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论文

1.机械主义医学模式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推动了科学进步,也影响了医学观。当时用机械观来解释一切人体现象,人们认为疾病就是机器某部分的机械失灵,医生的任务就是修补机器。这一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以及复杂的内部矛盾,因此这是以治疗为主的机械医学模式。在这一时期医患关系仍是处于领导和被领导的阶段。

2.生物—医学模式

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医学家开始广泛地采用先进的技术对人体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和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便会发生疾病。这就是生物—医学模式。在这种医学模式下,医生是关注的是对疾病的处理和技术的运用,而患者则是被动地遵从医生的判断和决策。随着各种诊断设备的不断完善,医生诊治疾病越来越多的依赖这些设备所提供的检测资料,对患者的关注就越来越少,医患感情日渐削弱。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和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新的医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这时人们发现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即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

3.1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新的医学模式下,医患之间是“共同参与型”而不再以医生为中心。医生和患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健康努力。医生除了发挥诊断者和治疗者的通常作用外还同时应当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利,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并给与积极的理解和支持,进行适当而正确的引导。这样一来,患者的遵从性和配合性都会得到提高,且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相关统计资料证明:70%到80%的医患纠纷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医疗服务质量引起。所以有学者提出“服务者—消费者”的医患关系,这一新概念中,患者被看做有能力作出合理决定的人,医生将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交给患者,使患者在医疗活动中有发言权并共同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医患关系就建立在更为平等的基础上,更强调了人的主动性。

3.2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对医患双方的要求

(1)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对医院的要求: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以“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医院的各项方针和决策当中,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建立相关的医患关系协调部门,加强与患者的联系,从而树立和维护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培养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2)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不仅懂的药物或手术等治疗手段,还应该学会掌握心理治疗。这包括尊重患者的尊严、自主权和知情权。要深入了解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并给与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同情,鼓励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除此之外,医生还应积极的投入到预防保健等工作中,加强患者的愈后追踪服务,使得医疗的目的逐步转移到预防医学,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上来。

(3)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对患者的要求:

虽然患者的地位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患者不能盲目的视自己为中心,还应该了解医学的高科技性和高风险性,对疾病的预期应符合医学发展的规律,要遵守医院的管理,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积极配合治疗。

4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模式的每一次转变都是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的要求,其本质反映着医学道德的进步,所以自然也会造成医患关系的相应改变,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对新的医学模式有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医学素质和道德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作者:王萍 张健 单位:咸阳市卫生学校