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医疗机构管理论文(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卫生医疗机构管理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卫生医疗机构管理论文(4篇)

第一篇: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电子化管理

一、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的概念

对医疗卫生系统档案进行管理,首先要明确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的概念,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管理工作。医疗卫生系统档案主要指的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用于工作的文件、图像、图表、录音带等一些零散小门类,还有各种类型的档案,有病历档案、会计档案、工作文件档案、病人档案等,这些一般在传统档案管理中都属于纸质档案,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去整理成册、效率较低。而电子化档案则不一样,它是将各种文件、档案信息以电脑计算机为媒介输入信息系统中,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顺序排列,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电子文献资料、电子文件、电子图像、电子光盘等,信息录入整理过之后,接下来的后续工作就是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有效提取所需信息。

二、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意义

各个行业和企业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也实现了无纸化,更多地采用电子化的管理方式,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行电子化管理,这促使着医疗卫生机构也向着这方面发展,医疗卫生档案的生成过程从起草文件、签发、办理到归档的过程,以及后续的化验结果、手术安排等过程均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电子化的管理,将档案变原来人工阅读为机器阅读,增加机读的物质载体,从上述来看,档案电子化管理确实有很大的优越性和高效性,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电子化档案管理的优点。

(一)节约档案存储空间

传统纸质档案立卷收集好之后,用大量的实体空间来存放档案卷宗,而电子化的档案则需要非常小的存储空间,电子档案存储的载体主要有光盘,光盘容量非常大,有4000MB的容量,相当于35万张纸上所能够存储的信息,更为形象的来说,是将实体文件档案柜里的档案文件压缩放进了光盘上,大大减少了储存空间,因此对于档案储存量大但是空间小的医疗卫生档案馆,可以使用电子化档案,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节约空间的效果作用。

(二)电子化档案的运行工作效率高

相比于人工收集、整理档案来说,电子化档案更加便捷、高效,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电子化使用要落实到各个环节,从档案的文字录入、档案的形成到最后的归档都可借助计算机对档案进行查询、管理,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量和操作步骤,进一步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由于一般的档案资料的信息量较大、查询某个具体信息并不容易,但是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之后,就可以输入查询信息关键字,计算机能较快地显示查询结果,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更为便捷和快速高效。

(三)电子化档案能够使档案表现出多样性

电子化档案使用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而这些技术能够将档案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展现文字、声音、图像或者是几者的结合,使得原来档案的单一性有了改进,使得档案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强了档案的全面性、美观性和多样性。

三、医疗卫生系统电子化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对电子化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档案管理是医疗卫生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基础性,档案记录了各级各类医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能够为当前医院建设者领导提供一些历史借鉴依据和参考,从而做出科学是、正确的决策,所以要提高员工对于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意识,充分结合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电子化管理。

(二)建立医疗卫生系统的电子化档案管理的体系制度

体系制度的建设是电子化档案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应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建立起电子档案从收集信息、形成档案、信息流转、和监控制度,还要建立相应的保密安全制度,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要制定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但又要适当的合作。对于电子档案本身来说,要制定规范的电子文件的格式、撰写标准、使用方法和管理制度,最后实现电子化档案的全面管理。

(三)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计算机知识

电子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参与和工作,因此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这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首先要对职工进行电子化档案信息技术的培训,熟悉计算机操作知识和电子系统的各项功能,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人员,应该先传授他们基本知识、循序渐进地再结合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展实践操作,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好的人员,可以对他们进行信息采集和网络系统运用等较复杂操作的运用,并加强对两者的考核,进行批评和奖励。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电子化信息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本行业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方便,给国家带来了繁荣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公共事业,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危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医疗卫生事业更加跟上时展的步伐,用电子化档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并为百姓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早日完成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要想做到这些,就首先要明确电子化档案的优点和重要性,明确档案管理的知识,多方面地提出档案管理建议和开展实际举措,积极开展电子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提高医疗卫生系统行业的发展水平。

作者:孙洪坡 单位:洛阳市洛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篇: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疾病控制状况

1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组成及现状

1.1中心乡镇医院。

这类医院一般配备了基本的科室,包括内、外、妇、儿、五官、B超、心电图、X光、检验等,可以进行基本的医疗以及做一些普通的手术,如阑尾炎、剖腹产、一般的清创缝合或骨折的复位等。人员多数有35~65位,病床有25~55张。由于基本的临床科室和功能科室都有,所以,一般的常见疾病可以解决,而且,该类医院一般交通会稍为便利,距离县、市等上级医院不会很远,也有财政支持,目前,该类医院可以正常运转。

