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检验危急值合理设置临床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科学合理设置危急值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对危急值的发生率、临床干预率、干预成功率、不良结果发生率以及医疗安全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和2015年检验危急值数据,分析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对危急值的发生率、临床干预率、干预成功率、不良结果发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医疗投诉的影响。结果:对危急值科学合理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后,危急值发生率由2.1%下降至1.2%(P<0.05),临床干预率由89.6%上升至96.3%(P<0.05),住院急救成功率由89.8%上升至95.0%(P<0.05),同时不良事件数和医疗相关投诉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对危急值干预成功率、不良结果发生率以及急诊急救成功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对危急值科学合理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能提高危急值临床干预率,提高住院急救成功率,减少不良结果发生率,降低危急值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医疗相关投诉。
关键词:病种阈值;报警间隔时间;危急值;临床干预率
1972年,美国Lundberg教授[1]初次提出危急值概念。随后多个国际标准化机构均对危急值的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2-3]。危急值与患者安全息息相关,临床实验室应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项目和界限[4-5]。危急值临床干预率指按抽样规则抽取的且临床认可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与同期抽取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的比值[6]。临床干预率可间接提示危急值界限值的适宜性。为减少无效危急值,提高危急值临床干预率,我院对检验危急值设置了病种阈值和危急值报警间隔时间。本文通过回顾2011年和2015年临床实验室的危急值处置医嘱,分析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对危急值发生率、危急值临床干预率、危急值干预成功率、不良结果发生率以及医疗安全相关数据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1年1月和2015年1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区、呼吸内科、肿瘤科、血液科和重症医学科5个病区共1000份危急值处置医嘱。以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后2015年的500份危急值处置医嘱作为研究组,以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前的2011年的500份危急值处置医嘱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医嘱均为临床医生30min内处置医嘱。比较分析2组间危急值临床干预率、干预成功率和不良结果发生率。以无需处置医嘱作为临床未干预医嘱,以经过临床干预救治,预后良好,无不良结果作为干预成功。不良结果包括各种功能障碍,出现并发症或患者死亡。
1.2危急值的设置
根据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7],并参照国际和国内的调查报告[8-9],经征求相关临床科室专家意见,制定临床实验室危急值项目和界限。2015版临床实验室危急值项目详见表1,与2011年危急值项目相比,2015版危急值最大改变是新增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已经设立的特殊病种申请检验项目组合包括:肝病血常规、血液病血常规、静脉血气分析、血透小生化、血透肾功能、华法林抗凝药物监测凝血组合、哮喘持续状态血气分析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气分析等8个特殊病种项目组合。在报警间隔时间上,对13个检验项目设置了危急值再次启动间隔时间。例如:肌钙蛋白再次启动间隔时间为168h等。
1.3数据处理
比较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前后的2011年和2015年危急值相关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前后危急值发生率比较
2015年检测总数2071977件,危急值发生数25433件,危急值发生率1.2%;2011年检测总数833852件,危急值发生数17785件,危急值发生率2.1%,2015年危急值发生率低于201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6.561,P<0.001)。
2.2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前后危急值临床干预情况比较
2015年危急值干预率高于201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但危急值干预成功率及不良结果发生率间无明显变化(P>0.05)。
2.3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前后医疗安全情况比较
2015年我院出院人次和门诊人次均高于2011年,同2011年相比,2015年住院急救成功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年不良事件和医疗投诉风险均低于201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比较分析2011年和2015年危急值数据。2015年危急值发生率1.2%,低于2011年的2.1%,说明通过科学合理对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能有效降低危急值发生率,减少临床医护和检验科工作量。危急值干预医嘱率从2011年的87.6%上升至2015年的92.4%(P<0.001)。危急值临床干预率的提高,说明检验科报出真正危急的危急值数提高,也说明临床接收的假危急值报警减少。但在本研究中发现,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对危急值干预成功率和不良结果发生率无影响(P>0.05)。为了进一步分析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对医疗安全的影响,本研究同时对2011年和2015年急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医疗投诉等医疗安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2015年我院出院人次和门诊人次均高于2011年,住院急救成功率从2011年89.8%上升至2015年95.0%(P<0.05)。不良事件数和医疗相关投诉数均显著下降(P<0.05)。这从侧面反映了我院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科学合理,并未对医疗安全有负面影响。综上所述,科学合理对危急值设置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能提高危急值临床干预率,提高住院急救成功率,降低不良结果发生率,降低危急值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医疗相关投诉。各医院可以结合本院特点,科学和合理设置符合自身情况的病种阈值和报警间隔时间。同时,应定期回顾危急值相关指标,分析危急值设置的合理性。
作者:张勇军 陈君卿 李斐铭 陈侃侃 陈翔 单位:东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