学》。该课程作为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学科内容为基础,是沟通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是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一门课程。因此,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完善《方剂学》课程建设值得深思。专业认证强调“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为此拟采用反向性原则进行课程设计。即以中药人才产出为导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估结果,反向性地设计课程教学计划,明确“达到什么目标,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评价”,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中医药研究也日益重视,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引进大批人才,推动中医药研究不断走上新台阶。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部分中医药基础研究缺乏深厚的中医理论依据,仅仅停留在基础研究层面,导致基础研究和临床发展脱节,严重影响了中医学发展和中药学研究的效率。这反映现有的教学计划培养出的中药人才,虽然有很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娴熟的实践动手能力,优良的论文撰写水平,但他们缺乏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缺乏对中医经典文献的熟识度,没有形成科学的中医药思维,而这些恰恰是从事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理论根基。溯其源头,主要还是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2明确目标
中药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药思维,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医药贸易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中药人才。因此,简略地说“培养具备中医药思维能力的中药人才”是中药类专业《方剂学》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这也充分体现了专业认证背景下“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课程设计理念。
3解决问题
“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课程设计理念,如何在《方剂学》课程中得到有效实施,并最终达到“培养具备中医药思维能力的中药人才”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3.1增加学生对经典名方中医文献的熟识度,为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100首《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其中,目录与现行《方剂学》课程培养目标要求掌握相重合方剂约33首左右,如麻黄汤、半夏泻心汤、吴茱萸汤、真武汤等,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这些经典名方的文献释读内容(包括原著对该方的方药组成、用量、用法、主治病症、随症加减、病案分析以及不同医家对其组方思路论述等),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经典名方的成方背景、组方思路、配伍原理及适应病症,为他们日后从事中医经典名方的开发研究和相关中医药基础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真武汤为例。讲述真武汤时,先引用方论,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借以镇水之义也”阐释“真武”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方名“真武”是因本方具有“温肾行水”之功,犹如真武之神,能降龙治水,威慑水患。然后引出《伤寒论》原文第82条和316条并加以解释,让学生原汁原味地了解“阳虚水泛”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最后,在讲述真武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时,补充讲解其中药药理作用及药效学研究近况,让学生了解真武汤“温阳利水”的物质基础,阐释其科学内涵,为该方在未来的开发应用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3.2遵循以“症、证、法、方、药”为基线开展逻辑推理式教学,培养中医药思维在课程教学中,以“症、证、法、方、药”为基线,运用逻辑推理展开方剂学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日后从事中医药生产、开发、应用奠定基础。以逍遥散为例(见图1),讲述逍遥散时,先引导学生根据其临床表现“两胁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辨为“肝郁”;根据其“食少神疲,舌淡,脉虚”,辨为“脾虚”;根据“目眩,口燥咽干”,辨为“血弱”,合为“肝郁血虚脾弱证”。根据“郁则达之”“虚则补之”的治则,确定治法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从而确立方药[2]。正所谓“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讲完逍遥散方证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若临证出现烦躁易怒、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等又该如何组方求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提高逍遥散方证及其兼证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3.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和创新中医药思维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经典名方的药效学实验,如“大承气汤对便秘小鼠肠运动的影响”[3],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尝试运用不同实验方法建立“方证相应”动物模型,再通过全方(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和拆方(大黄、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开展药效学研究,比较不同方法建立的“证”的差异,以及拆方对药效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方剂组方配伍的奥秘,开发学生的中医药思维。
4效果评价
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是评估一个课程设计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开展方剂学课程的效果评价至关重要。在评价要素上,课堂反馈、课后作业、考试成绩、实践考察、同行督导评价、学生评教、毕业生就业质量、岗位胜任力等潜在因素都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中,而不能只关注于课程结束的一瞬间所取得理论成绩。总之,完善课程建设,改进教学设计,不仅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这将为下一步进行中药学专业认证做好充足准备,为中药学专业建设与国际药学教育接轨做好铺垫工作,为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作者:汪玉梅 林晓冰 全世建 于洋 张翠仙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