1.2乡镇卫生院。

一般的乡镇卫生院只有内、外、妇、儿、B超、心电图、X光科室,人员密集的地区的医院还开设五官等科室,人员约20人,可以开展一些简单医疗诊治,小手术的实施,如人工流产、清创缝合等。但其规模和水平有限,稍微复杂的疾病的患者常常需要到上一级医院才可得到合适的治疗。这类卫生院多数缺少激励以及创新的管理机制,而且存在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所以,大多数的乡镇卫生院是处于勉强维持的状况。

2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职能

主要是给广大乡民提供包括预防疾病、保健以及基本的医疗诊治的服务;对于危重患者有进行转诊的责任;对于农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尤其具有地域或季节特征的传染病或慢性非传染病病的预防和控制;做好农村孕妇的孕检保健、分娩的工作;宣讲农村的常见卫生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等。

3乡镇卫生机构在疾病控制方面的不足

3.1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机构不健全以及制度不完善。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难以落实的原因在传染病机构的人员不足、机构配置缺乏或者制度管理不完善。在多数的乡镇卫生医院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感染性疾病科室、发热门诊,或设立了但科室人员缺乏或没有专业的公共卫生人员、医院对于其重视也不足、管理不善,使得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对传染病的防控作用。

3.2乡镇卫生医疗机构传染病科室的门诊或病房的分布不合理。

传染性疾病因其传染性,做好医院预防感染的重要部分在于合理的分布和设置门诊和病房。但是,部分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房的设置不合理,如没有给传染病房设置双通道或者病房的设置并没有区分洁净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发热门诊或腹泻门诊的设置也是没有依据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设置,与普通科室门诊无异,导致交叉感染发生的几率增加。

3.3医疗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传染病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检验,获取相关的病因等信息,以帮助临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在传染病的诊治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多数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实验室管理松泛,防护措施的缺乏、医院方对于实验室的重视也不足,使其检验报告结果的质量无法保障,这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危、实验室人员的自身安全都具有重大隐患。

3.4应对传染病的能力不足。

乡镇卫生医疗机构对于传染病的早发现、早处理、早控制的时机把握不准。由于对于传染疾病,如霍乱、痢疾等重点的常见传染病的检测准确度和对病人隔离防护能力不足,容易耽误患者的诊治和不利于早发现并切断传染源。

4加强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的疾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4.1明确医疗机构在疾病控制方面的职责。

对于各级医疗机构在疾病防控方面的职责进行界定并明确具体的工作方面和要求。在疾病控制方面,需做到:对于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发出的重大疾病防控通知,需要及时做好相关的信息收集、事件报告等工作;组建好突发公共卫生医疗事件的救治队伍并明确分工;完善疾病防控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关医疗或管理人员的职责,提高行事效率;对于疾病的预防措施,进行宣讲教育。

4.2建立并完善疾病防控的工作制度。

对于疾病的防控制度,需做好8点:做好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的宣讲;做好预检分诊;做好患者的住院隔离或转诊;及时报告死亡病例;及时报告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做好传染病报告的管理;设立传染病信息的督查和奖惩制度。

4.3合理布局以及设置功能区。

各级医疗机构应对于污染区、洁净区、无菌区、办公区进行严格的划分和管理,设置缓冲隔离区。做好4点:严格分开回收的污物与发放的净物;严格分开已灭菌和未灭菌的物品;分隔工作间和休息间。做到人流方向的从洁至污,物流方向的从污至洁至无菌的管理,避免交叉污染。

4.4规范乡镇医疗机构对于疫情的管理。

做好传染性疾病的信息化管理是防控工作的重要部分。做好乡镇医院的传染病疫情的建立与监控的信息化,可以提高疫情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尽可能的减少漏报或重复的不良情况的出现,提高救治水平。

4.5加强人员的教育交流和机构之间的互相协调。

专业的疾病防控人员是各医疗级机构的防控所需,院方和防控机构应组织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提高医疗人员的水平。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另外,对于疾病预防机构和各乡镇医疗机构互相协调应做好,共同解决重大的疾病防控问题。各医院之间可以借鉴疾病的防控措施和管理经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对于医疗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社会整体对于疾病的防控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对于乡镇医疗机构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维护好广大乡民的健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探讨。

作者:李雪春 闫金红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卫生院 山东省临朐县五井中心卫生院

第三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创新

1文献综述

关于为何要重视新医改下农村卫生医疗体系,李玲(2009)整体解读了新医改,认为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谭晋(2009)结合全球医疗改革的大背景,深刻分析了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模型。顾昕(2010)也论述了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于新医改成败的重要性。在研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方面,学者们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汪波、段祺(2014)认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的制定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发展影响很大,并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张奎力(2012)所持的是需要全面改革的观点,他认为要想建立起新的体制机制,只有进行全面的改革。郑玉玲、张大伟(2013)认为培养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以服务基层十分重要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实证研究方面,林淑周(2013)基于福建省的调查,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了医务人员对激励机制的满意程度,并提出了完善激励机制的策略。高开焰(2012)以安徽省为例,对该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现状加以研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以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加大管理力度等建议。新医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医改实施之前便有众多学者纷纷建言,新医改实施以来,学者们也从不同方面、不同侧重点对新医改实施的成果、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对策。有不少学者关注新医改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但是对新医改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却极少。本文希望以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例进行研究以充实这一方面的文献。

