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稀土尘肺病影像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有研究表明,稀土矿尘可致肺纤维化,引起稀土尘肺的发生,其肺部病变与一般尘肺改变大体一致,在致纤维化的同时也有其特有的表现。目前,我国尚无稀土尘肺的相关诊断标准,但稀土粉尘所致肺部纤维化病例日益增多。包头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稀土原料及衍生产品集散基地,发生稀土粉尘所致纤维化患者较多。本文以包头市稀土尘肺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发病机理、临床特点,特别是影像学表现,总结稀土尘肺的诊断依据,达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早期治疗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4月~2017年6月我市诊断稀土原料(纯度在99.5%以上的氧化铕、氧化钕、氧化鐠等)所致的稀土尘肺病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包括确诊64例,经过诊断组讨论均达到诊断级别为疑似病例74例(因为种种原因未予发报告)。作业环境为稀土粉尘浓度在2.5mg/m3以上,现场没有二氧化硅(SiO2)等其他粉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56岁、平均47岁;接尘工龄2~11年、平均6.5年;稀土尘肺分期:壹期60例、贰期78例,工种以炉前工、焙烧作业、包装(匣钵)、电解工、振动筛以及皮带工等为主。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后前位DR(高千伏)胸片为依据,结合现场劳动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相关临床与实验室检查,依据GBZ70-2015《国家尘肺诊断标准》,由3名以上有尘肺诊断资质的专家进行集体诊断。所有患者均行胸部DR及64排螺旋CT检查。具体方法为:DR胸片条件:95~125kV,2.6mAs,晶体硒CCD探测器,激光打印胶片;64排螺旋CT:采用高分辨率CT(HRCT)厚度为小于1.5mm,用骨算法重建图像,以轴位图像为主,结合任意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相关实验室以及病理资料(较少)进行分类、分析。
2结果
2.1DR胸片表现
60例壹期稀土尘肺患者,双肺透过度不均匀减低且双肺弥漫分布呈磨玻璃样微结节影48例,占80%;双肺小阴影判定为p/p12例,占20%;双肺阴影以中下野为主,双肺纹理边界模糊60例,占100%;双肺门结构能清楚显示55例,占91.67%;双肺门结构模糊者5例,占8.33%。78例贰期稀土尘肺中,双肺透过度不均匀减低且双肺弥漫分布磨玻璃样微结节影70例,占89.74%;双肺小阴影判定为p/p62例,占79.49%;双肺阴影以中上野为主,双肺纹理边界模糊78例,占100%;双肺门结构清晰者6例,占7.69%;双肺门结构模糊者72例,占92.31%。所有患者胸片显示与普通尘肺病类似,无特殊表现,均未发现合并其他疾病。
2.2HRCT表现
60例壹期稀土尘肺中,双肺透过度不均匀减低且双肺弥漫分布磨呈玻璃样微结节影54例,占90%;磨玻璃样微结节影位于小叶中央分布54例,占90%;双肺小阴影以上中肺野分布为主,双肺纹理边界模糊60例,占100%;双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呈小片状及蛋壳样钙化55例,占91.67%。78例贰期稀土尘肺中,双肺透过度不均匀减低且双肺弥漫分布呈磨玻璃样微结节影78例,占100%;磨玻璃样微结节影位于小叶中央分布61例,占78.21%;随机分布17例,占21.79%;双肺阴影以上中野为主,双肺纹理边界模糊消失78例,占100%;双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呈小片状及蛋壳样钙化78例,占100%;双肺背部沉积高密度磨玻璃影有36例,占贰期稀土尘肺病例46.15%;所有病例中,小叶间隔增厚15例,占10.87%,均未发现其他合并病灶。
3讨论
