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干预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干预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医院感染(院感)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住院患者97例和护理人员19名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管理;选取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92例和同批护理人员19名为研究组,给予综合干预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人员院感防控意识、护理质量,比较两组感染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护理人员感染,研究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1),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综合干预管理能减少院感发生,且能优化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医院感染;综合干预管理;满意度

在饮食结构调整和生活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下,多种疾病谱发生改变,且在治疗期间需要使用多种医疗器械,侵入性操作次数较多,使医院感染(院感)较为多发。院感被认为是医疗质量的威胁性因素,且会影响护理效率,容易导致护患纠纷[1]。护理人员是护理活动的实施主体,其操作技能直接影响院感发生率,需要严格规范消毒隔离制度,最大程度上控制院感发生率。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们将综合干预管理应用于住院的189例患者和19名护理人员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住院患者97例和护理人员19名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92例和同批护理人员19名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男51例、女46例,年龄22~62(42.58±1.34)岁;研究组男51例、女41例,年龄23~64(42.31±1.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男11名、女8名,年龄23~37(29.32±0.48)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准许开展。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管理,即监测患者病情,记录其年龄和既往病史等情况,筛查感染高危因素,并不定时观察感染征兆。研究组给予综合干预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完善管理机制:多角度分析卫健委相关管理制度,划定院感管理的重难点,根据院内管理现状完善管理制度。②强化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院感培训,使其明确院感相关知识。岗前培训及岗内技能考核期间纳入院感防控知识,并强化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使其完全掌握自我防护要点。③拟定院感记录单:告知护理人员明确记录院感发生情况,包括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和诱因等,明确记录感染者的基本资料,记录监测项目、医生临床诊断结果和预防措施等,完善感染患者的基本信息。④成立院感质控小组、技术干预组,设置护理兼职员:组长为护士长,组员为科室主任、监控医生与护士。组员负责不定期抽查某个护理单元或科室的院感控制效果,并上报现有问题,追溯责任。同时设立技术干预组,分别为集中培训考核组,管理惩罚组与现场监督组,每组3~5名组员。其中,集中培训考核组的职责为:拟定培训内容,统一编制相关教材和培训/考试方案,每周总结1次培训考核情况,优化培训考核制度。管理惩罚组的职责为拟定惩罚标准,对各个组的院感控制实施效果进行监督与指导,执行惩罚方案。现场监督组的职责为:拟定院感相关制度,质量考核标准与院感操作技术,现场指导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并定期总结院感控制效果。各科室设置护理兼职员,即病区选择2~4名护士长,兼职员的职责为协助科室护理人员执行护理操作,积极总结护理问题。⑤拟定院感防治计划:质控小组、技术干预组应根据各个科室的感染类型、高发因素制订预防方案,组内护理人员负责定时监测患者的脉搏、体温和血常规等情况,若出现感染症状需立即上报医生。尽量减少家属的探视次数,减少有创医疗器械或物品的使用率,筛查易感人群,并高度关注其病情动态。⑥定期举行会议:每周组织1次多个小组集体会议,分析现阶段抗生素的用药情况,对组内成员进行感染知识教育,并讲解病房和基础护理要点,讲明消毒隔离制度,优化院感防控方案。

1.3观察指标。①护理人员院感防控意识:由科室护士长和院感质控组成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评估其日常护理工作中的院感防控意识,共计100分,>80分为意识较强,60~80分为意识一般,<60分为意识较差。②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由科室护士长评价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无菌操作、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感染监控与消毒隔离,各项均为100分,>60分为合格。③患者感染情况:包括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其他。④患者满意度:经自制评价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感染防控、知识讲解等,共100分,>85分为十分满意,60~85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院感防控意识比较。见表1。

2.2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比较。见表2。2.3两组患者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均无护理人员感染,患者感染情况见表3。

2.4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4。

3讨论

院感是住院患者在院内治疗期间或是院内获得发生于院外的感染,其包括医护人员院内获得性感染[2-3]。其感染对象为住院、门诊患者、家属或其他探视者、医护人员。通常情况下,家属和探视者在院内的停留时间较短,不接触治疗仪器和侵入性操作,因此其感染率极低,多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感染。现阶段,院感被认为是医疗安全质量的主要评估指标,是院内安全监管体系的重点,是医疗机构的高度关注问题,可影响到医疗技术的顺利性实施。院感管理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及学科较为多元化,且管理对象与模式也日趋多样性。其防控措施包括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和灭菌等维度,要求对院感风险因素进行控制,针对性给出防控方案,需要采取科学化管理模式,降低感染率。院感控制的基础与保证是建立综合性组织体系,为此本研究在全院护理人员中建立质控小组、技术干预组,并在每个科室设置护理兼职员。每层组织的管理者均为权威性人员,可以保证院感控制的专业性,把控院感管理方向,实现监督、管理、培训和指导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同时赋予各组织成员权利与责任,能通过综合干预管理实现管理高效率。综合干预管理基于卫健委相关文件分析本院的院感管理问题,并完善相对应的制度。其要求医护人员高度遵守院感规章制度,积极履行院感管理的监控事项,对医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院感防控知识[4]。为保证管理工作的责任追溯性和专业性,综合干预管理成立质控小组,力求实现群防群控的良好防控局面,充分发挥质控小组成员的管理职能,强化管理力度[5]。明确技术干预组与护理监督员的管理责任是预防院感的根本条件。质控小组可把控院感防控整体方向,保证院感防控计划的高效执行。技术干预组的集中培训考核能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标准拟定培训教材,保证培训与考核计划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定时总结培训效果,可以改进培训或考核方案。管理惩罚组结合考核内容及标准对考核细则进行量化处理,可监督与检察院感防控落实情况,实现院感防控的持续性改进。现场监督组结合管理现状制订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能及时发现院感防控管理的现存问题,保证所有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每月1次小组会议是对本月院感防控工作的总结,同时能全方位分析管理问题,制订下一阶段的管理目标,强化组内成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最大化避免感染情况。以上管理模式层层把关且分工明确,可以互相促进与制约,使各个管理环节规范化和标准化落实,零容忍院感高危因素,利于护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转变,进而提高其管理积极性。但在管理落实期间,需要制订各个组织的协调管理方案,保证质控小组、技术干预组和护理兼职员之间无明显的责任重叠,各个组织管理者尽量等级相同,不存在上下级管理关系,以防因个人职位因素影响管理公正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人员院感防控意识强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中,基础护理、无菌操作、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感染监控、消毒隔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护理人员感染情况;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综合干预管理可提升护理质量,可指导护理人员加强院感防控,保证患者与自身生命安全[6]。其通过质控小组全程落实院感防控计划,完善院感管理机制,可以提升组内成员的管理意识[7]。技术干预组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可以高效控制感染因素。护理兼职员由护士长担任,能够第一时间参与临床院感管理工作,及时发现护理人员的操作失误和操作不当之处,掌握管理第一手资料,进而向质控小组反映管理问题。此外,通过小组会议可发现现阶段的管理问题,持续优化管理计划,最终保证管理效果。总之,综合干预管理能作为院感护理的首选模式,可减少院感发生情况,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刘爱玲 孙启春 郝魁 单位:枣庄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