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五转四”的战略转变,围绕突出检验专业的技术属性和服务地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自2013年起经过近5年的系列教学改革,构建了“一核心、四平台、三步走”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向、双突出”的课程设计体系,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同时,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采取知识关联教学、思维导图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目录》颁布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全部变更为四年制,授予理学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从检验医师转变为检验技师,强调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自动化、现代化检验仪器设备及快速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标志着医学检验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与此相伴,体外诊断(inVitroDiagnosis,IVD)产业领域异军突起,各级各类独立实验室的井喷式发展和相伴而生的仪器、设备、试剂、方法研发部门和生产销售部门等上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检验专业的就业方向呈现明显多元化趋势,就业灵活机动、社会需求广泛、发展空间巨大。社会需求的宽泛性及就业形式的灵活性与传统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自2013年起检验学院围绕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更好地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满足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升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及潜力。

1构建一核心、四平台、三步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将各专业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综合、实践和创新四平台,遵循层次递进的原则相应采取扶着走、看着走、自己走的三步走人才培养方针(图1)。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完善独立工作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基础平台主要夯实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采取扶着走方针,以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反复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综合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基本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系统化的知识平台,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综合平台采取教师设计关键词和框架结构、掌控全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目标的看着走方针。实践平台是学生的岗位实训,包括实习前的模拟训练和实习阶段的学习,属于就业前的专业强化。实习阶段基本脱离教师视线,是就业前的热身阶段,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交流,靠自己走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创新平台是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以自己走为主要培养方针,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快步走,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知识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转型战略目标。

2设计双导向、双突出的课程体系

双导向是指以学习结果和岗位任务为导向,双突出指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结果是以考证(检验资格证)、考研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采取考证、考研、考试三同步的理论教学设计;实验部分以就业的岗位任务和项目为驱动设计实验项目(图2)。本着知识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打破传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界限,采取删减-合并-增设等方式优化重组课程设置。经两次修订教学大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32门减至23门,学时由2154减少至1544。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打造连贯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将原来独立开设的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基础课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等专业课程合并。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改变了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知识碎片化的学习弊端。在删减课程门数和学时的同时,增设1门专业课(检验综合实验)和7门专业选修课,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专业课实验学时,改革后专业课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达到1∶1.1。在实验课教学中开设情景模拟、设计创新型实验;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社会实践6周,课间集中见习1周,并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40周增加到48周。

3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课程各有其固有特点及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群体的差异,没有哪一种教学形式能满足所有课程需要或被所有人群接受。在5年的教学实践中不同专业课程采取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如知识关联式、病例导入式、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结果引导、任务导向等,旨在提升教学有效性。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改进实验的缺陷或不足,并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1知识关联教学

知识关联是指知识单元(包括文献、人脑等知识载体和概念、词语等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的总体[5]。知识关联教学(knowledgeorganizationteach-ing)就是借助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概念、程序或其他重要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将零散的知识碎片形成自己的知识关联与知识构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6]。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关键词引导将检验的专业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使学生从最初的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一片树,最终聚木成林。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和有效学习的能力,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思维导图是知识关联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反映大脑的思考过程,是内在思维的外化形式。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选择手绘或使用免费电子软件绘制,教师列出关键词或主线,学生制作或补充细节,最后教师总结。先做课程内各单元和单元间的纵向关联,再做不同课程间的横向关联(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例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以细菌学检验技术为中心词可进行课程内和课程间的知识关联。通过细菌学检验中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再到原理的探究,可关联到临床检验学基础和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制片、染色液和染色方法等知识点;关联到生物化学检验中的物质代谢;关联到分子生物学检验中的核酸检测技术和芯片技术;关联到免疫学检验中的抗原、抗体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知识关联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无数的知识碎片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相关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有效加强。

3.2病例导入式教学

病例导入式教学也称为案例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真实病例,模拟临床实境引导学生在病例的分析、讨论中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本质上是一种集启发式、讨论式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师掌控课堂节奏,强调与学生间的互动,重视对学生课堂表现和心理的把握[8]。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重刺激下能够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筛选的病例必须贴近生活,是大多数人一知半解,但又想一探究竟的案例。应以常见病、多发病或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为主,如肝炎、结核、艾滋病、白血病、恶性肿瘤等。如将学生分组(每组5-8人),依病情进展分阶段发放、讨论病例,课后查阅资料就成为PBL形式教学。由于场地和人数限制,本轮教学改革中PBL主要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中开展,并围绕案例开展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将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效衔接。编写的PBL教学案例已出版发行。

3.3任务驱动式教学

参照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调研国内三甲医院、独立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设计实验课教学模块,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制定操作标准。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将实验项目划分为基础、综合、设计3大模块,三者的比例为2∶2∶1,其中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在设计模块中加入了创新实验。另外,临床检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检验利用微信平台和在线课堂建立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尤其微信平台的简便性、灵活性及普及性,使评价反馈更为及时便利[9]。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以吉林省大学生生物技能大赛为契机开展学科竞赛,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自愿原则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训,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4改革评价体系

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原则,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结果反馈。目前已建立了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实验评价体系[3],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理论评价体系。实验教学中每次课当堂记录成绩,独立完成的项目以个人计成绩,协作完成的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计成绩,并当堂反馈本次课中的问题、点评个人表现,最后以50%比例计入总成绩。理论部分的形成性评价在课堂考勤、提问、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增加抽签式(随机性原则)阶段性测验,以10%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5改革成效

5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应应用技能型检验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之路。检验学院2015年获批吉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单位,目前已成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8%,就业对口率100%。2016年、2017年考研率较前3年明显上升,5年的考研率分别是14%、10.7%、14.1%、16.2%和17.2%。多名学生在吉林省大学生生物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研创新大赛中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在吉林省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金奖,成功晋级总决赛;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第三届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吉林省大学生生物技能大赛获一等奖4项。在各类大赛的准备、训练过程中及在教师科研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至今已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余篇。调研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满意率达到95%以上,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中受到广泛好评,并应邀到部分学校做关于专业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总体来看,本校5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改革,强化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尚未形成与企业紧密对接的产业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健全。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寻求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未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鞠晓红,王月华,孙艳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讲课策略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6):248-250.

[2]鞠晓红,王月华,孙艳美,等.基于任务导向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教学改革[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0):3824-3826.

[3]鞠晓红,孙艳美,李瑶,等.以结果为基础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1):258-262.

[4]孙可歆,郭素红,李正祎,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9):270-271.

[5]文庭孝,刘晓英,刘进军.知识关联的理论基础研究[J].图书馆,2010(4):9-11.

[6]陈峰.知识关联教学策略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9):1802-1808.

[7]潘红梅,石琳熙,李冰雪,等.电子概念图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1):2115-2122.

[8]杨冰冰.整合医学理念在消化系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4):388-389.

[9]张小平.基于微信平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1):28-30.

作者:鞠晓红 王月华 孙艳美 李艳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病原技术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