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研究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医疗危机媒体报道的发展阶段
随着的到来,我国的医疗报道也进入了它的第二个阶段,医疗报道的“郁闷”期,这一阶段始于1978年止于2000年。在这一阶段,可能鉴于对医疗改革这一新事物的保护,媒体对医疗改革的报道多限于正面引导或代办的纯客观反映,对医疗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多避而不谈。2000年我国的医疗危机报道进入第三个阶段——爆发阶段。这一阶段的医疗行业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医疗危机报道话题的暂时转移,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平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尖锐化,医疗危机在暗流涌动中不断升级。第四个阶段是医疗危机报道“理智转型”时期,始于2005年止于2008年。2005年卫生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提高医疗质量和规范医院管理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媒体报道将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实施和成效等内容上,有关医疗纠纷事件的报道也开始转向理性。而2008年至今,我国医疗危机报道则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建设型危机报道探索发展时期。在政府、主流媒体的疏通和引导下,新闻媒体也在不断调整有关医疗危机的报道方向,探索一条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建设型报道医疗危机的途径,使报道诉求更加多元化,能够兼顾更为宽广的社会利益。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媒介的报道对医患关系的消极影响。例如,欧阳哲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指出了当前我国医疗报道的主要内容,并由此提出了媒体报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他认为媒体报道存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媒体报道不够全面,为满足受众需求。第二,医疗报道多就事论事,未深入揭露本质。第三,在医疗报道对象的选择中,内体平衡不足,报道偶有失语。第四,他指出媒体报道中存在采访不足,专业性有待商榷。
三、医患关系相关的媒介呈现
(一)医患纠纷事件媒介呈现的原则与机制
熊恺茵通过对2009年~2012年网络搜索量最高的十件重大医患事件的初始及后续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新闻传播的一般原则即真实性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性原则三方面对十大医患事件的文本报道进行分析。她指出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新闻媒体为了提高新闻的可看度和收视率,往往把医患纠纷新闻作为“卖点”,将医患之间的纠纷和矛盾连续性地放大,这就是我国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时存在的问题之一。第二,她认为我国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时还存在部分新闻报道先入为主、缺乏客观性的问题。第三,新闻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事件时存在着部分新闻片面报道,全面性缺失的问题。第四,他指出,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事件时,部分新闻报道不注重健康传播,记者的医学素养有待提高。
(二)医患纠纷事件中医生的媒介形象
在研究医患关系相关的媒介呈现中,很多学者把眼光投向了医生的媒介呈现,而医生的媒介形象越来越呈现出消极方面。例如,茹倩倩在《我国医疗事故就饿分报道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对医生的媒介形象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我国媒体在对医疗事故纠纷事件的报道中所塑造出来的医生形象多为消极形象。她认为造成医生这一媒介形象的内在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一,医疗专业知识信息不对称。第二,医院及医务人员失语、消极应对。其外在原因是:第一,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历史形态。第二,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倾向性。
四、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近年来关于我国媒介与医患关系的关系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患方研究的忽视。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在媒介呈现的研究中,都鲜见患者的踪影。然而患者作为医患关系的另一个主体是不应该被忽视的。第二,建议多浮于表面,缺乏可行性。第三,实证、案例分析多,理论政策分析少。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法避免与医生打交道,所以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利益。同时,我们生活在媒体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所了解的世界都是通过媒体的视角。媒体能否客观反映社会现实事关我们能否更真实的认知这个世界,能否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行为。针对以上我所总结的当今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将把视角放在患者的身上,看看当今的媒体是如何构筑患者这一形象,而后通过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努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及建议。
作者:郑惠 张文雅 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