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侧脑室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侧脑室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影像特征与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侧脑室脑膜瘤患者80例,所有患者都进行常规CT扫描与增强CT扫描,记录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所有患者都给予显微手术治疗,记录手术预后。结果侧脑室脑膜瘤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态卵圆形,病灶内部密度大,伴随有豆状核钙化;患侧区的CBF和CBV值都明显低于健侧区,而MTT值明显高于健侧区,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患者中,采用肿瘤全切除70例,10例患者采取次全切,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者12例,发生率为15.0%;综合疗效:痊愈60例,轻度功能障碍10例,中度功能障碍6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1例,有效率为87.5%。Pearson分析显示80例患者的CBF和CBV值与预后神经功能障碍、有效率都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0.05),而MTT与预后神经功能障碍、有效率都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CT检查能够明确侧脑室脑膜瘤的性质与血供状态,显微手术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CT影像学特征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侧脑室脑膜瘤;CT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治疗;预后;相关性

侧脑室脑膜瘤是侧脑室内脉络膜丛、蛛网膜等组织发生病理异常而形成的脑室内脑膜瘤,多分布于侧脑室周围脑组织结构[1-2]。侧脑室脑膜瘤在颅内脑膜瘤分布中比例很小,以中青年女性多见,左侧脑室分布比例高于右侧,早期诊断比较困难[3-4]。侧脑室脑膜瘤位置靠近中线,虽多数肿瘤可经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但是在预后也存在一定的死亡率[5]。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特征迥异,早期缺乏特异性,视野缺损、颅高压征、癫痫等症状多在脑脊液循环受阻或累及侧脑室壁周围结构后才出现。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脉络膜动脉及引流静脉分布,有利于早期检出病灶,特别是CT检查可以显示肿瘤位置、性质、质地、周围脑组织水肿情况[7-8];并且螺旋CT可以进行薄层、快速、大范围的扫描检查,更全面地收集侧脑室脑膜瘤的病灶影像学信息,能通过半定量对局部脑组织血液灌注量进行检测,从而判断疾病状况[9-10]。本文探讨了侧脑室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与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侧脑室脑膜瘤患者80例,纳入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为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治疗与检查;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头痛、恶心、呕吐;无明显的语言障碍;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合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小脑及脑干梗死、梗死后出血;精神系统疾病或长期心理压力过大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8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5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2.03±4.11)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7.23±3.56)kg/m2;病理类型:脑膜上皮型36例,混合型14例,成纤维型18例,黏液性脑膜瘤12例;肿瘤直径2~7cm,平均直径(4.37±0.41)cm;肿瘤位置:左侧30例,右侧50例。

1.2诊断方法

选择东芝公司的Aquilion型64排螺旋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平均呼吸,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供血区域进行螺旋CT扫描检查。在增强扫描中,在肘静脉进行优维显对比剂370mg/mL的团注,注射剂量50mL,注射速度5mL/s,注射剂量50mL。扫描参数:电压80kV,电流150mA,扫描速度0.75s/圈,扫描时间48s,层厚5mm,时间间隔1.5s,循环32次,覆盖范围是40mm。

1.3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都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合理选择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器械切断肿瘤根部供血血管及附着组织,将肿瘤完全切除,电凝止血。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48~72h,充分引流血性脑脊液。

1.4观察指标

在影像学特征分析中,对病灶上下方向的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灌注成像情况进行计算和评价,测定与计算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记录所有患者的肿瘤切除方式、术后神经功能与综合疗效。综合疗效判定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进行分析,5分为痊愈;4分为轻度功能障碍;3分为中度功能障碍;2分为植物状态;1分为死亡。痊愈+轻度功能障碍/总例数×100.0%=有效率。

1.5统计方法

选择SPSS20.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对比方法包括t检验与卡方分析等,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学特征对比

侧脑室脑膜瘤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态卵圆形,病灶内部密度大,伴随有豆状核钙化;患侧区的CBF和CBV值都明显低于健侧区,而MTT值明显高于健侧区,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预后情况对比

在80例患者中,采用肿瘤全切除70例,其中经胼胝体入路者10例、经皮层入路者60例;10例患者术中镜下次全切,均为经皮层入路,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者12例,发生率为15.0%,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在出院时进行综合判断,痊愈60例,轻度功能障碍10例,中度功能障碍6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1例,有效率为87.5%。

