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黑箱理论中医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黑箱理论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中,在中医学中尤其突出。探求黑箱理论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审证求因、病因理论、中医治疗、中药药性功效中的具体应用,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更加牢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关键词:黑箱理论;中医学;理论研究
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比如物理学的实验、数学方法,生物学的分类、比较方法等。而我们祖国伟大的中医学理论正是在长时间的对人体疾病的治疗、观察及归纳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医学注重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间的信息联系,重视和利用人体系统的反馈调节,这与现代黑箱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中医学中也称之为“天人相应”,体现了“整体观念”中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2]。“天人合一”的思想奠定了中医学中应用黑箱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的早期,黑箱是物理学中的概念,W.R.艾什比在《控制论导论》中写道:“黑箱问题是在电机工程中出现的。给电机师一个密封箱,上面有些输入接头,可以随意通上多少电压、电击或任何别的干扰;此外有些输出接头,可以借此作他所能作的观察”。随着系统科学的应用,黑箱现在是作为科学方法论的概念,指的是内部构造和机制尚不清楚,只能通过外部功能和行为的观测和试验来认识其性质的物质系统[3]。黑箱理论所运用的黑箱方法就是通过考察黑箱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动态过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以推测、探求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中医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元气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建立了有机整体论的医学模式,即通过在人体外对人体进行观察、试验而不用打开人体来进一步探知人体内部的构造和各种生命活动的机理。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类似于黑箱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1黑箱理论与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4]。藏象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运用了整体系统观和解剖学的方法,但以整体系统观为主。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述:“有诸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已不自觉地运用了黑箱方法。如患者风寒外袭于肺而感冒咳嗽时,可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可推知生理情况下肺外与皮毛相合,同时开窍于鼻。又如在已知心主血脉的基础上,发现人体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会出现思维混乱、神志不清等病理状态,从而推理出“心主神志”之说,根据“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的原理,用养心血的方法能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证,从而佐证了“心主神志”的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分析表现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象”而推知内部的各个“藏”的功能,这种“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的方法与控制论中的黑箱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依据,与黑箱理论不谋而合。中医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这种不打开人体黑箱的信息研究方法而形成的,其实质是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在认识论上具有整体恒动观的鲜明特色,在方法论上则具有信息论、系统论的显著特征[5]。
2黑箱理论与审证求因、病因理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而“证”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通过对人体各种“证”的表现来探求引起各种疾病的因素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在中医学理论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被认为是致病的主要外界环境因素。而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外因。其实,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因此他们是相互符合的。在古代,人们不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探究,古人只有通过对证的辨析来推测病因,即“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对于黑箱,我们只能了解它的输入和输出,而不能或不便直接剖析内部结构。如果把外界环境因素比作对人体的输入,把各种“证”变量比作输出,那么输入和输出之间是有某种确定性的关系的。“审证求因”就是为了寻找这种确定性关系,来探求病因。从控制方法来说,把立足点放在整体反应性上,比单纯地考虑实质性致病因素的方法更有利于调动机体对抗疾病的功能[3]。在“审证求因”的黑箱方法基础之上,人们通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长时间地观察和实践,进行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病因理论。
3黑箱调节与中医治疗
3.1随机调节———神农尝百草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里说的是家喻户晓的“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尝百草”虽只是传说,但却在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来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神农氏”为了寻找给人们治病的药物,尝遍了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通过自己身体的反应来推测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作用。他拣选植物的行为是无目的的,是随机的,他对这些草药的具体作用一无所知,在使用一种植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再使用另一种进行尝试。这种方式颇似黑箱调节的随机调节方式。
