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影像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臀肌影像学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为15.6岁。患者中明确臀部肌肉注射病史1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双侧患病为15例。
1.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儿童期反复臀部肌肉注射病史,主要表现为坐位或下蹲姿势、步态异常。体格检查双下肢不对称,为“外八字”步态、高低步态,坐位双膝不能并拢,中立位屈髋。
1.3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术前均行X线及MR检查,其中2例行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位X线检查,要求患者平卧位,耻骨联合正对检查床中线,双下肢伸直,足尖并拢向上。CT扫描采用Toshiba16排机器,扫描时骨盆尽量对称,层厚及层距均5mm,扫描范围为腰4椎体水平或髂骨翼上缘至股骨上段,应用软组织窗及骨窗重建。MR扫描采用GE1.5T机器,扫描范围为同CT。所有患者常规采用SE序列,扫描参数:SET1WITR400ms,TE9.0ms;T2WITR4260ms,TE80ms;T2FSTR4500ms,TE80ms。层厚5mm,层间隔0.5mm;扫描方位:轴位T1WI,T2WI,T2FS及冠状面T2WI。
早期肺癌影像学论文
1X线胸片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X线胸部摄片因其经济、操作简单易行被临床广泛应用,在肺癌的诊断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X线主要表现是肿块影,形状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当肿块增大到2cm以上时密度往往不均匀,较密实的部分为癌组织,周围较淡部分为充气的肺组织癌或阻塞的炎性实变。与肺部感染要进行鉴别,可以进行随访3个月或是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在随访过程中,若病灶不减小、消失反而增大,则肺癌的可能性增大,X线摄影对于肺癌早期的诊断作用较为局限,主要是发现病灶,对于病灶的细节远没有CT显示清楚,并且X线图像是重叠影像,由于各种结构重叠在一起,影响判断。只有当肿瘤增大后,才可以发现具有特征性的征象,如:肿块征、分叶、毛刺以及空洞等。
2胸部CT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CT因其在解剖结构、组织密度方面明显优于X线,且费用较为低廉目前已经广泛地用做肺部病变的检查或用于筛查,对于早期肺癌,CT在显示肿块密度、分叶、支气管壁、肺部阻塞性感染、肺不张、淋巴转移等方面较X线明显优越。在中心型肺癌主要有肺段以上支气管腔内肿块,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腔狭窄与阻塞,肺门区肿块等肺癌直接征象,继发性改变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阻塞远端支气管扩张形成的黏液栓塞,以及病灶附近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等;在外围型肺癌表现为:在肺野外围可见结节、块状肿瘤影,早期有时可见典型的空泡证,肿瘤进一步增大则可见分叶、毛刺等征象,较大的肿块往往可以发现肿块内的偏心性空洞以及结节影。对于较小的结节影或肿块影个人主张定期复查。
3MRI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磁共振不但能反映病变形态特征,还能反映组织学特征。MRI一般不作为肺部常规检查,对肺内小的肿块行MRI检查的目的多是CT检查后的补充。MRI可以多平面扫描,就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结构以及周围的解剖关系,还有就是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结合多平面扫描则能进一步区分病灶与正常结构,以确定病灶的范围。MRI还可发现肺门肿块和远处的肺实变。
4PET-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教学论文(共3篇)
(一)
一、课堂讲解,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教师的备课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专业及所学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课程,在临床上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亚专业细化及交叉,掌握并应用好影像学不仅是影像科医生而且是临床各科医生所必须的.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医学知识背景(专科、本科)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编写具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的内容.
