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骨肿瘤影像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转移性骨肿瘤影像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转移性骨肿瘤影像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5月临床确诊为转移性骨肿瘤的2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38~76岁;原发性恶性肿瘤:前列腺癌4例,乳腺癌术后1~3年5例,肺癌9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鼻咽癌1例,涎腺粘液癌1例;X线检查23例,CT检查17例,MRI检查16例。

1.2方法

仪器:SiemensAristosVXDR机;SiemensSOMATOMVolumeAccessCT机;SiemensAvanto1.5TMRI检查仪。CT扫描层厚5mm,螺距1.2,部分图像进行2mm的薄层重建。MRI扫描常规SET2WI脂肪抑制序列,SET1WI及T1W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位及横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DWI横轴位扫描,矢状位层厚4mm,层间距10%,横轴位视病灶大小及范围,其层厚5~8mm,层间距10%~30%。

2结果

23例X线检查12例发现病灶,11例阴性;17例CT检查12发现病灶,5例阴性;16例MRI检查均发现病灶。X线检查阳性率52.2%(12/23),CT检查阳性率70.6%(12/17),MRI检查阳性率100%(16/16)。病灶分布情况:4例前列腺癌的骨转移灶分布于腰椎、骶椎、骨盆;5例乳腺癌的骨转移灶分布于肋骨、胸椎、腰椎、颅骨;12例肺癌的骨转移灶分布于肋骨、胸椎、腰椎、骨盆、股骨颈;直肠癌、结肠癌的骨转移灶分布于骨盆、腰椎、骶椎,1例鼻咽癌邻近颅底斜坡侵犯,1例涎腺粘液癌下颌骨受侵犯。21例为溶骨型,X线及CT表现为松质骨内不规则的斑片状低密度区,边界模糊,伴骨皮质破坏,呈虫蚀状改变,未见骨质硬化边及骨膜反应,部分病灶周围有软组织肿块;MRI检查表现为松质骨内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不清楚,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亦表现为边界模糊的长T1长T2信号及不均匀强化表现,DWI像上病灶呈高信号表现。2例前列腺癌为成骨型转移,X线及CT检查腰椎椎体及髋骨骨质密度均匀明显增高,骨质外形无改变;MRI检查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

3讨论

转移性骨肿瘤是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者,主要经血行转移,其发病率与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亲骨性相关,以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好发骨转移,临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以夜间痛明显为特点,病灶常为多发,分为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和囊肿扩张型,囊状扩张型少见,溶骨型转移最多见。本组23例中,有21例为溶骨型,好发于红骨髓区,常见于人体的中轴骨如脊柱、骨盆、肋骨、颅骨等,尤其好发于脊柱。因脊柱Batson椎静脉系统内血流缓慢,静脉丛无静脉瓣,甚至发生逆流,当胸腔、腹腔内压力增高时,癌栓易直接转移至脊柱静脉系统而发生脊柱骨转移;脊柱转移性肿瘤可同时累及椎体、附件及椎管内,椎间盘不受累,本组病例3例胸段椎管内受侵犯,其中1例脊髓受累及。溶骨型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及CT表现为不规则虫蚀状低密度骨质破坏,边界模糊,有融合趋势,无骨质硬化边及骨膜反应,无肿瘤新生骨,可伴有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成骨型转移骨质形态不变,骨皮质完整,表现为骨小梁增粗、稀疏,松质骨内结节状高密度影像,本组2例成骨型转移表现为腰2、4、5椎体及左侧髋骨骨质密度较均匀增高,椎体形态及髋骨外形无改变,无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行MRI检查表现为椎体呈长T1短T2信号,椎间盘及椎管内均位均未见受累。本组病例检查阳性率:X线检查阳性率52.2%(12/23),CT检查阳性率70.6%(12/17),MRI检查阳性率100%(16/16)。用骨结构破坏来推测骨转移,估计丧失30%~50%的骨结构才能在X线平片上观察到,X线检查不敏感;CT对骨质破坏敏感,髓腔内肿瘤浸润诊断困难,并且CT检查的辐射损伤不允许对全身骨骼进行检查;MRI检查可发现局部组织内水含量的变化,正常成人骨组织内有含脂肪细胞的黄骨髓、水分和矿物质,具有短T1稍长T2信号的特点,其内成分含量的变化引起MRI信号的变化,成骨型转移以矿物质为主,T1值延长,T2值缩短;溶骨型转移引起骨水肿或病变本身富含水,T1、T2值均延长。MRI能敏感发现早期的转移性骨肿瘤,并且MRI具有无辐射损伤,可做任意方位扫描、软组织分辨率高,故可进行全身大范围检查,敏感地发现早期的病灶及其范围、数目、是否并有椎管内及脊髓受浸,MRI诊断转移性骨肿瘤比其他影像检查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高志霖 龙艳 单位: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