3.2单变量调节———对症治疗
中药中有许多药物的功效应用较为单一,或者说应用范围较窄,但它的某个功效较为突出,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就可以用那一单味药来针对患者的某一症状进行治疗。如中药柿蒂的功效为降气止呃,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那我们就可以专门用柿蒂来治疗呃逆的患者。这种一药对一症的方式即是黑箱调节中的单变量调节方式。
3.3多变量调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解决“黑箱”中失去平衡的阴阳矛盾的根本大法,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治疗的理论指导核心[6]。证,是“证候”的简称,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生理、病理变化及反应状态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证候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群。因此,一种“证”包含有多个症状,那么再对“证”使用单味药将达不到治疗效果。方剂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剂药方中包含多味可以相互配伍发挥效用的中药,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配伍作用来对“证”进行治疗。例如,著名方剂“龙胆泻肝汤”包含龙胆、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几味药,它对以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外阴瘙痒潮湿等为主要症状的“肝胆湿热证”就有相当理想的疗效。这种一方对一证的方式体现了中医辨证具有多元性的思维特点,完全符合黑箱调节中的多变量调节方式[7]。另外,辨证是综合的辨证,把患者当作研究的“黑箱”,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式,搜集“黑箱”输出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组合分析,再运用中医学理论来解读,进而进行治疗。比如头痛,不但询问患者头痛的发作时间、部位、轻重、持续时间等具体情况,还要了解面色、二便、舌象、脉象等其他相关情形,这样综合全面分析,使得辨证更加精确。
3.4负反馈调节———阴阳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领,阴阳辨证又是八纲辨证中的总纲。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无所不指,也无所定指,故疾病的性质、证候的类别以及临床表现,一般都可用阴阳进行概括或归类[8]。通过对患者进行诊断,了解患者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再运用扶正和祛邪的方法使人体重新恢复调控能力,从而维持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都是在不打开患者这一黑箱的状态下进行的,故都属控制调节人体黑箱的基本方法。这种调节阴阳的方法运用了控制论中的负反馈调节方法。
4黑箱理论与中药药性功效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得出均为一个使用黑箱理论的过程。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在药学典籍的典型论说当中,可以看到诸多运用黑箱理论的痕迹。如对于浮萍,《神农本草经》中说:“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须发,止消渴。久服轻身。一名水华。生池泽”。又如《说文解字》云:“萍,裖也,无根,浮水而生者”。《本草经疏》曰:“水萍,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等等。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论述,可以发现古人把整个植物当做一个黑箱来看待。浮萍的生长环境如生池泽、浮水而生等即是输入信号,而各种性味形态如味辛寒、其体轻浮等则是输出结果。古人综合这些输入输出资料来推求其内部联系,便可得知浮萍的基本药性。此外,可以推测古人把服用药物看成是药物这一黑箱和人体另一黑箱之间的耦合,两者组成了一个大系统。从人体这个黑箱的角度看,药物的药性即是输入信号,而服药之后人体的种种反应则是输出结果,分析这些输入输出资料便可推知药物在人体内发挥出的功效了。另外,黑箱理论在经络学说、卫气营血辨证等其他中医学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小结
黑箱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是中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立足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在保持人体和疾病的整体性、关联性的前提下,应用类似现代黑箱的研究方法,从外部联系和变化来考察其内在规律。但中医的黑箱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虽然把握了人体的整体性质,但对其内部构造、生理病理的理化机制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带有较多的主观臆断,无法客观化、精确化,所以它和现代意义上的黑箱理论还不能完全等同。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综合的角度把握人体生理病理,运用辨证论治综合诊治疾病,而不是枝节上片面地思考问题,中医理论在微观、量化上存在着缺陷或不足[9]。不过现在的科技飞速发展,自组织系列理论在各门学科中广泛应用,中医将能更好地运用黑箱方法,而在中医客观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学“黑箱”的本质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天人关系面面观———从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到《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3~5+58
[2]赵鼎.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3]张宗明.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6
[4]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5
[5]吴弥漫.把握藏象研究方法,走出中医藏象研究误区[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183~185
[6]李?,汤国祥,李留记.中医学“黑箱模型”理论与唯物辨证哲学观[J].中医研究,1994,7(2):6~8
[7]李顺民.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J].中医药学报,1991,(2):1~2
[8]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
[9]纪云西,周福生.中医“微观整体”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660~662
作者:赵鼎 翟长云 乐根明 沈倩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