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脑梗死辨证分型CT影像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临床资料
1.1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风病辨证与成方治疗》中拟定的相关标准。
1.2纳入标准
①西医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拟定的CI相关临床诊断标准;②中医符合《中医诊断学》及《中医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③发病至送院间隔不足3天者;④家属签署自愿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
①有中风史且遗留后遗症;②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③精神障碍或语言障碍;④临床资料不全者。
1.4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2年7月—2014年2月本院治疗的96例脑梗死患者。均经过头颅CT扫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CI。根据其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分为气虚血瘀组(A组,n=23)、肝阳暴亢组(B组,n=11)、风痰阻络组(C组,n=45)、阴虚风动组(D组,n=4)和痰热腑实组(E组,n=13)共5组。A组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9±4.8)岁;均存在面色白,气短乏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等表现。B组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6.8±3.6)岁;均存在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神志不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等表现。C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5.9±3.7)岁;均存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表现。D组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62.8±3.5)岁;均存在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无)苔,脉弦细数等表现。E组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64.4±4.0)岁;均存在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等表现。2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方法
5组患者入院即可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后均予以头颅ct影像检查,采用飞利浦MX4000型双排螺旋CT扫描仪完成检验。参数设置:电压:120kV,电流:300mA,层厚:1cm,层距:1cm。给予PerfusionCT3.0专用软件处理图像,传输入医师计算机后备份。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将所有受试对象按其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分组,行头颅CT扫描检测后详细记录影像学表现,并归纳整合。
3.2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5组间比较采取多重R×C表χ2检验。
4研究结果
4.1各组CT显示病症分布情况分析
A组、D组2组患者病灶多集中于脑干处,发生率分别为34.8%和75.0%;B组、E组2组患者病灶则多集中于基底节处,发生率分别为54.5%和46.2%;C组患者病灶多集中于内囊处,发生率为48.9%。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5,P<0.05)。
4.2各组CT显示病灶大小分布情况分析
除E组患者CT显示病灶为大片状外,A、B、C、D各组患者病灶均以局灶性及腔隙性大小为主,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5,P<0.05)。
5讨论
脑梗死作为临床致死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后遗症发生风险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本研究为探讨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同CT扫描影像学表现间的相关性,选取96例CI患者为受试对象,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分为A、B、C、D、E5组,代表气虚血瘀型、肝阳暴亢型、风痰阻络型、阴虚风动型和痰热腑实型等CI中医分型。发现A、D2组患者在颅脑CT影像显示下,其脑梗死病灶多集中于脑干区域,且以D组患者尤甚,其纳入研究的4例患者中有3例病灶均于此处分布,发生率达到75.0%;而B、E2组患者病灶则多集中于基底节处,发生率分别为54.5%和46.2%,仅C组一型的病灶多发于内囊区域。张永全等也在其报告中指出,虚证组中包含的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患者病灶多发于脑干处,火热组中包含的痰热腑实型、肝阳暴亢型患者病灶集中于基底节区域,而风痰组则以内囊处为主要病灶盘踞点。许倩倩等也在其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其认为,CT及MRI等多项影像学检查项目可作为中医学“望闻问切”四标准中“望”的延伸,其相较于传统观形辨质而言,能更准确、直观、透彻地显示病灶的实际大小、具体位置、分布情况等信息,为诊断者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医者在辨证分型时参考影像学检测结果,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利于患者节省诊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刘强等虽也认同CT影像学检查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参考指标,但其报道中指出,本研究涉及到的五种分型类型患者在CT检测图像中显示,其病灶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多以单发、小片状病灶为主要表现形式。对这一差异,笔者分析,可能与同样本纳入数量及受试者个人差异等相关,可在扩大样本容量并缩小主观差异后再次研究探讨,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
6结语
综上所述,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同CT检查影像表现间存在相关性,临床可将其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对缩短患者诊断用时、提高诊疗效果及准确性等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祁方宇 丁琴妹 单位: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