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髓外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髓外浆细胞瘤(EMP)的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8例EMP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生于鼻咽部4例,胃2例,上唇及喉部1例,颈部及腹腔内1例。CT/MRI表现:密度/信号均匀,DWI表现为信号明显增加;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实性成分呈“快进快出”曲线。结论:CT、MRI对EMP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髓外浆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plasmacytoma,EMP)是一种发生于骨髓以外软组织中、由浆细胞构成的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浆细胞肿瘤的4%[1]。浆细胞分布广泛,因此本病可发生于骨髓外的任何组织或器官中,其中约80%发生在头颈部,尤以上呼吸道黏膜(如鼻腔、鼻窦及鼻咽部)多见[2]。也有个案报道EMP起源于胃肠道、皮肤、肾脏等部位[3-6]。现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EMP8例,结合文献探讨EMP的CT及MRI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43~86岁,平均(65.5±17.0)岁。其中鼻腔4例,胃2例,上唇及喉部1例,1例同时发生于左颈部及腹腔内。临床症状与病变发生位置有关,8例分别以鼻塞并出血、呕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咽痛并声嘶入院,1例发生于颈部者体检发现占位性病变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7]:①病变位于软组织中;②浆细胞数占骨髓细胞的比例<5%;③通过全身检查排除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和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
1.2仪器与方法
8例中,2例行CT及MRI检查,5例仅行CT检查,1例仅行MRI检查。CT扫描采用宝石CT(DiscoveryCT750HD)扫描仪,矩阵512×512,重组层厚1.25mm,层距1.25mm,窗位35~200HU,窗宽400~2500HU;增强扫描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帕醇(300mgI/mol),流率2.5mL/s。MRI扫描采用Philips1.5TMRI扫描仪,根据病灶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线圈。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1WITR250~600ms,TE10~20ms,T2WITR2000~4000ms,TE80~120ms,矩阵256×256,层厚5mm,层距1mm;脂肪抑制技术采用频率选择饱和法。MRI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0.1mmol/kg),流率2.5mL/s静脉注射。
2结果
8例中,4例鼻咽腔内病灶均呈单发实性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影,边界清晰,CT平扫密度均匀,其中1例发生于鼻中隔,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小斑片状骨质破坏区。MRI示鼻咽腔4例病灶信号均匀,T2WI示病灶内多发细线状分隔低信号影,DWI上信号明显增加,增强扫描病灶较明显均匀强化,且呈“快进快出”曲线(图1)。1例发生于上唇及喉部,病灶呈弥漫性增厚,MRI上信号较均匀,呈较明显强化(图2)。2例发生于胃壁,增强扫描病灶密度强化均匀,且见胃小弯侧多发细小迂曲的小血管影进入病灶内(图3)。1例发生于左颈部,病灶巨大,CT平扫时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快进快出”曲线,病灶内亦见斑片状坏死区,且左侧颈内静脉见瘤栓,左中腹部肠系膜上亦见一类圆形结节影,信号均匀,DWI上信号明显增加(图4)。
3讨论
3.1影像诊断
EMP易误诊。本组无一例正确诊断。有报道[4]称EMP男女比例约4∶1,发病年龄从儿童到老年,但40岁以上多见,以50~70岁好发,平均发病年龄60岁。本组男6例,女2例;发病年龄43~86岁,中位年龄65岁,与文献报道相近。10%~20%的EMP患者可进展至MM,多数学者认为EMP是MM的某一阶段,缺乏特异影像学表现[8-11]。现将EMP的影像特征总结如下。
3.1.1CT表现
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界清,增强扫描呈中度较明显、均匀强化。本组最大的病灶位于左颈部,增强扫描坏死面积较少,邻近左侧颈内静脉出现癌栓,周围淋巴结肿大。文献[12]报道,胃是EMP第2大好发部位,发生于胃壁者,病灶周围及病灶内部见多发细小、迂曲血管影。目前对病灶周围骨质破坏尚存在争议,这可能与发病部位有关[13]。本组1例发生于鼻中隔,病灶呈膨胀性生长,邻近骨质吸收、内见残余迂曲短条状骨质密度,余7例均未出现骨质异常改变情况。
3.1.2MRI表现
T1WI、T2WI病灶呈均匀、稍高信号,DWI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较明显、均匀强化。MRI增强扫描病灶内或周边可见穿行的流空血管影,此为该病的特征性表现[10],但本组未出现,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当MM出现髓外浸润时,一般会出现特征性髓内浸润和骨质溶解的影像学表现[12]。诊断EMP时须先排除病灶为MM的髓外浸润。有学者[10]将EMP的影像学特点总结为类似恶性淋巴瘤征,即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坏死少见或范围小、强化中等、可融合、同时累及多个部位、易包埋邻近血管形成夹心饼征。本组发生于左颈部的病灶较大,其内见较大范围的坏死区域,与文献报道不符。
3.2鉴别诊断
3.2.1鼻咽腔EMP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嗅神经母细胞瘤:10~20岁及50~60岁是发病高峰,多位于鼻腔顶部-筛窦,其主要特点为病灶沿着嗅神经蔓延,常破坏筛板、向颅内侵犯,易出现坏死及钙化。②鼻腔淋巴瘤:密度及信号与EMP极似,但淋巴瘤倾向于沿着鼻黏膜弥漫性生长,邻近骨质破坏较轻微,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略低于EMP。③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15~30岁多见),坏死少见,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多起源于鼻咽顶壁,邻近骨破坏以膨胀吸收为主。④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上皮源性良性肿瘤,男性多见,T2WI呈栅栏状改变,增强扫描呈脑回样强化。
3.2.2胃部EMP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胃腺癌:包括黏液性及非黏液性2种,其CT表现为局部胃壁增厚并溃疡形成,增强扫描部分病灶延迟强化,且程度不一,常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②胃间质瘤:病灶边缘不规则,易分叶,且体积较大,易发生坏死、液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③胃淋巴瘤:常表现为弥漫性的胃壁增厚,CT表现为均匀稍低密度,且呈轻中度强化[15-16]。在CT上与EMP鉴别困难,Avcu等[17]通过ADC测量评估胃肿瘤,发现淋巴瘤的ADC值为(1.09±0.08)×10-3mm2/s,高于EMP。
3.2.3其他非常见部位EMP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种类繁多,影像学表现各异,鉴别诊断困难。②转移瘤:若有其他明确的恶性肿瘤病史,与EMP鉴别困难。总之,EMP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特征不明显,早期诊断困难,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需加免疫组化)。免疫组化中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指标分别是CD138(+)、BCL2(+)、CD56(+)[18]。目前,CT或其他影像设备引导下穿刺活检已成为诊断EMP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刘郁芳 詹阿来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