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管状骨骨髄炎与骨肉瘤影像学对比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长管状骨骨髄炎与骨肉瘤影像学对比,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长管状骨骨髄炎与骨肉瘤影像学对比

摘要:目的:通过对小儿长管状骨骨髓炎与骨肉瘤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17例长管状骨骨髓炎患儿与18例长管状骨骨肉瘤患儿为观察对象,对两组患儿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两个病例影像学检查之间所表现的差异。结果:在本组35例研究对象中,发现两组患儿在类圆形骨质破坏、特殊形态骨质破坏、骨皮质增生、外缘骨缺损等征象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数据差异,并且行MR检查后发现,两组患儿中骨内条带状异常信号、骨内脓肿、跳跃病灶、髓腔肿块等观察指标中存在数据差异,P<0.05。结论:小儿长管状骨骨髓炎与骨肉瘤在影像学检查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在临床上可以用来快速鉴别、诊断疾病,这对于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得到相关医师的重视。

关键词:长管状骨骨髓炎;长管状骨骨肉瘤;影像学对比

现代研究实践发现,不符合典型临床表现的小儿长管状骨病症发病率明显升高,导致临床误诊误判概率增加,并且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长管状骨骨髓炎与范围局限的长管状骨骨肉瘤,其临床诊断、鉴别的难度更大,若不能及时诊断患儿病情,可能会影响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对儿童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值得关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5例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患儿的疾病类型将其分为长管状骨骨髓炎组与长管状骨骨肉瘤组,其中长管状骨骨髓炎组患儿17例,包括男10例,女7例,年龄(11.2±1.5)岁。长管状骨骨肉瘤组患儿18例,包括男11例,女7例,年龄(11.0±1.8)岁。两组患儿病症均确诊。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X线片与MR检查,其中X线片检查采用西门子Yiso双板DR摄其正侧位片。MR采用GEMR3551.5T扫描仪进行检查,两组患儿均采用冠状T1WI、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拉脂肪抑制T2WI扫描,扫描图像层厚为5~7mm,间距2~5mm。增强扫描使用马根维显造影剂,以0.2ml/kg的标准于肘静脉缓慢推注在患儿体内,在注射后的5min后,分别进行冠状位、横断位、矢状位T1WI扫描。对所有选取的病例图像由两位主治医师、一位副主任医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纪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以X2值检验数据间的差异,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两组患儿进行X线片检查之后,发现两组患儿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出现了明显的数据差异,其中类圆形骨质破坏、特殊形态骨质破坏、骨皮质增生、外缘骨缺损等征象上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对两组患儿实施MR检查之后,发现两组患儿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数据差异显著,两组患儿在骨内条带状异常信号、骨内脓肿、跳跃病灶、髓腔肿块等观察指标中存在数据差异,P<0.05。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小儿长管状骨骨髓炎与骨肉瘤的发病概率逐年升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严峻的医疗卫生问题。在骨髓炎早期,由于患儿骨腔内血管各类炎症因子刺激而扩张所引发的髓腔组织缺血、渗出水肿等,其病程进展较快,并且可伴有坏死物集聚的问题,最终形成囊肿。随着疾病的发展,干骺端松骨质细菌与坏死物将会向骨干髓腔蔓延,最终骨膜下脓肿将会穿透骨膜,并进入到周围软组织中,形成窦道[1]。而骨肉瘤为侵袭力极强的恶性骨肿瘤,多起源于干骺端,并且将会持续性浸润生长,长时间改变患儿的骨组织环境,导致出现骨膜内成骨、残留骨壳等问题。由此可见,长管状骨骨髓炎与骨肉瘤的发病机制并不相同,这也为两个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了依据。根据表1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小儿长管状骨骨髓炎与骨肉瘤在骨质破坏特征中表现了明显的影像学数据差异(P<0.05),这一特征可以成为临床X线诊断的重要依据。从本次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小儿长状管骨骨髓炎与骨肉瘤的病理改变、病变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影像学诊断中,可以从这一特征入手进行鉴别。从两种疾病的骨质破坏征象来看,骨髓炎早期表现出了明显的渗出性病变的特征,但是随着患儿疾病的发展,骨髓炎局部将会表现出单发或者多发脓肿,因此其影像学具有特异性;骨髓炎脓肿均为液体,因此所引发的骨组织破坏也会表现出完整的形状,引发周围反应性成骨出现硬化边;而随着脓肿内的压力增高,脓肿将会穿过脓肿壁,并在周围持续蔓延。而骨肉瘤主要表现出了浸润性持续生长的特征,对患儿骨组织的破坏极大,会沿着小梁间隙连续蔓延,并且在蔓延过程中持续的破坏骨结构。因此在骨肉瘤影像学诊断中,较少发现类圆形、圆形的骨缺损区,这会是临床影像学鉴别的重要依据。从表2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在对两组患儿进行MR诊断之后,两组患儿的MR诊断结果表现出了明显的数据差异(P<0.05),尤其是长管状骨骨肉瘤患儿几乎未见骨内条带状异常信号、骨内脓肿等现象,这一点可以成为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骨髓炎的出现、发展具有特殊性,在发病初期,在局部脓肿形成的情况下,脓肿会在骨内呈条带状持续蔓延,导致MR诊断中可以发现纤维肉芽组织信号,所以通过MR诊断,可以发现这一特征满足两种疾病诊断的要求[1]。同时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出现跳跃病灶、髓腔肿块等多见于骨肉瘤,而相比之下骨髓炎患者中的这一影像学特征并不常见。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骨肉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将会在病灶周边形成跳跃病灶,并且骨肉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都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征,因此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在骨内生长中形成具有边界的肿块,所以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骨肉瘤将会在毛细血管扩张的情况下形成多个血腔,并且血腔内的液体成分、密度等都会表现出明显的数据差异,因此会形成多个不同的层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MR进行疾病诊断,可以发现骨肉瘤会出现液体囊肿,并且出现坏死性出血,也存在显示液液平面的可能。而相比之下,骨髓炎虽然会形成液体囊肿,但是其中主要是脓液的成分,通过MR检查对不同组织成分信号的分析,可以对两种疾病进行鉴别。也有文献[3]认为,骨肉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不会形成正常的缺血机制,所以患儿在发病之后基本上不会出现死骨的问题。但是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所具有的不均匀浸润特征会进一步显现,导致正常骨残留在肿瘤组织中,出现类似“死骨”的特征;少数骨肉瘤的生长较为缓慢,自骨外膜受到肿瘤的影响后出现了新的破坏,导致增生现象的发生,这也会成为影像学诊断的依据。

4结论

小儿长管状骨骨髓炎与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结果存在着明显的数据差异,通过了解两种疾病的病理特征与疾病发展特点,医师在影像学诊断中可以将其作为诊断的重要标准,并且两种影像学诊断结果也证明,在两种诊断方法下,两组患儿的影像学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成为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丹.关于四肢骨骨肉瘤的影像特征分析[J].名医,2018(09):19-20.

2李俊,陈兴明,黄钰坚,等.低级别中心型骨肉瘤的临床、影像、病理对照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6(04):68-71.

3杨先春,左敏,吴汉斌,等.原发性骨外骨肉瘤的影像诊断(附7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8,27(03):226-231.

作者:饶友鹏 黄蓉 陈学飞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