2、丰富课件的内容
影像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重视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及图表等,尽量减少板书,以缩短授课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影像征象的辨认和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是希望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教学模式可采用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以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
3、改进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
过敏性肺炎影像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30例过敏性肺炎患者,男女比例19∶11;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0.00±5.21)岁。所有病例都存在持续性、间歇性抗原暴露史,时长0.3~11年,平均时长(6.00±0.58)年。
1.2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针对性诊治措施,对其各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胸部高分辨率CT情况,包括支气管是否出现扩张症状、磨玻璃影、蜂窝肺、实变影、网格影、肺小叶中心分布结节影以及马赛克征等。②患者的临床指征、转归情况、治疗方案及预后效果。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淋巴细胞、经支气管肺活检其病理特征等,具体包括细支气管炎、非干酪性的肉芽肿以及肺间质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等。
2结果
2.1临床指征
肺黏液腺癌影像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4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PPMA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发病年龄54~75岁,中位发病年龄65岁,平均发病年龄63.9岁;病程1个月~2年。临床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就诊3例:1例咳大量白色黏痰,1例轻微胸痛,1例气促;1周前受凉后出现流涕、咳嗽、咳痰、发热就诊1例;体检时发现2例;痔疮术前常规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1例。所有患者无消化道症状及其他脏器肿瘤病史。吸烟者5例,均为男性,吸烟>20支/d,烟龄34~40年。
1.2影像学检查
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多期增强扫描,1例行MR平扫及MR多期增强扫描。CT扫描均采用PhilipsiCT256层螺旋CT机,扫描条件为:120kV、230mA,层厚5mm,层间距5mm;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剂量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为3.0ml/s,延迟时间30~180s。MR平扫采用GESignaHDXT1.5T双梯度超导MR仪,腹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采用呼吸门控和屏气扫描。检查序列包括平扫轴面、冠状T1加权像(T1WI),快速梯度回波(FSPGR)双回波序列及轴面T2加权像(T2WI),快速回聚快速SE(FRFSE)序列,轴面T1WIFSFSPGR双回波序列及T2WIFSFRFSE序列,轴位重T2WI及弥散加权像(DWI)(b=800),轴面、冠状面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3DLAVA)序列,轴面扫描层厚6mm,间隔3mm,冠状面扫描层厚8mm,间隔4mm。对比剂为Gd-DTPA1.0mmol/kg,注射速率为2.0ml/s,经肘静脉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5、60、90、120s行轴面动态增强扫描,延迟180s扫描冠状面。
1.3图像分析与测量
所有患者图像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独自阅片分析,对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最大径、边缘及周围情况、密度、内部结构及强化表现、有无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及胸膜、胸壁侵犯进行评价。对1例行MR平扫的病变信号(与背部肌肉对比)、增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并将DWI传至高级工作站(ADW)4.5工作站,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DWI,参照病变在常规平扫、增强序列图像和DWI上的位置,在ADC图中选取感兴趣区,测量其ADC值,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病变的ADC值。意见不一致时与1名高级医师共同协商确定。
双胎诊断超声影像学论文
1双胎绒毛膜性的确定