2新医改以来黄山市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成果

新医改实施以来,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得到快速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公益性管理体制的建立。

黄山市辖三区四县,规划设置了100余所乡镇卫生院、670余所村卫生室,政府财政支持基本建设,包括设备购置、人员经费等,向基层辖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廉价便利的医疗服务,努力做到让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

(2)绩效考核分配制度的建立。

市辖区三区四县内均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绩效考核细则,初步建立起了两级绩效考核制度。黄山区、歙县两试点区县在2010年兑现及补发了基层绩效工资及奖励绩效工资,其他区县也于次年兑现了这两类工资。

(3)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

2010年9月起,全市所有区县的全部乡镇医院与九成以上的市规划的村卫生室实现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招标采购办公室也在各区县卫生机构建立起来,负责对辖区内每月药品总采购金额中基本药物的采购金额比例的监管。

(4)补偿合理的保障制度得以初步建立。

新医改后,黄山市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区县国库支付中心统一管理,取消了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账户。为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财政实行按月预拨经费,经常性收支差额部分财政全额保障。

(5)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新医改以来,黄山市着力推进各乡镇卫生院对其所属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并按人口数对行政村卫生室进行补助,切实提高该市对村级卫生室的管理水平。

3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黄山市在新医改以来,总体把握住了这次医疗改革的方向,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该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

(1)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欠明确。

县域内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组合构成了县内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后两者则构成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黄山市各区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卫生室的分工不太到位,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好对患者就诊实现分级。很多农村居民小病就诊偏好向乡镇卫生院甚至县级医院就诊,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发挥。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离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院较近的农村居民在患小病的时候,相对村级卫生室对较高级别的医疗机构更加偏好,但事实上就治疗效果而言并无根本区别。

(2)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仍不足。

黄山市辖区内自然村众多,仍有小部分自然村因为地处偏僻,人口较少,没有设立卫生室甚至连一个专业的医务人员也不存在,而这些地方又大多位于山区,很多地方交通不便致使病者需要长途爬涉到临近行政村卫生室甚至更远乡镇卫生院就诊。一方面,这样的自然村真在逐渐走向消亡,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内的大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些群体易受疾病的威胁却得不到很好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很多慢性病、急性病等的发生需要及时适时的医疗诊治和服务,而患者本身又离医疗卫生机构很远加之交通不便,很容易导致治疗迟误让患者备受煎熬甚至危及生命。

(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相对匮乏。

黄山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呈现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学历总体偏低、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的特点。很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配备明显不足,从业人员中高学历者比例低,基层医疗机构中全科医生尤其缺乏。其根源在于人才引入机制、培养模式、保留人才的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尤其是在激励医务人员流入农村的政策引导还不够。

(4)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再好的政策制定也需要良好的政策执行才能将理想与现实相衔接以得到满意的政策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过程中监督机制相对薄弱,多层次、多方位的监督体系有待构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基层就诊患者以及接受服务的群体应当作为外部监督者应当拥有更多的信息了解渠道、监督与检举途径,这也是目前亟待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5)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医改推进的一个重要方向。以黄山市来看,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在服务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相对比较好的成绩,但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尤其是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如此,一方面不利于基层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系统无法构建,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卫生部门的沟通不畅,自身所得到的监管也将大打折扣。

4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创新的对策建议

为新医改在黄山市农村地区的深入推进,针对黄山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为该市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带来积极地参考。

(1)进一步划分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分工。

黄山市内各县级医院要指导和帮扶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乡镇卫生院为县域内中级医疗层次,与县级医院实现双向就诊,并指导和帮扶所在区域内各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工作;村级卫生室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承担着本村内居民的日常小病诊治和卫生建设,并为居民健康档案,村级卫生室应当进一步覆盖边远山村,以实现有村必有医。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应当充分沟通,对不同就诊需求的患者进行合理分流。

(2)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与分配机制,重点培养全科医生。

一方面得从制度上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人才的吸引能力,简化本科生的招聘程序及放宽紧缺专业的招聘条件;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给予定额补偿,对山区工作的医疗人员要给予适当补贴;同时,要完善创新培养模式,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方面培训以扩大全科医生的比例,定期选派基层医生到市县级医院或医学院校培训,尽可能地提升基层医生的医务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都应该配备电脑、联网以及拥有相关的医疗信息软件,并组织对基层医疗人员进行相关信息处理能力的培训。通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建设,旨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并可为服务范围内的人员建立起电子健康档案。面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借助网络向市县级医疗机构求助解决。市县级医疗部门应设立专门的信息指导与帮扶部门或制定负责人员,及时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所放映的问题。