稀土尘肺[1]属于国家现行规定12种尘肺之外的一种,属于其他类型尘肺,有致肺部纤维化的作用,但较普通矽肺为轻[2]。本文结果显示,稀土尘肺的影像学改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尘肺小阴影形态均为磨玻璃样p影为主,属于所有尘肺小阴影中最小之一,在DR胸片或者螺旋CT上都具有该特点,其他类型小阴影未见或少见。胸片显示,p影主要分布在双肺中、下野。随着密集度的增高,整体分布有自下而上逐步增多或发展的趋势,但双肺上野很少,双肺尖部几乎没有小阴影分布,且其相应的密集度亦较低。胸片小阴影分布范围及形态与其他以p影为主的尘肺无异,整体感觉小阴影较均匀,边界较矽肺小阴影模糊。HRCT显示,壹期小阴影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磨玻璃样微结节影,贰期小阴影为边界模糊的磨玻璃样微结节影。两种微结节影分布以双肺中上野分布为主,甚至肺尖部也可有小阴影分布,以双肺中野分布最多,尤其是气管分叉上下最为突出。而肺下野至肺底小阴影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壹期肺底几乎没有小阴影分布,与普通尘肺p影表现相似。贰期呈弥漫性分布,双肺下野略少于双肺中上野。一般情况下,HRCT的磨玻璃微结节影在胸片上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且密集度很高的p影,或是大部分壹期的p影表现为小叶中心分布磨玻璃样微结节影,考虑与尘肺合并其他间质性肺炎或尘肺处于早期改变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磨玻璃样微小结节影和境界清楚的微小结节影在HRCT上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前者主要以小叶中心型分布为主;后者可有小叶中心型分布,也可有淋巴管分布,或者当小阴影密集度较高时呈随机分布,可能与稀土尘肺期别的高低以及病程长短有关。本文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胸片在纵隔及肺门区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与胸片显示能力有关,但均有不同程度钙化淋巴结影,呈蛋壳样。一方面可能与个体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与稀土尘细胞引流至肺门淋巴结后沉积于此有关,钙化可能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钙化,极有可能是稀土本身密度显示。绝大部分CT显示有片状高密度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钙化的淋巴结密度较矽肺更高,可能与其内含有一定量金属成份有关;且小阴影越密集,高密度淋巴结更多,密度更高。有部分病例出现小叶间隔增厚的现象,可能是尘肺导致间质纤维化或者慢性炎症反复刺激所致[3]。有约37%的贰期稀土尘肺病患者中,可见双肺背部沉积高密度磨玻璃阴影,推测可能为稀土金属随重力关系沉积在低位所致。利用螺旋CT的MIP技术,可较直观的显示微小结节数量及其分布特点,特别是境界清楚的微小结节显示最佳。利用MPR技术在冠状位像可显示微结节在双肺中野后部分布最广,与一般尘肺相似[4]。经长期观察发现,稀土矿尘所导致的尘肺很少有融合为大阴影的情况,可能与早期干预及统计不全有关。在鉴别诊断方面,稀土尘肺的基本鉴别方法与一般尘肺相似,关键在于明确接触稀土粉尘史,结合相对特异的影像学改变。综上所述,稀土粉尘可导致尘肺病的发生,其影像学有一般尘肺的表现,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临床医师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探讨尘肺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贺咏平,高中文,贾珂君,等.33例稀土尘肺患者及观察对象的影像学表现[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013,39(4):241-243.
[2]贾珂君,雷春文,王媚媚,等.稀土粉尘作业工人接触剂量与X线胸片改变关系探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1,17(5):280-282.
[3]贾珂君,贺咏平,王琳琳.稀土粉尘致尘肺三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3):225-226.
[4]李敏,陈光强,孔玉林,等.矽肺阴影分布范围判定的CT影像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4,30(9):136-137.
作者:色音图 王琳琳 贺咏平 于洪玲 尹静 单位:内蒙古包钢预防保健中心 包头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职业病科 包钢(集团)劳动卫生研究所职业病防治中心 包钢阳光康复医院职业病病房 包头北方医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