复杂性双胎发生的风险主要与绒毛膜性有关,TTTS、TAPS和TRAP只发生于单绒毛膜双胎,单绒双胎发生胎死宫内的风险是双绒双胎的3~4倍。因此,对多胎妊娠绒毛膜性的诊断应该越早越好。目前主要依靠超声技术来判断绒毛膜性,超声确诊绒毛膜性最合适的时间为早孕期的晚期至中孕期的早期(推荐孕11~14周),此期间确诊绒毛膜性的准确率可达到95%。如果在超声检查中看到两个胎盘,或是胎儿的性别不同,那么可以确定为双绒毛膜双胎。如果只能看到1个胎盘,那么最好的确诊绒毛膜性的方法就是“双胎峰征”。双胎峰征,也称作“λ”征,是在双胎间隔膜与胎盘相连处1个与胎盘回声相同的三角形的组织显影,这是双绒毛膜妊娠的征象。如果缺乏“λ”征,只表现为“T”征,则判定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双胎;如果双胎间未见任何膜样结构,考虑为单绒毛膜单羊膜双胎。
2单绒毛膜性双胎的孕期超声监测
由于单绒毛膜双羊膜双胎容易发生复杂性双胎,因此孕期要密切超声监测,自孕16~18周开始每隔2周1次超声直至分娩;对于早期和可疑TTTS,每周1~2次超声监测。如果超声监测频率少于2周会提高晚期TTTS的发生率。这也说明了双胎妊娠应尽早确定绒毛膜性的重要性。
2.1早孕期超声监测内容包括
头臀长,颈后透明带厚度(nuchaltranslucency,NT),静脉导管血流,羊水最大垂直深度(maximalverticalpocket,MVP);胎儿膀胱大小。当出现双胎头臀长不一致,颈后透明带厚度>95百分位或两胎儿差异>20%,静脉导管a波反流或消失,羊水量差异或膀胱大小差异时,应考虑发生TTTS或sFGR的风险会增加。妊娠11~14周测量胎儿头臀长双胎间相差≥10%时,会增加中晚孕期胎死宫内、围产儿死亡、出生体重不一致以及<34周早产的风险。双胎NT厚度相差>20%(NT厚度差值/较大NT厚度×100%)时,发生TTTS可能性大,预测TTTS的敏感性为0.57,特异性为0.77,阳性似然比为1.73。
2.2中孕期超声监测内容
小肾癌多种影像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患者,其中肾癌3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肾脏嗜酸性粒细胞腺瘤2例。肿物剜除术15例,肾脏部分切除病例20例,8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2例肾脏切除,1例肾脏切除并同侧肾上腺切除。随访观察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1.2扫描方法及仪器设备
CT采用美国GE640层螺旋CT行肾脏平时加动态三期增强扫描。均选用造影剂优维显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4ml/s,层厚3~5mm,部分行薄层重建。MR选择美国GE1.5T核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层厚3mm,造影剂选择钆喷酸葡胺1支,静脉推注。
2结果
46例患者中15例行超声检查、28例行MSCT平扫加动态增强、15例MSCT平扫加增强同时MR平扫加增强、10例单独MR平扫加增强。15例超声检查中10例呈稍高回声,5例呈等回声;边缘光滑14例,1例略呈分叶;周边见强回声包膜10例,其内见囊性低回声区12例,周围见高速血流8例,无血流7例。MSCT平扫加增强显示肿块呈稍低密度30例、等密度13例,增强扫描37例呈明显强化,6例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明显强化病例38例,均呈“快进快出”强化,轻中度强化病例5例呈渐进性强化多见。部分内见囊变、坏死区。多数病例肿块突出肾皮质边缘。MR平扫病灶呈T1WI等及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稍高信号。10例肿块内见点片状长T1、长T2液化坏死囊变区。5例内见低信号钙化影。
CT检查早期脑梗死影像学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本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期间病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4.8岁。所选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患者有27例(所占比例为27.0%)、合并有糖尿病患者6例(所占比例为6.0%)、合并有高脂血症共18例(所占比例为18.0%)。
1.2方法
所选的10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实施CT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的6h内实施CT检查。在本院CT室内,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全颅脑扫描(层厚为10mm、层距为10mm),当扫描区域发现有异常影像学改变时,对异常区域实施增加5mm的薄层扫描。所选的100例患者均在发病24~48h后,重新进行全脑的CT扫描复查,并和入院时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100例患者CT全脑CT扫描结果显示:提示为脑左侧病变患者55例、提示为脑右侧区域病变患者26例、基底节区域病变患者15例、小脑区域病变患者3例、桥脑病变患者1例,上述患者均为病变所在区域的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缺血缺氧相关症状和体征。在本组100例患者中,68例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影像学异常(所占比例为68.0%),其余32例患者CT检查结果提示为阴性,没有影像学异常特征。CT检查影像学异常主要表现为灰白质的分界模糊,患者的脑沟出现轻度狭窄,脑回出现不对称表现,脑室可因为被挤压而出现变形征象。本组100例患者中,脑部出现3种以上的影像学异常特征患者共64例(所占比例为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