(4)建设和完善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黄山市应当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制,规范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以最大限度发挥好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职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监督:第一是市级或者县级相关部门的直接监督,重点检查基本医药制度的执行与医疗服务水平等情况;第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监督,包括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室的垂直监督以及不同区域内同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水平监督;第三是农村居民尤其是就诊患者的外部监督,其中疏通、拓宽群众的监督与放映问题的渠道以及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关键,应当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保证。

作者:潘子利 李丹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第四篇: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现状

1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中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主要因素

1.1进购时出现的问题: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责任心不强,对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把关不严,中药理论知识欠佳,缺少主观的经验鉴别,不能用眼观、手摸、鼻嗅、口尝去鉴别中药饮片的真伪,难以保证所购药品货真。

1.2库存时出现的问题:

部分药学人员不熟悉养护知识,对性质不同的饮片未能区别对待,没有做到月查季轮;也没有存近发远,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些人员玩忽职守,导致一些原本验收合格的饮片变质、发霉,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1.3调剂时出现的问题:

一些调剂人员责任心不强,有的为了方便,以手代秤。有些碰到模糊处方,生炙不分或用其替代品,如对处方开具的菖蒲,以节菖蒲视之,有的把生甘草和炙甘草混为一谈。

1.4煎煮时出现的问题:

有些单位煎药室的场所、设施不达标,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标准,工作人员缺乏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学等药学知识,对煎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也缺乏足够的了解,较难达到煎药室的工作要求,给中药饮片的安全使用和预期疗效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入库时质量管理:

入库前,对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及销售人员的身份证、授权委托书、资格证明等证件进行严格审验,并将以上证件的复印件存档备查。将每次入库药品的药材合格证及检验报告保存至新饮片入库,以便随时核对。饮片入库量以保持两个月的周转期为宜,应按照用药量、用药频率、用药范围、种类等及时加以调整。因气温对饮片质量影响较大,故夏天入库尽量以“数量少、品种多、频率快”为原则。

2.2储存时质量管理:

影响中药饮片储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光、虫、霉菌等。中药成分比较稳定的温度范围是15℃~20℃,温度升高,药材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则发生改变。中药成分比较适宜的湿度范围在60%~75%之间,若高于或低于湿度范围,部分中药会发生质变。入库后存放中药的环境要保持阴凉、干燥、通风,尽量避免一些能使饮片发生质变的外在因素。对于容易生虫、霉变的中药,要做定期检查。有些贵重药品、麻醉和剧毒药品(如罂粟壳、马钱子)等,应实行专人管理、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簿登记、专用出库单与专用处方。

2.3调剂中质量管理:

中药处方调剂包括接方、审方、划价收费、调配、核对、包装、发药等过程。调剂人员接处方时要微笑服务并使用文明用语;审方要遵循“四查十对”,熟知“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内容,还需要了解特殊药物的特殊剂量,如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用量可达到120g等;调配过程要专心工作,调配完成后要让其他人员核对;发药时要交代清楚煎药方法、服药方法和时间。

2.4煎药室质量管理:

目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对中药饮片的煎取主要依赖煎药机,而中药煎汤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切身利益。为此各医疗机构要从煎药室的场地、设施、人员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进一步修定或修订工作制度与操作规程,加强中药煎药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与业务学习,对中药煎药室的工作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让中药汤剂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讨论

在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准确的诊断,恰当的治法,合理的用药,是疾病痊愈的关键。就中医工作而言,辨证论治尤为重要,若证不对或药不对都不能起到治疗作用。曾经有人把疾病比作敌人,把诊断治疗比作枪、药物比作子弹,说好枪需要好子弹,子弹不行还是不能完全消灭敌人的。中药其实就是医生的“子弹”,如果对疾病的诊断准确,选方用药恰当,但中药从入库到患者拿到药把关不严,则会造成“医准、方对、药不灵”的现象。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除了加强中医药人员培养,对中药饮片质量的合理化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医疗机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标准,不断加强药学人员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并将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范畴加以强化。参与饮片管理的药学工作者学习的“面要广、专业要扎实”,要做到入库前对生产经营企业严格把关,入库时的鉴定也要严格把关,入库后入斗时再次把关及对饮片的储存条件都要“现场管理”,确保中药饮片管理的每一环节都能到位,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药学服务。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药学工作人员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大对中药饮片进货、储存、调剂和煎药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力度,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刘萍花 孟爱军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妇幼保健院 甘肃省秦安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