2.3影像学特征对比与预后相关性

在80例患者中,Pearson分析显示CBF和CBV值与预后神经功能障碍、有效率都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0.05),而MTT与预后神经功能障碍、有效率都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

3讨论

侧脑室脑膜瘤是侧脑室内脉络丛或蛛网膜等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结构变化而形成的脑室内脑膜瘤,侧脑室脑膜瘤在颅内脑膜瘤疾病中发病率相对比较低,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0%,在成年女性多见[11]。在本次研究中,侧脑室脑膜瘤中80%以上为女性,右侧脑室多见,可能与该区脉络膜组织丰富有关[12]。侧脑室脑膜瘤的生长速度缓慢,多数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或其他系统疾病,这可能与肿瘤良性居多等有关。但是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会逐渐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比如间歇性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感觉障碍等体征[13]。不过当肿瘤阻塞室间孔,可引起脑脊液聚集,导致颅内压增高。有研究报道显示当病灶在优势半球时,可出现语言障碍;若肿瘤累及压迫小脑半球,可导致患者走路不稳等共济失调症状[14-15]。侧脑室内脑膜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与MRI等,其中颅脑X线平片应用比较方便,但是定位率仅为50.0%左右[16]。颅脑MRI成像可以多参数、多方位,三维立体地显示侧脑室肿瘤与周围组织毗邻情况,但是价格比较昂贵,推广容易受到限制。CT的定位准确率可达到100%,可为医生准确判定肿瘤形态、血供、部位、大小及做出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价值[17]。CT平扫示侧脑室内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且较光滑、质地较均匀,多伴有侧脑室不同程度的扩大。CT灌注成像是通过将对比剂通过静脉注射,获得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曲线联合数学模型对于灌注参数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灌注图像从而进行诊断评价[18],其可以对侧脑室内脑膜瘤出现病理性变化进行超早期诊断,从而对病灶部位进行确认[19]。本研究显示侧脑室脑膜瘤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态卵圆形,病灶内部密度大,伴随有豆状核钙化;患侧区的CBF和CBV值都明显少于健侧区,而MTT值明显高于健侧区,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T灌注成像可以显示全脑多支血管,有利于血管状态的显现,可任意旋转多方位观察,有利于早期检出疾病。侧脑室脑膜瘤的预后良好,死亡率低,但是也需要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侧脑室脑膜瘤的要求是通过最短的距离到达肿瘤、减少功能区皮层损伤、争取全切肿瘤、获得足够大操作空间、减少功能区皮层损伤等。本研究显示在80例患者中,采用肿瘤全切除70例,10例患者采取次全切,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者12例,发生率为15.0%;痊愈60例,轻度功能障碍10例,中度功能障碍6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1例,有效率为87.5%。在手术操作中,对于肿瘤最大径比较小的侧脑室内脑膜瘤,可以用丝线缝合部分肿瘤后适度牵引肿瘤外部,然后将肿瘤完全切除。若肿瘤最大径比较大,采取分块切除结合瘤内切除,尽量达到肿瘤的全切[20]。当肿瘤基底显露满意时才可电凝切断,不要过度牵扯脑组织或肿瘤,以免术中大出血。脑室引流时间应根据引流液的颜色和术后CT检查决定,术后根据引流情况保留2~3d。在选择入路上,切口应由大脑皮质向脑深面切入,利用大脑脑沟的走向、自然深度,从而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压,减轻神经功能的废损。很多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脑代偿功能差,重要结构损伤后难以恢复,故早期手术治疗是提高侧脑室脑膜瘤疗效的关键[21]。本研究Pearson分析显示80例患者的CBF和CBV值与预后神经功能障碍、有效率都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0.05),而MTT与预后神经功能障碍、有效率都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表明侧脑室脑膜瘤的CT影像学特征可有效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总之,CT检查能够明确侧脑室脑膜瘤的性质与血供状态,显微手术治疗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CT影像学特征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有很好的作用。

作者:刘锋 肖三潮 千超 李峰 张毓 肖学谦 李海马 高喜松 党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