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药资源普查对学生专业兴趣培养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以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为契机,结合中药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将中药学专业相关教学内容与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为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药资源普查;专业兴趣;专业素养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供作为传统中药、民族药及民间草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及矿物资源蕴藏量的总和[1]。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2009年5月7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同时,要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2],建国以来,我国于20世纪先后进行过3次大规模中药资源普查。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距今已有20多年,近年来随着市场大宗药材大面积的种植及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追求着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也在注重日常保健及有病及时就医的理念,中药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我国中药资源的需求量、蕴藏量以及主产区分布等方面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3-4]。在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参与此项工作,学生深有感触,普查工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待人接物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中药资源普查关系密切的中药学专业的课程有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如何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与相关的课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思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中药资源普查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必将对中药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结合山西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和自己教学中点点滴滴的体会,探讨如何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北与内蒙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南抵黄河与河南相邻,东依太行山,全省山地丘陵较多,整体地形南低北高,山峦重叠,山脉走向斜断,中药资源较为丰富,道地药材分布较为分散。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任务,实施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各个县域内的药用植物种类分布、资源蕴藏量、中药生产、中药栽培现状进行系统调查,了解与中药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信息、收集药用植物标本、药材、种子资源等实物,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北方地区的野外普查工作多安排在暑期,骄阳似火的夏季,虽然工作艰苦,但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学生们有着无比高涨的积极性,每天眷恋于峭壁悬崖的高山中,也在心中默默憧憬与期望着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使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了极高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1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
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走出了象牙塔内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真正面对大自然中生长的药用植物与药材特征,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直接具体的特征不一的实物,从乔木到灌丛,再到草本,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一样的植被,普查工作使学生对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有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对原来抽象的中药资源有了深刻的体验,阴坡、阳坡的植被由于光照、温度的不同分布各异;高山、丘陵、平地等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见植被有所不同;水生植物、旱生植物分布的不同;有些药材可能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普遍,而有些药材如北刘寄奴则分布较多,学生总在不断地问“这个药材有什么药效,临床治疗什么疾病,用的多吗?”一系列的未知好奇心一直充斥着学生的思维。在讲述总论部分我国中药资源及道地药材的分布章节中,采用实例列举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野外所见到的实际药材,如黄芩、甘草、远志等,生境不一,药材特征不同,授课中从北方地区和山西地区分布的主要药材入手,使学生了解我国南北地区由于地形地貌、海拔、降水、光照等条件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地区道地药材分布的差异性,东北地区耐寒药材的分布、西北地区耐旱药材的分布、华南地区喜湿热药材的分布……,结合资源普查学生对道地药材的分布与形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无论是野生资源还是栽培药材,学生在看到每一味鲜活的药用植物时,不同的叶形、花色、果实是最直观的特证,便于学生认识与掌握,再结合不同的药用部位,将原植物与药用部位相关联,便形成了这种直接的联系,学生对于每一株植物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是每一位授课老师无法感受与体会的,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接纳,是自然地流露和体现,在讲述我国不同区域的药材分布中,学生非常感兴趣,课中注意力集中,学生在资源普查中了解了山西地区道地药材的分布,在学习全国不同地区药材资源的分布状况时,并可以以点射面,以一及多,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专业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实际药材与原植物特征结合便于专业理解知识
在药用植物学的学习中,学生常见到的是鲜活的药用植物,不同的叶形、花色形象生动,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易于掌握;但在后期中药鉴定学学习中,有的药材由于具有一些特殊的外观性状特征,学生便于理解、学习与记忆,如大黄的星点,黄连的鸡爪形,天麻的鹦哥嘴,羚羊角的通天眼等,这些形象生动的典型术语使学生有着自然而然的学习动力,但是多数药材经过产地采收加工以后,它们的外观性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面对已经过加工干燥,或已破碎的药材,学生在学习中常有畏难情绪,尤其对于一些叶类药材和全草类药材来说,大多已经破碎,在进行鉴定时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授课时,结合中药资源普查中原植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如茎、叶、花、果实新鲜时的主要特征及着生的位置,如大蓟、小蓟药材的学习,对于二者的原植物特征,学生一看到茎、叶及植株的高矮粗细,比较之后很容易区分,而经加工干燥后药材中茎、叶及花序多已破碎,为使学生易于掌握2味药材的区别,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所见的原植物特征进行类比[5],再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对比两味药材的茎、叶、花的不同特征,通过联系原植物并对比实际药材特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消除了畏难情绪,学生在学习中也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3结合野生品与栽培品的鉴别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目前,对于一些临床常用药材,如甘草、黄芩、远志等,药材商品多为栽培品。这些药材在山西野外分布较为普遍,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遇到甘草、黄芩的原植物时,学生对这些药材的原植物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对其整体植株进行鉴别,茎、叶、花、果实等的形状及表面特征逐一对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将其药用部位根或根茎挖掘出来,新鲜药材的特征较为显著,面对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野生黄芩药材进行主要特征的讲述,如表面纹理及颜色、断面的纹理、质地和气味,有时还要尝一尝,学生就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黄芩茎基部伏地,根圆锥形,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较粗糙,断面黄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味苦。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密被下陷的腺点,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花冠紫、紫红至蓝色,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瘤。而等再次遇到栽培的黄芩药材时,将二者对比讲授,学生有了更深的印象与感受(见表1),学习中就没有了畏难情绪,原本干燥的药材似乎又充满了生机,学习起来也不枯燥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与提升作用,同时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及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7]。
4通过中药资源普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在中药资源普查中,需要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软件,如GPS的定位方法、奥维互动地图的学习应用、生境、群落、个体及植物局部特征的拍照,为了高质量完成工作,学生积极投入新软件、新知识的学习,并将其应用于普查工作中,即学即用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4.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普查任务,普查队伍中需要有人拉样方、找样地、拍群落及植株;又要采集标本、压制标本、记录数据等;琐碎细致的工作需要队员们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们积极配合团结协作,每一项工作都承载着责任与担当,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3培养学生包容交流与沟通能力。在普查过程中,需要与县级普查队员们一起完成普查任务,对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不同的学生与县级普查队员们,学生要学会逐渐适应县里的生活,入乡随俗,与他们和谐相处,尊敬县里的带教老师和向导、司机,学会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在栽培品种的调查中,当地百姓用浓浓的乡音可能会听不明白,但是你要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沟通,仅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普查生活使学生学会了很多,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体会了当地百姓生活的疾苦与辛劳,倍感自己肩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5结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中药资源普查的相关知识与内容,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而有意义,使学生既认识了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原植物样子,又易于掌握临床所用药材商品的特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能力;面对祖国广博而丰富的中药资源,如何从大自然中的原植物到发挥着独特疗效的中药饮片,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究感,这些好奇心与兴趣感促使学生坚定致力于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8]。
作者:裴香萍 尚彩铃 杜晨晖 詹海仙 王永辉 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